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三十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中所生之殊勝加行;二、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二、(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可分為三:一、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時段;二、生起所依之補特伽羅;三、彼等補特伽羅之觀修次第。

  壬二、(生起不退轉相所依之補特伽羅)可分為二:一、略說不退轉相所依補特伽羅;二、廣說不退轉相之分類。

  癸二、(廣說不退轉相之分類)可分為三:一、加行道不退轉相;二、見道不退轉相;三、修道不退轉相。

  子一、(加行道不退轉相)可分為二:一、略說;二、廣述。

  丑二、(廣說):

  證悟菩薩入定的時候,現見了四谛的真相,有十六種剎那智慧,每一谛都有四種智慧,即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十六種剎那智慧所引發的十六種不退轉相,證悟苦谛和集谛的八種智慧所引發的八種不退轉相前面已經講過,今天講解的是證悟滅谛的四個剎那智慧所引發的四種不退轉相。不退轉相是安立在後得位被智慧引發的特性。

  蘊等諸留難 資糧及根等

  戰事

  (九)因破除了耽執蘊界處緣起等等的加行,以及安住於持續耽執彼等的隨加行處,從而住於空性之中,無論對任何法都無有高低勝劣之見的滅法忍。

  此處以及下文的加行和隨加行指內心的耽著。對某種法第一次的分別和執著叫加行,過後還持續分別執著,乃至由分別執著而引起的言行都是隨加行。菩薩始終安住於空性之中,對蘊界處所攝的一切法沒有任何分別執著。

  (十)如同前者一般,以不樂論說盜賊語言,而破除了對證悟見道作留難之法——掠奪善財諸加行,以及耽執善法是否被掠奪等等的隨加行處之滅法智。

  “盜賊”是隱喻,實際是指菩薩所斷的道之違品或對治法,障礙菩薩見道的法。盜賊會偷走我們的東西,同樣,這些違品也會奪走我們的善根。“留難”是對見道的損害或障礙,掠奪善財,也就是障礙見道。對此分別執著乃至持續分別執著,這是隨加行之滅法智。

  證悟滅谛之法,是法智所引發的不退轉相。菩薩對於所斷違品的分別執著以及持續的分別執著都沒有什麼耽著,所以對這些障礙不樂於觀察、評論、言說。一般而言,修行人需要對這些違品進行分析、觀察、了知,否則會障礙見道。但對於菩薩,尤其是住於見道的菩薩,一直住於空性的境界中,所以不會有任何分別念,不會有任何執著。

  (十一)如同前者一般,以不樂論說軍隊語言來破除耽執布施等作為菩提之因的資糧隊伍之多寡等等的加行與隨加行處之滅類忍。

  軍隊在此處也是隱喻。布施等資糧是成佛之因,如果持續耽著這些資糧的多寡,會成為菩提的障礙或違品,如同軍隊可以摧毀敵軍一樣,所以要破除這些耽執。一般的修行人如果耽著積累資糧的多寡,會摧毀資糧。但是菩薩安住在定中,無有任何分別執著,所以無需畏懼這些障礙,不必觀察論說。

  剛才是從所斷的角度講,現在是從能斷的角度;剛才是從違品的角度講,現在是從成佛之資糧的角度。

  (十二)此處用五個隱喻來說明五種耽著:

  1、依靠不樂論說村落語言來針對根。“村落”指的是根,直接說的名稱是村落,實際講的是根。人民依靠村落具足,六識依靠六根顯現。

  2、以不樂論說城市語言來針對根之所依,“城市”也是隱喻,實際指的是根之所依。根之所依指浮塵根。村落依靠城市存在,根依靠浮塵根存在。

  3、以不樂論說市鎮語言來針對根境,“市鎮”的語言名稱,指的是根的對境。人們可以趨入市鎮,根可以趨入根的對境。

  針對根,根的所依,根的對境,三者兼備的耽著也是一樣,第一次耽著、分別、執著是加行,持續分別執著是隨加行。

  4、以不樂論說君臣語言來對應我與我所。君臣也是隱喻,實際表示的是我和我所,臣依附君而存在,我所依靠我而存在。有我就有我所,沒有我就沒有我所。

  5、以“不樂論說戰事語言”來對應所斷與對治的交鋒。用戰事的比喻來代指所斷和能斷的交鋒。我和我所發生能斷和所斷的交鋒,根和境的聚合發生能斷和所斷的交鋒。首先從所斷的角度講,其次從能斷的角度講,最後講能斷所斷的交鋒。菩薩安住在空性中,對這些沒有分別執著,也不持續分別執著。

  通過以上五種比喻,便將對根、根之所依、根境、我與我所以及所斷與對治之交戰的此等五種耽執等等,都如同前者一般地予以破除了其加行與隨加行處的滅類智。破除五種耽執。這是屬於滅谛的四個剎那所引發的不退轉相。

  以上四相,為屬於滅谛的四個剎那。在滅除這些所斷之際,由於已經斷除了作為因法的耽執,所以不需要斷除異熟果,就能自然而然地將其消滅。

  佛經當中也以“不住戰事語言之加行與隨加行” 等等,而論述了上述滅谛諸相。

  悭吝等 加行及隨行

  不得塵許法 安住三地中

  於自地決定 為法捨身命

  以下是道谛的四種不退轉相。

  (十三)因證達布施等三輪不可得,從而分別破除了耽執悭吝、惡戒、嗔怒等等的加行,以及持續耽執彼等的隨加行處,並安住無緣之相——不會利用猛咒等等來侵害他眾的道法忍。六度各有自己的違品,菩薩行持六度而住於三輪不可得的境界。有的人會通過念咒法力對他人進行傷害的情況,但住於見道的菩薩不會有這種行為。

  (十四)因通達一切萬法為三解脫門之自他皆不可成立之相,從而於幽雅清靜的寂地,以法、道以及菩提妙果塵許不可得的見解,長期精進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道法智。處於見道的菩薩,不會有任何分別執著,了知基道果絲毫不可得。

  (十五)因為於自地或者三智決定獲得了不退轉之信心,從而安住於惡魔等不可分裂之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三地當中的道類忍。不會被魔業、違緣影響。

  (十六)以堅定不移的發心全神貫注地趨入遍智。並因為證悟了空性,所以能夠為了演說遍智等正法的講解聽聞等等,縱然是身命也情願捨棄的道類智。發的利他菩提心非常堅定。

  為了聽般若法,為了講般若法,縱然捨棄生命也在所不惜。即使要經歷再大的磨難,哪怕身上要點燃一千盞酥油燈,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也能忍受。因為發的菩提心特別堅定,一心想成佛。我們總是動搖,信念不夠堅定,發了菩提心也不真實,口是心非,稍微有一點點違緣障礙就動心。為了聽聞佛法、宣講佛法,哪怕失去生命也可以。生命算什麼?我們在六道輪回過程中失去過無數生命,都是無有價值、無有意義的。今生今世如果為了弘法利生、傳講般若,縱然失去生命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以上所述,即為屬於道谛的四個剎那。

  此十六剎那 是住見道位

  智者不退相

  前面所講的十六種剎那智慧,所引發的十六種不退轉相,也即不耽執能所二取的入定自身,以及順同所緣諸相之果——由入定所引發的後得之心所攝的。入定的狀態是遠離能取所取,如同虛空,無法做任何分類,也不會有任何不退轉相,但在後得位的時候會有這些。

  菩薩在後得位的時候產生的功德都與入定是有關聯的。如果入定的時候,沒有這些能力、功德,沒有引發功德的力量,那麼在後得位的時候不會突然生起這些功德。與入定有關聯,入定的功德屬於入定的不退轉相,但是在入定的狀態中不能安立,都是在後得位安立的。

  成為其他補特伽羅分別對境的身語之十六種名言的世間部分,即是住於見道位之菩薩智者的不退轉相。是其他補特伽羅分別的對境,言語的范疇。這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

  雖然此處所述內容,與《大般若經》中所說的十六相稍為有所不同,但其內在含義卻是完全一致的。

  子三、(修道不退轉相)可分為二:一、差別事——修道;二、差別法——不退轉相

  丑一、(差別事——修道)可分為三:一、修道本體;二、釋名;三、修道分類。

  寅一、(修道本體):

  修道謂甚深 其深空性等

  甚深離增益 及損減邊際

  安住菩薩境界,並行持圓滿一切佛陀之法的修道階段是極其深奧的,故而以空性、無相等等來加以描述。

  因為遠離言思,所以深奧。空性、無相都是遠離言思的,有些人分析空性在不在。分別、執著空性是最大的障礙!《般若經》裡有這樣一句教言,寧可(執)著猶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抉擇空性,再分別空性,這種人是無法救度的。空性、無相、無緣都是遠離言思的,因法空性,體法無相,果法無願。也有從諸法、諸法的因、諸法的果,從這三個角度宣講的,其實他們抉擇的都是一樣的,含義都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遠離言思。

  修道特法所緣之相深不可測、無法捉摸的高深,也即所謂的“甚深”。遠離言思是超越的境界,不能說高深。這些相究竟有哪些呢?(一)空性;以及“等”字所概括的,緣於空性之智慧(二)無相;(三)無願;(四)無行;依行之有境(五)無生;(六)無滅;(七)離貪;(八)本來涅槃;(九)寂滅;(十)真如;(十一)真實。

  同時,現證上述一切的修道智慧也是甚深的。為什麼呢?因為,對(以上)空性等十一法,該智慧是以無有色等諸法而遠離增益;遠離增益和減損,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裡講的是境界,特別的細致,其實般若經裡講的都是這些真理。

  又以除了空性等等之外,並不存在其他的色等諸法而脫離了損減之邊際,一切皆為法界的緣故。一真法界,即不可分。“不可分”也就是遠離言思的意思。

  寅二、(釋名):

  於順抉擇分 見道修道中

  有數思稱量 及觀察修道

  於順抉擇分加行道,現見法性的見道,以及串習修行的修道三個階段當中,依次有數數思維,或者觀修斷除對真如法性之增益,親自稱量真如法性,以及通過再再串習所證境界,從而令境界輾轉加深至最高定智的三種境界。

  順抉擇分是加行道,加行道之前有資糧道,先在大乘善知識面前聽聞思般若之法義,再通過禅定修持。在加行道的時候,通過禅定對空性有一定的覺受和認知,也可以說以分別心比量見空性,分別識把自相和總相混為一體取境,有境是分別識,這叫比量見。

  通過不斷的串習之後是見道,見道入定時遠離能取所取。這時親身體會,親見諸法實相,叫現量見。這個時候,有境不是分別心,而是一種智慧。之前已經現量見道了諸法的究竟實相,把這種見解持續修行叫修道。

  其中最後一個階段之所證,被安立為甚深,因為該階段是現見法性之後又再三令其娴熟之修道階段的緣故。諸法的究竟實相在見道的時候,已經全面現見,所以沒有更新的所見。通過修道不斷的串習,可以更加深入,境界會越來越明顯,直到最後成佛。二地到九地末,全屬於修道。

  正如佛經所雲:“如深般若波羅蜜多所說而學,如深般若波羅蜜多所教而修”等等。佛經裡也有如是的宣講。

  另外,稱量等三階段,也可以稱為聞、思、修三階段。此處的聞、思、修跟平時講的不一樣,聞,指加行道的階段;思,指見道的階段;修,指修道的階段。真正的修行在見道以後才有,持續見道的智慧直到成佛。見道和修道都是聖者位,為什麼要分開了呢?因為第一次現量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和修道不同,和加行道更不同,所以單獨安立。

  或者禅定等持的前行、正行、結行三階段所產生的智慧;或者對所緣之理以四種道理一再進行思維,以寂止九種住心(九種禅定的修持方法)反復進行稱量。

  以四勝觀屢屢進行觀察三個階段。也就是說,在順抉擇分階段,可以證悟總義之理;在見道階段,能了知其自性;在修道階段,則可通達令以前已經修習過見道時候的境界進一步加深的方法。

  寅三、(修道分類)可分為二:一、真實分類;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

  卯一、(真實分類):

  此常相續故 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別 許為九種相

  因為此修道階段並不像見道一樣是剎那的本性,而是以再再修持而成為常有相續的緣故。修道跟見道不一樣,見道一個成事剎那,不能分。而修道是要持續修持,且有相續。

  所以,作為三界九地的上中下三種所斷,各自又可以分別劃分為三種,從而形成了九種所斷。二地到九地修道之所斷,可以分上中下三品,上中下再可以分上品之上品,上品之中品,上品之下品。中品、下品也是如是,共分成九品。所修之道本身不可分割,無法進行分類,但從所斷的角度可以分類。所斷可以分成九品,與之對應有九種智慧,以這種方式可以做分類。

  雖然在勝義中,作為能斷對治的智慧是毫無差別的,但在名言當中,針對下中上品諸種所斷,卻是由下下等能斷對治支分的類別,而從內部來予以化解的。在勝義中,能斷的智慧無有差別,但在名言中,針對下中上品諸種煩惱,卻是由下下等能斷智慧來對治,九種煩惱,對應有九種智慧,比如所斷煩惱是粗大的,能斷智慧是細小,這樣對應的,並非是煩惱粗大,智慧也高。

  這些以不同的對治智慧之相所作的分類,便被承許為是修道的九種相。此處講修道的不退轉相。

  《大般若經》在宣說了針對作為所斷的上上品分別念,是以下下品的對治之法來加以斷除的觀點之後,又將下下品的邊際分別稱為“有數”、“有量”與“有邊”,並進一步闡釋道:彼等的對治法,為無數、無量與無邊的上上之法。另外,經中還分別從九種修道的角度,一一演說了無數、無量與無邊的福德之果。

  卯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可分為二:一、消除於數量之爭辯;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

  辰一、消除於數量之爭辯:

  前面是九種修道智慧引發的不退轉相。這裡有辯論,有人認為修道分九種智慧是不應理的。

  假設有人提出:如果說每一種修道都有無量的福德之果,這是佛在經中講的,應該承許。那麼作為其因法的修道數量也不應該確定為九種。因和果是對應的,因才有九種,果有無量無邊。如果作為果法的福德無量無邊,那麼修道也應該無量無邊,不應該確定為九種。

  倘若作為果法的無量功德,是從斷除所斷的因法當中產生的,則所斷也必須是無量的。這樣一來,作為所斷的九種數量就無法確定。斷除了所斷,能斷智慧就產生,作為果法的無量福德也產生,那所斷必須是無量的。說所斷是九種,是不應理的。

  一旦無法確定,那麼作為能斷對治的證悟智慧也不能定為九種。另外,假如能生起無量無邊的福德之果,則其因法也應當是無量無邊的。既然如此,那麼有限的因法或確定的數量,也即九種對治的安立就不合理。這是爭論之處。

  經說無數等 非勝義可爾

  針對上述爭論,諸大論師們回答道:經中所說的每一種修道都有無數、無量與無邊等福德之果,並不是認可或者明確,在勝義中,也可以“由一個成實的因法當中,產生無數的成實之果”,從而以數量的多少來劃分其種類。在勝義當中,因果二者都無法成立,所以數量的多寡也就根本不存在。

  在勝義中,站在勝義谛的角度講沒有因果,如果在勝義上有因果,就是成實的因果,大乘是不承許的。我們沒有說成實的因產生成實之果。正如佛經所雲:“彼等法性,若文若義,俱無差別。” 由此可見,倘若因果是成實之法,則不應該以有量因法而產生無量果法。勝義中不成立因果之法,如果都是成實,因和果數目上要對應,但是我們不是這樣承許的。

  佛許是世俗 大悲等流果

  假設有人又提出:如果不在勝義當中承許,那麼你們究竟是如何承許的呢?

  能仁佛陀所承許的,僅僅是在佛經當中所宣說的,在世俗名言當中,每一種修道都可以產生無量無邊的福德之果,這些都可以確定為是大悲心的等流之果。佛在經中講,智慧和方便,以不二的方式修行,方便指的大悲心,無量無邊的福德之果就是大悲心的等流果。

  其內在含義是說,雖然這樣認定並加以宣示,但卻並不是真實的究竟密意。正如佛經所雲:“如是不可诠說之義,皆為如來大悲等流演說。”大悲心的等流果——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是佛為了度化眾生而說的。

  另外,從一個因法當中產生眾多果法的情形,還可以通過一個種子能產生很多果實的循環增上之理等等來建立。一棵樹可以長出很多樹枝樹葉,一顆種子可以結出很多果實。

  因而,在名言世俗當中,以十方三世之無邊眾生為緣,為了利益彼等,而回向於獲得功德無邊的佛果之因,並通過無有耽執的善巧方便來加以攝持,又以成為二谛平等一味之法界本體的方式來趨入的修持,便可成立在一剎那間成就無量福德之理。

  在名言中,為什麼會獲得無量福德?因為為眾生成佛而做善根回向,對境眾生無量,所以修持善法,或回向善法,所積累的福德是無量的。並且從三輪體空的角度加以攝持,或世俗谛和勝義谛為一體的境界當中修持善法,佛果也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這種無量無邊不是言思的概念。一般在名言中,因和果在數目上應該是對應的,但也有一個因產生很多果不可思議的境界,從這個角度可以講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福德。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9月16日

 

上一篇:達真堪布: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心力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下一篇:獨尊湛現:大家必須要徹底地了解佛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