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355、為什麼勸修淨業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357、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355、為什麼勸修淨業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遂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願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04頁 復范古農居士書一)
356、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什麼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雲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9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357、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
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8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36頁 復幻修大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谛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谛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