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在佛教中稱為“五濁惡世”,亦即具有五種渾濁的時代,分別是:見解濁、時間濁、壽命濁、劫濁、眾生濁。
見解濁,是指人們的見解或價值觀已經有所混淆、錯誤。舉例來說,自古以來“尊師重道”一直都是良好的道德觀,也是值得維持的傳統。尊師重道所強調的,不只是對老師的尊重,還包括對長輩的孝敬,尤其對自己的父母及家族長輩更應如此,也就是所謂的長幼有序。古人也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對於像尊師重道這種仍然適合社會需求的道德規范,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認知,但在目前的社會中,大家卻不這樣認為,反而漸漸被人所藐視。
以前的社會說“這個人是一個孝子、孝孫”,是表揚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孝敬。“孝敬”是指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敬愛,角色的關系是由下對上。但是在這個時代,角色顛倒了,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對子孫輩的呵護,被戲稱為“孝子、孝孫”,是長輩“尊重”晚輩。
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父母對待晚輩,雖然談不上像在服侍皇帝,但卻也像侍奉爺爺奶奶一般,無微不至的呵護著。所以,父母不敢違逆子女的意思,百般滿足子女的需求,因此被戲稱為“孝子、孝女”,而且親子之間,大部分被訓斥的人,不是兒女,反而是父母。當然,父母對子女適當地關愛,是有必要的,但現在普遍的情形卻是過度溺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傳統上,老師、醫生、宗教師等工作或身份的目標,是提升或改善人們的身心狀況,所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神聖偉大的。一般來說,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不僅應該,而且也必須是最有良心的一群人,所以才有“教育,是一種良心事業”的說法。而宗教師的使命是提升人們心靈的層次;醫生則是救護病人的生命,醫治病患的身心疾病。可是當今社會,卻常常見到這些人經不起名利錢財的誘惑,而忽略了該有的使命和責任感,甚至對名利的追求比一般人還要貪婪。這樣一來,社會的精神層面,如果缺乏了相互關懷和信賴,即使經濟再進步、資訊再發達,最終帶給人們的只有冷漠和痛苦,而不是溫暖和快樂。
目前我們的教育方向往往忽略了人格培養的重要性,特別是孩子的人格教育。孩子本應有屬於他們的純潔童真,可以在寬容與關愛的環境中長大;而長輩應該是讓孩子在心靈、品德方面變得更健全,這樣他才能平衡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挫折和不完美。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大人不但忽略孩子的人格教育,而且總是希望小孩學習很優秀,乖巧聽話,各種考試比賽都能拿第一名等等。也有很多小孩在剛會走路、說話的年紀,就會察言觀色了,或是剛會拿筆寫字,就要開始面對生活的壓力、學校的競爭等。因為見解渾濁了,使得小孩本應有的童真,被成人才有的想法或態度所取代。
反倒是大人因為智慧不足,在行為上也無法約束自己,導致大人要求小孩不可以做的事,自己卻違犯,甚至變成缺乏生活能力的弱智者,越來越無法處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工作,對生活和生命感到迷茫,非常盲目地過日子,然後又因為不知如何解決這些迷茫,從而帶來種種挫折和痛苦。
大人灌輸給孩子的觀念,都是如何增長貪念、往外追求,如何與他人競爭、排擠他人,來達成自己的願望或目標,而不是教導下一代,從要求自己的人格或涵養做起,以及如何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包括現在很多平台和媒體,傳播的都是讓大家如何競爭、如何戰勝他人的觀念和方法。
當然,我們會自我安慰地說,這些競爭手段都是為了生存。但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和睦相處,在沒有任何爭斗的前提下,還是可以創造出很多工作機會,非常好的生存環境,可是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以競爭做為生存的方式。靜下來仔細想一想,人和人之間為什麼要如此強烈地競爭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和人無法相互信任,所以才會相互爭斗。
過去被認同的“無私付出、奉獻”的態度,在今天卻變成被譏笑的對象。例如,有人經常去捐血、當義工,或捐贈錢財物資等,身邊就會有很多朋友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為什麼要捐給別人?但所謂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真是全靠個人能力得來的嗎?其實,在過程中有無數人付出了努力辛勞,只是最後有個福報比較大的人,把別人辛勤累積下來的財富擁為已有;也就是說,個人的財富,也是通過很多人一起辛苦賺來的。
“感恩”,現在似乎也變成一種多余的行為,我們對別人有的只是埋怨,感恩的念頭很少出現,好像人和人之間並不需要感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從來不會反省自己,所以只要有錯誤發生,就認為是別人所造成的;可是一旦成功了,就認為是自己辛苦付出的結果,和他人完全沒有關系。
一個人,唯有具備良好的道德,懂得禮義廉恥,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正確善良的為人處事,就能得到取之不盡的財富。擁有人身是很大的福報,如果能夠擁有並利用更為難得的暇滿人身,珍惜聞思修佛法的機緣,努力累積無量的福報,積資淨障,自淨其意,才是有福之人生存的唯一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