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末法時期,全德的善知識真的是難求難遇的,但是修學佛法又絕對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世尊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作為學佛人入聖流必備的四大條件,這四大條件,其中親近善士居於首位。在《優婆塞經》中,佛指出發心學佛的五件要事:“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恚心,三者隨師教誨,四者生憐憫心,五者勤修精進。”這裡也是以親近善知識為首要。
可以說學佛的人,不論增長一分功德或者是損減一分過失,都是由善知識的教導而來的,所以說親近善知識、請善知識住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漏劣、障深慧淺,感不到十德具足的善知識,所以不要看善知識的過失,是因為我們的業力深厚感不來。你的業力,你的智慧深根機好,我們感得的是佛、佛來住世;現在我們的善根太淺薄,能感來善知識這都是非常好的了。我們因為自己的障深,感不得具足的善知識,但是要修學佛法,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沒有善知識是不行的,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真的很麻煩的。我們說淨土宗的三資糧信、願、行,信願大家都能好理解,信極樂世界、願生淨土,這個行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認為就是多修善法、多做善事。其實這裡的行不是這個行,這裡的行是念佛,是稱名號,六字洪名,稱念六字洪名為行。這個一聲名號萬德具足,這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一定不要忘了。所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我們會落入我們的意識心,認為這個行我就去多做一些修橋補路的善事,這個行叫助行,不是《彌陀經》當中所說的行。我們以助行來幫助我們的慈悲心,長養慈悲心,長養慈悲心更好的生起信願行,信極樂世界、願往生,信願行,這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教導,沒有善知識我們就容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經上說,若有八分之一功德也可親近,所以即使是有少分功德的善知識,只要他具足正知正見,在佛法的解行上,他能有一分超過自己,我們也不妨去如法的親近。末法時期,能遇到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也是很難的,如果真的遇到了,說明你真的有善根,一定要如法親近,因為不如法親近善知識就不能受益。
怎樣才是如法親近善知識呢?就是要多觀察善知識的功德,不要去觀察善知識的過失。你平時注意我們是以善知識的長處而修學,這樣我們是學善知識的長處,這樣雖然是少分功德的善知識,你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果是專門注意善知識的缺點,這樣的話,用分別心來看,不用清淨心去對待善知識的話,那這樣善知識雖然、即使具足這十種德相,但是因為你是帶著分別心,我們社會上說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你也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一定要會修學,別人的一點點的優點我們都把他學過來。
所以大乘經中說到親近善知識,讓我們對善知識作佛想。我們前面講過,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去五十三參,在五十三參前,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對善知識不要生疲厭心,不要生厭離心,對善知識的教誨要生起恭敬心,對善知識的善巧方便不要有過失的想,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不要有這種過失的想法的。這裡說,我們對善知識要作佛想。只有對善知識誠心誠意,恭恭敬敬,我們才能常常增長善法的功德,得到殊勝的法益。當然為了我們自身和利益眾生,我們要請善知識住世,勸善知識度化有情眾生。這個不是等到善知識躺在床上,即將圓寂了的時候你再苦苦的哀求,不是這樣的,是在平時就要對善知識生起恭敬心,盡自己的力量去護持善知識。比如衣服、飲食、臥具,還有疾病的及時治療,讓善知識的精神飽滿、身體健康才能更好的去度化眾生。
我們總結一下這段經文,普賢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讓眾生能有機會見佛聞法、供養三乘聖眾、或者能有機會親近善知識而發願勸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諸善知識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微塵數劫,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下面是總結請佛住世之行願無有窮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即使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普賢菩薩請佛住世的弘願也無有窮盡,而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摘自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