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一旦開啟生命內在的寶藏,我們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撐了。
禅宗之所以能成為漢傳佛教最直接的法門,是因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於覺性,這就極大縮短了凡聖之間的距離。
通常,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薄地凡夫,業障深重,而佛菩薩則高高在上,耀眼奪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壇經》卻直接告訴我們:“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換言之,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迷悟之間,在覺與不覺之間。當你體認到覺性,當下就是佛;當你迷失了覺性,當下還是眾生。
什麼是迷失覺性?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丟了。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現:“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這一寶藏卻在重重無明和煩惱的遮蔽下,雖有若無,也就是佛陀接著所說的“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
這種無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們不斷尋找外在支撐,好讓這個“我”得到證明,得到肯定。問題是,我們尋找的這些支撐都是脆弱而無常的,每增加一個支撐,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險,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這種匮乏絕不是增加什麼就可以填補的,而是要向內找尋。一旦開啟生命內在的寶藏,我們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撐了。就像那些水邊林下的禅者們,雖然生活中一無所有,但不會覺得缺少什麼。原因就在於,他們已體認到圓滿的覺性。
正如六祖悟道時感歎的那樣:“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體認到這樣的覺性,就如寶藏在握,還會為瓦礫動心嗎?還會去追逐塵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