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無明到底指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二緣起法中,第一個就是無明。它是一切的禍根,我們沉溺六道輪回,無法出離,而這個噩夢就是從無明開始的。

  什麼是無明?就是執一切法為真實有。

  “因於無明,緣生於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老死憂悲苦惱。”(《眾許摩诃帝經》)

  在十二緣起法輪回圖中,用一個瞎眼的拄著拐杖的老人來表現這個第一緣起:“無明”,意思很明確:瞎眼了,就看不到人和事物的真相。顯然,我們所看所思的都是基於假相,於是我們才產生執著的心,繼而造業,就是“行”。然後就有了“識”,“識”是什麼呢?就是你造業了,阿賴耶識當中,就有種子了。將來這顆種子就“識緣名色”,名色指五蘊身體,就是投胎了。這顆種子帶著你到六道去投胎。一投胎,就有六根了,然後六根接觸外在的境界,就有了“觸”。“觸”當中就有各種“受”,有苦受、樂受,之後種種的事情就產生了。

  所以,第一個要了解的,就是要破除我們對於外在一切境界認為是真實有。這是最大的無明,也叫根本無明。

  要想斷掉輪回,從泥淖噩夢中最終跳出來,那就需要把最初原因——無明,找到並切斷它,於是輪回的大廈就會轟然倒塌。

  “若滅其因一切皆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那麼無明這個第一因如何滅?

  認知到一切皆虛幻,這個無明就被滅掉了。

  偶然地體驗過一次VR,在那“極真實”的虛擬環境裡,讓我一下子對“一切皆虛幻”這個佛法道理有了最直接徹底的認知。

  在VR體驗中,當你認為外境那個過山車是真的,自己坐在過山車上也是真的,那麼接下來你就會感覺害怕,有了“恐懼”的感受;當你認為那個拿著槍殺你的人是真的,那麼你就會也拿起槍殺他,有了“嗔”的感受和“殺”的行動。

  要想不恐懼,就要認知到這個場景根本是虛假的;要想不嗔、不殺,那麼就要認知到根本沒有一個外人在謗我、殺我。

  貪嗔癡如何才能真正徹底去除?了知一切皆空。撿到一張百元大鈔,如何才能真正生起不貪的心?當你知道這是一張假錢的時候,你想貪都不可能了。

  所以,看到實相,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般若經典比如《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心經》都是在闡明這個道理,讓我們認清實相的。現代科技可以很好地對其做個輔助教學。

  如何才是忍辱波羅蜜,當你不認為真有一個人在罵你、誹謗你的時候,一切都是夢裡假的顯現,於是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也根本沒有“我要忍辱”的概念了。這才是忍辱波羅蜜。可見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通達諸法實相空的道理。

  這就是為何佛法把“悟空”當成終極目標來追尋的甚深原因。因為達不到這個“空性”的境界,那麼所有的修行,還都是在意識層面的,還不是波羅蜜。

  這就是神秀和慧能的區別了。

  無明破掉了,這個輪回的怪圈就打碎了。在十二緣起六道輪回圖中,最外邊的是個面目凶惡恐怖的猛獸,長長的獠牙在緊緊咬著這個輪回,意為這個死主在掌控者這個輪回。那麼死主到底是誰?是閻王?是夜叉?不。“十二緣起的發生,有著一個共同的基礎,那就是我執,也就是表現為愚癡的根本無明。無論你是人,還是一只小鳥,或是一個別的眾生,都有一個強大的自我執著,在連管著你的生命,輪回死主就是我執。”(《超越輪回》)

  在那幅著名的十二因緣六道輪回圖中,中心是三個動物:豬、蛇、鴿子。豬就是代表根本無明,也即愚癡。這真無明不僅是一種無法理解事物真相的無能,而且是對包括自己身心在內的萬物真相的一種主動誤解,錯誤地執著事相有一種比其自身更加具體化的存在。猴子撈月的故事是對無明的解釋方法之一:水中的月亮並不實有,但猴子們卻認為這是真實的月亮,當它們用盡各種方法企圖將月亮撈起來時,不僅發現一無所獲,最悲慘的自己落入水中,付出生命的代價。

  癡迷於輪回中的我們每個人難道不都是在水中撈月嗎?!

  這個水中撈月的故事,竟然也源自佛典。

  《摩诃僧祇律》:“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屍。於空閒處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猕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雲何能出。時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猕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猕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猕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

  是等騃榛獸  癡眾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間”

  由於不了解事相的本性,我們總是會無明愚癡所驅使,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產生貪心,在這個輪回圖中,貪愛由鴿子表示;同時對討厭或阻擾欲望的事物產生憎惡感,嗔恚由蛇來表示。這三項煩惱:愚癡、貪愛和嗔恚,就是三毒,扭曲了我們心靈的外觀。

  在圖中,豬、蛇、鴿子一個咬著一個,比喻貪嗔癡三者緊密相連,難分彼此。貪裡其實也有嗔、癡,癡裡也有貪、嗔,嗔裡也有貪、癡。

  關於十二緣起,慧燈之光裡慈誠羅珠堪布的論述,真是非常到位。

  十二緣起支——生命輪回的次序

  十二緣起支是佛教裡一個重要的思想。十二緣起主要講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欲界裡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經過前世→現世→後世的三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也就是講,我們來的時候是怎麼來的,走的時候是怎麼走的。

  ……十二緣起我們已經經歷了成千上萬次。雖然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但是在這些過程當中,由於我們沒有做任何准備,所以至今它仍然沒有停止。沒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經歷十二緣起時,我們缺少了面對它的方法,以至於直到今天,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

  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實際上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十二緣起支,有小乘的觀點和大乘的觀點;在大乘的觀點中又有唯識和中觀的兩種觀點;在小乘的觀點中也有一切有部和經部的兩種觀點。所有這些觀點,只在細節上有些不同,而在關鍵問題上都是一致的。那麼,我們就不講細節上的差異,只講它們之間相同的根本問題。

  ……十二緣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無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義是什麼?因為有了無明和煩惱,就會產生一些身、語、意的行動,造作善和不善的業,這些善惡的業就叫作行。

  然後再加上愛緣起支,愛就是凡夫的貪欲(沈:愛的含義,即貪欲);取緣起支,取就是為了滿足貪欲而作的行為;有緣起支,有就是輪回的因,即善惡之業。

  ……老和死不分開合為一支。為什麼其它都是分開的,只有這兩個不分開呢?那是因為有些人是老了以後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究竟是先老抑或先死,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所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

  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會產生後後的果,這就叫作緣起的流轉。若無明停止,則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則識停止,識停止則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則老死停止,這就叫作緣起的還滅。緣起流轉是輪回,緣起還滅是解脫。

  還滅和流轉的最關鍵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在第一支“無明支”上。只要我們有無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個比方,若有火車頭,後面的車廂就會跟著走;若火車頭停下來,或是根本沒有車頭,後面的車廂就不可能走。同樣的,若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無明支不停下來,後面的就不會停止;無明支若是停下來了,後面的也就無法繼續,所以就會解脫。追根究底,還是要推翻無明,斷除無明。

  譬如,做惡夢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和白天一樣的恐怖和痛苦,那是為什麼呢?有了睡眠就產生夢境,但是,給我們帶來影響和痛苦的並非夢境,而是“我們的執著”,是因為我們把夢境當成實有而導致的。如果做夢時不把夢境當真,那麼雖然有夢境的現象,卻不可能導致這些恐懼和痛苦。

  同樣的,在我們流轉輪回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痛苦呢?就是由於一種執著:原本是如幻如夢的東西,我們卻把它當成真實的,所以就有了那麼多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回頭,能夠證悟它是不實在的、如幻如夢的,這些恐懼、痛苦就都會消失。

  輪回雖然不一定會立即停止,但從此以後,它也開始逐漸地消失。譬如做惡夢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作夢,那麼,雖然夢境尚未停止,依然在夢中,但是夢裡的恐懼和痛苦就會一下子消失。在夢中證悟夢境是虛幻的,所以這一切就都停下來了。現在我們正在輪回的大夢裡,如果能從中蘇醒過來,也就是說,如果能證悟一切是空性的,那麼,後面的流轉也都會停止。

  最關鍵的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癡,有了這樣錯亂的觀點之後,我們就會把所見、所聞都當成真實的,而正是這種實執,才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菩薩證悟之後,精通了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就沒有了痛苦。正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輪回未空之間呆在這裡度化眾生;如果他有執著,也同樣會有痛苦,那麼,他就無法做到永在輪回度化眾生了。所以,首先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得斷除無明。

  “斷除無明的方法”,……最關鍵的,當然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最具體的、如骨髓一般最精華的修法,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修法,不會再有其他的。

  ……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

  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而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為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

  ……識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賴耶識,那麼,“識緣起支”就是“阿賴耶識”。但不建立阿賴耶識的小乘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識就是心識。無論是心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剎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那“名”是什麼呢?在《俱捨論》裡講,“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相關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

  為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質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

  ……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麼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准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

  接著就是有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回;一是輪回的因,此處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回事。

  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如此一來,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

  如果不願意這樣下去,就要將十二緣起還滅。該怎樣去還滅呢?燒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們也可以成為還滅十二緣起支的一種因緣,但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呢?是修慈悲心?還是修不淨觀呢?它們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最後只有依靠證悟空性才能解決。

  若能證悟空性,則遠因、近因都會停下來;若遠因和近因都停下來了,則遠果和近果也都會停下來。譬如,一棟高樓若地基有問題,則整棟大樓都會倒塌;同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破壞無明,把無明消滅之後,整個以無明為基礎的輪回大廈也都會垮下來。

  ……

  現在我們的任務是什麼呢?就是要斷除、破壞第一緣起支。在沒有破壞它的基礎上,磕頭、念經、做功德,雖然可以在輪回中享受一些善報,但它們和第一緣起支沒有直接的沖突,所以無法破壞它。要是不願意流轉,那就得用一個和它有直接沖突,並且是非常銳利的工具去破壞它,這個工具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上一篇:地藏十輪經:忏悔品第五
下一篇:淨空法師:在中國古代,不孝父母是第一大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