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接受鳳凰網佛教專訪(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天地,是我們存在的空間。盡管說到天,很多時候指廣袤的宇宙空間和缥缈星河,但對於現實的人生來說,天是我們頭頂的大氣層,地是我們腳下的大陸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更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此間的“天地”,其實便是我們所居的地球。
為了解釋天地是怎麼來的,古人設想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這是對天地成因簡單而樸實的闡述。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於150億年前的大爆炸。那時的情景就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產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於形成一團團包含原子、質子和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和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大爆炸之後約10億年,一顆恆星——太陽在銀河系裡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這就是行星,地球便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只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於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85度至110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巖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地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這個過程,其實與佛家《起世經》中的記載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稱為“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
佛陀從業力緣起、心識變現來說明宇宙的形成,認為山河大地都是佛陀法身呈現出來的自然生命,這又與古老的傳說中盤古在開天地之後化身為世間萬物有著某些共通之處。這也恰好向我們說明了世間的一切,無論其表現出來的相是什麼,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遵循著因緣所生法而成。
2000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干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無論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風或生命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他三大,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為增長;河海等濕物當中,水大較增長,另外未顯的三大仍潛伏其中,靜待因緣條件成熟便顯現其作用。例如:流動的水在溫度冷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凝結成固體的冰;當溫度加熱到攝氏100度以上時,又會蒸發成氣體。
另外,我們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動力。有節奏的海潮規律地沖刷著大陸和島嶼,使海濱和海岸線改觀;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成水汽,水汽又凝聚成水,不停地在天空和海洋之間循環;雨水落下,匯成河川,所向之處,堅實的巖石也難以阻擋;熔巖在地底深處流動,從地殼薄弱處冒出地面,形成火山;無形的風也會改變大地,地球旋轉生風,吹起砂礫,像無數鑿刀一樣把那些似乎永遠不變的巖石雕成各種形狀。
可以說,由於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運作,才顯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偉大;也正是世間萬象互為因果,才造出我們這個缤紛多彩的世界。所以佛家說,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滿虛空,具有無量功德、無限妙用。
來源:《覺悟:星雲大師的心靈修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