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養生恢復首先要養陽氣,善念善心善行提升陽氣效果最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養生先養陽氣,陽氣決定生死一、陽氣是什麼?《中藏經》:“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順陽者生,順陰者死”。“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陽氣主宰著人的生死。陽氣決定人的健康程度。陽氣是人體的動力!陽氣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陽氣相當於我們每天要用的人民幣!

  二、陽氣不足的五大表現怕冷、手腳冰涼、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無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心陽不足的表現胸部、心髒部位發涼,稍微勞累點就心慌、氣短、情緒低落、不愛笑。肝陽不足的表現萎靡不振,沒有生機,做事不積極,沒有動力,處事猶豫不決。脾陽不足的表現食少腹脹,肚子發冷,經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覺壓力大,愛胡思亂想,容易得憂郁症。肺陽不足的表現容易感冒,氣喘,咳嗽,特別是頑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愛哭,消極,做事沒有魄力!腎陽不足的表現沒有精神、面色發暗、性冷淡、手腳冰涼、腰以下發涼、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記憶力減退,做事喜歡半途而廢。

  三、陽氣不足的原因

  1、笑、哭、走路、坐、躺、睡覺、說話、學習、吃飯等基礎生活。—這部分陽氣的消耗任何人都無法避免(也是人一定會變老的原因)

  2、吃西瓜、喝冷飲、過度的壓力、熬夜、憤怒悲傷等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及不良情緒等。—這部分的消耗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現在人都無法控制自己。

  3、汗蒸、泡澡、針灸、拔罐、過度運動、經常喝涼茶、吃藥、打點滴等調理方法。—在祛除人體垃圾、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的同時也會加重陽氣的消耗。四、補陽的方法食用溫補類食品、吃膏方、保持良好的心態、練瑜伽、打太極拳、良好的睡眠、經常艾灸等可以補充人體陽氣。

  一個善念、善心、善行能提升你的陽氣

  一、善心生陽,行善最樂

  行善能養生嗎?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必然的,因為它首先可以帶來心境的快樂。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裡都會不安、不快樂、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了。“假使你真正絕對無條件地行善,幫助別人,有利於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個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

  從心理角度來看,善良的心地會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為容易激發他人的友愛感激之情,反過來自身會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喜悅感。從免疫系統角度來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自身免疫系統。所以《禮記·大學》中說:“德潤身。”漢代董仲舒解釋說:“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行善、快樂與養生之間有著一種密切的關系。

  其次,行善可以激發身體中的陽氣。南先生說:“照中國文化來講,善心生陽;邪念是陰的,所以煩惱就來了。”內心的陰霾一掃而光,元氣就會恢復。善為陽的行為在中國醫學上或依陰陽家來說,是屬於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而惡的行為屬於陰性的,它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自己有恐懼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內心自然就清淨了,精、氣、神三者互相影響,元氣自然就會恢復,所謂“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大概就有這個道理在裡面。

  二、行善能煥發內心的光明

  南先生說:“真正修一切善,救助眾生,人性的光輝自然發生,智慧便逐漸發起來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開展,甚至立刻就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蕅益大師在《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說:“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不想辦法開采,它自己不會跑出來;寶珠上盡是污垢,不想辦法去擦拭,它自己不會干淨;心性有如寶珠,為客塵煩惱所染,不想辦法對治,其光明終不顯現。

  馬鳴菩薩提出解決的辦法是“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應該發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脫離無邊的苦海,露出真如本來的清淨光明,“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如”。南先生說:“本性的光明是主體,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塵,靠修行才能把主體顯示出來。”每做一件善行,猶如一次激起海水的波瀾來沖蕩內心的塵埃。

  當我們自性的光明能夠逐漸顯現出來而智慧開發時,我們自然能更加善巧地處理生活中的事情,能隨時體會到心靈的清淨,《圓覺經》說:“發清淨心,遠離諸病。”生理的病痛也就逐漸改變或消失了。

  三、善行與禅定

  南先生從心理因素分析,我們打坐靜不下來的原因就是煩惱,而這煩惱裡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不靠善行等去轉掉煩惱這個東西,心境不變清明,禅定不易於成就。而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他反反復復講到行願這個問題,身口意三業不轉,八十八結使不解,沒有隨時行善積聚為福德資糧,道業總是無法成就。念頭轉善一點,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

  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禅定與善行兩者應當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對於生活中缺少時間靜坐的人來說,善行就很重要了。凡是人真心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禅,心境上一定比較清淨。禅定有養生之效果,這是毋庸置疑的。善行有利於禅定,就是有利於健康。

  四、善行能變化氣脈

  善是心理上的東西,氣脈是生理上的東西,“善行能變化氣脈”實際上講的就是身心之間的關系。心理影響生理,這是一個普遍的認識,這裡就不贅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氣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的關系”。他說:“打坐時,氣脈打通的地方就會有喜樂的感覺。”所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都是氣脈影響心理的問題;《楞嚴經》講聖者悟道時有“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等的描述,這就是心理行為變化氣脈的問題了,也就是儒家所謂的變化氣質。

  南先生認為“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換句話說,學位修養高了,生理都會轉變的”,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修心養性的人氣質就會隨著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都跟著我們的心念在變,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煩惱轉成菩提,隨時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轉了。

  南先生講,縱使沒有行善,但念頭轉善一點,雖然是消極的善,不是對人有利的行為,氣脈也會轉一分。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

  吳信如大德也說:“真心發願,脈就張開了。發心發得越大,脈就越容易張開。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見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脈就越堅而不松,松不開。”又講“戒守得好,脈就暢通柔軟”、“通過脈可以修智慧,通過智慧可以調整脈”。

  要行善利益眾生便是發願,止於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五、勞者善心生

  明代儒家史桂芳說:“勞則善心生,養德養身鹹在焉;逸則忘念生,喪德喪身鹹在焉。”勞動更知柴米貴,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講,體力勞動者或是愛運動的人,在累到極點時隨便坐在一塊石頭上喘口氣,當下馬上清淨。所以,中國古人說:“勞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淨心。

  終上所述,所謂行善養生,實際上也就是“以虛養心,以德養身”。《遵生八箋》中說:“蓋心如水也,久而不撓,則澄澈見底,是謂靈明。故心靜可以固元氣,萬病不生,百歲可活,若一念撓渾,則神馳於外,氣散於內,榮衛昏亂,而病相攻,壽元自損。”那麼行善不講養氣,而養氣自在其中。

 

上一篇:財富的秘密,無盡財富來自於哪裡呢?
下一篇:淨空法師: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