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十八羅漢中的比丘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故名“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而“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所以“應供”。

  唐代只提十六羅漢,主要依據玄奘法師翻譯的《法住記》,說他們受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隨緣教化度眾。五代前蜀張玄畫十八阿羅漢,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十八羅漢像,蘇轼得到此畫題了十八首贊,後又為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作贊十八首,每首標出羅漢名稱。自此以後,十八羅漢盛行。但因後兩名羅漢沒什麼經典依據,所以說法各有不同,比如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統記》中認為:第十七位羅漢和第十八位羅漢應該是迦葉尊者與君屠缽歎尊者。清朝,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後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降龍伏虎很合中國人的口味,再加上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而藏傳佛教又認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龍羅漢,納達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羅漢。

  既然有個演變過程,為什麼不能再诠釋?我以為星雲大師重新列舉十八羅漢正體現了他的革新精神。這組造像綜合了傳統的諸種說法,以佛陀十大弟子為主,保留了中國佛教常見的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當然,最大膽與突破性的舉措就是將三名比丘尼列入。

  這三名比丘尼都有著傳奇經歷:

  (大愛道比丘尼)

  大愛道比丘尼就是佛陀的姨母。摩耶夫人生下悉達多太子七日後,便不幸逝世。淨飯大王便將太子付囑給摩耶夫人的妹妹大愛道夫人。大愛道夫人容貌端麗,性情慈和,對悉達多太子的愛護關懷可謂無微不至,以至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行後,傷心欲絕,多日不眠不食,以淚洗面。太子悟道以後,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國說法,度化了跋提王子、阿那律、難陀等人,王孫羅睺羅也做了沙彌。眼見這些,大愛道夫人善根萌芽,不久,淨飯王過世,大愛道夫人就要求佛陀准許她在僧團中出家。然而此時僧團中尚未有比丘尼,所以佛陀婉言拒絕,言明在家學佛,皈依三寶,奉行五戒,也一樣可以修成聖果。大愛道夫人出家的志願真切,在三度請求都遭到拒絕後,便帶領耶輸陀羅及五百釋迦族女人自行將頭發剃去,披起袈裟,到佛陀說法的那摩提犍尼精捨去請求皈依。終於在阿難的說情下得到應允,大愛道夫人如願成為僧團中第一位比丘尼,名為大愛道比丘尼,五百女眾也跟隨出家,為佛門比丘尼之始。

  (妙賢比丘尼)

  妙賢是迦毘羅城婆羅門首富的女兒,天姿國色,但她卻專意修道無意嫁人。尼拘律城的尼拘律大婆羅門要為獨生子迦葉娶親,相中了妙賢。可迦葉也是一個修道者,他與妙賢約定:父母的慈命,我們不要違背;但在除了結婚之際互相暫時握手之外,以後的我們,彼此的肉體,誓不相觸。就這樣過去了十二年,迦葉的父母相繼去世,迦葉便將所有的財富都布施給窮人,毅然出家。隨後接受了佛陀的攝化,並在九日之中證得阿羅漢果。迦葉出家以後,妙賢也去出家了。但她投錯了門路,加入了一個裸體外道,遭受了許多的羞辱與折磨。後來在一次王捨城的大會上,妙賢巧遇迦葉,請求迦葉拯救她,並追隨迦葉到了比丘尼的僧團中,禮請大愛道上座比丘尼,剃度皈依佛門。雖然又因她的美麗而讓僧團造謠生非,但妙賢格外認真修行,終於開悟。佛陀後來贊歎她是比丘尼中的宿命通第一。

  (蓮花色比丘尼)

  蓮華色比丘尼,名字來自於她的外貌,被認為如同青色蓮花一樣美麗。關於她的故事在佛經上有兩種不同的本生故事,一種是九歲結婚,懷孕期間撞見丈夫跟母親外遇,就在產下一女後離家出走並改嫁。十多年後,又發現新丈夫納的小妾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就又離家出走以當情婦為業,生出一子一女分別棄養在東西城門,恰巧她的子女被東西城門守門人收養,幾年後子女長大又因兩家的約定而結為夫婦。她自己也再次嫁人,第三任丈夫恰恰就是娶了自己女兒的兒子!當她通過一個看相的婆羅門得知這一切後,受到極大刺激,再次出走。後來受到目犍連尊者的點化而皈依佛門。另一種本生故事是說她原本是大婦,但忌妒小妾生了兒子,所以用手段把孩子弄死,結果惡報現前,饑寒痛苦,終於看破而出家,接受佛陀教導成就聖果。蓮花色比丘尼證得阿羅漢果後,佛陀許為比丘尼中神通第一。

  這三個比丘尼出身、經歷都不相同,各有喻示,但星雲大師將她們列為十八羅漢,不惟是彰顯“男女平等”觀,也是對比丘尼在佛教發展中巨大貢獻的一種褒揚,他曾說:“婦女對於佛教功德巍巍,難以言喻,二千多年來佛教的興揚與發展,婦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

 

上一篇: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下一篇:如瑞法師:大丈夫不分男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