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基本思想淺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 舟 纂述

  前 言

  認識宇宙、人生、事物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規律,從中發現奧秘,開啟智慧,覺悟真谛,以確立人生的正確信念,從而改善現狀,開創未來,是從古至今人類的共同追求。

  但是近現代西方文明,一味向外馳求,過於畸重物質財富創造而忽略了精神家園,將人的動物性凌駕於社會性、超越性之上,將人變成了“消費文明下的快樂奴隸”與“增長癖患者”,已造成了危及人類生存的諸多弊病,現代社會看似文明發達,實際上卻隱含著種種危機。諸如:恐怖活動,連綿不斷的沖突與戰爭,核威脅,金融危機,失業與貧窮,網絡的失序與虛無,環境破壞造成的暖化、干旱與能源危機,更有人類自身的問題,道德淪喪,人為物役,信仰缺失,人們的心靈並未因物質生活的富裕而快樂,在滿足了物欲及自我實現欲之後,仍感痛苦失望、迷惘不安,這被當代不少西方學者歸結為西方各種社會病的根源。

  這些問題,都是源自人心的迷失。人類自己在實現自身價值和現代文明強調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前面,變得惶然,束手無策。久之,在迷失中失去了自我。現代社會的病態與畸形背棄了人類美好的本性與精神理想,帶來的是人類的苦難和一顆受傷的星球。

  沒有高尚的文化,人類將與動物等同。二十一世紀,人類正面臨新的困境。一方面,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一方面,道德水准日益降低。為什麼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覺悟卻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哪裡?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時候,忽視了主觀世界的改造。佛陀與一切偉大的思想家都是注重改造主觀世界的,如果依從了佛陀的教導,那麼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客觀世界。佛教說心淨則佛土淨,依報(自然)隨著正報(身心)轉。

  世界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從對西方文化的深刻反省出發,認為未來社會的生機泉源將來自宗教,這種宗教必須能滿足人們的科學精神、哲學精神,既能拯救東方的困境、又能挽救西方的危機,能賦予人們明辨和克服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以貪欲為首的各種罪惡力量,有利於將全人類團結為一體。他預言,東方的大乘佛教最有資格承此重任。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亘古及今最偉大的智者,他立足人間,以最廣大的視角,冷靜省視世界,抓住個人與宇宙、個人與最深自性關系的根本,通過修行實證,而成功超越生死,達到永恆安樂。由如實觀察緣起、觀察無常無我而證得涅槃之佛法心髓,是人類最高的智慧成果、最重大的發明。

  佛法乃生命的實踐,以正知正見為首要,肯定人性的尊嚴、人身的可貴、當下的重要、今生的把握,以徹底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生死為中心,以“緣起”的智慧如實觀察宇宙人生的本面,特別是如實觀察自心,依如實的智慧自淨其心,從而解脫世間諸苦,獲得現前、後世乃至永恆的安樂幸福。

  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和諧圓融,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和諧。大乘佛法行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為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捨菩薩行,雖不住有為亦不住無為。這種思想能較好地打通世間、出世間法之間的間隔,從而有利於人們在現世的處事中得到解脫和成就,有利於全人類的和平、和諧、健康發展。

  佛法就是人生的智慧,佛教是以佛的覺智對九法界眾生的教育,著重教育人類向善向上向聖。

  現在佛教分南傳小乘佛教、北傳大乘佛教,釋迦牟尼的佛心和教誨是源,後世諸宗諸派之學,無不本諸佛說而闡釋發揮,是流,所以應以經教爲衡量佛法的最高准則。

  對流傳至今的佛所說經,南北佛教界看法不一,小乘認為佛陀只說了《阿含經》,大乘非佛說,筆者贊同著名佛教學者陳兵教授的觀點:大乘教義必出佛陀,大乘經的多數源出佛說。

  從教義來看,大乘經中包含了小乘法的所有內容,小乘道三十七道品法被強調爲菩薩所必修,大乘空、實相等義理只不過是小乘“三法印”理論的深化,大乘菩薩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及四攝法等,皆爲《阿含經》所提倡,《阿含》實際上包含有大乘的內容,大乘思想,幾乎都可以溯源於《阿含》。大乘思想與小乘一脈相承,同出一源,乃不可否認的事實。

  從學術界共認的原始佛典看,從“佛法”看,大乘思想乃釋迦牟尼身體力行、意中所有,言中亦未必無,應承認是佛說。按“依法不依人”及是否有益於眾生的原則來判定經典是否佛說,乃佛教的傳統精神。更確切地說,拿佛法的“法印”來判別是否符合“佛法”之理,是否有益於衆生,在佛教看來,是比辨清一本經典是否親出佛口更爲重要的問題。《大智度論》卷一謂五種人(佛、佛弟子、諸天、仙人、化人)所說“皆名佛說,然說於衆生有益者皆是佛說,若無益者則是外道。”

  大小乘佛所說經現存於漢文大藏經中者,約有三千多種,三千余卷,再加上律部約七十種五百卷,就數量而言,釋迦牟尼堪稱他的同時代思想大家中留下言教文字最多者,後世也很少有人在講述總量上超過他。釋迦牟尼思想的深廣度也遠遠超過老子、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大家。

  唐太宗仔細閱讀了玄奘譯畢的100卷《瑜伽師地論》後,感慨地對侍臣說:“我看佛經如同瞻天觀海,莫測高深。儒、道、九流比起佛經來,就像小水池去比大海一樣。人們說儒、道、佛三家齊嶺,這是妄談啊!”

  後世佛弟子又對釋迦的思想闡揚發揮,佛教的經、律、論,數量之多,堪稱世界宗教之最。佛教經典所涵攝的內容極廣,包括人生論、宇宙論、認識論、戒律學、實踐修持法等;若與現代學術對當,有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分析、宗教學、社會學、經濟學、醫學、護理學、死亡學、邏輯學、社會救濟,甚至還有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遺傳學、生態學等。

  如此浩瀚的佛經文字,所蘊含的思想當然十分豐富,要從浩如煙海的佛書中概括出基本思想,確實太難了。有位老同學向筆者提出了這個要求,這也代表了初涉佛法者的共同心聲,因此勉為其難。吸取近現代學者、法師們研究成果中的精粹,力圖用經濟、通俗的文字,將佛法中對當代人具教化和啓發價值的思想作出淺顯、概略的介紹,讓我的親友、同學、同事以及所有知識分子省時省力地接近佛法,了解佛法。

  對佛教教義、思想及其歷史的研究,最早用近代方法綜述佛教思想者,為謝無量的《佛學大綱》(1916)一書,該書介紹了佛教創立及流傳的簡史、中國佛教十宗概況,將佛教教義分為論理學、心理學、倫理學三大部分予以論述。繼之,梁漱溟在其《印度哲學概論》(191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2)二書中論述了佛家思想,提出了佛法非哲學、佛法是無神論的獨特見解。此二書享譽一時,對國人認識佛學發生了不小的影響。此後陸續問世的佛學概論類著作,有蔣維喬《佛教概論》(1930)、太虛《佛學ABC》、《真現實論》(1930)、黃忏華《佛學概論》(1935)、王恩洋《佛學通釋》(1946)、印順《佛法概論》(1949)、鄭金德《現代佛學原理》(1982)、正果《佛教基本知識》(1982)、林傳芳《佛學概論》、黃公偉《佛學原理通釋》、方立天《佛教哲學》(1986)、陳兵《自淨其心——重讀釋迦牟尼》(1998)等。

  末學聞思修欠缺,智慧淺薄,心有余而力不足,掛一漏萬,不准確,不恰當,甚至錯謬之處,勢所難免,懇請大德、方家斧正,不斷修改完善,讓這本小冊子在弘法利生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智慧”,智慧使我們能夠明辨是非,降伏煩惱,知人善任;智慧可以告訴我們怎樣去培植福德,改善命運;一個人面臨死亡毫無恐懼也是“智慧”; 對生命意義、人的自覺以及所賦予的使命的清楚明白,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所以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主修課業稱為“智慧”。而讀書是獲取智慧的一條重要途徑。 普獻法師講:“做人切忌占人家的便宜。只有讀書例外,讀書是最占便宜的事,你花少許錢就把人家畢生的心血買了回來,花少許時間就把別人的經驗吸收為自已生命的營養,這種便宜不能放棄。”

  現代人能有緣聽聞佛法,明了佛陀的睿智,是大福報,是善根深厚,若能歡喜信受,認真思考,以佛陀的智慧啓發正見,依法善度此生,必能獲得今生、後世的究竟安樂。即使不能信受奉行,只要對釋迦牟尼的思想有所知曉,也會給您提供有益的人生啓迪,引導你從現實人生中,背塵合覺,勘破五光十色的如幻性,能夠隨緣作主,立處皆真,煩惱層層脫落,正見步步增明,從而走好人生之路。

  目 錄

  一、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什麼?

  二、怎樣讀佛書

  三、佛教中常見的名相術語

  四、與現代科學不謀而合的宇宙觀

  五、緣起性空、因果相續的世界觀

  六、三法印——佛法的宗要

  七、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觀、解脫觀——四聖谛

  八 、生死流轉的因果鏈——十二因緣

  九、六道輪回——佛教的生死智慧

  十、自作自受的因果業報論

  十一、佛教的時間觀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十二、“三科”、“六大”——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十三、三緣和合的認識論

  十四、心為法本

  十五、佛教的中道思想

  十六、空、無相——佛法的心髓

  十七、眾生平等的理論基礎——佛性

  十八、“如實知見”的真實論

  十九、“人身難得”、以人間為本的思想

  二十、“人兼具動物性、社會性和超越性”——佛教的人性觀

  二十一、“欲為苦本”——佛法對人類命運的揭示

  二十二 、“以欲制欲”——佛教的人生欲望觀

  二十三、命自我立——佛教的命運觀

  二十四、佛教的富貴觀

  二十五、無常、自私——佛教對性欲、愛情、婚姻的剖析

  二十六、普度眾生、同成佛道——孝的極致

  二十七、佛教的道德觀

  二十八、煩惱即疾病——佛教醫學觀

  二十九、調心、修心——佛教養生觀

  三十、常、樂、我、淨——最高的幸福

  三十一、拯救生態環境的法寶——佛教生態倫理

  三十二、佛教女性觀

  三十三、怎樣識別善友、惡友——佛經中的交友之道

  三十四、居家學佛之道

  三十五、佛教的生活智慧

  三十六、佛教的人類起源與社會發展觀

  三十七、佛教的物質觀

  三十八、法界緣起——“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三十九、佛教對本體、終極實在的探究

  四十、般若智慧與無我之實踐

  四十一、中國佛教美學思想

  四十二、佛法對科學心理學及現代文明的啟迪

  附錄

  一、人死後若有來世,為何不見有人回來報告?

  二、聖嚴法師:如何使人正確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

  三、南懷瑾:莫名其妙說人迷信 這種行為才叫迷信

  四、美國科學家發現:人不會真正死亡

  五、科學家證實:思維是一種物質

  六、從佛法看心靈現象

  七、佛教的時空觀

  八、意念如何創造了世界?

  九、心,人生的導演

  十、身心不二論

  十一、生命無限的意義

  十二、佛教的臨終關懷與追福超度

  十三、佛教基本思想略說

  十四、解脫自在的人生

  十五、佛教財富觀

  十六、佛教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

  十七、佛教心理學與文藝創作——啟發創作方法

  十八、做一個心理健康的現代人

  十九、年輕人如何處理學佛與做人的關系?

  二十、佛陀是如何洞察到宇宙真相的?

  一、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什麼?

  今天的中國文化之中,除了最近進口的舶來品之外,幾乎已很少不曾摻入了佛教的色彩。

  在文學方面

  由於佛典的翻譯,剌激了中國文學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氣象。六朝時代,由於梵文的拼音——華嚴字母的翻譯,啟悟了中國文字的反切。南朝劉宋時代的大文學家謝靈運,不僅笃信羅什派佛教,還參與《大般涅槃經》的翻譯。他受到佛經翻譯時漢語和外來語對比的啟發,著述了《十四音訓敘》一書,形成了漢語中的“反切”理論,對漢語的發展產生了曠世的影響。此後,在佛經翻譯和研習的推動下,文人學士積極探索漢語聲律理論,由反切相繼發明了“四聲”、“平仄”等聲律理論,出現了以謝眺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這種新的詩歌變種是古體詩和近體詩之間的過渡產物,開辟了唐詩發展的道路。換言之,經由佛經翻譯形成的反切理論和“四聲”、“平仄”等聲律理論為日後中華民族的瑰寶——唐詩、宋詞和元曲的誕生奠定了語言學基礎。

  由他們翻譯傳播禅學經典而後形成的中國式佛教——禅宗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唐宋文人王維、歐陽修、蘇轼和嚴羽、以及明清的李贽、黃宗羲、王夫之等人深受禅宗影響。王維的山水詩蘊含禅味,被奉為“詩佛”;嚴羽更是在其名作《滄浪詩話》中,正式以禅宗哲學作為理論依據,形成“以禅喻詩”的美學風氣。此外,大量的禅門公案、燈錄、偈頌本身就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還被認為是開創了現代白話文的先河。

  中國人向來作文,都主張多讀多看,所謂“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因為中國是沒有文法可言的國家,但在唐朝時代,卻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譯,也將印度的文法輸入了中國,比如“ 八啭聲 ”,即是名詞、代名詞、助詞等,又如佛典中的“ 六離合釋 ”,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種,現代人多以馬氏文通是中國文法學的鼻祖,其實唐朝時代,中國就已有了文法學,只是未能普遍地為民間運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文體及作法------文學批評論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劉勰(法名慧地),卻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長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頗受佛教文學的啟示。

  到了唐代以後的文體,多能近於寫實而順暢,乃是受了佛教文學的感染;經隋唐而至宋代,“ 彈詞小說 ”或“ 平話 ”的出現,那是受了佛教所用“ 變文 ”的影響;近乎語體的唐宋詩,如白樂天及蘇東坡等的詩,是因禅宗的“ 頌古 ”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淺出的新詩而來,乃至梁啟超先生要說:中國古詩中的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是受馬鳴大師所作《佛所行贊》的影響。唐代的禅宗諸大師,創用白話的語錄體,說明佛法的要義,因此而有宋明理學家的語錄出現,完全是學的禅宗的筆法。玄奘組織並親自參與翻譯的大量佛經,他樹立唯識宗,以及他的佛教教義中包含的辯證法,曾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社會。除此之外,他去印度取經的不凡經歷,被後人改編為長篇小說《西游記》,自元明以來廣為流傳。唐僧、孫悟空等智慧藝術形象歷經數百年而不衰,以這部小說為藍本的各類藝術衍生物層出不窮,這一切已經融為中華文化的有機部分。

  佛經翻譯對中國文學的重要形式小說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魯迅曾坦言:“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有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盛道靈異,故自晉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這種體裁後來在唐朝和宋朝演化為“傳奇”和“話本”,由平話及擬平話,到了明清二代進而形成了占據世俗文學頭號地位的長篇小說。小說中“ 有詩為證 ”的風格,散文之後以韻文作結的形式,以及彈詞裡的說白與唱文夾雜並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經中“ 長行 ”與“ 偈頌 ”並用的啟發。

  佛經翻譯而逐漸形成的各種佛教典籍,對中國文字的詞匯產生了廣泛的作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外來詞匯補充時期,使漢語單音節詞語開始向多音節詞語的方向發展,為漢語言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巨大的潛在發展機會。翻譯家們創造和厘定了大量的漢語新詞語,如“世界、覺悟、作業、導師、妄想、執著、地獄、閻羅、忏悔、究竟、因果、報應、慧眼、法眼、涅槃、盲人摸象、清規戒律、如來、觀音、齋戒、和尚、比丘尼、西天”等,據不完全統計,有三萬五千多個新詞語,這些早已融入中國文化。有學者說,如果將佛教帶來的這些詞語全部刪除,現代中國人連話都說不周全。

  在藝術方面:

  魏晉的佛教建築,一直影響著中國建築形態,佛教的建築,雖不如近世西洋的實用,但由於佛經中敘述天宮及佛國淨土的施設,力求藝術化,建築物的布置、點綴、莊嚴、雄偉,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輸入的佛塔建築,也為中國的建築史,帶進了一步,開拓了新的裡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給中國帶來了塑像的藝術,在此以前的中國,尚沒有塑像技藝,唐朝的佛教塑像,美麗盡致,曾極一時之盛,數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蘇州某寺發現了唐人塑壁,後得蔡元培申請政府保存。洛陽的龍門,大同的雲崗,那些偉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飄飄欲仙,栩栩如生之勢,那不唯是中國的藝術寶庫,也是世界性的藝術偉構。在繪畫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也享譽世界。

  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說:“雲崗石室與敦煌石室,龍門石室,不啻是中國北方之三大佛教美術陳列館。”又說:“後漢以降,佛教輸入,中國之美術,遂由貴族美術一變而成為宗教美術,建築則從宮殿樓台而變為寺院塔婆,繪畫雕塑則從君肖像而變為佛菩薩像,工藝則從器皿服飾而變為宗教之佛物法器。此種美術形態之延續,自後漢迄於今…….在中國的書法,儲蓄了無價的財富,許多名家的字跡,多由佛教的流傳而得遍及民間。”““魚山梵呗 ”,是受了佛教梵音而來的中國音樂。從敦煌石室發現,知道在馮道的印刷術之前,佛教於隋唐時代,就已有了通俗宣傳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學方面:

  佛教入漢以前中國雖已有了鄧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類似論理學(名學)的提出,中國之有完整的論理學,卻自佛教輸入以後的因明學開始。中國從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師所定的歷法,那是根據印度的天文學而來。以佛教《時輪金剛經》為依據的時輪歷法被藏歷所采用,其對於年代時間的計算十分准確,乃至日月食的出現和結束的時間都可精確地推算出來,與當代天文學家依據現代科學儀器觀測、計算出的結果是一樣的。這說明緣起性空可以解釋宇宙中存在的各種現象,佛教的科學性、嚴謹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哲學宗教方面:

  由覺賢創立的華嚴宗體系,包含復雜的神秘主義哲學思想,涉及萬事萬物普遍聯系的觀點、本質與現象、統一和差別等范疇,具有某些辯證法因素,代表了中國佛教哲學的最高水平。華嚴宗對後來的宋明唯心主義哲學影響巨大( 如程朱理學中的論題“理”“事”“氣”),表現出明顯的歷史和邏輯繼承關系。此外,佛經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整體而言,是全方位的。佛經翻譯將印度佛教的精神和奧秘,引入儒家和道家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本土,給中國傳統文人學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思考人生、探討宇宙的另外一條新奇的路徑。同時,佛經翻譯這一歷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也逐漸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佛教初入中國時,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也引用了佛經,從此之後,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是取材於佛教,比如地獄及閻羅的觀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運用了,在佛教未來之前,中國沒有閻羅的印象,到了宋時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

  由於禅宗的啟發,宋元明的儒家理學的出現,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雖由於偏執他們的門戶之見而反來抨擊佛教,他們卻是“ 坐在禅床上罵禅 ”;禅宗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學家對於禅宗的法門也只淺償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後,會迷失了他們自己的立場,朱熹看的佛典較多,朱熹就有這樣的體驗。近世以來的中國思想家中,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梁啟超、胡適、梁漱溟等,雖然未必信仰佛教,他們卻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啟發。

  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開的第四屆東西方哲學家會議中,中國的方東美教授,也強調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錢穆,對佛教有極高的敬意。哲學家唐君毅,自稱受到圓覺經等的啟發很多。可見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過去有了那許多,現在仍然有,未來也將必定有。其實,佛教不唯對中國是如此,對全人類也是如此。

  在社會文化思想、民間的風俗方面:

  中國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於現實人生的建設,無暇推究生前與死後的問題,所以孔子要說:“ 未知生焉知死 ” ?對於生前死後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體,都是存而不論,所以要說:“ 祭神如神在。” 縱然講到善惡的賞罰問題,也只寄望於各人的後代子孫,所謂:“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就是說的這樣的觀念。因此,自從佛教傳入之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為中國的民間,帶來了新興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給我們指出了生死輪回的問題,以及善惡報應的問題,告訴了我們,一切行為,均由各自負責,善報屬於自己,惡果也屬於自己,現生不報,來生必報。這一點,鼓勵了人們要積極地去惡;這一觀念,對於千百年來的中國民心社會的安定與影響之大而且深,實在無法估計。

  佛教最獨特、最殊勝之處在於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生命是不死的,神識(靈魂)不會隨著肉體的消滅而消滅,而是隨著人生前造作的善惡業感召的果報,在六道中輪回;只有遵循佛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夠脫離輪回,超凡入聖,成就佛果,永享常、樂、我、淨的涅槃之樂。這是人生的最高目標,這是人生的最大意義。

  二、怎樣讀佛書

  (一)尊重佛經,愛惜佛書,注重流通

  佛經是佛菩薩、祖師大德探索宇宙人生奧秘的智慧結晶,是超越人的動物性、社會性,實現生命飛躍的實踐經驗、修行體驗,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寶庫。你讀經典,就是面對佛陀,佛陀直接在對你開示,直接與你對話,你認真讀,佛陀的開示就一句句打入你的心坎裡面,很真實的告訴你某一種道理,讓你得到勝解、慧解,使你的身心產生淨化升華作用。因此對佛經應當尊重、愛惜,不能當一般閒書看。自己讀了之後有所收獲,應當推薦給親友、同學、同事,讓大家都能接觸佛法,了解佛法,普沾法益。不能將經書束之高閣。

  印光大師介紹閱經之法:“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之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

  開了天眼的人曾看見佛經會閃閃發光,你若不信,請看下面的報道。

  台灣大學李嗣涔教授、中央研究院王唯工教授、曾有教授等,以科學方法及儀器測試具有手指識字特異功能的三位小朋友,將文字或圖案寫在紙上,反復折疊後,讓小朋友用手指觸摸紙團,幾十秒到幾分鐘內,三人大腦中即會現出“屏幕”,就像電視熒幕一樣,不論字或圖案就會一筆一畫出現在“屏幕”上。經數百次測試,證實他們的確具有手指識字的特異功能。

  偶然以“佛”字作測試時,小朋友竟然都出現“異象”:“有一個人在屏幕上發光,很亮!很亮!”若是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等,則已更超越,只有光明,再無人形。尤其辨認藥師佛時,還能聞到中藥的氣味。

  以“菩薩”二字測試時,小朋友在“屏幕”上看到紅色大蓮花,並有白衣人站在上面,描述的形像很像觀音菩薩。

  這些實驗無意中證實:除物質世界外,確實還有“高智能訊息場”的存在。這個訊息場與物質世界構成了“深層的真實世界”,它不但挑戰現有的“四度時空的宇宙架構”,同時也啟發現代人去理解兩千多年來東、西方宗教所主張的“靈異世界”。是否這才是宇宙深層的真實世界? 目前正由科學家們做更深入的研究。詳見李嗣涔教授所著《難以置信——科學家探索神秘信息場》。

  真是“蟻不知人,人不知神,神不知佛。”低層次生命難以了解高層次生命。

  (二)讀佛書途徑

  著名作家、北大客座教授金庸先生說:“中文佛經太過艱深,在古文的翻譯中,有時一兩個字有完全歧異的含義,實在無法了解。”

  漢譯佛經卷帙浩繁,專用的名相術語特多,古文辭意艱深,佛法高深圓融,博大精微,宗派林立,說法多樣,幽思玄妙,義理深奧難解,古人讀佛經,尚感莫測高深,今人又多了無數文字障礙,這對初涉歷者真是困難重重。筆者的經驗是從通俗易懂的小冊子開始。讀了幾十本小冊子,對佛法有了大略的了解,再去讀佛經,就有輕車熟路之感,較易把握經論的要點及精神實質。特推薦一些小冊子:《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佛教與生活》《佛法與人生》《什麼是佛法》《佛陀的教育》《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命自我立》《正信的佛教》《真智慧之門》《認識佛教》《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佛教科學觀》《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佛法概要》《生命的重建》《學佛群疑》《佛法要領》《生命不死》《心地與命運》《佛教科學論》《般若花》《六道輪回的問題》等。

  佛經是記載釋尊四十九年內,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講解佛理的意義與事實,因人而教,因時而教,因地而教。真理只一個,而入手不同,著重點不同,說法不同,讀經者自難免感到困惑。

  各人資質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雖真理則一,而探索真理的途徑可能不同。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於此理。

  各種宗派,因對象的不同,內容懸殊,沖突自屬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仍不變異。於是一部份人誤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雲,究何所事。實則因其自身觀點不對,而致誤解佛法;又或所遇見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沖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兩派,就是一例:

  重自力派:重自力派如禅宗,輕外表而重內心,曰:“修證在一心”,謂學佛不艱難,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重他力派:重他力派如淨土宗,不但信仰釋尊,而且信仰佛所說的經,及佛所口述的其它佛國境界,如西方極樂世界及無量壽佛等,因而有許多形式的修持,希望獲得彌陀的攝受而往生淨土。

  以上兩法雖異,而最終目的則相同,只可說其方法及出發點不同,修學的對象不同。舉一例說明:在鄭州,有人問你去北京往哪個方向走,你答往北走。在哈爾濱,有人問你去北京往哪個方向走,你答往南走。從此點看來,不可誤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說法為不合理,也不可窺某一宗的理論而誤解之為佛法全貌。

  佛法惟其微妙,則難於領悟;惟其高深,則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各種經典的說法時有不同,用意也不同,要想在言捨萬象、字包千訓的佛經中找出點頭緒來,實在是難乎其難。

  若不總覽多卷,勢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數千卷,究應先由何卷入手,選閱那幾卷,即或已選出,真意能否領悟,也成問題。

  於是有人說:佛學深奧,大智者始能問津,我們不敢過問。這也是一種誤解。常人一看佛經多至數千卷,自起畏難之意。實則佛理不多,任讀幾種,就可以通達,在乎人有無深究的心。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最純樸的村婦,最敏慧的學者各有其門而入,絕非難事。以一村婦而需閱讀數千卷則難,用其誠心與恆心體證則易。以一敏慧學者,閱覽數千卷則易,然欲其先不求理而作種種儀式專心體證則難。所謂難者,是因為選擇的方法不對,非佛法本身的難易。富貴如歷代君王,多學如哲人碩士,淺學如不識字的禅宗六祖,學佛而能精通者不乏其例,近代中外學佛者更何止千萬,可見學佛不會太難。

  (三)要注意的問題

  佛教教義的宗旨和精髓是十分注重和強調修身養性、注重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淨化人們的心靈,強調眾生平等觀,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友善仁愛,追求人與自然妙融為一、和諧發展,而在根本上反對大力鼓吹和刺激撩撥人心中的低俗的感官享受和自私虛榮,反對將人的動物性凌駕於人的社會性、超越性之上。

  所以讀佛經要把握這個精髓,還需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首先,釋迦牟尼說法乃“應病與藥”,大多是對弟子和來人提問的回答,他善於針對聽法者的疑惑和接受能力,說與相應的法,祛除其疑惑和執著,因人們的根機不同,執著不同,所說的法、說法的方式也就不同,如對執“有”者說“空”,對執“空”者說“有”,看似矛盾,其實只是以種種方便解除其執著,本無定法。

  佛經中常把佛說法比喻爲治病,佛便是善於治療衆生諸病尤心病的“大醫王”。《法華經 ·方便品》佛總結其四十九年說法的實質,是針對種種執著,“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著。”研讀佛經,首先應弄明白佛此次說法所對的機、所治的病、所解的縛。這對准確理解經義、窺見佛說法之本懷,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佛說法不是作講演宣布某種主張,而是一種現場的教學,所說法不同於死板的教科書和純粹的理論說教,如苦、空、無常、無我、萬法唯心等基本理論,雖然也可以當作哲學思想來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就現場聽衆之機的解粘去縛手段,是修行方法,甚至聽法的當場即是修行,佛經末尾,大多都記載佛說法已,多少人得“法眼淨”乃至證某某果。只把佛陀的說法當作建立某種哲學,是對佛說法的曲解。

  第三,釋迦雖然說法誨人滔滔不倦,卻更強調超越言說。他所證的真理及涅槃法,根本上是不可言說的,禅宗人謂之“開口即錯”。《法華經》稱佛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無量義經》說“一切諸法不可宣說”,只有按佛說的方法,通過修行去自己體證。佛陀常把他的說法比喻爲載人度過生死苦海的舟筏,渡河之後,應捨棄舟筏。又將其說法比喻爲“標月之指”——指示人看月亮(喻真理)的手指,而非月亮。《金剛經》佛言: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楞伽經》卷四佛竟然否認他一生說了那麽多的法,反對人們把他看作一位用思維建構學說的思想家、哲學家,反對把他說的法誤解爲一種思辨哲學,強調佛法超離語言文字、意識思量,應該按佛所說,如法修行,實證本來不可言說的真理。

  因為佛教的第一義谛,是絕對真理乃空不可得,是不可思議,離言絕慮的,對宇宙人生真理的體認,本身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命體驗過程,它所臻至的境界,用任何語言文字從理論上進行闡釋是無法究竟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文字只是標月指而已,真正的智慧是對事物本質的直接如實的觀照。正如《中觀.觀涅槃品》所言:“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我們在閱讀釋迦牟尼的言教時,應結合他的身教,透過其言教的字裡行間,去努力體味釋迦言說所指之“月”和他在言說時的用心,用禅宗人的話來說,即“朝釋迦老子未開口之前看”,這樣才能准確理解釋迦的思想和爲人,理解佛法,並從中發現對自身、對人類社會有積極效益的精華。

  第四,大乘佛經裡描寫了許多我們肉眼見不到的清淨佛剎、各種天界以及地獄的情形,還描述佛菩薩具有很多的神通神變,佛還講說了有情眾生的神識在三界六道中轉世輪回的道理,以及甚深的因果律和萬事萬物諸法究竟的實相。

  一般人根據自己的感覺經驗和常識,會以為是迷信或是神話:“ 這些事情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它們是不可能的啊!” 對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認識,一是哲理的層次,二是邏輯的層次,三是修持的層次。

  第一層次。佛不是造物主,不是神靈。" 佛陀 "是徹悟真理者。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和眾生除智慧的差別,始終是平等的。佛教認為" 眾生都具佛性 ",眾生只要奮發向上,都能成為智慧和德性高度圓滿的佛。佛的作用只是把終極真理和發現真理的方法交給眾生,讓眾生個個自覺、自度。佛只是啟蒙教師, 被稱為"人天導師"。

  人心是智慧的發光體,自生真智,消除自己內心的愚暗,便是成佛。因此說智慧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佛教中眾多的佛,無論形象如何,總的都是佛陀境界特有的智慧和慈悲、能量、作用的人格化,並非抽象的精神實體,不是一種人格神或超級神靈,而是一種體悟真理的內證理性的象征,其本意在指稱一種淨化的超越境界和圓滿具足的菩提境界。所以佛菩薩的境界言诠實際上是一種神聖的哲理存在。美國女佛教徒會創始人薩拉乃浮夫人說:

  “ 佛教在今日,正與科學一樣嶄新而適用,究其原因,因佛教是以顛撲不破的真如之理為基礎的緣故。”

  著名作家、北大客座教授金庸先生的學佛經歷很有代表性、典型性,他先讀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的南傳佛經,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等等過程之後,由此而產生了信仰,相信佛陀的的確確是覺悟了人生的真實道理,他將這道理 ( 也即是“佛法”) 傳給世人。

  隨後再研讀各種大乘佛經,例如《維摩诘經》、《楞嚴經》、《般若經》等等,疑問又產生了。這些佛經的內容充滿了誇張神奇、不可思議的敘述,很難接受和信服。直至讀到《妙法蓮華經》,經過長期思考之後,終於了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得智力較低、悟性較差的人能夠了解與接受。《法華經》中,佛陀用火宅、牛車、大雨等等多種淺近的比喻來向世人解釋佛法,弘揚佛法。了解了“妙法”兩字之旨,才對大乘經中充滿幻想的誇張不起反感。

  金庸先生總結說:“ 對於我,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後,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 ”

  第二層次。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的商朝歷史,30位國君的名字都清清楚楚,歷史學家懷疑它的真實性,因為商朝離漢朝一千五百多年。現代考古發掘證實了《史記》記述的正確,由此類推,歷史學家相信《史記》記述的夏朝歷史也應該是真實的。

  同理,佛在2500多年前就說:宇宙無邊無際,從空無中產生,有成、住、壞、空四劫;人類居住的地球略為扁圓;一杯清澈透明的水裡有很多微生物;人體有80多種寄生蟲;佛還詳細描述了胎兒在子宮裡發育變化過程,等等。這些都得到現代科學的證實。那時沒有望遠鏡、顯微鏡、超聲波掃描儀,佛是怎麼知道的?——“定生慧。”甚深禅定開發了人體潛能,產生了大智慧,看見了常人看不見的東西,看見了宇宙人生的實相。既然以上所見都是真實的,那麼佛看到的清淨佛剎、各種天界以及地獄的情形,照邏輯推理也應該是真實的。

  至於“生死輪回”的觀念,也並非是佛家向壁虛構的產物,它來自佛陀和無數高僧大德的實踐親證和思辯推演,更有著事實經驗的直接憑證。像“ 記億前生、死後復活、鬼神附體、亡魂托夢、入冥神游、往生征兆、念佛感應、因果現報” 等事件,盡管多屬少數人的主觀經驗,但總是時有出現,流傳民間,書之楮墨,向世人洩漏著生死黑謎的“ 天機 ”,支持著佛教的傳播。

  在當代美國,許多醫學工作者則通過第一手資料向我們提供了大量生死輪回的事實依據。如穆第博士的《起死回生者的自白》,國際心理回歸療法學會副主席、美國著名精神心理醫生瑞克·布朗博士的《回歸療法》,佛吉尼亞大學著名精神心理學家伊恩·史蒂文森教授的《二十個輪回案例》、《輪回學與生物學的融匯》,邁阿密西奈山醫療中心主席、著名精神心理醫生布萊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生命輪回—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等,這一系列反映最新醫學研究成果的專著讓我們清楚地聽到了現代醫學與東方古老思想遙相呼應的碰撞和回響!

  輪回之事不分古今、不分地域的發生著,只是我們生活的時代和社會出於種種原因,拒絕承認、不予宣傳而已。下面例舉孫中山、章太炎這二位近代風雲人物的親身經歷,以證明佛菩薩、鬼神等現象的不虛。

  1916年8月25日,孫中山先生工作之余,順道游覽普陀山,離慧濟寺不遠,孫先生突然見到寺前矗立一座偉麗的牌樓,又有奇僧數十位,似乎來迎接客人。待走近這牌樓時,景象突然消失,而同游諸人都未見到。孫先生自稱平素並無神異思想,非常驚奇,寫下《游普陀山志奇》一文記述此事。《佛教文化》96年3期刊有孫先生親筆影印件。據藏傳佛教的高僧說,孫中山是色界天的一位天主的應化,是下來救國救民的。所以才會有奇僧迎接的異事。從這件異事也可以窺見世界是多維的,不只是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那麼一個時空。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與民主革命家,1915年被袁世凱囚禁在北京西山龍泉寺時,曾連續數月在夢中做閻羅王。據當時章先生給宗仰和尚的信中透露,夢中章先生被請去做閻王,審判亞洲東部人在死亡後的神識,那些有罪者都說受到了炮烙等刑罰,而章先生卻見不到刑具,有一次囚徒當面給他指出,仍不能見到,故 “ 歸而大悟,佛典本說此為化現,而無有人逼迫之者,實罪人業力所現耳。” 除星期天晚上外,其余每天都有,到寫信時,已持續了四個多月。

  如果佛教修持中一些超乎常理的體驗均屬荒誕的話,那麼這些革命家、思想家也是在胡言亂語嗎?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柏克森見到過兩千多年前的迦葉尊者,並跟他學法一年,你相信嗎?

  前蘇聯著名天文學家偉利教授曾說:“ 在這個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著有智慧理性的天人。” 著名的化學家居柯拉·季洛夫博士說:“ 各不同星球環境的天人,各有其適應各別環境的能力,天人的形態與構成各有不同,未必就是以我們地球人類肉體為標准。”

  法國天文學家卡旺曾說:“ 靈魂是從肉體內獨立出來的,它擁有科學無法測知的機能,這種機能,就像重力一樣,雖然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和物體間的引力所致,但無法以肉眼看到。”

  新華網( 2004-02-25 15:09:38 )稿件來源: 《大科技》雜志:

  研究“瀕死體驗”的“阿爾法3號”國際科學試驗證實,人死後傳達的生命信息是客觀存在的,肉體死亡後自我意識還繼續存在。

  第三層次。現在社會上無神論思想很流行,對肉眼所不能及的佛、菩薩、鬼神等都不予承認。有光學常識的人知道:人眼只能對電磁波中2%的波段(可見波)作出感應,即是說,人肉眼所能見到的,只能是2%,其余98%你是看不見的。我們凡夫的肉身及心識所能涉及到的范圍很小,比如若無望遠鏡,就看不見遠方的物體,若無顯微鏡,就看不到細菌等細小物質;同樣,若無禅定神通的修證力,也看不見三世輪回和前生來世的種種景像。

  可見宇宙年齡大約150億年,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才短短的幾千年,人類對無邊無際宇宙的了解認知,少得可憐,所謂的常識、所謂的科學會是多麼狹隘!如“ 宇宙有96%的質量是目前天文學上無法觀測到的,這些到底是什麼?”(新華網北京2010年3月30日電)

  我們人類的見識是極其有限的,以自己未曾見過就來否定一個事物的存在,那是一種缺乏理智的行為。試問您見到過自己的內髒嗎?見到過古人嗎?見到過原子裡面的電子嗎?有些人或許會想,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理論和實驗或者是其它某個方法來證明這些的存在。那同樣的,佛陀所宣說的那些不可思議境界我們也可以用佛教的理論和修行實踐來證實,《高僧傳》及多種感應錄,就是事實證據。

  既然佛經中所描述的佛菩薩、鬼神等真實存在,並且中外歷史上也常有出現的記載,那麼現在怎麼沒有見到呢?你如果去寺院長住,你就會聽到和看到一些奇異的事情,如果你再堅持打坐,或念佛到一心不亂,可能就會有親身體驗。筆者在寺院住過幾年,有過這方面的親身經驗。

  淨空老法師講:“中國佛協刀述仁副會長到新加坡淨宗學會來訪問,在四樓閱覽室,見到了澳洲的黃威龍同學,刀副會長問黃居士:‘你學佛的動機是什麼?’黃威龍的中文講得很好,他在沒有到中國之前,他作夢會聽中國話、會講中國話,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可能他前世是中國人。他的父母不是中國人,也沒有到過中國。所以,他到北京去念書,很短的時間,中國的語言全部都學會了。我講經他能聽得懂,而且很歡喜。刀副會長講這個如果不是講前世,講不通!

  “人決定有前生,有前生當然就有後世,這些事情我們經歷了很多。往年我在美國達拉斯,有一位蔡文雄居士,有一次他跟幾個朋友開車回舊金山,結果走錯了路,走到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在他這一生當中從未去過。車接近小鎮的時候,他突然感覺到這個小鎮很熟,立刻記起這個道路及裡面建築的狀況。車開進去,跟他所說的完全一樣。他非常驚訝,這一樁事情多年來得不到答案。他問我:‘這到底是什麼緣故?’我說:‘大概你前生住在這個城市裡,而且住的時間相當長,否則你不可能知道這個小城裡面的狀況。’他一想有道理。他還算不錯,前生沒做什麼壞事,這一生又得人身,生意也做得不錯,又能學佛。

  “像這一類的事情,我遇到太多了,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到外國一個地區,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去突然感覺很熟悉。如果沒有前世,怎麼講得通?由此可知,人決定有過去生。既有過去生,肯定有來生,因果通三世。”

  淨空老法師講:“最近,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塑像,舉行開光典禮,那天是陰天,大家看到天上有一道門打開,有四朵蓮花從門裡湧現出來,然後四大天王出現,最後觀音菩薩出現了,與會的三萬多人都看到了。漸漸的形相淡了,大家再磕頭禮拜,恭敬祈請,觀音菩薩再現。一共三次,前後將近十五分鐘,還有人錄像。在西方,有很多人見到聖母瑪莉亞,在中國大家看到觀音菩薩,這是科學無法解釋的,全是真誠心的感應,但絕對不是三萬多人都有清淨心,是少數人有清淨心就得感應,大家都沾光。”

  “中國杭州東天目山昭明上院的居士們說,東天目山有佛菩薩、護法神、鬼神在一起修行,感應不可思議!現在那個道場是念佛道場,若是心術不正之人,或不是真正修行人,會遭受護法鬼神的懲罰,鬼神會請他下山。”

  佛教作為一種超越性的宗教,其實際修行冥想和禅定等,有可能超出感官范疇。佛經中的一些譬喻、一些名相、一些情景,比如四大部洲、四大海、須彌山等,具體所指,也許有多種解釋。但是最符合佛法的解釋,不是學術考證(這很可能沒有結果或眾說紛纭),因為這些地方的所指,很可能是修證(禅定)基礎上的宗教體驗,是另一種場態下、另一種時空下的宇宙與生命的景象,這種境界超越我們日常的時空觀念,更超越我們日常的感官經驗。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世俗觀念與日常經驗來解讀。

  此外,對於佛教中的某些數量單位,我們也不能拘泥於數字本身,如“八萬四千”,這只是一種虛數,是對無窮多的一種簡述。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簡略的尺度,因為理性沒法確定具體數字。

  佛理是真實圓融,事理不二的,離開現實世界的萬象無有另一個絕對獨立存在的“真理“。所以才有禅門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之語,皆在教導人們用心去體悟、觀照周遭世界的每一個事物,當然最後仍需反觀自身。

 

上一篇:三、佛教中常見的名相術語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作為一個已皈依的佛弟子,還可以求道法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