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心無雜念,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林清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朋友來喝茶聊天,問我說:“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最好?”

  我說:“無事最可貴。”

  朋友不明其意,說:“既然無事最可貴,又何必忙著寫文章、讀書、講演呢?”

  這倒使我沉吟了,無事並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與生活都沒有牽掛、不妨礙。

  我把茶倒滿,聞到今年春茶的香氣,深呼吸,讓茶香清洗我的胸腔,我說:“能這樣無事喝一杯茶,真是人生裡幸福的事呀!”

  朋友終於懂了,微笑著喝茶,那專注的神情,使我感到無事的歡喜。

  唯有活在當下的人才可以無事,每一刻都盡情地、充實地、沒有掛慮地去生活,活活潑潑、歡歡喜喜、全心全意。

  一刻無事一刻清,一日無事一日好。

  可歎的是,我們總是花時間去找事來煩,一清早,找份報紙來煩惱;上了班,在人事裡煩惱;晚上,找台電視來煩惱;躺在床上思前想後,思念十年前的情人,猜測明年公司的方針。

  飯吃得沒有滋味,是沒有全心地吃飯;工作做得沒有力氣,是沒有歡喜地工作;睡眠不能安枕,是沒有無心地睡眠。

  吃飯無事,工作無事,睡眠無事。

  真的,無事最可貴。

  我剛學說話時,唱過一首台灣童謠。

  “食飯也未?食飽也未?食飽緊去做工作。做工作也未?做好也未?做好緊去困棉被。困好也未?困飽也未?困飽緊去食碗粿。”

  我唱這童謠給朋友聽,唱歌配茶,覺得茶的味道真好。

  吃飯是重要的,但吃飽飯就應該去工作,工作做好就去睡覺,我喜歡這童謠那種無心的態度,所以無事人並不是閒雜的人,反而是專心的無雜之人。

  在禅宗裡,把“無”常當作參禅的話頭,《無門關》裡的第一則,就開宗明義講“無”:

  有一個和尚問趙州從谂禅師:“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說:“無!”

  無門慧開禅師的注解是:“參禅須透祖師關,妙路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有一個無字,乃宗門一關也……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

  無門禅師的意思是,“無”這個字是禅宗最重要的一個字,應該以全身的力量(包括每一個骨節毛孔),日夜地去參,卻千萬不要把“無”當成是“虛無”的無或“有無”的無。

  無,是執著的破除與思慮的止息,而不是閒散的人。

  無,是無心,即真心,是遠離了分別、執著。“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雲,無心是道”。

  無,是無往,是不住、執著,諸法念念不住,即得解脫。“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心無,是一切萬法因緣生、因緣滅,破除了我執,得大自在。

  無,是無念,是雖修萬行,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一念不生全體露,十方世界現全身。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

  無這個字是那麼高妙,幾乎是凡夫所不能企及的。我們或者難以進入那麼高的境界,但在生活中體會無事的可貴也不是那麼難的。

  我端起一杯茶來對朋友說:“現在,讓我們全心地來品味這杯茶,過去的煩擾已經過去了,未來的煩惱尚未發生,僅此一念,又有什麼事呢?”

  無門慧開曾寫過一首名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應該作為所有無事人的座右銘。

  其實每天的生活也真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消息。

  依照我的經驗,只有在無事時泡出的茶最甘美,也唯有無事時喝的茶最有味。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泡茶時是那麼焦渴,在生命裡也一樣的焦渴呀!

  沩山靈佑禅師曾把悟道的人稱為“無事人”就是這個道理,他說:

  “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妄詐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無事的人去除了生命的焦渴,像秋天的潭水,那樣澄明幽靜,清澈無染,明白沒有掛礙。

  “無事不是小言哉!”無事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上一篇:放生免患:41.放魚子貴張奎、42.釋鳥族繁項德興《江慎修居士選錄》
下一篇:一時的污濁,不代表一世的污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