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然而佛法中的“般若之智”跟一般的“智慧”內涵並不一樣,而且由於“般若之智”有別於世俗的“智慧”,為了不讓人誤會或產生混淆,所以就直接翻譯出它的音,而不譯其義。
玄奘法師提倡且確立了佛經漢譯的“五種不譯”的原則:一、秘密不譯,如“陀羅尼”真言咒語的字句,便只音譯,不譯其義;二、多含義不譯,如“薄伽梵”這種名詞因意義太多,不好取捨,故只音譯,不譯其義;三、此無不譯(中國沒有的東西),如“閻浮樹”;四、順古不譯,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生善不譯,如“般若”之意譯較能令人生尊重之感,而“智慧”則比較輕淺,為了令人生敬故,所以不翻其義。
世間的智慧,例如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種種工藝、音樂、文學、詩詞、藝術、數學、物理……等等,這些智慧可以增進世間人生活的充滿——可增進有形的或無形的、物質的或精神的:或身、或心等方面的滿足。然而“世智”因為與染污法(五欲六塵)相應,所以不能夠令人斷煩惱、得解脫。出世間的“般若之智”就是佛所自證及開示的智慧,這種智慧因“不與染法相應”,故是可以令人斷煩惱、得解脫的,所以,“般若之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你看,一般世間的有學問、或“有智慧”的人,不管是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乃至於哲學家、思想家,都沒有辦法斷他自己內心中的煩惱,不但不能“斷”,乃至於“降伏”其煩惱都辦不到——進而言之,歷來很多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連自己都瀕於瘋狂邊緣,苦惱無量,不能自解,乃至於自殺的都有——可是這些人都被看作是“有思想的人”或“思想家”呀!然而這些“思想家”因為沒有佛智慧,所以他們對於種種世間現象以及自身、自心也都看不透,因而不能超脫自心的煩惱痛苦,而且常常連自己家裡的眷屬都搞不好。
猶有進者,有的外道的導師或開山祖師,甚至還被自己的徒弟給出賣了,這種事情在佛法中就不會有,佛法中的祖師都是有大智慧的人,誰能賣得了他——由此可知,世間人的種種智慧,不論是凡夫(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等)的智慧,或外道的智慧,都無法斷自他的煩惱。相對的,佛法的智慧(簡稱“佛智”)便可對治我們心中的種種苦惱,使我們斷煩惱、證解脫、得菩提,這種究竟的智慧便叫“般若智”。以上簡單介紹一下“般若”跟“智慧”的不同。(當代佛教網--禅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