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疏三心釋】凡夫三業所修的善行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四)
現在來講禅宗的公案,讓大家體會真實的修行跟虛假的修行、功德跟福德的區別。善導大師這段開示講得非常好,我們下面要深入的探討。
禅宗非常有名的一部經就是《六祖壇經》。《六祖壇經》第三品疑問品,說了這麼一個公案:
有一天韋刺史設齋供養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用齋完畢了,韋刺史就請慧能大師升座,同官僚士,大家把衣容整理一下,禮拜六祖慧能大師。世尊住世的時候,經常接受佛弟子的供養,供養之後,世尊就為佛弟子說法。六祖慧能大師也是如此。
韋刺史就請問六祖慧能大師:弟子聽和尚(稱呼和尚,是對六祖慧能大師非常的尊敬)說法實是不可思議,現在我心中有一些疑問,希望和尚大慈悲為我解說。慧能大師說:你有什麼疑問可以請問,我來為你解說。
韋刺史問:和尚所說的,可不是達摩大師所宣揚的宗旨嗎?慧能大師回答:是!
韋刺史再問:弟子曾經聽過,達摩度化梁武帝,梁武帝請問達摩說: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什麼功德?達摩回答說“實無功德”,弟子不了解這是什麼樣的道理?請和尚為我解說!
慧能大師回答說:確實沒有功德,不要懷疑先聖所說的話。梁武帝因為心邪(內心不正),不知道正法,他以為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是功德。這名為求福,不可以把福報當作是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大師講得太好了。功德在法身中,見性,法身顯露了,那叫功德。梁武帝建了很多寺院,度化很多人,這叫福德,所以達摩祖師跟他講:這沒有功德。
沒有功德,但有福德,達摩祖師就少說了後面那句話,所以梁武帝跟達摩祖師不相應。
六祖慧能大師又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所以真正要有功德,一定要見性。我們見性了嗎?沒見性啊!我們見到的都是金錢,見到的都是名利,見到了煩惱。你反省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念頭是本性的智慧,還是妄念紛飛?問問自己。師父老實跟大家講,我是妄念紛飛。老實承擔,罪業比較少;不願老實承擔的,罪業就更重。
六祖慧能大師說:“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每個念頭都是從本性流露出來,那才叫做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慧能大師講得好。真正一個有功德的人,內心不會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對每一個眾生都非常恭敬。《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說,常不輕菩薩就是世尊因地修行的一位菩薩,他對每一個眾生都不敢輕視:“你將來一定成佛,我不敢輕視你!”我們常常輕視別人,哪有功德可言。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沒有放下我執,我執沒有斷,就沒有功德可言。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講得非常好。從自性裡面去顯現才真是功德,不是你布施供養就叫做功德,這叫做福德。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福德跟功德不一樣,這是梁武帝不知道真理,不是祖師達摩大師有過失。
這一段文,可以作為善導大師這一段他力至誠心的解說。知道功德跟福德的差別,把心安住在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這是功德;心想我要自己修布施供養,那叫做福德。
虛假之因 不能相應真實報土
至誠心是往生極樂世界報土的真因之一,我們念佛的人要具足至誠心,才能夠相應回歸極樂報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安心”指的就是前面所說的“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起行”指的就是前面所說的“虛假之行”。如果將心安住在貪瞋邪偽、奸詐百端,如果修行是以虛假之心起行,那麼縱然苦勵身心,每天二十四小時,積極精進的修行,這樣也叫雜毒之善。所以最重要的是,心要安住在真實之心,不是安住在虛假之心。
“縱使”是假若的話,“苦”是精勤的意思,“勵”是勉勵的意思。如果將心安住在貪瞋邪偽、奸詐百端,縱然是非常的精進修行,身心精進到什麼程度呢?
“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十二時就是現在的計時二十四小時。中國在唐朝的時候計時,跟我們現在計時方式不一樣。現在是采用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時。中國在唐朝初年,以十二地支來計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就是相當於現在兩個鐘點。善導大師是唐初時代的人,因此疏文用日夜十二時,也就是現在的二十四個小時。“二六時中”指的也是二十四小時。
“急走急作”,形容非常精進勇猛的修行。“如炙頭燃”,每天二十四小時非常精進的修行,如炙頭燃,“炙”是救度的意思,“頭燃”是頭上燃燒。頭上燃燒了,趕緊救火,也表示說修行非常急迫精進。縱然是這樣精進修行,但是因為以貪、瞋、癡的三毒煩惱、虛假之心修行,所以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
“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凡夫以雜毒善根勇猛精進,回向往生極樂世界真實報土,不可能往生。
這段文的意思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非常精進的修行,但因為是以凡夫的雜毒之心修行,所以不能相應極樂世界真實報土,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方便化土。
把雜毒之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彼佛淨土,這“彼佛淨土”指的就是極樂報土,“此必不可以”,因為虛假之因,不能相應真實之土,沒有得生報土的道理。
所以凡夫必須把自力的心、虛假的心放下,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真實功德,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真實報土之真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一般淨業行者,如果沒有研究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就不知道這個道理,只知道每天念佛修行,回向極樂世界;只知道勇猛精進的修行,斷惡修善,累積資糧,求生極樂,不知道往生極樂世界有報土、化土的不同。
從《無量壽經》的經文,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有兩種投生的方式,胎生和化生。從《無量壽經》的經文意義,更可以明白,往生極樂世界,有報土和化土,這在《觀經疏·玄義分》,善導大師開示了很多。
或許你會問師父:“我們經常聽到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怎麼說報土跟化土?”諸位!如果你細細的對淨土的經論研究透徹,你必然會了解,這四土之說,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開示的。善導大師、道綽禅師、昙鸾大師對淨土的分類,並不以四土作分類,以報土和化土作分類。各宗祖師對淨土的分類方法,自唐朝初年一直到清朝,這麼長久的時間以來,每一位祖師對淨土的分類,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但我們學佛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不論祖師的開示是如何的精妙,如果跟佛經世尊所開示的相應,我們就依從;跟佛經世尊所開示的不相應,我們就不依從。任何一個祖師大德,乃至任何一個現今的出家在家大德,都是一樣!因為每一個祖師,或多或少都會依自己所修學的經教宗派,對六字名號的理解有所不同,因為天台宗、淨土宗、密宗,各宗各派的行者,或多或少每天都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但是,把中國淨土宗的祖師大德,跟中國天台宗的祖師大德,對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解說,作一個比較,你會發覺,有的地方差異很大。
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就是要楷定古今而著作的。“古”是指在善導大師以前的諸師,就是隋朝的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吉藏大師,他們也有對《觀經》作著疏,可是他們對《觀經》三輩九品的見解,跟善導大師有所不同,而且跟《觀經》世尊的本意不相應。
那我們念佛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真實報土的行者,根據什麼樣的祖師修學呢?當然是根據善導大師。為什麼?很簡單,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了不起的祖師,有修學、有證悟、有學問、有道德、有涵養,是中國淨土宗的集大成者,受古今中外念佛的淨業行者所尊崇。善導大師所講的,如果我們再不接受,誰講的才能接受?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所開示的,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世尊所開示的淨土教法,有沒有相應?你細細的去研究善導大師的全集五部九卷,你會發覺,善導大師所開示的淨土教法,跟世尊在淨土三經所開示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根據善導大師的開示修學,肯定沒有錯!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當中,從來沒有講四土。四土之說是天台宗的判教分類,跟善導大師對淨土的分類方法不同。不管相同或不相同,根據世尊在《無量壽經》的開示修學是最正確了。若要論修學的標准,依世尊在經上所開示的修學,最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