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擁有我們做不到的慈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

  究竟的慈悲來自甚深的智慧

  一

  觀世音菩薩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成就者。每一位中國佛弟子都有一個理想:朝一次他的常住之地——普陀山,繼承他老人家的慈悲精神。我們讀《心經》就能知道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夠如此慈悲——因為他擁有基於一切究竟實相的的智慧。

  佛教的根本精髓為“智慧為體,慈悲為用”。為什麼天下母親為子女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卻不能成就孩子的法身智慧呢?因為大多母親只有慈悲精神,卻沒有了解實相的終極智慧。所以“智慧是根本,慈悲是作用”成為我們佛弟子修行或者認知世間的根基。

  一

  我們比佛陀更幸運

  一

  智慧有著普世的價值,它穿越了宗教、種族,是人類的希望所在。這個世界之所以有那麼多紛爭,都是因為人們執著自我,需要通過甚深的智慧來遣除。

  甚深的智慧以什麼為標准?標准就在《心經》中。這部經是觀世音菩薩在佛陀入三昧的加持中,以自己的生命體驗所宣說的。這一聖言量【注釋】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是我們可以依止,並且直接應用的。這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很有效率。

  人生只有百年,我們雖然沒有親見佛面,但卻親至佛心,與佛陀的精神相遇。擁有佛陀這份遺產,我們的起點就比佛陀高。佛陀當年一人孤獨求索,我們在佛之後,比佛陀少走了彎路,更為幸運,所以我們百年的人生應當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釋】聖言量:佛陀所宣講的教法

  在種種變化不可主宰、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業感因緣中,我們要想超越自己的障礙,獲得生命升級,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就應當以“智慧為本,慈悲為用”的綱領了解世界,接受聖賢的傳承。

  一

  苦的真相

  一

  佛弟子的信心不僅是單純的信仰,還來自我們的人生經驗。佛陀講人生是苦的,我們感受到了嗎?如果沒有感受,那是因為人生的苦被父母、家人、朋友分擔——並不是不苦。

  什麼叫苦?變化即為苦,並不是指苦的感受。苦是實相,是真實。承認苦並不是悲觀。知道苦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能夠讓我們如理地探究,尋找生命的真相。所以佛弟子用智慧了解苦,並尋找從苦中超越的方法。

  苦是佛陀宣講的第一個真實。苦的原因來自佛陀發現的“集”——每天的起心動念,想那麼多,做那麼多,難道對我們思想的慣性沒有影響嗎?一輩子積澱了那麼多看法,不就主宰著我們主觀性的錯誤嗎?所以“苦集滅道”是真實的。

  一

  《心經》長智慧,能滅一切苦

  一

  《心經》260字濃縮了600卷《般若經》,600卷《般若經》濃縮了佛陀22年的教誡。我們今天讀《心經》,用《心經》觀人生以及萬相,就是增長智慧,滅除一切苦的方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即智慧,是實相;“波羅蜜”是讓我們達到智慧,超越生死的方法,意為大智慧能夠到彼岸;“心”是精華,《心經》為整個般若的精華;“經”是聖言所量,是佛陀的教誨,講的是諸法的軌則,讓我們通過規則了解萬相。諸佛說法是非常精要的,所以“一知一切知”。

  《心經》開篇便是觀世音菩薩在實踐般若,並從生命的障礙中獲得了解脫。生命的障礙即為五蘊,用般若的智慧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就能分解、超越它,從而得到解脫。這段經文講觀世音菩薩證明了法的真實,便從甚深的法性中出定,慈悲地呼喚捨利子,開始說法:“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觀世音菩薩首先說出了綱領。

  什麼是色?一切現象就叫做“色”。我們在人世間感受到、看到的一切現象就叫做“色”。什麼叫做“受”?當我們看到色,色與我們結合,我們收到了,就叫做“受”。我們覺得“受”是快樂的、苦的,或者不苦不樂的時候會產生判斷,這就叫“想”。於快樂的受想擁有,於不快樂的受想遠離,於不苦不樂的受就很麻木,我們的“想”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三種“受”的結果,引發了“貪嗔癡”三種心理現象。

  《心經》書法:繼程法師

 

上一篇:關於放生,給您詳細的解讀
下一篇:“更年期”撞上“青春期”:用菩薩般的愛對待自己的孩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