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沒有煩惱,如何有菩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維摩诘經》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是以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修行正是如此,若不與外界碰撞,心中無量煩惱的種子就無處生起現行,清淨輕安的境界豈容易獲得?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我相信,這一百個答案都會是:有。包括我。

  我曾經被許多煩惱包圍過,林林總總,無法概述。和朋友們交流後知道,每個人都有心頭的煩惱與無名,為車,為房,為暧昧情感,為職位高低,為利多利少,為名盛與否……人心敏感,利益相關,當有人侵犯到自己利益的時候煩惱,當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煩惱。人有貪、嗔、癡、慢、疑,對財、色、名、食、睡,哪個心裡沒有貪念?怒、恨、怨、惱、煩,哪個人的情緒裡沒有這些傷人的刺?恨人、怨人、不耐煩、不服人,挑別人毛病,爭強好勝,嫉妒人,多懷疑,不坦誠,耽名利……種種煩惱,如蓋如屋,把人籠罩其中,掙扎不出。

  有智者說,人的臉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頭,眼與鼻是“十”,嘴巴是下面的口。想想看,真的是這樣,我不禁苦笑。那時候還沒有接觸佛法,對禅的智慧一無所知,不能自度,亦不能度人。在人生的苦海裡,慢慢被煎熬。

  但我不甘心,亦不明白,一個人,只有這一世,只有這一身,難道就只能日日夜夜在煩惱裡被困被縛而無法擺脫嗎?這樣的生命有什麼價值?固然有人說過,人生就是來受煎熬的,難道我們就找不到一劑良藥,治愈這苦惱的病?我開始從哲學書籍裡尋找解決精神痛苦的藥,道家說要無欲無爭,可如何淡了這欲,減了這爭?儒家說要中庸,可煩惱的芒刺在,如何中庸?我沒有從根本上找出煩惱的根源,也沒有找到一劑靈藥,來徹底治愈煩惱之疾。

  接觸佛法淚落如雨

  直到接觸佛法。

  2006年夏,我有幸參加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營,衍真法師帶領我們唱誦怡山和尚發願文,悠揚的聲調裡,一種至上慈悲的力量仿佛融化了心頭的霧障與堅冰,心靈的最深處被觸動,我淚如雨下,旁邊的同修很驚慌,問我怎麼了,我知道自己,我是真的找到了心靈的皈依,在這個至大至上的佛法力量裡,我可以重新找回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仿佛是一場心靈的洗浴,浴後的心靈,開始接觸禅的智慧。

  人在人世間,各種因緣際會,要處理不同的關系與利益,面對各色人等,不可能時時春風,處處祥和,總有一些“惡人”,“惡緣”,制造煩惱的端由。不能逃避,那就去正視,看明白煩惱的來處,認清它的本質,理清這亂麻一樣的生活,找到心的寧靜安樂,以禅家的戒定慧為燈,燭照煩惱的煉獄,證得佛性,才能真正化解。不是有師父說過嗎,“在極樂世界修好多好多年,不如在這個五濁惡世修一天”。人的自性即佛,佛性是太陽,煩惱是烏雲,烏雲太多,遮住太陽,烏雲散去,太陽重現,我們的智慧和慈悲,才能重見光明。

  印光大師說過:“人人皆是菩薩,唯有我是凡夫。”以此為燭,霍然點亮心燈。當煩惱來的時候,以一種感恩的心情來應對,不恐懼,不困擾,靜心觀之;不動氣、不上火,淡然面對。於是,一切煩惱都成為奔赴著來解脫我們、成就我們修行的種子,保持此心,如如不動,滿心歡喜。借煩惱了一份業,視煩惱為我們的了業菩薩,業如了,心圓滿。學佛修行是修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看清自己,知道種種煩惱真沒那麼重要,放棄庸人自擾,尋回原本潔淨的心性。

  煩惱菩提成就智慧

  世界著名的“煩惱大師”、被魯迅稱為“拷問靈魂”的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曾說過:“對於具有高度自覺的深邃透徹的心靈的人來說,痛苦和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煩惱的滋味是苦澀的,卻能成為智慧的培養液,轉化為精神上的財富。佛經上把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稱為“菩提”,沒有煩惱如何有菩提?

  1

  慈悲觀照

  一行禅師的14條戒律之六中說道:不要讓怒火或嗔恨在心中停留得太久。一旦怒火和嗔恨生起來了,要修慈悲觀,這樣我們才能夠深刻地理解那些引發怒火和嗔恨的人。學會用慈悲的眼睛來看待其他的眾生。當惱怒或怒火升起來的時候,保持覺照,盡力去理解它。一旦我們理解了,我們就能更好地遺忘和懂得,笑看與化解。

  2

  莫負浮生

  生活中雖然充滿煩惱,但生活也從不會停止前進,所以每個煩惱中人都有理由問一句:果真值得那麼煩惱嗎?清人的《半半歌》裡說:“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悠閒,半裡乾坤展寬……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最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緩隱便,半少卻說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半。”對人、對事、對社會,不那麼苛求,留一點淡然與知足,一下子就把過去對名利、物欲的強烈欲望打掉了一大半。

  3

  心清意定

  那些不能破除無明的人,把煩惱放到心的熔爐裡反復熔煉,煩惱纏身、纏心,無法掙脫,就好像用無明鎖把心鎖住,用煩惱繩把心系住,又好像用塊大石頭把心壓住,讓心壓抑、苦悶,低落,無奈,喘不過氣來,有窒息之感。

  人有貪、嗔、癡三毒,佛有戒、定、慧三藥,有藥到病除的神效。我堅持誦讀《心經》、《金剛經》等經文,聽師父開示,一步步領悟到更多的智慧之光。而光明愈多,煩惱的愁雲就愈無存身之地。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所謂“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妄想的心也止了,攀緣的念也絕了,這就是真富貴。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不講是非,不生煩惱,不發脾氣、不妒忌障礙,慢慢拔心出離苦海。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自淨其意”,你、我、他(她)的精神在道德上的淨化,是佛教個人修行和社會變革的實踐樞紐。我們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事業就能做到多大。

  《壇經》說我們的心量有多大呢?“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維摩經》說“無以大海,內於牛跡”,大海豈能為小小的牛腳印所能容納?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廣度,是我們行菩薩道的實踐范圍。這份廣度,還消融不了癡人心頭那煩惱的刺?

  (文/《禅刊》2013年度第一期)

 

上一篇:本昌大和尚:念佛首先要深信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一篇:受持八關齋戒,轉現世貧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