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導引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淨下界法師主講

  目 次

  01.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02.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03.淨心與淨土的思想,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來說明

  04.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05.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相應!

  06.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

  07.雖作惡業,速即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08.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來!

  09.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

  10.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

  11.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一)

  12.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二)

  13.一心具足染淨二門,看你如何選擇!

  14.為什麼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呢?

  15.什麼叫臨終正念呢?

  16.我們如何安住真如?

  17.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18.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19.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20.我們想要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願意去改變!

  21.佛陀告訴我們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22.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呢?

  23.禅淨雙修,理事無礙,事半而功倍!

  24.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25.今生安樂重要?還是往生淨土比較重要?

  26.你要以真實的信心去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才能夠現前!

  27.你自己測試一下,你跟阿彌陀佛感應的力量有多大!

  28.這叫做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29.阿彌陀佛名號,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30.你必須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彌陀佛的本願上!

  31.念佛不能廢除六波羅蜜,必須福慧雙修!

  32.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之--遠離惡道

  33.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用四個字來做代表叫:勝妙五塵!

  34.彌勒淨土跟阿彌陀佛淨土的差別

  35.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

  36.如何轉變我們的思想呢?

  37.極樂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麼回事呢?

  38.為什麼說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呢?

  39.極樂世界是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修學

  40.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

  41.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時,可以啟動二種功德!

  42.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43.到了極樂世界,最後的修行結果是什麼?

  44.都 攝 六 根,淨 念 相 繼

  45.所有的業,最容易得果報的就是增長業!

  46.一個人沒有正念真如,會有什麼過失?

  47.我們流轉生死是我們自己操作錯誤

  48.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49.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上淨下界法師主講

  【01】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第一卷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大家請放掌。

  這次學人受洛杉矶淨宗學會會長的邀請,來跟大家討論淨土宗的理論跟修學的方法。那麼這次的主題是淨心與淨土。這個主題的特色是什麼?它的宗旨是什麼?我們在上課之前,跟大家做一個說明。

  當我們回顧中國佛教兩千年的歷史,我們會發覺中國佛教在兩千年當中,是出了很多的祖師大德。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基本上是把大乘佛教是發揚光大了,這當中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師們把整個大乘的經典,根據它內容性質的不同,把它分成了大乘的八宗,這樣讓一個初學者,很快能夠進入狀況,他減少很多摸索的時間。因為佛法實在太廣大了,你看基督教一本聖經,佛教是一百部的大藏經,可以說是一輩子學不懂,也學不完。那麼在這甚深廣大的佛法當中,祖師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我們很快去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很快的上路。

  但是宗派的建立,給中國佛教帶來了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有它的負面的影響,尤其到了明朝末年以後,宗派之間的一種門戶之見。也就是說,宗派建立以後,它的門戶之見的影響,就彼此之間不能夠互相學習、不能互相融通。正如蕅益大師說的:分河飲水。同一條河水,水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東邊飲水的人跟西邊飲水的人,彼此不互相往來,叫分河飲水。

  這種情況就構成整個佛教思想變成一種過度的區隔,而產生對立,這個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有鑒於此,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祖,他提出了一種禅淨雙修的思考。

  禅觀的主軸是強調心靈的力量,透過止觀把心力開展出來;淨土宗是偏重佛力的,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往生淨土,是彌陀本願的攝受。在永明大師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互相往來的,強調心力的,就不強調佛力;強調佛力的,就忽略了心靈的力量,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到了永明大師他認為說: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不可能主動救拔我們,一定要用心靈的力量去帶動他的。你今天用一個錄音帶放佛號,這個錄音機,它把佛號念一輩子,它也不可能夠滅惡生善,它也不可能離苦得樂,為什麼?因為錄音機沒有心靈的力量,它沒有明了性。一個佛號一定要經過一個明了的心性,去推動,它才能產生一種強大的滅惡生善的效果。

  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心靈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樣一句佛號,進入不同人的心中,產生不同的力量,因為心力是很重要!

  事實上我們看永明延壽大師,他所提出禅淨雙修的思考,但是具體方法,其實永明延壽大師並沒有清楚描繪出來,反倒是到了明末的蕅益大師,他的代表著作《阿彌陀經要解》,他把禅淨雙修的思考,提出一個很明確方法,《彌陀要解》它提出了三力不可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說:當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念一句佛號的時候,能念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啪”三種力量產生:第一個,心力不可思議;第二個,法力不可思議;第三個,佛力不可思議,三種力量同時現前。

  那麼在《彌陀要解》當中,它所強調的是什麼呢?心力不可思議。它認為沒有心力,就不可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在《彌陀要解》當中的心力是什麼呢?就是自性功德力——我們真如本性的力量。

  這個地方我們會描繪,我們為什麼很多真實的真如力量,沒有發揮出來?因為我們一直被妄想誤導,我們被我們過去地錯誤的想象,不斷的干擾。這個地方講我們要怎麼去開顯真如的力量,把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

  第二個:法力。法力就是名號功德。我們有心力,沒有阿彌陀佛的攝受,我們的修行是很多辛苦的——入道多辛苦。

  由這個心力去啟動法力,最後去感應彌陀的本願功德力。

  所以他以三種力量——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他以這三力來成就淨土的莊嚴。你把這個三力搞清楚了,你大概《彌陀要解》的整個修行的理念,你就清楚了。

  但是他的主軸思想是以心力為一個根源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定是釋放一種心靈的皈依——你的信心、你的願力、你念佛的專注力,信心、願力跟專注力,這三種力量一定要釋放,你的心裡一定要釋放出三種資糧,才能夠啟動彌陀的本願功德,才能夠成就淨土的莊嚴。以心力來帶動法力,以法力來感應佛力!

  【02】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我想沒有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是顛倒而能往生的,不可能。

  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你臨命終的時候,只要你心力不現前,你還活在心中的顛倒想,你就不可能往生,因為淨土宗強調正念分明。

  我們淨土宗不管你的過去,你做過什麼,但是它要求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正念,你臨終的時候心力不現前——法力就不現前——佛力也就不現前。當然蕅益大師也強調:臨終的正念從什麼地方來?從平常的正念而來。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你絕無臨終的正念!

  所以我們現在在念佛當中,除了把佛號念得清楚以外,你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緣境,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其實這一點是很重要!你生起顛倒了,就算佛號進入你的心中,也很難產生強大的力量。所有的佛號,一定在你正念分明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強大的接引的力量。

  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在顛倒當中往生的,不可能!因為阿彌陀佛沒辦法救你。

  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什麼樣呢?是我們准備好了,彌陀才來救我們。我們一個人躲在房間裡面,太陽是照不進來的,我們一定是要走出房間,才能夠去享受彌陀的光明,我們一定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夠救拔我們。如果彌陀可以主動救拔我們,那我們不用打佛七了,我們等彌陀主動救拔我們。

  所以我們今天在修淨土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遠是居在一種被動的配合,你有一分的准備,他給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備,他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備,他給你十分的功德。所以叫能感的是心,所應的是彌陀的大悲願力,我們是能感,我們信願行是能感,彌陀是能應。

  所以彌陀的功德,他是一種被動的配合,他不能主動的去救拔我們,不可以。所以我們看那個感應道交是: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前半段是描繪佛菩薩的自受用的功德,自受用!菩薩的心是清涼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安住在畢竟空,所以外境怎麼動,他心中不動,這個強調菩薩的自受用。但是菩薩的他受用,他怎麼救拔我們呢?這句話很重要哦: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我們佛教的他力的加被,是有條件的加被,是你自己要——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

  阿彌陀佛不能夠無條件的救拔我們,不可能,你要起顛倒的時候,他不可能說跑到你的心中,去把你從顛倒的妄想救出來,不可能。你要走出顛倒的妄想,彌陀才能產生加持。所以我們在修淨土宗的人,你一定要很清楚這個因果關系,你自己要正念,你才能夠啟動佛力,啟動法力的。

  【03】淨心與淨土的思想,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來說明。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如何從一個淨化內心,最後成就一個淨化的淨土,你自己要做一些什麼樣的准備工作,我們為了臨終的正念,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准備,我想這個事我們要准備,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的課程。

  我們看講義,淨心與淨土這個主軸思想,我們是根據《彌陀要解》,擇其精要,把它編出來的。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整個淨土思想,是透過三力:心力、法力、佛力,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

  甲一、前言

  乙一、眾生的心靈力量

  我們談到眾生的心靈力量,到底我們心靈有哪些力量,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前面是講心力不可思議,這段是講佛力不可思議。

  乙三、心力與佛力的結合

  這一段是我們的主要重點了,我們如何把心力跟佛力做一個結合。也就是說我們如何透過心中的觀照跟憶念,把彌陀的功德,把它啟動起來。

  我們剛剛強調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但是你的心力是主動,佛力是被動配合的,所以我們自己的准備工作,是很重要。

  淨土宗你不要管佛陀在哪裡,你說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個都不重要,其實佛陀是遍滿法界,他隨時都存在的,你什麼時候准備好,他就什麼時候對你產生加持。佛陀的加持是超越時空的,他沒有什麼時間、空間的觀念,所以重點不在於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重點在你准備好了沒有?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我們看甲二、正文。

  前言是簡單的把心力跟佛的關系,做一個簡介。第二個正文就是重點了,第一個是我們怎麼來產生心力呢?我們在淨土宗有三種心靈的力量,要建立起來:

  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你對名號的功德,要有強烈皈依的心,不是只有聽聲音而已,你那個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那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善導大師說的:至心信樂。這個至心信樂的相貌,這個順從本願的相貌,我們到了本文再說明。總而言之,你要具足一種真實的信心。

  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

  很多人念佛,他是有信心沒有願力的。你說:诶,念阿彌陀佛,你到底要去哪裡?去淨土。那淨土長的什麼樣子?他完全不知。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不可能,不合乎唯識學的邏輯,不可能!我們一定是了解了,才能夠產生意樂、產生好樂。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你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去,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是有信心,但是願力不強,他對娑婆世界很熟悉,對極樂世界很生疏,這個是不吉祥的。

  所以我們對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要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你才能夠產生一種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往生的願力,來自於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蕅益大師把信心跟願力,判作智慧的觀照,這是屬於觀照力。

  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

  那麼信願具足以後,我們就開始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就是開始去專注,培養自己的佛號。這個專注力,簡單講就是自己念,自己聽,以這個音聲來攝心。這個就是我們在淨土宗,你要准備的三種的力量:信心、願力,跟一種專注力,三種,也就是觀照力跟專注力。

  甲三、結勸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養專注之念。)

  淨土宗的人,其實你念佛不表示說你是修淨土了,你念佛也只是說你念佛而已了,你一定要有一種皈依的心,包括你對名號功德的信心,包括你對淨土莊嚴的願力,信願具足,你才來念佛,你才可以說你是在修淨土宗了。

  所以這個皈依的心是很重要的,這個皈依的心包括你的信心,包括你的願力。這個到了本文,我們都會詳細的說明。

  【04】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甲一、前言

  (分三:乙一、眾生的心靈力量;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乙一、 眾生的心靈力量

  (分二、丙一、創造生命;丙二、轉化生命。)

  丙一、創造生命

  生命的產生,從佛教的角度,是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了,每一個人各有各的酸甜苦辣。

  生命的出現,當然一般凡夫認為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你會活得很快樂,你會很痛苦,那表示你的運氣好,或運氣不好。所以在凡夫的思想是斷滅的,他認為生命就像一片樹葉,風一吹,然後就掉下一片樹葉,這片樹葉可能往東,也可能往西,但是沒有任何理由,所以你生命只有今生嘛。所以在一般人思考當中,他沒有來世的思想,也沒有過去的思想,他認為生命只有今生,所以造成一種及時行樂的心態,這個我們叫斷滅見。

  那麼外道在解釋生命現象是一種常見,他認為生命是一個大有力的主宰者——比方說上帝、比方說神我,來控制我們。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沒辦法決定,是上帝決定的,這個叫常見。

  但是佛教的生命觀是認為生命是有因緣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會在你生命中出現——你會遇到什麼人、你會跟什麼人結婚、他為什麼做你的兒子、你為什麼做這件工作?佛教說事出必有因,一定有過去的因緣,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現的,生命沒有偶然這件事情。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後的條件跟理由。

  那麼諸法因緣生,那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探討:那什麼是因緣呢?

  我們看佛教的因緣觀。從大乘的思想當中,認為生命的主因是心中的思想,那麼它的助緣呢?就是我們所造的業力。這個地方在大小乘,解釋因緣是有所不同的。

  小乘的生命觀是偏重業力,我們叫做業感緣起;大乘是偏重你的思想,它認為你的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比方說你今生富貴,小乘的解釋是認為說:你因為過去生有布施的善業,所以你富貴。小乘的思想是認為:今生的你,是過去的你創造出來的,所以你今生的快樂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沒有絕對的關系,你今生快樂跟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為你今生是在承受果報。要怪怪誰呢?怪前生的你。所以佛教的因果觀是三世的,過去跟現在這是一塊,現在跟未來又是一塊。所以從過去跟現在這一塊呢,我們是怎麼樣呢?是在承受果報。這一塊當然我們佛教是認命了,但是我們在認命當中,同時又在創造來生,所以身為今生,我們是在同時承受過去的業力,也同時在創造未來。所以從今生跟過去來說呢,這個叫受報;從今生跟來生來說呢,這一塊叫造業。

  那麼從小乘的思想說:我們今生的快樂跟痛苦,是你過去的業力決定的。大乘不這樣認為,大乘佛法認為:你的果報是你前生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你今生會富貴,你前生經常產生布施的思想。它認為行為不是重點,而是你面對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點。所以在大小乘經典當中,強調業力的、強調思想的都有,但是你再看天台宗的判教,你會發覺,所有的經典,只要這個經典的層次是越高的,被判做圓教的、頓教的法門,都是強調心念的,萬法唯心。這個經典是判的比較基礎的,比方說《阿含》,層次比較低的會強調業力。

  兩個都對,都是佛說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認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方便說。在整個天台宗的思想,認為最圓滿的思想應該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如果我們一直相信業力,這樣有什麼問題呢?你生命很難產生很大轉變跟突破,你很難改變。

  【05】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相應!

  修淨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強調生命是由思想來決定的。否則你很難解釋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怎麼能夠往生呢?那表示業性本空嘛!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善導大師講:那個至心信樂,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那是不能動任何念頭的,乃至於你說:啊,我是業障凡夫,我怎麼敢往生?那就不行了——障礙。我們都是自己在障礙自己了,淨土宗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都沒有關系,跟別人都沒關系。

  所以淨土宗是一個大乘的圓頓思想,你要相信:心力不可思議!我們過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我們相信我們臨終的時候,一念悟,輪回頓息,整個生命就是以心力做主軸,你才可能帶業往生的。

  所以說在整個佛法當中,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要絕對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靈創造出來的。這不是靠嘴巴講,你要很真實的相信:當我心念改變的時候,我的生命就改變了!因為為什麼?因為我空法空。你臨命終時候,當你的心安住佛號的時候,你要相信:諸法因緣不生,只有佛號生。因為你的心安住佛號。所以,天台宗是佛號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號相應,其它九法界不現前。

  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心靈的力量可以主導你的生命,你臨命終的時候,很麻煩。我們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過去,如果生命從今生才開始,這是很好修行的。你看阿賴耶識很可怕,學唯識學:恆轉如暴流啊!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累積很多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思想、負面的業力,我們每一個人是背負過去在修行,你逃不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饒不過你的,它會不斷的給你妄想,過去你打過什麼妄想,它還給你什麼妄想。

  所以說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你怎麼樣能夠把你的心念好好的掌控,不隨妄轉,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說你要能夠相信帶業能夠往生,就肯定要相信:生命是由你心靈的力量創造出來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面會說明,你的一個修淨土宗的,對人生的基本正見,雖然說我們背負著過去的阿賴耶識,但是那都是一種虛妄相,《楞嚴經》說的,說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打那麼多妄想,我們還可以成佛呢?因為妄想都不真實,它只是一個假相,它沒辦法染污你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真如本性是真實的,真實的永遠是真實的,虛妄的永遠是虛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萬遍,它還是虛妄的,這個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昙鸾大師說:臨終十念之所以往生,因為你安住真如嘛,保持正念嘛,那是一種真實的功德。你過去生打那麼多妄想,它是一種虛妄的東西——真能破妄。

  所以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你要掌握你的心念的時候,你心念沒有掌握好,你就很麻煩了,因為它是生命的主導者。當然你臨命終能夠掌握心念,就表示你平常是操作的很熟悉的。

  我剛剛有講過,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你的臨終的正念,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平常不斷的訓練你自己,面對妄想的時候,你能夠在妄想當中,走出你的妄想,能夠不隨妄轉。

  【06】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

  我們知道生命的因緣是由心力創造出來的,我們看第三段,那麼心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唯識學上說: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說我們的心,它通於善、惡、無記三性;這個界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受是感受——苦、樂、捨,三種感受。在整個生命當中,這個性當然是講因地造業的因緣,感受是約著果報。也就是說:在三界當中,我們的內心是不斷地變化的,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一下子到三惡道,一下到人天……完全是由心來主導的。

  那麼根、隨、信,這個根是根本煩惱,隨是隨煩惱,這兩個都是煩惱;這個信,信等就是這個善根。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心念在造業的過程中,是善惡摻雜的,有時候你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惡念,它的念頭也不是固定的,它是變化的。

  看第二段: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那麼它的造業力最強,它能夠驅動你的身體,發動你的口業,去造作業力,所以你身體跟口只是個工具,其實真正能造業的是你的心。那麼心造什麼業呢?造這個引業。比較重的叫引業,比較輕的叫滿業。這個業力呢,在臨終的時候,就牽引我們去得果報。

  這一段的整個主要的思想,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來決定的!你從你現在的果報,可以去檢查你過去的思想。比方說你今生很富貴,你前生一定打了很多的布施的思想,你遇到物質的世界,你喜歡跟人家分享,你打了一種布施的思想;比方說你長得很莊嚴,你前生一定起了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說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創造的,當然我來生是怎麼樣呢?你也可以檢查。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除非你後面有很大的突破了,你大概來生的相貌,大概已經畫得差不多了,四十歲!你今生當中你遇到外在的人事,你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思想。你有一些財物,你很喜歡跟人家分享,你來生富貴的相貌已經畫出來了;別人刺激你的時候,你不選擇對立,你選擇忍辱,你來生的莊嚴相貌大概畫出來了。

  所以說你在受果報的時候,同時也在創造來生,所以你今生的思想,其實已經在決定你來生的果報,所以它生命構成一種輪回性嘛,——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所以從你心中的想法,你大概可以預測來生你是怎麼樣的。

  【07】雖作惡業,速即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商纣王,商纣王這個人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有一天,這位箕子這個大臣,在侍奉商纣王吃飯時,商纣王在吃飯的時候呢,他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相貌,就是他特別喜歡那個象牙做的筷子,他拿那個筷子在挾菜的時候,那種感受特別歡喜,箕子在旁邊看得一清二楚。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從每一個動作事相當中,他會會事入理,他會看到你的內心狀態,他也可以知道到底是什麼道理。所以箕子看到以後,他是有智慧的,他不會看到這個表相,他問商纣王說:大王,您這雙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說:我這雙筷子是諸侯國來供養我的。箕子說:這雙筷子是不吉祥的東西,你要趕快把它捨掉,否則會有亡國之禍。商纣王說:不就是一個筷子嘛!他不聽,他不聽這個箕子的勸谏。後來,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了亡國。

  當然有人就問箕子說:那你當初怎麼知道這雙筷子就會亡國呢?箕子說:我看到他那個用筷子的心態、表情,我看到他的內心的世界,他對那種筷子深深的執著。

  一個人的心開始住在外境的時候,它是產生一種強大的等流性,它不會停止的。所以你看只有佛弟子,他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觀照,他能夠踩剎車。你看一般世間人,他造惡業的時候,他一直造下去——滾雪球嘛,肯定越造越重。

  佛弟子聽聞了道理之後,他會回光返照,自我反省。所以當箕子看到,箕子知道這個人肯定不會自我反省,他今天用這個筷子,過了幾年他會覺得:诶呀,我這個碗不對勁了,這個碗跟筷子不配合了,要肯定找一個象牙做的碗;再過一段時間,他又覺得:诶呀,這個桌子跟碗也不配了,他要做一個高級的桌子;再過幾年,他覺得房子跟桌子也不配,又肯定造一個華麗的屋子……到最後肯定亡國嘛。

  所以他從小的地方的一個因緣,他看到整個生命的緣起,其實這個跟神通沒有關系了,因為諸法因緣生嘛。

  當然,生命的等流性,有對佛教徒是例外的,因為佛教徒他會自覺嘛,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在哪裡,諸位知道嗎?說:你學佛以後你也造惡業,他沒學佛也造惡業,不同!沒有學佛的人造惡業,他沒有一種回光返照的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學佛人他造惡業之後,他回去做功課,他會產生自我反省,他會產生自我調整,自覺——自省——自調。

  所以你看菩薩戒,菩薩戒的精神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菩薩戒的根本思想不是說你——哦,我受了菩薩戒,我不造惡業,那你不造惡業,你就是佛陀了。受了菩薩戒的戒體,就是增上慚愧!

  雖作惡業,速即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就是一個菩薩,他為什麼他有菩薩戒體呢?他造惡業以後,他馬上能夠忏悔,他那個自我反省力量特強,他的觀照力強,所以他未來得果報的時候,他不會那麼重——雖墮惡趣,終不久留。

  你看我們現在有些人,他得果報的時候,他業障現前,他八十八佛拜幾部,诶,過去了!就是他因地的時候造惡業,他有慚愧心;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那個果報很堅固,他因為造業的時候很堅固,沒有慚愧心。

  所以說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很多負面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概括承受,我們過去生有很多邪惡的思想,這個你是逃不掉的。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烙下了很多邪惡的思想,但是我們學佛,我們有很多清淨的善根,比方說我們的止觀——觀照力。那現在就是說我們今天怎麼用善根,來面對我們的妄想,這是個問題了,你怎麼把妄想轉成善根。

  這個就是怎麼去改變我們的思想,造成生命的轉化。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對於生命的轉化,我們下一堂課再來說明。

  【08】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來!

  第二卷

  上一堂課我們講到佛教的生命觀,它是從因緣建立的,說諸法因緣生。佛教在解釋因緣,佛陀是習慣把因緣分成三塊來看,就是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我們看經典,佛陀在解釋因緣,是分成三世的因緣來觀察的。

  那我們現在是叫做現在吧,那我們現在對望過去,就是過去跟現在這一塊的因緣,我們叫做承受果報。佛教徒對於承受果報,你看佛陀的開示,只有讓你看破——放下,佛陀不把心思放在這一塊。說我很痛苦,我要干嘛干嘛,佛陀說你這浪費時間。所以下等人是活在過去,你活在過去不能改變啊,你能重回到過去,去改變你自己嗎?不可能嘛!你能夠回到昨天嗎?當然不可能嘛!

  所以下等人活在過去,中等人活在現在,上等人是活在未來。你真正是能夠把握的是你未來嘛。你說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業力就能改變嗎?不可能。所以說佛教徒埋怨是沒有用,打妄想也沒有用,該來會來。你說我這件事情到底做了以後,是成功還是失敗,整天打妄想,它不會因為你打妄想而改變,你會成功就成功,你會失敗就會失敗,你打妄想是白打的,你用打妄想的心來好好持咒念佛,創造一個善業力——更好!

  所以佛教徒對於今生的成敗,盡心盡力,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佛教徒把今生的成敗是要放下,因為這個是跟過去是有關系的。

  我再講一次:過去的業力你做不了主的,但是未來,你是可以做主的。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錯用心,我們花太多的時間想要去改變過去,所以把你的生命浪費掉了,你忘了你應該是要去創造未來的,所以你把心思放錯了,你把心思放在一個你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地方去了。我們再講一次,過去跟現在這一塊,你不要費心了,該來就來,該走就走,該是我的業我承當,不該是我的業,我緊張也沒有用。

  所以我們對於過去只有一句話:概括承受——認命。只要你今生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不要把今生的成敗得失看太重,因為這個前生都注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的生命有一半的使命是來還債的,這一點你要認識,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打太多妄想,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但是,你說:佛教徒很消極,遇到什麼事都認命。你說對了一半,佛教徒對於過去、現在這一塊是很消極,但是他對創造未來,那可積極了!你積功累德——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在著眼未來嘛。

  你一個人,你注意反省一下,你的心老是在想過去,這不吉祥,不吉祥!你看一天當中所想,都是跟昨天前天有關系的,這不吉祥。一個人你要經常想來生、想未來,你就有希望。

  所以佛教徒要把心思放在未來這一塊,淨土宗是活在未來。

  你看淨土宗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什麼?

  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他把今生當做客人,我們現在把它當真,到臨終的時候走不開。所以淨土宗的人,是時時刻刻是把心活在淨土的,他把今生當做通往淨土的一個跳板,他的心態是這種心態。你看我今暫做娑婆客,是不久蓮池會上人——我今天要回家,我暫時住在這個旅館,但是我的目的是要回家的。

  所以在心態上的因緣觀,過去生叫創造生命,過去的思想創造今生的你,你這塊你就不要費心了,但是,轉化生命就要注意了——你今生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面對你的生命,這一點是你要注意的,因為這會影響到未來了。

  所以我們看這個地方,那前面的過去創造今生這一塊,這個我們就不談了,了解一下就好了,認命了,但是問題在哪裡呢?在於你怎麼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創造你來世的未來。

  【09】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

  我們看,生命的轉化,轉化的關鍵在哪裡呢?凡聖之別。就是聖人之所以成聖,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關鍵就在流轉門跟還滅門。

  丙二、轉化生命

  什麼叫流轉門?他的內心世界是:觸、作意、受、想、思。

  觸就是接觸,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作意,然後產生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然後這種感受當中,你又打了很多的妄想,在這種妄想以後,就產生一種思,就是造作,你就開始去造作了。

  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觸的環境決定的。就是說:诶,我回到家的時候,我就開始放逸;我去佛堂我就用功,所以你的心是做不了主的,你的心由外境決定的,叫觸。

  你接觸到三寶的因緣,你的善根就現前;你到了染污的環境,你就放逸,這些完全就觸決定的嘛!

  但是聖人他不是這樣,身為一個修行人,他是以作意,再觸、受、想、思,作意就是智慧的觀照。我不管遇到什麼環境,我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點來自於他回光返照,他不向外攀緣。

  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緣,你就跟過去的業力結合,外境是怎麼產生的?那是過去的業力嘛。你一去攀緣外境,你就糟了麼,那你被阿賴耶識——cacth,抓的死死的,你肯定活在阿賴耶識。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後又繼續造業,構成一種惡性循環:惑(煩惱)——造業,造業之後得果報,得果報之後又起另外一個煩惱……就是一種輪回性嘛。

  為什麼我們今天一生又一生在娑婆世界流轉,到現在還是這副德性呢?就是我們活在一種生命的等流性、輪回性,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那你怎麼可能改變呢?問題是你不想改變嘛,問題啊!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諸位知道什麼情況嗎?

  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它情況,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是說法讓你了解,讓你自己改變啊。佛陀能夠進入到你內心,去改變你的妄想,不可能嘛!佛法的整個主軸思想在自覺啊,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問題在這兒了。

  所以你看佛有無量的功德,為什麼以覺,佛者覺也,用覺悟來做根本?因為所有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因為他覺悟,才去布施;因為他覺悟,才去持戒;因為他覺悟,才修忍辱……他整個生命的波羅蜜的發動力,來自於——覺悟!

  【10】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

  我們為什麼要受戒,諸位知道嗎?就是啟動這個作意,去觀照。你說:诶,我不受戒,我照樣能夠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我相信!我相信你不受戒,在某一個條件之下,你會做善事、你會起好念,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外境當中,都做好事,不可能!

  所以受了戒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不管遇到什麼環境,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你沒有受戒是我想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我想要!我想要就是說你做不了主了,外境決定的。沒有受戒的時候,你可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的話,我是會罵你的,就是沒有受戒嘛。

  受戒人不可以這樣,受戒人那是自我要求了,你對我怎麼樣,那是你的事,我只對我自己負責。他就回光返照,你罵我,我認為說這是我的業,我該還還你,但是我要讓這個業——stop!停止了,不能再相續下去了。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點來自於他在每一件人事上,多了一個回光返照,憶念他的戒體,就是不忘初心嘛。

  所以受戒是怎麼樣呢?把你一個我想要斷惡修善,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其實,淨土宗也是這樣,你不能老是活在我想要往生,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什麼?表示你大概不會往生,因為你是有條件的嘛。你要假設你的環境,臨終的時候環境很好嘛,你要假設有人幫你助念嘛,你要假設外境沒有人刺激你嘛……所以我們淨土宗的人,很少培養心力,我們的整個功德,完全取決於外境來決定嘛,你做不了主。

  《楞嚴經》講一個沒有經過那種心靈訓練的人,你永遠是活得很被動,因為你活在觸,你接觸什麼環境,你就起什麼想法,那就是佛陀說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訓練自己,我遇到事情,你要訓練自己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覺、自省、自調,你經過觀照力,你才能夠把你的善根啟動起來。

  【11】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一)

  其實,我們現在善根足夠用了,諸位知道嗎?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我們聽聞很多的佛法,我們參加很多的共修,我們平常做很多定課,那些善根跑去哪呢?諸位知道嗎?佛陀常常告訴我們叫金剛種子,善根是不會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麼惡業,它都不退失的。那我們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的罪業,那可也造了很多善根,那些善根哪去了呢?

  在睡覺!在阿賴耶識睡覺,唯識學講種子,在那個地方睡覺。你現在必須把它喚醒,我們現在不是說要趕快去再造作善根,當然這個很重要,更重要就是說:你要把你心中原有的善根把它喚醒,就是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

  我們現在很少人去喚醒自己的善根,遇到事情——直接反應,你平常的習慣性,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所以你栽培的善根,對你一點都沒有用嘛。

  我們現在要習慣遇到事情——慢一點,所以《楞嚴經》說不迷、不取、不動,修行人不要反應太快,諸位知道嗎?反應太快不好,因為反應太快你肯定跟你過去習氣走。

  如果你想改變的話,遇到事情先不要反應,先觀照一下,把你的善根提升起來,先回光返照:你今生到底的目的是什麼?

  你是要求往生的。你有這個回光返照,你才可能把你的善根啟發起來的。我們現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沒有拿出來用,都在睡覺,所以你看妄想做主——都是小人得志。

  所以現在,我相信諸位善根,以你們的善根求生淨土綽綽有余,重點就是說:我怎麼把我的善根啟發起來?你只要記住這四個字:回光返照,就好了。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對錯,你要告訴你自己:觀照你的內心,向內心中求,你的善根就啟發起來了。善根只要你觀照它,它就起作用;你一不觀照它,它就消失掉,你要向外攀緣,它就消失掉。

  所以說佛陀開示了很多法藥,但是我們吃進去以後,我們沒有把它拿出來用,問題在這。你的戒定慧的善根,平常用的時間很少很少,我們會急著去栽培善根——聽聞佛法,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去使用善根,使用善根比栽培善根更重要。你一天當中,你一生當中聽經的時間很少,但你日常生活當中,你怎麼去使用這些你已經栽培的善根,才是重點。

  【12】我們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二)

  那怎麼把善根啟發起來呢?就是作意。不斷的提醒自己:向內安住,所有的因緣法,都是你內心變現的。

  這當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向你的真如的佛性中,向內觀照,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當中,天台宗提出空、假、中三觀,空觀——發明真空體性,觀想你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的本性是本來清淨的,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第二個向內觀照:假觀,觀察你的內心,你只要念頭一動,就有隨緣的作用,那麼開顯你心性的功德——信願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這個假觀。

  那麼中觀是把空觀跟假觀做一個平衡,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我們可以這樣講,空觀主要是在空掉過去的想法。佛陀告訴我們,我們過去的想法大部分都不能用。所以你看修行人第一個是怎麼樣?大死一番。

  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沒有經過佛教訓練的人,過去的想法都叫顛倒想。你可能是一個好人,但是好人不表示是個道人;你可能會生起善念,但是善念不表示正念。

  所以佛教徒是什麼?先空掉過去。

  那麼假觀呢?是創造未來。憶念名號的功德、憶念淨土的殊勝,把這個妄想破壞以後,重新建立一個念頭,就是假觀,由這個假觀的因緣,來啟動我們的信心,啟動我們的願力。

  所以在內心當中,是有這個空觀來否定過去,有假觀來引導、創造未來,這是整個一個觀照,主要是空、假、中三觀,其實主要是空、假了,因為中觀其實就是空假的平衡,就是一個安住真如,正念真如,第二個是順從本願。

  【13】一心具足染淨二門,看你如何選擇!

  我們看看附表,我們在生命當中,如何啟動我們的善根呢?我們看這個附表第一。

  首先我們把生命的現象作一個解釋,說生命是怎麼回事呢?有三個主題,唯識學分成異熟、思量、了境,就是我們的三種心態創造出來:

  第一個,異熟,就第八識。

  第八識它能夠把過去的善惡的種子,把它成熟,把它轉化成你今生的五蘊的身心——你是一個男人的五蘊身心、你是一個女人的五蘊身心,都是從你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事出必有因,你過去肯定有這個善惡種子,你才會有今生的身心世界的果報。

  第二個,思量。

  那麼第八識把這個果報變現出來以後呢,第七意識的思量,它把今生世界產生一種堅固的執取,而執著有一個自我——你是一個女人,就以女人為自我;你是一個男人,就以男人為自我;你是一只螞蟻,你就以螞蟻為自我。那麼我們在生命當中,不管你變現什麼果報,我們肯定會在果報當中,產生一個自我意識,這個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的作用,當然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了。

  第三個,了境。

  第六意識呢,第六意識就是說:當這個果報也變現了,自我意識也產生了以後呢,它開始去明了外境、去受用外境。那麼它受用外境的過程當中,它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它活在一種直覺性的受用。什麼叫直覺呢?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就一昧的追求;當外境的罪業因緣顯現的時候,你產生痛苦,你就一昧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緣的,這叫直覺性的反應。那你的生命又從第六意識,又回到第七意識,回到第八意識去了。

  我們從第八識而來,你又回到第八識去,叫做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形成一種生命的輪回的力量,那就很糟糕了,你永遠活在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到生老病死,又產生另外一個無明。

  所以我們一個人最可怕的是怎麼樣?是活在你的直覺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一天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在加強你一種輪回生死的力量。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跳脫不了自己的妄想?因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來,那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妄想是你自己栽培的,你把它變這麼大了。

  所以如果我們繼續選擇說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根據過去的思想來思考,那你要離開三界很難了,因為你不想改變啊,問題啊!

  第二個選擇,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開始——我現在不管外境怎麼樣,選擇回光返照——自我反省、自我調整。诶!生命產生變化了,你開始擺脫阿賴耶識了。

  我們照另外一個情況,你看修習止觀,進入到一種覺悟的佛性,開始向內。你的因緣,是從十二因緣當中,開始怎麼樣?逆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我們以前生命叫做:順生死流嘛,對不對?你只要你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你就怎麼樣?逆生死流。你的生死力量慢慢淡泊、慢慢淡泊。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我們一念心性有二個開關,你的心同時具足一心二門,叫不二法門。

  你遇到事情,你習慣性把所有的生命是向外攀緣——活在外境,就觸,你啟動了生死的門,生死之門打開了,你的來生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生死輪回,沒有第二種情況,因為你自己把這個生死的門打開了。

  第二個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選擇回光返照,你打開了解脫之門、菩提之門。

  所以這二個門在心中是同時具足的,一心具足染淨二門,看你要把哪一個門打開。

  佛陀不能主動救拔我們,我們要知道,佛陀只有唯為說法令解脫。你看宗大師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余,唯為說法令解脫。

  佛陀不能把功德輸送給你,佛陀也不能夠用他的甘露水洗你的罪業,你看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你在痛苦當中,佛陀也不能以他的大悲手把你的痛苦拔掉,他也不能把功德送給你,那佛陀出世干什麼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他的真理宣揚出來,你自己聽了以後,你自己自我反省,自我開啟你解脫之門。

  所以佛陀只是一個增上緣,你的生命要不要改變,是你自己說了算,是你自己決定的,看你要不要把你的善根啟動起來。

  【14】為什麼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呢?

  當我們啟動善根的時候,我們開始往空觀的清淨心,往假觀的莊嚴的淨土心,往那個方向跑。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你的生命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個,你選擇向外攀緣,活在你的直覺性的想象,你打什麼妄想,你就住在這個妄想跟它跑,那你就是輪回性;你遇到妄想的時候,你回光返照,不隨妄轉,憶佛念佛,你就啟動了解脫之門。這一部分佛陀不能幫我們,所以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

  好,我們看附表第二,附表第二就講得更清楚了,第六意識在受用外境的時候,這個了就是包括了受用跟想象,這個明了包括受用果報,第二個產生很多善惡的想象。

  那麼我們這一念心,你可能會產生流轉門,就是隨順妄想,就是所謂的唯識所現跟唯識所住。唯識學把這個妄想的產生,分成兩種:

  第一個,唯識所現。

  唯識所現在《楞嚴經》叫做循業發現。什麼叫循業發現呢?比方說一盆水,我們的善業強,我們看到是水,善業強嘛;鬼道眾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所以唯識所現就是說你的心識當中有善業,你看到的生命,生命是美好的;你有罪業,你看到的外境就是痛苦的。

  你看我們同一個家人在住,一家人哦!吃同樣的飯菜、住同樣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這怎麼解釋呢?

  這跟你內心的善惡業有關系。

  所以唯識所現,這部分你不能做主;但是唯識所住,你不能住在你的妄想。

  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產生一定的感受跟想象的時候,第一念不能怪你,所以佛法不責怪你第一念,所以佛陀制戒是從第二念制起。因為第一念是你過去的等流習性,從這個地方制你,強人所難,所有的戒律都是從第二念開始制定的,第一念——邪念,不犯戒。但是你妄想產生的時候,你沒有產生回光返照,繼續的、相續的安住在這個地方,開始制罪,第二念開始制罪,就是唯識所住。

  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你說我修到沒有妄想,那是騙人的了,那可能你沒有發覺妄想,你連發覺妄想在哪裡都沒有發覺!我們是做到怎麼樣呢?不隨妄轉。不是說你沒有妄想,等覺菩薩都還有點微細的妄想呢,只有佛不打妄想。我們是帶業修行,怎麼會沒有妄想呢?阿賴耶識在那個後面,不斷的釋放妄想呢!

  【15】什麼叫臨終正念呢?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不是這個意思,是說臨終打妄想的時候,你自己能夠回光返照,不隨妄轉,這叫正念分明。

  正念分明不是沒有妄想,是你自己能夠做到不隨妄轉。

  所以唯識所現是不可避免,當業力要顯現果報的時候,顯現妄想的時候,不可避免,但是你不能住在那個地方。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啟動自己的觀照力,從止觀當中,從空觀憶念真如,啟動自己真如的力量;假觀來順從本願,來啟動我們來世的往生。

  在修行當中,安住是很重要,我們講《金剛經》: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其實安住力比調伏力更重要。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諸位參考一下,這個公案是我們在讀佛學院時,我老和尚說給我們聽的,他親自看到的一個因緣。

  說在過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這林居士他事業做得很大,到晚年以後,他修了淨土。一個人修了淨土以後呢,就開始思考來生的問題了,因為年紀大了,今天也活的差不多了,他已經不再思考今生了,開始為來生准備,他就開始要念佛了。他把他的財產拿了一部分,買了一個很大的地方,蓋一個道場,叫頤園。他不但是買道場,他自己也每天參加共修,當然他共修也很精進了。

  後來他晚年生了一場病,就往生了。臨終的時候,因為他平常跟很多人結緣嘛,所以他結了很多善友,臨終很多蓮友幫他助念,他自己也回光返照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助緣也特別好,內因、外緣都具足,所以他正念現前,臉色非常的紅潤安祥。

  但是後來發生什麼事?因為他娶了兩個太太,他跟大老婆基本上沒什麼感情,但他跟小老婆感情特好。那麼在臨終的時候,他小老婆剛好現前,他小老婆沒怎麼學佛了,就哭啊,說:哎呀,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後,我怎麼辦?那麼因為林居士平常對於小老婆的感情,沒有對治,平常沒有觀照,所以他那個種子,是一種堅固的執取種子,都在的。諸位要知道,有種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結合,他肯定起現行。

  所以這小老婆她的哭泣的聲音,那種帶有感情的哭泣的聲音,就喚醒了林居士對這個小老婆的愛著,結果他當下就心念一變,這個相貌就改變了,臉色就不好看了,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兒子沒多久做了一個夢,夢到說他投胎變一只小狗,他還把那個投胎的環境,後來他是投胎到香港去了,那個地方還描繪得很清楚,他兒子循著那個地方去找,還找到這只狗,把它要回來。說這只狗是白色的,頭上有個黑點,後來他兒子就把它送到谛閒老法師的道場去放生。

  那麼這個公案是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但是也栽培了很多善根,問題是:你臨終是善根起現行,還是妄想起現行?這部分我們做不了主。但是你今天就是說,關鍵點你知道安住真如。妄想不可怕,但是你如果堅固的住在妄想,它就變成很有力量。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我們怎麼樣擺脫妄想的執取跟干擾,就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剛開始啊,其實在修行當中,先修空觀哦,你要先做到不隨妄轉,然後再能夠憶佛、念佛,這才堅固。

  【16】我們如何安住真如?

  我們看第三段,附表第三,一心三觀,這個很重要哦!

  我們怎麼樣去喚醒我們的善根——空、假、中三觀。

  第一個,我們看第一段,這是《楞嚴經》的一段經文,我先念第一段,大家請合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安住。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一定要安住真如。這個地方他先講這個真,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實二個是同時存在的,是不二的。

  佛陀說:阿難,你還不了解,我們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這個妄想像什麼呢?像空中飄浮的灰塵,它是不斷的上上下下,不斷變化的。這個妄想像什麼呢?像魔術師所變化的虛妄之相,它是虛妄的假相,是不真實的。

  那麼這個虛妄又不真實的妄想,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是因為你的業力的和合,所以就有這樣的外境來刺激你。所以外境你不能怪它,因為你過去造這個業,業力和合的時候,它就出現這個妄想;當業力消失的時候,這個妄想就消失掉了。所以它的相狀是妄想,但是它的本質卻是我們的妙覺明體,妙覺之體,妙明之體,是我們的真如佛性。

  也就是說妄想你要不執取,它當下就是真如;你要執取,它就變成妄想。一念方動烏雲遮,一念不生全體現。所以妄想跟真如兩個是同一個東西——你起煩惱,你就變成魔王;你要回到佛堂,憶佛、念佛,你就變成佛陀,同樣一個東西。

  那麼問題就是怎麼轉?我們怎樣把妄想轉成真如呢?

  【17】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看下一段,妄想的本質是什麼呢?

  觀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這是指五陰身心,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妄想是因緣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假相,妄想跟你過去的生命有關系,是你生命點點滴滴的一個累積了。

  過去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孩談戀愛,談了三年,准備要結婚的時候呢,突然間這個女孩,嫁給另外一個男眾了,這個年輕人就受不了,就生病了,沒辦法接受。生病以後,因為他是心病,醫生也看不好了,後來有一位行腳僧就走過他的門口,他的父母親看到很高興,就把這位出家人請到他們家裡面,希望這位出家眾,為這個年輕人開示。

  這位行腳僧他一入定一觀察——哦,原來是這麼回事,他就對年輕人說:你先睡一覺,你很辛苦了,睡一覺吧。

  這位年輕人睡覺的時候啊,在夢中就出現一個影像:他發覺他跑一個到大海的岸邊,海邊的一個沙灘,這個沙灘有一個女眾的浮屍,這個女眾可能是跳海自殺,這個屍體被海水打到岸邊來。然後他看到有一個人向這個屍體這邊走過來,看到這個女屍,充滿了悲憫的心,講了一些祝福的話就走掉了;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女屍,也產生悲憫心,講了一些祝福話,把他的夾克脫掉,就蓋在女屍身上,也走了;第三個人走過來的時候,看到這個女屍,不但起悲憫的心,還挖了一個洞,把女屍埋好,恢復原狀以後,又講了很多祝福的話,他才走掉。

  這個年輕人醒來之後,這個禅師就跟他講說:你看到了喔!他說:你是第二個人,你當初看到這個女屍的因緣,你把你的夾克脫掉,蓋在女屍身上,所以她陪你陪了三年,她現在嫁給第三個人,那個幫她埋屍的人,你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所以我們今生是怎麼樣呢?你今生跟什麼人結什麼緣、做什麼事,事出必有因,我們是看不到過去而已了,當然我們也沒有需要看到過去,反正認命就得了,你知道又怎麼樣,你知道也是要認命啊。知不知道不重要啊,你不知道要認命,你知道你還能怎麼樣,你知道也是要認命。

  所以這個的因緣假相,它會不斷的出現,但是假相不見得會干擾我們,你一執著,它就干擾你;你不執著,它自然會消失掉。

  今生的因緣到底會不會產生障礙,是你決定的,唯識所現的時候,你要對它產生唯識所住,這個年輕人要沒有遇到這位禅師,這個年輕人就糟糕了,他活在自己的妄想,他總是憤憤不平:為什麼她會這樣子?他走不出他的妄想,誰都救不了他。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生起一個妄想,你住在這個妄想,我告訴你:佛陀救不了你!

  我們一定要有一定的方法,你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才能夠去受用彌陀的光明,這是很重要。

  所以我們要知道,今生所出現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過去有關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那在這個假相當中,我們怎麼去安住呢?

  【18】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看下一段,這一段很重要哦!

  觀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殊不能知,佛陀說啊,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輪回啊,是因為他不知道在這個生滅去來的身心假相當中,它的背後的本質是如來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動的、周圓的,具足四種功德: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那麼在真如佛性當中,去看生命的去來、迷悟、生死,都了無所得。

  這個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嚴經》,把生命分成二部分:

  一個叫因緣假相,一個叫真如佛性。

  因緣假相是變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動的,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那我們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過去的因緣,所以把我們牽著走,造成一種生死輪回的惡性循環。過去造了一個業力,業力變成假相,又活在假相當中,又產生另外一個煩惱……

  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告訴我們什麼呢?把心帶回家——從因緣的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這句話很重要,我再把它念一遍: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我們《楞嚴經》的人生觀,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的假相。說:诶,我臨終的時候,我憑什麼能不隨妄轉?跟你心中安住的點有關系,你是不是安住了。我再講一次,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是後來才有的。

  我在新加坡,有一個人,他特別喜歡他的小兒子,他對這個小兒子的假相,他肯定過去生結善緣嘛,他對這個小兒子的假相,就是永遠也放不下,後來我告訴他說:其實你本來沒有這個小兒子,你本來沒有的。你本來有嗎?你本來沒有。

  我們本來都沒有這些東西的,我們要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楞嚴經》講到一個觀念,我們怎麼看人生呢,才能夠不會被它所轉呢?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了。

  《楞嚴經》在看今生,是認為今生的生命,是沒頭沒尾,你本來沒有,後來也沒有,就現在有而已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嘛。你今生生命,本來就有的嗎?不可能嘛,那就自然外道才自然有嘛,因緣有嘛!那麼因緣有它是有時間性的哦,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東西,你本來是沒有,你本來是清淨本然,那是因為你造了很多業,業力去熏習真如,它虛妄顯現嘛。

  所以我們今生的生命是怎麼樣?本來沒有,死亡以後也沒有,後來也沒有,所以生命是什麼?沒頭沒尾。

  那這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生命是讓你來歷練的。如果你把今生的生命當真,那你臨命終要往生就很難了,因為你跟今生的因緣,咬的死死的,你臨終要把它拔開來,談何容易呢?

  如果你對今生的因緣假相還是咬的很緊,還是堅固的住在那個今生的假相,我告訴你臨命終你要拔開它,你拔不開的。你說:诶,我平常咬的很緊,臨終自然會松開,沒有那回事情呢!你要慢慢松開對今生的執取呀。

  所以在《楞嚴經》當中,它的人生觀是認為:你本來就沒有煩惱,從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當中對治煩惱;從本來就沒有罪業的角度來忏悔業障;從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叫稱性起修。這句話你們聽懂嗎?

  我再講一次,如果你認為本來有煩惱,再對治煩惱,那你會很辛苦了,那這個是事修沒有理觀,你不是它的對手。你不能站在煩惱是真實的,你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那你糟了,它是無始劫熏習所成,你今生修行的那些功夫,你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所以智慧的觀照很重要,這叫善巧,般若波羅蜜,就是善巧力啊。

  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這就安住真如嘛。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來看妄想,它是緣生緣滅的嘛,你理它干什麼呢?你今生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你本來有的,都是因緣的假相,你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未來總有一天也會變成沒有。所以生命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讓你從過程當中積功累德,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如此而已了。

  所以你不斷地這樣正念真如,經常把心帶回家,對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脫,慢慢的松脫,你臨命終才可能正念分明。

  放下你心中的執著是慢慢來的,理可頓悟,事要漸修。所以你要不斷的回光返照,你本來無一物,從本無一物當中,建立你的生命觀,這就是所謂的憶念真如。

  【19】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個憶念:憶念真如、憶念名號的功德,第三個憶念淨土的莊嚴,三種憶念,達到臨終的正念。

  那麼啟發我們心靈的力量,第一個最重要就是憶念真如,你要不斷的憶念真如,告訴你自己。憶念真如只有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諸位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生命的原點是什麼?

  以《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從真如佛性而來,我們從本來無一物的空性而來,我們也回到空性而去。當然,你說:诶,我從前生而來。不對,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這個樣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我們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的,當然我們是從前生的業力而來,但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

  我們是從什麼地方來,諸位知道嗎?你知道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嗎?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是本來無一物的,我們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

  你一個人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你很難修行,你在這個因緣當中,你轉不出去的,問題在這個地方,你轉不出去,你找不到家嘛。嚴格的標准,你還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這個人修行是還沒有上路啊,你還在市區中打轉,你還找不到高速公路——入道多辛苦啊!

  你一定要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才能夠生命產生根本的反轉,你才能夠在因緣假相當中,做到不迷、不取、不動,做你該做的事情。當然佛法也不是說:啊,我因緣假相是假的,那我把它就把否定。不對!不能執著,也不能否定,叫就路還家,該來讓它來,但是你把它當做歷練的對象。佛法不能夠否定因緣,你逃不掉的,問題是你面對因緣的時候,你怎麼樣調整你的心態,這就轉識成智了。

  好,我們回到講義,轉化生命。

  所以說我們今天講到心靈的力量,主要是有兩塊:第一個,我們了解到我們是由過去的因緣所創造的,我們也了解到我們同時在創造未來。但是第一件事情,佛法要面對因緣之前,先把心帶回家。我們不能馬上去處理因緣,因為因緣太復雜,業力太強。我們是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以後,再重新面對因緣。你要先回家,否則你一開始就面對因緣,你肯定被因緣帶著轉了,這個力量太強了。

  你要徹底的了解,你本來沒有這個因緣,然後這只是一個因緣的暫時假相,你才有辦法去處理。

  所以空、假、中三觀,第一個肯定先修空觀,消滅你的執取,你才有資格修假觀——面對因緣,借假修真。

  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在跟阿難尊者對話時,佛陀不斷開示:阿難尊者啊,你不要老是活在現在的因緣。他經常問你: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從什麼地方來?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時,那是什麼?我們現在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嘛,你要先跳脫今生,回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找到家,你才能夠真實的安住,才能夠不隨妄轉,這叫正念真如。

  你生命的態度是在平常就要建立起來,你不是說:诶,我到臨命終時再來想,不可能!你平常沒有這樣的作意,你臨命終生不起這樣的想法的。如果你不憶念真如,你臨終的時候,所有任何一個妄想都可能影響到你,都可能干擾到你——因為你把今生當真了嘛,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只要隨便一個妄想就把你帶走了,你的佛號就完了,佛陀不能救一個起顛倒的人。

  所以你肯定要把今生是怎麼回事,你徹底的了解了——我從空性而來,我也將往空性而去,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和合虛妄的假相。你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我本來沒有這個色身、我本來沒有這個想法。幾十年後,我釋淨界的色身也沒有了,我這個釋淨界的想法也沒有了,跑到哪裡去了,跑到空性而去,我從空性而來,也將往空性而去,所以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一定要建立這樣的人生觀,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你才能夠不隨妄轉。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塊——心靈的力量,或者講真如的力量,這是我們第一件要做的憶念真如。

  《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真如佛性——清淨的佛性,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但是我們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我們習慣跟著妄想走,這是不對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憶念它,它就產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要你憶念它,它才能夠產生作用的。如果你不憶念它,真如變成永遠在睡眠狀態,那就很可惜了。那你的心中就妄想做主了,你活在妄想,你生命就活在完全的不確定,你到底能不能往生?很難講,就看你臨終的因緣,你完全做不了主,你的生命你講的都不算了。

  所以我們要從生命的被動轉成主動,就我說了算,那你肯定要把心帶回家,你回到真如本性,你的生命就完全活在你自己——操之在我。外境干不干擾歸你,我要不要安住,我要不要住在這個外境——歸我!你就必須要做到這一點哪,就印光大師常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覺照真如。

  當然這個地方真如對我們來說,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須試著踏出第一步,其實它對我們永遠不生疏,它生生世世陪著我們,只是我們一路以來,都忽略它的存在。你不斷的遇到事情的時候,先想:诶,何其自性本來清淨,我本來沒有這個因緣,但是本來沒有這個因緣,我還得要去面對它。

  但是你先思考說,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再來面對的時候,你的心是平靜的,它不是執取的。

  我很喜歡這個杯子,這杯子有沒有錯?沒有錯呢,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但是我要告訴我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杯子,是暫時的因緣顯現的。你看這個心態就不同了,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杯子,但是我也不排除這個杯子,我必須用這個杯子來修行,來喝水。

  所以你必須從本來無一物當中去建立你的人生觀,你不會執著,但是你也不用排斥,該怎麼做你還怎麼做,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不會被妄想所干擾,被妄想所cacth,就是做到不隨妄轉。

  所以臨終的正念不是沒有妄想,我跟你保證,你臨終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過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妄想,它一個都放不過你的,臘月三十算總賬,你平常對某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對某件事有什麼樣的執取,它肯定都起現行,你對治不了,你只有告訴你自己:這些都是本來沒有的,都不是你本來有的,你只有一個方法——把心帶回家,沒有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當然這個地方,有些人會比較生,但是如果你掌握這樣的方法,對你來說,你會很快的從妄想裡面跳出來,如果這個方法你沒有用,你就從事相對治——妄想來,就用佛號來對治,那你肯定入道多辛苦。所以只有事修沒有理觀,那你到最後,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因為你念佛只有今生幾十年的因緣,你妄想是無始劫打的妄想。

  很多的修行是要掌握方法的,不能硬干的,我跟你保證,你不正念真如,你就是直接用佛號對治妄想,你會修得很辛苦,而且效果很差。你會覺得對治一個妄想,它出現一個,對治一個……你疲於奔命吶。你如果不用正念真如的方式,就表示你跟阿賴耶識宣戰,你跟你無始劫來那個大倉庫宣戰,你能夠調伏阿賴耶識嗎?不可能嘛!我們過去有多少的生命,我們打了多少的妄想,你今生幾十年的小小的功夫,就敢跟阿賴耶識宣戰,那你肯定是失敗的嘛。

  所以佛法是要有善巧智慧的,但是你觀察本來無一物的時候,你的心跟真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完全不同,那看外境完全是一個假相!那你完全從被動轉成主動了,所以這一道方法——憶念真如,是很重要!它可以讓你達到不隨妄轉,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

  那這樣的基礎建立了,我們後面才講到說:憶念名號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我們佛法是先破壞再建立了,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

  你一定是擺脫過去,你才有辦法創造未來,如果你跟過去的妄想糾纏不清,你沒有所謂的未來可言,你根本沒有資格談未來,那就不是你說了算了,那你過去是什麼習慣你還怎麼做了,那你活在過去的等流性,你哪有什麼未來可言呢?那算命先生肯定把你算的死死的。

  所以你正念真如,你才能夠擺脫過去。一個人不擺脫過去,你沒有資格講開創未來,不是你做主的了。擺脫過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正念真如,沒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喚醒,安住在真如,觀察這人生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輕輕的走過去,就好了,不要太多的停留跟執著,該面對的面對,該做什麼做什麼,不要排斥它,但是也不能執著它。你要利用這個假相,來創造未來,積功累德。

  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先講到如何發揮我們內心深處的心靈的力量,就是真如的力量。有關法力跟佛力,我們後面的課再來說明。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20】我們想要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願意去改變!

  第三卷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淨土宗的修學特色,它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我們一般的聖道門,所有的功德,都是靠你自己心靈的力量,去修六波羅蜜而成就的。淨土法門的功德,包括我們現世的安樂,包括我們來生所受用的淨土,完全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本願的加持。

  所以身為一個淨土修學者,我們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感應道交,我們必須把我們心靈的力量,跟彌陀的大悲願力,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我們所做的就是這件事情,特別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所以我們自己的准備很重要。

  我想我們身為一個淨土修學者,我們不管佛陀是什麼時候現前,其實佛陀是隨時存在的,我們應該深信諸佛皆充滿。所以當我們准備好的時候,佛陀是隨時感應道交的。感應道交在祖師大德講出一個譬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月亮其實是經常存在,但是當我們的水平靜的時候,它自然映在我們水上面——所以我們自己做好准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西藏的喇嘛,他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時候,在一個小石頭上面,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凍傷的小老鼠,他把這只小老鼠帶回自己修行的山洞,給它食物、給它溫暖,這個小老鼠又活了過來。所以從此以後,這只老鼠就陪著喇嘛上師一起修學,它也活得很快樂。

  但是這個當中有一個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師除了小老鼠以外,身邊還養了一只貓,這只老鼠看到貓就渾身不自在。剛開始也是忍著,但是久了以後,它就跟上師說:師父啊,我實在對這只貓沒辦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把我變成一只貓呢?那就圓滿了。它的師父就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只貓,诶,這個時候它就覺得那種恐懼消失掉了。

  但是這只貓它有一天到外面去,看到一只大狗,它又很害怕,它回來又跟它師父求說:師父啊,你干脆把我變成一只大狗好了。它師父又把它變成一只狗。變成一只狗以後,它的恐懼也暫時消失了。但是這只狗有一天跑到森林當中,看到老虎時,它又很害怕,它說:師父啊,你干脆把我變成一只老虎得了!所以它師父又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只大老虎,它就覺得自己很威風自在了,百獸之王啊,無所畏懼。

  但是有一天,這只老虎它突然間從外面回來的時候,一進門看到貓的時候啊,它嚇得渾身是汗,它覺得很奇怪:我已經變成一只大老虎了,為什麼看到貓還害怕呢?它就問它師父。它師父說:我可以改變你的外表,但是我改變不了你的內心,你無始劫來對貓的恐懼,不是我神通可以改變的,那是你自己要突破的!

  這個公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改變我們的內心,不可以!佛陀可以創造很多的因緣,他可以說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要自己去做的。佛陀不能改變我們,諸位要知道,佛陀是可以影響我們,佛陀創造很多讓我們進步、成長的因緣,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說他來到我們的內心世界,去改變我們,這是做不到的。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願意改變!就是佛法講諸法因緣生。

  生命是有條件才會出現的,不是無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

  佛教講因緣,大乘佛法就是講你的思想,每一個思想對於我們的生命,都有一種引導的力量。你看邪惡的思想,引導我們到三惡道去;善良的思想,引導我們到三善道去。那淨土宗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也有它相應的思想,我們講臨終的正念。

  【21】佛陀告訴我們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三種主要的思想,或者講三種憶念:

  第一個,憶念真如;第二個,憶念彌陀;第三個,憶念淨土。

  上一堂課我們講到心靈的力量,講到憶念真如。我想我們每一個人的臨終正念,最大的敵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感覺它的存在,但是臨終的時候,肯定要你的命,因為它放不過我們的。

  阿賴耶識是我們一個大倉庫,它會把我們過去當中所造的業,把我們過去當中所打的任何一個妄想,都記錄下來,臨終的時候它會跟你算賬的,特別是我們很熟悉的妄想。你一天當中這個妄想,是經常出現的妄想,你要注意,這個叫做熟境界,臨終肯定出現的。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套方法來化解,注意,我們不是講斷煩惱,是來化解你的妄想,你斷不了它的。那麼化解妄想的主要的思想觀念,是來自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存在,但是你不要住在妄想,它對你就沒有影響。

  我們要能夠不隨妄轉,你必須要看清楚妄想的本質。所有的過失就是來自於我們愚癡了,我們對妄想不認知,所以就馬上就跟著它走了。

  在《楞嚴經》上說我們要看到妄想的本質,必須有一個動作,就是你經常要回光返照。妄想最喜歡你順著它向外攀緣,你一攀緣,它就有辦法對治你了,它就有辦法治你了,你就變成很被動,你肯定心隨妄轉。一個人的六根經常是向外攀緣的,你就被妄想牽著走了,你臨終肯定是心隨妄轉,阿彌陀佛救不了你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自己要回光返照。在《楞嚴經》裡面,佛陀經常告訴阿難尊者說,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問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妄想最怕這句話,因為妄想是沒有根,它只是一個假相。

  你說我今天跟外境接觸,我產生了貪煩惱、瞋煩惱,這是一個妄想,它不斷的干擾著我,揮之不去,怎麼辦?你不要急著對治,你回光返照,你問這個妄想,你這個妄想是從什麼地方來?

  你說:诶,他刺激我的,從外境而來——他生。

  佛陀說:不對!它是外境,它怎麼能生起你的妄想呢?你內心跟外境這是兩回事了,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那為什麼聖人,一切的聖賢遇到外境的時候,他不打這個妄想;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起妄想,那應該放諸四海皆准,但事實上聖人遇到這個境界,他心不動,所以說——他不能生。

  你說是我自己生起的。那你沒有外境刺激,你會生嗎?自也不能生。

  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是故知無生。其實妄想的本質是本來是沒有的,那只是我們過去的業力,成熟了,《楞嚴經》把它叫做循業發現。

  你有這個業力,你看到這個因緣,你就打這個妄想;你要沒有這個業力,你不可能打這個妄想的。

  所以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一個假相,在《楞嚴經》說,它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妄想打完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那麼在妄想還沒有生起之前,它到底又在哪裡呢?未生之前它在哪裡?它生了以後——生已無住處,未生無潛處,所以妄想是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它只就是你業力成熟的當下,它會出現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了,所以它是沒有根源的。

  所以當我們憶念真如的時候,我們憶念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妄想消失了,就像太陽出來的時候,烏雲就消失掉,烏雲本來就沒有自體的。所以憶念真如能夠讓我們做到不隨妄轉,我們沒辦法斷妄想,但是當你不隨妄轉的時候,你提起佛號,你就有自在力了。

  所以憶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們心中對妄想的執取。也就是說,妄想它生歸它生,它去歸它去,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做這件事情就好了。當然這當中是一種智慧,因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那是我個人的業力循業發現。

  所以一個人要成長啊,你要保持你生命不斷進步,你一定要經常向內回光返照。

  一個人經常去攀緣外境,把所有的成敗得失都歸咎於外境的時候,你很難進步的,你永遠活在過去,你昨天是怎麼回事,你今天還是怎麼回事,你明天肯定還是這種德性,生生世世就順著這個生命的等流性在走。直到你遇到了佛法,知道開始回光返照,我們生命才正式改變。

  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要試著把我們的六根——回光,就是說它本來是向外的,心光是外洩的,《楞嚴經》講心光外洩,把這個光——這個觀照力,把它拉回來觀照自己,其實都是我的心的業力顯現出來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嘛。

  即空——它本來是清淨的;即假——因為我有這個業力,所以我顯現這個妄想。所以我們妄想出現的時候,唯一的方法是去忏悔,因為這是我的業力,跟別人沒有關系,他只是一個助緣而已了。你沒有這個業力,你不可能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不可能!

  我們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佛法講自覺,這個最重要,自我覺悟。你不覺悟,佛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一個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你的。

  自覺、自省——自我反省,自調,你就永遠保持進步。保持進步是佛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不斷的在往好的方向走,你這個人是充滿了潛力,所以一個人要讓生命保持一種向上的動力。我們最怕是一個人往下了,你學佛剛開始很不錯,後來慢慢的變成平等,到最後越來越差。你越來越差我們會看不到你的未來,佛教是重視未來,你現在煩惱很重,你現在業障很重都沒關系,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只要你不放棄努力,至少你是保持increasing,這個人是有希望了,他掌握了正確的方法。

  所以我們在前面講到心靈的力量,就是說我們心靈最大的力量,就是調伏妄想、安住真如,你能夠不受妄想的牽引。所以我們常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都是自已障礙自己了。

  所以從前面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當中,我們開始從妄想當中跑出來,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你要走出來,你老是呆在房子裡面,太陽是照不到你的,說實在,照不進來的。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但是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你才可以感應道交的。這個是我們上一堂課,花了很多時間來解釋,如何發揮我們心靈的力量。

  【22】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呢?

  我們今天這堂課開始,來說明佛陀對我們的加持力。前面講自力,這個講他力。

  我們看講義第四頁,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佛陀的代表,我們講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誰代表阿彌陀佛呢?淨土宗的所觀境是什麼呢?

  名號!

  淨土宗的阿彌陀佛的代表者是誰?就是那個音聲,你自己所創造的音聲,這叫名以召德。

  當你創造一個音聲的時候,這個音聲就代表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因為它是一個音聲佛事。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可以用任何方式出現,比方說色塵、比方說音聲、比方說各式各樣的六塵,但是音聲是阿彌陀佛最主要的扮演角色,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容易受音聲所影響,受音聲所感動。所以你看我們佛教界,音聲啊——持咒了、念佛了、唱梵呗……都是以音聲來啟發我們的善根。

  那麼阿彌陀佛的方法也是一樣,他是以名號來代表他的功德,當我們的心跟這個名號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二種加持力:第一個,他力門;第二個,果地教。

  他力門,是約著現世的安樂,所謂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果地教是約著臨終的接引,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我們說明一下。

  當我們的心去聽到你的聲音的時候,一句彌佛念誦聽,念從心起,你自己要有皈依的心;聲從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個音聲,然後音從耳入。所以當你自己創造一個音聲,你聽到你音聲的時候,你跟阿彌陀佛已經產生一念的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

  那麼這個佛號的相應,代表什麼意思呢?代表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二種功德的加持:第一個,你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第二個,這句佛號已經對你往生產生一種接引的力量,為你往生做好一種加持的力量。

  【23】禅淨雙修,理事無礙,事半而功倍!

  這樣的一個傳承,在淨土宗其實它是兩部分,我們說明一下。

  在龍樹菩薩時代,就是佛滅度以後七百年,龍樹菩薩他是把整個大乘佛法判做難行道跟易行道。難行道是唯靠自力,所以他修行是困難、長久,譬如我們講步行、走路,那麼這個是過程很困難、時間是很長;易行道是仰仗佛力,譬如坐船,它是順利而短暫,過程順利而短暫。

  所以在龍樹菩薩的時代,他的難行道、易行道的判教,他是鼓勵大家念佛的,你看《十住毗婆沙論》,它也強調:多障眾生念佛觀。

  但是早期的念佛,偏重在啟動他力門。也就是說早期的念佛人,他不是求生淨土的,他是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遇到了身心的障礙,乃至於外在的鬼神障,他憶念佛號,幫他破障,幫他消除業障,幫他破除障礙。

  所以早期的思想當中,念佛並沒有明確的求生淨土的思想,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他只把彌陀的功德啟發了一半,就是啟發了他力加持這一塊。至於臨終的果地教,並沒有明顯的開啟出來。

  其實在《佛說阿彌陀經》也好,《觀無量壽佛經》也好,這個淨土的傳承,是包括了現世的安樂,更重要的是包括來世的解脫,所謂的臨終接引,包括十八願十九願,這兩塊。

  那麼果地教,這個果地是指什麼呢?是淨土的依正莊嚴。到了中國北魏的昙鸾大師,他的淨土思想,開始提出了一個五濁惡世的概念。昙鸾大師在整個淨土宗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因為他認為念佛不應該只是消業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那麼他的理由是什麼呢?

  他認為這個時代叫末法時代。也就是說正法時代已經過去,相似法,就算是法不是很純,起碼是個像法時代,也過去了,我們正式進入了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就是一種五濁惡世的到來,就是我們身心世界的污濁的力量慢慢增長了。

  這樣會有兩種情況出現:第一個,我們的善根是障深慧淺。我們之所以生長在末法時代,表示我們善根——淺薄,煩惱粗重,這是大家的共業;第二個,外在的邪惡因緣特多,包括軟、硬二賊。硬賊就是他表面上障礙你修學佛法,做種種的障礙;軟賊就是恩愛的眷屬。他跟你過去生結了很多的善因緣,當然他喜歡你,你也喜歡他,這個也是障道——軟賊。

  那麼也就是說,到了末法時代,我們本身的善根就淺薄了,而外在的環境對我們又產生一種不利的影響,正如印光大師說的譬如逆水中的魚,這個魚本身體力就羸弱了,而這個水又是逆水,所以我們不應該在三界繼續的流轉下去的,我們要正式的思考,應該到淨土去,換一個好的環境來行菩薩道。那麼這樣的一個思考,就把淨土宗的念佛從早期的只是消業障,就增加到求生淨土的思想,所謂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所以他勸勉所有資糧位的初心菩薩,我們不應該在娑婆世界歷練。他提出一個理由說:譬如小樹未成。說這個樹是一個幼苗,那麼歷經暴雨,終為所折。說你是一棵菩提幼苗,你一定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歷練,你講這句話當然精神可嘉了,但是叫不自量力了,因為你是一棵幼苗,你放在那個暴風雨裡面一吹折,結果這個幼苗善根就退轉了。所以資糧位菩薩,不是你改變眾生,是眾生改變你,因為你的善根太薄弱。

  所以到末法時代,昙鸾大師提出了一個淨土的思想,到了印光大師就把這兩個思想,把它結合起來——他力門、果地教。他說其實淨土宗應該包括他力門——包括他力的加被、消業障,也應該包括了求生淨土的思想,叫果地教。所以他提出了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說我們的心在念佛的時候,應該毫無選擇的、全部的投入彌陀的功德海當中,所謂的跟阿彌陀佛結為一體,啟動了他力門,也應該啟動果地教。到了印光大師這個時代,就把念佛的定位就很清楚了,包括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也包括了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而且到了末流,其實淨土法門,更重要是偏重來生的,更重要!

  其實修淨土宗的人,一般來說跟修密宗的人是不太一樣,淨土宗對於今生的經營,是有限的,他大部分的時間是為了來生這一塊做准備的,所以淨土宗它把果地教看得比他力門更重要。

  我們看修學的差別。整個大乘佛法的修學,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

  第一個,偏重心力之修學——入道多辛苦。你完全仰仗自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你完全都不采用,你也不想跟他感應道交,那你是自己去面對無始的煩惱罪業,那你很辛苦。

  第二個,偏重佛力之修學——修學多障礙。我們一昧的向外攀緣佛陀的功德,而不知道把自己准備好,那麼你自己就很難去解脫你心中的妄想、障礙了,你會障礙重重。

  最理想的方式是心力與佛力之結合,所謂的事半而功倍。我們一方面做正念真如的理觀,調伏妄想不隨妄轉,一方面憶佛念佛,這樣子就是我們說的禅淨雙修,理事無礙,事半而功倍。

  這個地方就是講到佛陀有兩種的加持力。

  【24】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我們再看第三段,第三段就是正式的講到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乙三、心力與佛力的結合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是整個淨土宗修學的綱要,就在這句話裡面。

  這句話把淨土宗的因跟果講得很清楚,我們看淨土宗的因地是什麼?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是淨土的因,那麼我們感應道交要做二件事:第一個憶佛,第二個念佛。

  念佛是比較偏重在持名,一種止的專注力;憶佛是偏於二個:憶念名號的功德,第二個憶念淨土的莊嚴。

  憶念名號的功德,叫做成就信心;憶念淨土的莊嚴,就成就往生的願力。這二個都是屬於憶佛。

  由信願的憶佛,而帶動了持名的念佛,這三資糧這是一個我們淨土的因。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看果地的功德: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所以念佛人主要是見佛,把阿彌陀佛的功德顯現出來。這個見,也可以說是顯現,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所以蕅益大師說:淨土宗的修學就是轉他成自。就是把彌陀的功德,轉成你內心的功德,透過你的憶佛、念佛,轉他成自。你透過憶佛念佛,你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你自然能夠心開,業障消除,開啟智慧。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是我們本來身體沒有香氣,但是我們到大殿去,跟香氣接觸,我們就可以把外在的香氣,轉成你自己身體的香氣,這叫香光莊嚴。我們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我們身上也能夠沾染香氣跟光明。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淨土宗的作意力就是憶佛、念佛,我們前面講到作意,生命的改變來自於你如理作意。憶佛是一種智慧的觀照,念佛是一種禅定的專注。其實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屬於《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其中一章,它這個憶佛是包括了內在的佛性,就是真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說,這個憶佛應該包括三種憶念:憶念真如、憶念彌陀、憶念淨土。這個是整個淨土宗的觀照力,由這種觀照的信願,帶動了持名的專注。前面那個觀照是理觀,這個是事修。

  從淨土宗的次第,是先有觀照力,才有專注力的,這一點要知道。一個人是先有眼睛——你要確定你要往哪裡去,才有腳的行動。我必須再講一次很重要的觀念: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淨土宗,修淨土宗跟念佛,沒有直接的關系,你心中沒有信願,沒有對名號產生強烈的信心,沒有往生的願力,你只就是念佛而已!

  你看我在台灣,我遇到一位一貫道的道友,他問說:師父啊,你們寺廟有沒有打佛七?我說:有啊,你想參加嗎?他說:對啊,我想參加。那我說你對彌陀名號的功德,對淨土的莊嚴,了解嗎?他完全不相信!我說你不相信,你念佛干什麼?他說:師父,你不知道啊,我做這個生意,工作很忙,但是我忙完以後我念佛,我心感到安定。他用念佛來安定內心。

  那當然這樣子,只是種下未來一個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產生強大的救拔力,不可能!因為他的心態沒有准備好。所以這種念佛,我們不叫做淨土宗的念佛,這個只是叫做念佛而已!因為他沒有觀照力,他這個佛號缺乏一種前導的力量,沒有信心跟願力兩大引導力量。所以他沒有這個引導的力量,他就不可能往彌陀的本願去感應,頂多就是念佛讓你來生有點福報,栽培點善根,如此而已。

  所以前面的引導者,兩大引導者,信心跟願力,這個很重要。你要把每一句佛號都要引導到所謂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啊,要把每一句佛號,都投入到彌陀功德的大海當中,那你的信、願是缺一不可了。

  【25】今生安樂重要?還是往生淨土比較重要?

  在清朝有一位老菩薩,這老菩薩以前是做生意的,她先生往生的早,所以她一個人做生意,才把子女撫養長大,很辛苦啊。到晚年以後,她相信了淨土法門,專心念佛,就把事業慢慢交給她的子女去做。

  但她念了幾年,她總是覺得不相應,總是覺得她心跟佛號,好像有點距離,就是沒有那種心心相印、感應道交的感覺,然後她就請教她的師父,說:我為什麼念佛那麼久,佛號還是不相應呢?師父問說:那你是怎麼念的?她說:我就是一邊念佛,有時候就是兒子請教事情,就交代一些事情。她師父說:你沒有真正的念佛,你心沒有真實的去跟彌陀產生強烈的皈依,你還是活在你心中的攀緣跟妄想。那她怎麼辦呢?她師父說:你現在遇到任何事情,你要講三個字:隨他去!

  隨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嘛。就是說,這個老菩薩以前是住在妄想在念佛,所以佛號的加持力很有限。所以她後來就專隨他去以後,她慢慢慢慢很多妄想但不隨妄轉以後,她開始真實的萬緣放下,一心提起,後來沒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後來她把自已封為百不管,在《淨土聖賢錄》她稱自己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你要能夠放下外境,更重要的你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所以你的心力是很重要,你的觀照力。淨土宗,我再講一次,它把來生看得比今生重要。這件事情,不影響你往生的,你就可以做;這件事情做了之後,你今生會得到很大的快樂,但是會犧牲來生的,你就不能做了!你要當你面臨抉擇,今生安樂重要,還是往生重要的時候,就考驗你自己對彌陀皈依的心。

  所以淨土行者,他是寧可要保持臨終的正念,也要犧牲今生的安樂的,你要有這種決心的人,你才有資格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你心態沒有准備好,你佛號很難念得好。佛號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應的,不是說你數量多,數量多你的本質都是妄想,你一千個妄想還是妄想。不可能說我念一萬個妄想,變成是真實的感應,不可能。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嚴經》說的:你拿沙去煮飯,煮了半天叫熱沙,因為本質是沙嘛。所以你沒有產生真實皈依的心,你怎麼感應道交呢?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嘛。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有觀照力的引導,產生強烈的信願,然後來帶動這個佛號,這個才叫做若眾生心,憶佛念佛,也能夠成就今生臨終的見佛,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也講到心力跟佛力的結合,我們是用心力來啟動佛力的,心是主動,佛力是被動。

  【26】你要以真實的信心去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才能夠現前!

  甲二、正文

  (分三: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

  前面的前言,只是把心力跟佛力的關系,做一種概略的介紹,這以下我們講到正文有三科:第一個,觀佛號功德以生信;第二個,觀淨土莊嚴以啟願力;第三個,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這就是信、願、行。

  我們的信心,主要是要去觀察,觀察名號的功德,才能夠斷疑生信的。在整個四十八願當中,我們提出了五個地方來觀察,就是我念佛,我怎麼樣對名號產生信心,而產生強烈的皈依呢?我們從四十八願當中,我們提出五點的觀察:

  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五

  丙一、消除災障(光明無量願 十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佛陀對我們眾生的加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顯神通,第二個是放光。放光是比較直接的,用光明來照射我們。

  這段經文是說,設我得佛,就假設我成佛以後,我身上的光明,那麼佛陀的光明有兩種:一個是常光,一個是放光。

  常光就是說他經常顯現在身上的光明,比方說我們看佛像,他後面的頭頂上面有一個圓圈,那個叫常光,那就是不管他放不放,它經常存在的就叫做常光。

  第二個是放光,就是有特殊的因緣,眾生有那個需要。一般都是佛陀說法之前,眾生有障礙,佛陀放光;或者講經到一半,這個難信之法,眾生開始疑惑時,佛陀也放光,說你們要生起信心。這個叫放光,就是放的時候才有。

  但這地方的光明是指什麼?指的常光,就是阿彌陀佛,他恆常的身上的光明。這光明當然是有限量了,但即便是有限量,它最低的限量也不能夠少於百千億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個億),就是百千億億諸佛國者。

  我們看佛陀在經典講話的口氣,都是以一個佛國、一個佛國為單位,那是很大的。一個佛國表示什麼?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能夠照了百千億億的三千大千世界,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它是無有限量。他的光明特別的廣大,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華裡而已;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百千億億諸佛國,它沒有限量。

  第二個,它沒有障礙。我們一般的日月光明遇到牆壁,是照不過去的;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是可以通過牆壁,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障礙它的。

  第三個,它的光明是攝受眾生。在台大電器有一位教授,他做一個實驗說,他說你打坐的人,你身上有強大的能量,你會放出光明。他用電子儀器照,你沒有打坐,身上光明是微弱的;你一打坐,身上光明很強;但是你一念佛的時候,那個光明更強。為什麼?因為你某種程度是彌陀在照你的,有一部分的光明是彌陀給你的。

  所以我們一般人,我們的光明不能跟眾生分享,你打坐打的很好,那是你自己的光明;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是因為他本願的力量,他可以跟眾生分享,他能夠攝受一切的念佛眾生。

  在《念佛感應錄》中,講到一個故事,說在四川有一片竹林子,竹林裡住一個老人家,因為年輕人都到城市去工作,他就守在茅棚裡面,每天編竹器過活。他有一天編著編著,到晚上的時候,他要睡覺的時候,突然間聽到窗外有二個鬼在聊天,其中一個鬼說:啊呀,我明天要解脫了!另一個鬼問說:怎麼回事呢?他說:明天有一個賣煤炭的,他早晨把煤炭賣了之後,他下午要走到這個地方,他肯定來這邊喝水,我就趁這個機會把他拉下水,做我的替身,我就解脫了。另外一個鬼說:啊呀,那真是恭喜你了!這個編竹器的老人,他聽得很清楚啊,這件事他聽得很清楚啊。所以到了隔天,到了下午的時候,他一方面編竹器,就老是往窗外看,看看是不是有人過來。

  到下午的時候,真的有一個人,挑了一些沒有賣完的煤炭,就走到大石頭旁,把擔子一放,歇歇腳,歇完腳以後,就跑去水邊喝水,但是喝了很久也沒事,又走回來,又挑起煤炭又走掉了。

  到了晚上,這個編竹器的人,他又一聽,诶,二個鬼又在一起講話了。一個鬼說:诶,你不是要解脫了嗎?怎麼還在呢?他說:啊呀,真是的!那個賣煤炭的人真的來了,他也跑到河邊喝水,但是他喝一口水,就說:啊呀,這個水真好,阿彌陀佛!喝一口水——阿彌陀佛,那麼他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身上就放光,我不敢靠近啊,就把這個機會白白給錯失了,喝水就喝水,干嘛要念阿彌陀佛呢!

  所以說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應該這樣講,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本來就存在,四十八願是本來存在的真實功德,所以我們這個不取正覺,意思就是說:假設我沒有這種功德,這個功德力不能現前,我就不成佛。那麼現在成佛了,所以這四十八種力量是經常存在的,也就是說你只要把你的因緣准備好,你就可以啟動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其實阿彌陀佛的光明就開始攝受你,就感應道交嘛。好像說這個寶庫經常存在,你掌握到它的密碼,你就可以把門打開。那麼這個密碼是什麼?就是佛號。

  所以當我們念一句佛號時,我們要深深的相信,你已經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了。這是第一個觀察——觀察名號的功德。

  【27】你自己測試一下,你跟阿彌陀佛感應的力量有多大!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看丙二的增長福德。

  我們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是很重要的,因為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念佛,才會產生不同的功德。

  那麼我們所要建立的第一個心態,就是建立一種真實的信心,你要百分之百的相信,彌陀一定可以救拔你,這一點不能有一點的懷疑。

  比方說在黑暗當中、在恐懼當中,你心中感到不安穩,這很正常。但是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還是感到不安穩,那表示你沒有真正念佛,你還是活在你的妄想,你假設佛陀不能救拔你。

  所以你可以自己測試一下,你跟阿彌陀佛的那種感應的力量,就是說當你到了一個非常不知道的黑暗當中,你心中恐懼的時候,你把你的本尊功德,佛號現出來試試看,你還恐懼嗎?

  如果你還是恐懼的,那表示你沒有真正的皈依,很清楚了。

  如果說你本來是恐懼的,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相信阿彌陀佛的光明,會把事情安排到最好,那你就是真實的皈依了,這個可以馬上可以測試出來的。

  當然,我們之所以恐懼,是因為我們對佛號不了解,所以在所有佛法裡面,最大最大的過失跟障礙,就是愚癡!你可以煩惱重、你可以業障深,只要你真實的了解佛法的道理,佛法多的是良藥,一定可以救拔你;但是你愚癡顛倒,你沒有善根,佛陀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個善根最主要的就是信嘛,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以信為本。所以阿彌陀佛要對你產生加持的力量,阿彌陀佛的光明是隨時存在的啊,但是你要有信心——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你要真實的信心去念佛,阿彌陀佛光明才能夠現前。所以這一點一定要知道,你的信心不能有任何的動搖,當然,這個要不斷的提醒、不斷的作意、不斷的聞思,做心理建設。

  【28】這叫做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前面的是偏重在今生的消除災障,這一段的經文是偏重在來世的福德。說這個人可能他念佛的時候,他並不是想要求生淨土,他只是用念佛來增長福德、消除災障的,那麼這樣子呢——聞名得福,還是有它的效果。我們看經文:

  丙二、增長福德(聞名得福願 四十三)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看彌陀是怎麼發的願。設我得佛,就是假設我得佛以後。那麼當然他發願那個時候,阿彌陀佛發願那個當下,這以下的願,只是一種虛願,但是這個願,因為彌陀成佛了,所以這以下已經變成一個實願,一種真實的願力,那可不是一句話而已,那是一種真實的功德。

  他說在他方國土,什麼叫他方呢?就是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他的根機是誰呢?是諸菩薩眾,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這個地方應該包括了凡夫菩薩,也應該包括了聖位菩薩,但是從經文來看,是偏重、加持凡位的菩薩。

  那麼這些菩薩做什麼事呢?聞我名字。這個聞,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聞,古人解釋叫聞持,就是說你聽聞以後,你是有一點信心,而且是怎麼樣?受持不失。不是說你聽完,你平常心中佛號根本留不住的,你每一天一定有一定的佛號,肯定有一定的相續力,專注力相續力。也就是說這個佛號在你的內心世界,有某種程度的相續,叫做聞持。你對它有信心;第二個:你對它有一種憶持力,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那麼你經常在共修當中,或者定課當中,能夠把佛號受持而不失。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以下講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結束以後——生尊貴家。所謂尊貴家,在古人的解釋當中,包括三種:第一個有權勢;第二個有學問;第三個有財富,三種具足。那麼你因為有權勢、有財富、有學問,受到世人的恭敬、贊歎,就是生長在那種大富長者的家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古人解釋說為什麼阿彌陀佛要發這個願呢?為什麼需要福報大呢?因為在菩薩道當中,你福報大能夠受人尊敬,有利於度化眾生。

  如果我們走聲聞法,你看聲聞人阿羅漢,你看他穿得都很簡單,但是你看所有的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肯定身上是掛璎珞的。

  在《佛說八大人覺經》上也講到一個觀念說:菩薩你不能讓自己太貧窮。因為貧苦多怨,橫結惡緣,你太貧窮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難弘揚佛法了,所以菩薩要福慧二足,因為你福報大,你講話有攝受力了。那麼你這種福報的力量,再加上你正法的智慧,這個法能夠弘傳出去了。

  當然你福報要用對地方了,你用於放逸那就不對了,用福報來弘護正法。因為你福報大,你就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你宣揚佛法的時候,人家會容易聽得進去,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我們要解釋一下。在龍樹菩薩說佛陀有二種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報。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你分享的,你說你念佛以後,突然間阿彌陀佛把智慧送給你,不可能!智慧是不能輸送的,比方說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比方說你對阿彌陀佛的願力,這個善根這一部分,只要跟佛法聞思有關系的東西,佛陀不能輸送給你;但是佛陀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修的波羅蜜善業力,他的福報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等於是分享彌陀的福報。你平常也沒有做什麼布施、持戒……但是你每天念佛,即便你沒有求生淨土,但是你信心具足,而且有一定的定課,來生生尊貴家。

  這個地方的福報,我們要簡別一下,跟世間的福報還是有所不同。

  在《楞嚴經》上說,我們一個人沒有發菩提心,沒有成就空正見的菩薩,修習善業力,由善業力所成就的福報,是一種輪回性的。什麼叫輪回性呢?因為我們在修福報善業的時候,在布施、持戒的過程當中,我們心中是夾雜愛取煩惱。我們多少期望因為這樣的善業,而去招感來世的安樂,對來世的安樂有所期待。這樣子就構成印光大師說的善中有惡,因為愛取煩惱就是一種惡法。那這有什麼問題呢?

  就是說我用有所求的心、有所得的心,來修善業,來生變成一個大富長者,但是你因地當中,因為善中夾雜惡念,你肯定會放逸,因為你前生就把因種下去了;那麼一放逸,善根就退轉,就造業了,到第三世就墮落到三惡道去,這是印光大師說的三世怨。

  就是說第一生造善,第二世的時候享受福報,但是放逸,第三生的時候墮落三惡道。印光大師說第三世的三惡道,其實是跟你第一世是有間接關系的,因為你修善的時候,夾雜著愛取。雖然說你第三世的墮落,是因為第二世的放逸引起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時候,第一世就種下去了。

  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我們凡夫修善叫輪回性的,善中有惡,惡中有善。你剛開始造善的時候,夾雜惡念,你也沒發覺;那第二世的時候,肯定會放逸;放逸的時候第三生,就墮落到三惡道;在三惡道的時候,你起慚愧心——惡中有善,因為你多少有善根,就起慚愧心,起慚愧心開始又修善,又從三惡道出來;三惡道出來以後,又開始修善,修善的時候又夾雜愛取,又開始放逸,又開始墮落,墮落以後起慚愧心……變成一種循環,人天三惡道的循環。

  我們以有所得心來修學,就是在人天三惡道裡面,不斷的輪回,叫輪回性的善業。我們沒辦法做出一個完全百分之百清淨的善業,不可能!因為我們的菩提心跟空正見不具足。所以凡夫所修的善業,叫輪回性的善業,有三世怨的這個危機。

  這個是約著我們業力成就的,那念佛成就的就不同了,當你是憶佛念佛所成就的福報,這個就不是輪回性,叫做菩提性,因為那是彌陀本願攝受的,那這個福報是完全清淨的,你得果報的時候不會放逸。

  《楞嚴經》很重視因地的發心,你用什麼心態來做事,你的結果是肯定不同的。《楞嚴經》說: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熱沙;你用米去煮,變成飯。所以在佛教當中,修善業是一回事,你的心態是很重要了,你心態的准備。

  這個地方的福德,它的意思並不是我們善業所成就的那種福德,而是因為聞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所成就的,所以這個地方的福報是清淨的,是隨順於菩提的。也就是說你在福報現前的時候,你會用福報繼續去積功累德,去增上的,這個叫做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個福報是彌陀本願攝受的福報,不是我們一般所修的善業那種輪回性的福報。

  【29】阿彌陀佛名號,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丙三、善根堅固(聞名不退願 四十七)

  我們看第三科的善根堅固。前面是講世間的福報,這裡是講出世的善根,就是說我們聞持名號,但是我們也不見得往生,那麼對我們來生有什麼好處呢?就成就這種不退轉的善根。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他所加被的根機,也是屬於他方國土,就是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的發菩提心的菩薩。

  這個菩薩能夠聞持,這個地方跟前面一樣,他能夠聽聞以後,他有一定的時間的受持,受持我的名號,能夠相續受持而不忘失,他就能夠馬上成就不退轉,對無上菩提成就不退轉。

  我們在菩薩道上最嚴重的問題,凡位菩薩就是善根的退轉。

  你看我們學佛,剛開始的時候,看到三寶,很恭敬;慢慢慢慢看到三寶,就沒有感覺了,好像覺得跟三寶有點距離,再過一段時間,三寶的因緣就消失掉了。因為什麼?因為這個善根是生滅法,你不進就退嘛。就是說我們平常沒有在三寶當中熏習,它慢慢善根就退轉了。

  在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我們聽聞、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夠成就不退轉。

  這個地方不退轉,在蕅益大師的《阿彌陀佛要解》當中,提出了四種不退:

  第一個是位不退。就是初果聖人,入於聖流,不墮凡地,階位不退;

  第二個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他的菩提心堅固了,他的菩薩之行不退,他不墮落於二乘;

  第三個是念不退。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中道的智慧不退。

  那麼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本來就是一般的判教把它判做三不退。但是蕅益大師他又另外提出一個究竟不退。他說一個人經常念佛,老人家說:不論是至心、散心,不論你是有心、無心,或解、不解,對名號功德理解不理解,但彌陀名號一經耳根,假使千萬億劫,畢竟因斯而解脫。

  也就是說,他這個究竟不退,我們看蕅益大師解釋這個不退,他是偏重在第四個——究竟不退。就是說阿彌陀佛的音聲,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只要你聽到這個音聲一次,這個音聲它就從你的耳根,就侵入到你的阿賴耶識去了,變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代表什麼意思呢?

  你產生一種跟彌陀感應的力量,他的本願在默默的加持你,當然,不一定在今生表現出來,但是你的生生世世流轉當中,你跟阿彌陀佛中間就好像牽著一條線一樣,你跟他因緣永遠存在,叫究竟不退。

  他說:如食少金剛,畢竟不消!蕅益大師說:就像一個人吃下金剛鑽石,你吃下去,你沒辦法消化的,你一輩子放在腸胃裡面的。就是佛號一歷耳根——如食少金剛,畢竟不消。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究竟不退的公案:說是有一個老人家,他年紀大了之後,在家裡面待著,他的子女對他也不孝順,他就很感概了——辛苦了一輩子,年紀大了,還看子女的臉色呢!他就想出家了。想出家以後來到寺廟,這個捨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來觀察他的善根,這一看,诶,八萬大劫都沒有善根!佛陀說沒有善根不能度化呢,度化也沒有用,浪費時間,就請他回去。這個老人家哭得很厲害——我在家裡面,子女不要我,僧團也不要我,就在外面哭。哭著哭著,佛陀就回來了,佛陀當然明知故問了,他說你為什麼哭呢?他說:我想出家,裡面的師父也不讓我出家。佛陀說:那沒關系,我親自為你剃度。佛陀為他剃度,剃度以後呢,如法的修學,後來證得四果阿羅漢。

  那麼這個時候弟子就問了:佛陀,那不是說沒有善根不能出家嗎?佛陀說:他在八萬大劫之前是有善根的,你們阿羅漢只看到八萬大劫了,他八萬大劫之前他是一個柴夫,上山砍柴的時候,遇到老虎跑到樹上去,老虎一叫的時候,他突然念了一聲南無佛,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所以他跟佛陀結下一個得度的因緣。

  我們跟佛陀結緣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佛陀度化眾生是看因緣,佛陀度化眾生,有親疏、淺深的差別。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諸法因緣生,你說:诶,這個老人家去寺廟出家,僧團不接受,他在外面哭,為什麼哭著哭著,佛陀就剛好回來,為什麼我們在外面哭的時候,佛陀不回來?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他跟佛陀有結緣,不是佛陀偏不偏心。你在三界流轉當中,你跟佛陀完全沒有結緣,這件事情就非常不吉祥!你可以煩惱重,你可以業障重,但是你跟三寶沒有結緣,你就沒有希望了,你完全沒有希望了。我們寧可要你善根強,這個根利遮重都沒關系,最怕的就是你完全沒有善根,你就算你煩惱輕薄,你是世界上的好人,都沒有用。

  智者大師講四種人嘛,根利遮輕最好——善根強,煩惱淡薄,這個人肯定馬上成就聖道;第二個根鈍遮重,這個最糟糕;第三個根鈍遮輕——沒有善根,但是他也沒有什麼煩惱,這世間的好人;那麼第四種根利遮重——善根強,煩惱重,這個人還有救的。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跟阿彌陀佛結緣,跟十方諸佛結緣,最快的方式就是憶念他的名號,最快的方式!你要去供養他,你還得有機會?但是你把他的名號不斷的憶念出來,創造一個音聲,你聽回去,這個叫做究竟不退。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在你因緣成熟的時候,佛陀就會出現,這個就是一種善根的加持。

  【30】你必須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彌陀佛的本願上!

  丙四、十念必生(十念必生願 十八)

  我們看第十八願:十念必生。

  前面的消除災障、增長福德、善根不退,都是約著我們沒有往生的角度來說,約著在生死當中的一個離苦得樂,但以下的第十八、十九願,就是說他不是只有信心而已,他必須有願力,所以這個名號成就一種臨終的接引,包括十八、十九的臨終接引。前面的念佛都是偏重在信心,這以下是有願力。

  好,我們看第十八願的十念必生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十八願在四十八願中的地位太重要了,善導大師說叫願王,是願中之王,因為淨土宗有第十八願,才把淨土宗變成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這句佛號的功德,能夠普遍的加被到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因為有第十八願的關系。所以善導大師對於第十八願贊歎有加了,他認為這個是所有彌陀本願的核心思想。所以這個願,我們就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來說明。

  善導大師把這段願文分成三小段:第一個根機,第二個法門,第三個利益。先看根機。

  這個願它所加被的根機是誰呢?是十方眾生。這十方眾生,善導大師把它解釋說,就是我們一般的罪惡生死凡夫,他加一個罪惡,不只是生死凡夫而已。他說這是什麼呢?就是罪惡生死凡夫。說罪惡生死凡夫呢,是善惡摻雜。就是這個人,他平常遇到好因緣修善;但是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可也是造惡,所以叫做善惡摻雜的罪惡生死凡夫。

  這個地方是指他這個願所加被的根機,他不是完全是造善哦,是是善惡摻雜的罪惡生死凡夫。

  那麼這個的人,他修什麼法門呢?他修三個法門:第一個至心信樂,第二個欲生我國,第三個乃至十念。那麼這信願行三資糧當中,善導大師特別重視至心信樂,他認為這個是主軸的思想。

  那麼至心信樂這句話,善導大師用四個字來代表,叫做順從本願,跟印光大師一心歸命的意思一樣。他說念佛的時候,你的關鍵點是要放下自我意識,要完全把心百分之百的順從彌陀的本願,你不能有任何一個你自己的看法。

  那麼順從本願,善導大師他提出兩個標准,什麼叫順從本願呢?第一個,他說你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就是說,你要好好的向內去反省一下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當中,不斷的流轉,累積很多很多的生死罪業,那麼從今天開始,我不吃飯也不睡覺,每天好好的拜忏修止觀,修到我死為止,我還是不可能成就了。不是我要不要,根本沒辦法成就!就是你今生盡最大的努力,你還是不可能了生死的,這是第一個認識。

  第二個,你要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你要百分之百相信我自己不能,誰能夠幫助我呢?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每一個願都是為眾生而發的,那麼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到淨土去,他一定要可以的。

  這個地方順從本願,善導大師還提出兩個障礙,就什麼叫不順從本願呢?比方說:你念佛的時候:哎呀,我業障深生啊,我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你沒有順從本願。你念佛還打妄想,你還活在妄想當中。比方說:你念佛的時候,你說:我福報不夠,我不能往生。你沒有順從本願,因為你活在你的妄想當中。

  所以以善導大師的標准:你念佛的時候,不能有妄想的,即便有妄想,也不能住在妄想,要住在佛號。所以他這個順從本願的標准是很高的!那你對彌陀的本願是完全的靠上去的。如果你心中還安住在妄想,以善導大師的標准,你沒有真正的順從本願,你在抗拒本願!是你自己抗拒本願,不是彌陀本願沒辦法救你哦,是你自己把你自己障住了——你抗拒本願!

  由於至心信樂的關系,也就是說你佛號一旦提起來的時候,你的心是百分之百的順從,隨順服從彌陀的本願力,完全皈依在阿彌陀佛本願攝受之下。然後呢,你能夠欲生我國,想要求生淨土的願力,然後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是指約著臨終的十念,不過這個地方十念,昙鸾大師解釋說:你也不一定是要剛好十聲佛號了,就是一種相續的稱念,一種相續的力量,乃至淨業成就。這個十念看這個意思,應該時間不是很長了。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除非你是造了五逆的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或者是毀謗大乘佛法、撥無因果等等。一個是罪業,一個是邪見。

  不過蓮池大師說,這個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即便你造五逆十惡、毀謗正法,只要你能夠忏悔,至心的忏悔,斷相續心,還是可以往生的。

  其實這個四十八願,他就描繪出了淨土宗的一個重要思考,就是隨念往生的思想,就是從十八願建立起來的。

  也就是說淨土宗它不重視佛號的多寡,你看乃至十念,即便說不是十句佛號,那從佛陀的口氣來看,它不是很多句佛號。這個地方就是說,重點在隨念往生——臨終的正念現前的時候。所以這一個願,歷代祖師把它判做一個往生的最低標准,就是劃出一條紅線,往生的最低最低的一個標准了,只有十句佛號。

  但是這個標准的重點在於至心信樂,核心思想在於這四個字——產生一種強烈的皈依,他完全靠信願。你看善導大師解釋四十八願,解釋第十八願你去看啊,他花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來解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他輕輕的帶過去而已,老人家是認為這個願的精髓思想在至心信樂,在順從本願那四個字。

  也就是說,你必須要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在彌陀的本願上,只要你活在妄想,你就不是順從本願,叫做抗拒本願。

  這個就是整個我們講帶業往生的主要的根據,所謂隨念往生,帶著業種。這個帶業往生帶業種,不能帶現行,帶業種。

  我們再看第五的臨終接引,這是第十九願。

  【31】念佛不能廢除六波羅蜜,必須福慧雙修!

  丙五、臨終接引(臨終接引願 十九)

  前面的第十八願,在中國祖師的判釋,善導大師除外,善導大師認為這個十八願是不可思議的。但是蕅益大師及其他祖師,是認為這十念往生,是比較偏重於中、下根的,臨終接引是比較偏重於上等根器的。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十八願,它所攝受的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但臨終的時候,他卻對彌陀的本願功德,產生百分之百的皈依,他能夠完全順從本願,他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相信彌陀一定可以救拔他,所以他能夠念念之間感應道交。

  那這個臨終接引——這十九願的態度是不同了,它的根機也不同。我們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是誰呢?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眾生,這個菩薩他是有一種願作佛之心,而且有願度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種:一個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個是智增上的菩提心,菩薩是有兩種的。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願是怎麼發呢?他是從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是以佛的功德為所觀境,所以他只好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只好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只好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是以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他的主軸思想,他是以上求佛道為根本,這個人是智增上——法行人。也就是說,他雖然發了菩提心,他雖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初階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這種智增上的菩薩,他大部分的時間應該都在佛堂用功的多。

  另外一種悲增上的菩薩,他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主軸,他因為要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只好——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為利有情願成佛,他的思考是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引導的。這種人在共修的時間裡面,看得到他的時間少,但是你到義工團隊去看他,他大部分做義工了——悲增上菩薩。

  總而言之,這二個菩薩都是發了菩提心,不管你是悲增上的、智增上的,而且你是怎麼樣?你不是發願,你還有行動——修諸功德。那麼他不斷的積集六波羅蜜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以這福慧兩種資糧——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他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他有這樣理想的願景,而且他還是有福德、智慧,有資糧力的菩薩。但是他看到五濁惡世——障深慧淺、充滿了惡因緣,所以他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他的整個因緣是這樣子的,跟前面的罪惡生死凡夫,臨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是不同的。

  像這樣的行者臨壽終時,阿彌陀佛假設不跟蓮池海會的諸大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而現在其前的話呢,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的差別,在整個中國的十三代祖師傳承當中,善導大師這一系,是偏重於第十八願的。因為第十八願而提出三業專修的思想——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皈依阿彌陀佛,三業專修,萬修萬人去。但是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的看法,他認為他偏重十九願,就強調圓修的思想——以信、願、持名為正行,以六波羅蜜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他認為念佛不能夠廢除六波羅蜜,因為你要福慧雙修的。

  蕅益大師說你為什麼求生淨土?你是為了成佛而去的嘛。那你現在你要成佛,你肯定要把你菩薩種性弄好。所以我們看在蕅益大師的圓修思想,是以第十九願為軸心,開展出以一門而圓攝百千法門的正助合行思想。

  這沒有什麼對錯了,你是什麼根機的,你就修什麼法門。

  那麼第十八願,它的核心思想在哪裡呢?在至心信樂,在信心;這第十九願的核心思想在至心發願,在願力。還是有所偏重的,雖然三資糧都具足,但是二種思考模式不一樣。一個是對阿彌陀佛本願,百分之百的至心信樂;一個是對淨土的莊嚴,產生強烈的好樂,一個是願力,一個是信心。當然這就看你的根機,你適合十八願,你適合十九願,這兩個都是阿彌陀佛發的願,都可以!都可以啟動彌陀的接引。

  這個地方我們要簡別專修、圓修,還有一個叫雜修。雜修就不可以了,就是今日張三、明日李四,你的目標不明確,今天有人講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講密宗你就修密宗,你對彌陀的信願本身是不具足的,那這個就雜修了。

  【32】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之遠離惡道

  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八

  前面的五個願,都是在觀察名號功德。名號功德包括了我們現世的消災、來世的福報善根,也包括臨終的接引。這以下是對淨土的觀察,觀淨土莊嚴以啟願力,這個很重要!你往生的願力,就是你對淨土的了解,我們如果對淨土很生疏,你的願力不可能很真切的。

  那我們怎麼去觀察淨土的莊嚴呢?這以下提出了八點來觀察。

  丙一、遠離惡道(不更惡道願 二)

  這是第一點遠離惡道,這是四十八願第二個願:不更惡道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以後,極樂世界的天人,因為極樂世界是沒有三惡道了,所以極樂世界只有二道,你到了極樂世界,要麼你是天,要麼你是人,在極樂世界待過以後,你壽命終了,然後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假設又墮到了三惡道,又跑到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話,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在你的生命當中,只要你去過一次極樂世界,一次就夠了,你以後你不可能到三惡道去了,即便你過去生當中還有很多三惡道的罪業,那個罪業不能得果報——彌陀本願的攝受。

  在整個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佛陀在經典,你看大乘經典,佛陀是警告所有的菩薩:你不准墮三惡道。他的理由是什麼,諸位知道嗎?不是只有痛苦而已。說三惡道很痛苦,那菩薩受一點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關鍵在於善根的障礙,善根的遮障太厲害了。你們兩個同時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兩個同學嘛,一個人不小心到三惡道去了,你一出來以後,你的善根——面目全非了。

  我們做一個人,在人道裡面受一點苦,我們在苦當中會啟發我們的出離心、道心。所以人世間的苦,某種程度會啟發菩提心的,對善根是有加分效果;但是三惡道的是完全不同,三惡道的苦你真的是白受了,而且那個苦受完以後,你的善根還隱沒了。

  所以你看佛陀把三惡道判做八難之一。你從三惡道出來,你的善根就完全遮蓋,就愚癡了。所以印光大師說:一個人從三惡道出來,很可能第二世會再墮落,第二世墮落可能性很大,因為他善根隱沒了!

  理論上,從自利的角度來看,你要證得初果以上,我們才能夠永遠的遠離三惡道危機。也就是初果聖人,即便他過去還有殺、盜、YIN、妄的罪業沒有去受報,但是因為他初果的定共戒的力量,他也不可能到三惡道去。

  那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即便你悲心特重,你要很快能夠回入娑婆,回入娑婆以後呢,你三惡道的業也不可能得果報了,你要麼在人間,要麼在天上,你是有兩種情況而已。這是第一個保證,這是極樂世界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起碼先離開痛苦,離開這種障道的因緣。

  【33】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用四個字來做代表叫:勝妙五塵!

  丙二、國土莊嚴(一切嚴淨願 二十七)

  我們看第二個:國土莊嚴。前面是偏重在離苦,後面的七個願,偏重在得樂。這個國土莊嚴,就是在二十七願的一切嚴淨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段願文,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把它做一個綱要式的描繪。

  我們怎麼去了解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呢?看經文: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這國中天人是約著能受用的人;這一切萬物是指他所受用的環境,這個偏重在環境——依報國土。它的環境是怎麼回事呢?以下提出兩點:第一個,約著它的本質;第二個,約著它的數量。

  先看本質。它的本質是嚴,這個嚴是個總相,就是無量的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它有三種功德(它的別相):

  第一個,清淨。我們娑婆世界的莊嚴是帶有染污的,比如你看到珍寶,你會起貪染心,它那個莊嚴當中是不清淨的,帶動煩惱的;極樂世界的莊嚴是帶動我們的善根的,帶動我們戒定慧的,所以它是清淨的。

  第二個,極樂世界是光明。我們娑婆世界的珍寶不能放光,頂多你用光明照它,它能夠反射光明;但極樂世界的珍寶,是能夠主動放光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晚上這件事情,因為它所有的寶物都是放光的。

  第三個是美麗,它特別美麗。

  清淨、光明、美麗,叫做莊嚴。它的形狀跟顏色,也特別的殊勝奇特,為世間所稀有。總而言之,這個莊嚴是怎麼回事呢?窮微極妙。就精純微妙不可思議了,不但是不能用口業來稱歎,乃至於不能用內心去思惟測量,這個地方是指它的本質。

  看它的數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這個眾生就是往生的這些三乘的聖賢。即使他成就了天眼通,對於這樣的依正莊嚴,也不能夠很清楚的去明了。這個明了是約著內心,第六意識的明了;也不能用口業去陳述。也沒辦法去明白,也不能陳述它的名稱、它的數目,有多麼的廣大。

  也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在受用這個果報的時候,叫做日用而不知。我們受用果報的時候,你說:诶,你到了極樂世界一趟,你描繪描繪給我聽聽看。描繪不出來,這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描繪不出來是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因為它是一種不思議境。我們過去生造了一個善業,這個善業得一個安樂的果報,這是可以描繪的;你到了天界去,天界是怎麼回事,你可以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是極樂世界是什麼?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等於是一個凡夫的心,進入到彌陀的整個法身的涅槃功德海,你怎麼描繪呢?佛的境界你有辦法描繪嗎?連等覺菩薩都不能描繪的。

  所以這個果地教,我們要把果地教弄清楚,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修學叫因地教,你修到什麼程度,你就有多少果報——你有布施,你就有富貴報;你有持戒,就有尊貴身;你有忍辱,就有莊嚴,你有修就有,沒有修就沒有,叫做因地教,每一個果報,都要靠你自己一步一腳印的去修學。極樂世界叫果地教,就是它的功德是本來就成就的,彌陀的本願功德海本來就成就的,我們是靠跟彌陀感應道交,而進入彌陀的功德海去受用的。所以,那個功德是沒辦法去稱量、沒辦法去描繪的。

  蕅益大師把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把它用四個字做代表,叫勝妙五塵。蕅益大師說這個殊勝是怎麼回事呢?是約著它的安樂來說的。到了極樂世界,你有種種的莊嚴安樂叫殊勝;那麼勝妙這個妙,這個微妙的意思呢?蕅益大師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你接觸這樣的一種寶物的時候,它是演說妙法、增長善根。它有不退轉的力量——你到了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在那個地方沐浴的時候,你自然增長你的善根;你到極樂世界,這個寶樹之下經行的時候,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說我現在不想去佛堂拜佛,也不想去講堂聽阿彌陀佛開示,我想一個人靜靜的在樹下經行——也是增長善根。

  也就是說你眼睛所看到的色塵,耳朵所聽到的聲音,它在安樂當中,念念之間,在增長你的善根,所以叫做果地教。就是你進入到彌陀的一種殊勝的功德海當中,這個跟我們一般的有漏業力的國土是不同的。

  【34】彌勒淨土跟阿彌陀佛淨土的差別

  諸位你可以看果地教這個思想跟業感緣起的因地教,你可以比較,那個窺基大師不是有個《阿彌陀經通贊疏》嗎,他解釋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的時候,他提出來,他說彌勒淨土跟阿彌陀佛淨土的差別,從依報環境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彌勒淨土,它是業感緣起,它是兜率天,那是修十善業所成就的。所以你到彌勒淨土,你有放逸的可能性!嚴格來說,彌勒淨土不能講淨土,只有佛才叫淨土嘛,三賢十地積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嘛。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他還沒有降生,他還沒有成佛了。所以彌勒淨土,我們的定義就是:它是穢土中的淨土。只是說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相對於諸天來說,那種放逸的境界,彌勒淨土好多了,因為他有彌勒菩薩說法。但是那個國土本身是個穢土,它的本質是個穢土,它是業感緣起,眾生有漏業所感的。所以你到彌勒淨土裡面,你一不小心你會放逸的,它裡面的天人、宮殿,你要是不小心的話,你會產生放逸貪愛的。

  極樂世界不可能有這種事情發生,不可能!它的國土的本質不是我們業感所成就的,那是憶佛念佛而顯現出來的,它不是業感緣起啊。

  所以我希望大家把彌勒淨土跟西方淨土做一個簡別,一個是純粹的淨土,是淨土中的淨土,是完全無漏的;一個是穢土中的淨土,它們的本質是不同的。

  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慢慢的觀察,再培養我們的信願。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35】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

  第五卷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面,丙三、衣食自然。

  佛陀在經典當中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就像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它不可能停止的,是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的。

  那麼主導這個水流的力量有兩個力量,所以為什麼這個水流有時候跑到人天去,有時候跑到三惡道去,是誰來主導這個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業力。我們過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惡的業力,它會主導這個水流是往人天的方向跑,還是往三惡道的方向跑?但是業力的影響,它是一個表層的影響,它不是主要的因素,它畢竟是一個枝末的因素。

  第二個最主要因素,就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思想,我們善惡的思想,思想是這個水流的主要的力量。

  在大乘佛法的因緣觀裡面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今生之所以富貴,因為我們過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貧窮,因為過去對於財富喜歡自己占有,不喜歡跟人家分享,有悭貪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莊嚴,因為過去有忍辱的思想。所以我們的思想,是深深影響著我們生命的水流。

  那麼身為一個凡夫,這個水流有一個特點:就是說它有一種等流性,它有一種習慣性的力量。所以當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是不可能改變的。你看看經典裡面有講到,很多人是前生喜歡生起什麼思想,你今生還是生起什麼思想——你前生是悭貪的習氣,你今生還是悭貪;他前生喜歡布施,他今生還是喜歡布施,這個水流它是有一種等流力量的。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真正的改變,否則我們那個水流不可能改變的!你昨天是怎麼回事,你今天還怎麼回事;你今天是什麼相貌,你明天還是什麼相貌。我們從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觀察,可以擴充為前世、今生、來生的觀察。因為你今天是從昨天來的嘛,明天從今天來的,那麼昨天、今天、明天的思考,把它擴大起來,就是前世、今生、來生了。

  所以我們最有可能的改變就是遇到佛法以後,產生一種自我的覺悟、自我的觀照。所以當我們遇到佛法,我們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創造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思想,沒有其它的選擇。

  當我們學佛以後,我們進入一種矛盾的狀態,我們過去有一種等流性的思想,我們學佛以後,有一種覺悟的思想。所以我們學佛人經常是怎麼樣?真妄交攻。有些事情是我們喜歡做的,但是有些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所以我們往往在我喜歡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產生沖突。我喜歡做什麼,那是過去的習氣了;我應該做什麼,這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當你的生命從一種我喜歡做什麼,而提升到我應該做什麼,你的生命開始進步了。如果你一天當中,你都活在我喜歡做什麼,那你大概生命沒什麼變化了——你前生是生死輪回,你來世還是生死輪回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智慧的觀照,你一定要告訴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現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強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因為我現在是拜佛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去拜佛。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不斷的跟自己的習氣抗拒,跟自己過去所殘留下來的等流習氣,做一種抗拒、做一種轉變,你必須克服你過去的思想。

  【36】如何轉變我們的思想呢?

  從淨土宗的思考來說,我們最大的障礙,這個思想裡面,無量無邊的邪惡的思想,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貪念娑婆!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障礙。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救不了我們?阿彌陀佛花了很多時間,去准備這句佛號,他花了無量劫的時間,把所有的功德攝持在這句佛號,讓我們來憶持,但是我們卻不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啟發起來,因為我們思想有障礙,我們貪念娑婆。所以我們必須透過觀照力,把貪念娑婆的思想,轉成一種欣求極樂的思想。

  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改變,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不管你是什麼宗派,都不能夠否定諸法因緣生的真理,淨土宗也不例外。如果我思想不改變,我也可以往生,那這樣淨土宗就不是佛教徒了,那表示諸法是他生——離開一念心,有一個外在的主導者,來主控我們的生命,那這跟上帝的思想是一樣了。外道的感應道交是向外攀緣的,是你說了算,我的生命是你決定的,我要到天上去、我到地獄去,是某某人決定的——諸法是他生。佛教徒沒有這種思想,外道才有這種思想。佛法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這是所有大乘佛法,每一個宗派的一個共識。

  你不相信諸法因緣生,你就不是佛教徒了。那麼因緣是什麼?就是你的思想。所以我們自己的思想准備好了,阿彌陀佛的光明才能夠照耀我們。你自己要站起來,阿彌陀佛才能夠對我們產生救拔的。

  所以轉變我們的思想,是變得很重要了。那我們思想應該怎麼轉變呢?我們從經典上學習,你必須生起三種的觀照:

  第一個,觀照真如。真如本性在我們心中已經沉睡太久,所以禅宗常說:主人翁啊,趕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們內心當中,經常是認賊做父——把妄想當做我們的本來面目,其實妄想只是過去我們不斷的去造作,留下的一種習氣而已。所以當我們不斷的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斷的憶念我本來無一物,那麼這個妄想,它慢慢慢慢就會消失掉了。它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的假相。所以當我們不斷的觀照真如的時候,它就能夠慢慢的熄滅妄想的力量,對我們臨終的正念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觀照名號的功德。一個修淨土宗的人,當你佛號現前的時候,你是百分之百的皈依,你要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你要訓練你自己,對於名號是百分之百的皈依。淨土宗沒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九十九你就失敗了。

  我要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如果你求生淨土,是還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無始的妄想,你這種決心是不決定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祖師談到信心,他都加一個要發起真實的信心,蕅益大師說真實的信心,印光大師說要生起決定的信願。

  為什麼要強調真實,為什麼要強調決定呢?因為淨土宗重視這個東西嘛,他感應道交的關鍵在這裡啊!感應道交跟你念佛的數量是沒有關系的,跟你的皈依的心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從一種我想要往生,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你才有希望,淨土宗的決心是沒有百分之九十九這回事。

  當然這個地方信心的栽培,你只有不斷的觀照,沒有其它的方法,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佛陀也不可能送給我們。你透過不斷的如理作意、如理觀照,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我們提出了前面幾點,它能夠消除災障、增長福報、增長我們的善根,臨終的時候能夠感應彌陀的接引,你不斷的生起觀照,诶,你就熟嘛。你對每一件事情,你不斷的去思惟,就會產生一定的力量,這叫爍爍熏習。所以信心是從我們點點滴滴的觀照,栽培起來的。透過對名號功德的關照,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產生堅定的信心。

  第三個,要對淨土莊嚴的觀照。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念佛的目的,不是要消業障,我們是為了求生淨土的。

  淨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他是怎麼思考的?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看《彌陀要解》,他的整個淨土的規劃是:我們想要求生淨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須靠佛號的幫助。所以他是怎麼樣?他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很多人念佛他沒有目標,說:诶,念佛干什麼?他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這種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念佛,佛號只是成就人天福報,你不可能成就淨土,因為你沒有往生的願力嘛。

  很多人對於淨土的莊嚴,是非常的陌生的,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你陌生的地方,不可能,因為你陌生,你怎麼可能產生意樂呢?諸位很多是從外面移民而來的,有從台灣過來的、有從中國過來的,你來美國之前,你對美國一無所知,你會來到美國嗎?不可能嘛,你一定活在過去的等流性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國的功德——這個地方民主、自由,依報環境也特別好,你一定思惟它的功德,才能夠突破過去,移民到這個地方來嘛。

  改變不是容易的了,如果你對淨土的莊嚴是非常陌生,而你對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來生只有去一個地方,當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們對於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不合乎唯識學的思考,不可能。一定是熟悉,你才能產生好樂。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對淨土的莊嚴,不斷的去了解思惟,慢慢慢慢培養我們——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產生往生的願力。

  所以當我們的生命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過去怎麼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改變不了過去,往者已矣啊,佛法是重視未來,你看看,佛教徒是重視未來的,來者可追了,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我們必須要透過觀照真如、觀照名稱的功德、觀照淨土的莊嚴,來為臨終的正念做好准備。你三種准備,都准備好了,臨終你佛號提起來,當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為你的心態准備了,阿彌陀佛的功德隨時跟你感應道交。

  所以淨土宗你不要向外追求了,阿彌陀佛這一部分,他早就准備好了,你准備好了沒有?問題是你准備好了沒有?眾生心垢淨,是菩薩影現中,這句話很重要,你准備好了,佛陀他隨時准備跟你感應道交,他比我們還急。問題是他做不了主,他不可能改變我們,他比我們還緊張了,他的大悲心重嘛。

  所以我們應該透過學習,慢慢的慢慢的透過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來修正自己的思想,這時候你再憶念佛號,你真實的百分之百的感應道交,現世消除災障,臨終往生淨土。

  所以我們這個課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准備。

  好,這一段是講到觀察淨土的莊嚴,來啟發我們的願力。

  【37】極樂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麼回事呢?

  前面我們是講到二科,淨土的莊嚴,包括它能夠遠離惡道,第二個,它的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到衣食的受用。衣食受用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為我們一個凡夫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怎麼樣?穿衣吃飯。那麼極樂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第三十八願:衣服隨念願,它的描述。看經文: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隨念願 三十八)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說明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們受用衣服跟飲食的情況。

  說設我得佛,國中的天跟人,這兩道的眾生,他心中生起一種希望,什麼希望呢?他希望穿某一種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閒的衣服,或者是運動的衣服等等。這些衣服是怎麼產生呢?隨念即至。就是說你心中想要什麼樣的衣服,馬上就心想事成,馬上出現。這些衣服的格式相貌是如佛所贊,應法妙服,這個衣服是正如佛陀所稱歎的如法的莊嚴的服裝,它自然在身。這段經文的關鍵在自然二個字,就是你不用去造作、不用去追求。

  假設在追求的過程當中,還需要去裁縫(決定布料的大小)、染治(決定顏色)、浣濯(穿過以後還要去洗滌的),那麼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對於法身菩薩可能幫助不大,但是對我們生死凡夫,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有穿衣吃飯的習慣。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說,我們大概一生當中,福報特別大的不講,正常人的福報,你大概把你一天當中八個小時的時間,大概就是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你為了解決今生的穿衣、吃飯、住宅的問題,你大概把你這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間都犧牲掉了。我想我們很少人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吧,你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換取美好的受用嘛。

  智者大師把我們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他講出一個偈頌,描繪得很透徹。他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了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為了追求衣服、飲食、住宅的快樂,他說是諸欲求時苦,就是人生的受用,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是很辛苦的。因為你要追求,別人也得追求,這要競爭啊,你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神體力。

  一個有成就的人,除了他的智慧之外,別人在休息的時候、在放松的時候,他必須要努力的去讀書、工作的,付出的比別人還多,所以他是諸欲——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是辛苦的。等到你中年之後,你的目標達成了,你是不是高枕無憂呢?未必!得時多怖畏。福報大的人他不一定安定,因為他知道那個福報得來不易,但是要失去是很容易。

  娑婆世界的福報是不安穩性的,你隨時會破壞,可能你今天睡著了,明天起來你財產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為我們生命是怎麼樣?諸行無常嘛。娑婆世界的生命是動態的,我們是活在動態的生命,不像佛陀是大般涅槃,是靜態的,佛陀是昨天是這麼回事,今天還這麼回事,明天還是這麼回事。佛陀的生命是一條線的,是常樂我淨;我們凡夫是怎麼樣?生滅變化,虛偽無主。變化不可怕哦,生滅的變化不可怕,可怕在諸法無我。其實諸行無常不可怕,最可怕是那個無我。就是它要怎麼變化,不是你說了算,你做不了主。

  所以我們一個娑婆世界的人,是對明天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不知道你明天會變怎麼樣,你只知道你會變化,但是往好的方向變、往壞的方向變,你完全沒有說話的余地——諸法無我,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性。所以你得到了快樂,你不見得安穩,你心中是得時多怖畏,你看福報越大的人,很多是要靠安眠藥才睡得著覺了,他壓力比我們大。所以你得到以後,你在快樂當中,你是帶有怖畏的,不管你福報多大,你死亡到來時,你總有一天要失掉它。

  生命的受用都是暫時的,人生只是個過客嘛,所以失時懷憂惱,你失掉的時候,你是憂愁苦惱。福報越大的人,死亡到來,他是痛苦比我們這些沒有福報的人更厲害,因為他失掉的比我們更多。因為人生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你什麼也沒帶走,我什麼也沒帶走,過程不一樣,結果是一樣。

  所以當福報大的人失去的時候,死亡到來的時候,非常憂惱的。所以智者大師的結論是:一切無樂時。我們一切都沒有快樂,你看追求的過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時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時候是憂惱的,人生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為它每一個快樂,都夾雜很多的障礙,你看你追求的時候,快樂夾雜著辛苦;得到的快樂,夾雜著擔憂怖畏;你失掉的時候,憂愁苦惱。你這個追求的過程——得到以後、失掉以後,你找不到完全百分之百的安樂。

  但極樂世界不同啊!所以阿彌陀佛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眾生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費很多時間,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擔憂、很怖畏,所以說阿彌陀佛就規劃他的國土,他的衣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你沒有追求你就不會產生執著,就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的衣服,你覺得你要換個衣服,你自然就換掉了;吃完東西,這個東西也自然消失掉了。這樣子,就減少我們很多的起心動念,這叫衣食自然。

  這個地方把極樂世界的衣食的受用,把它描繪出來。

  【38】為什麼說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呢?

  我們看丙四的身心安樂。

  前面的每一願,都是在描繪所受用的這些依報環境,這個地方的願是講到正報的身心。極樂世界你得到的果報體,是怎麼回事呢?樂如漏盡願。看經文:

  丙四、身心安樂(樂如漏盡願 三十九)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就描繪說,當我們因為臨終的時候信願行三資糧,去感應彌陀的本願,然後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會得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是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一個五蘊身心。那麼這個五蘊身心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這段經文就知道,你在極樂世界得一個果報啊,這個果報體是所受快樂,就是你色身跟內心,它所感受到的快樂,假設比不上漏盡比丘的話,是不取正覺。

  在《無量壽經》裡面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的快樂呢,這個漏盡比丘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你一個人世間的國王跟轉輪聖王比起來,那是乞丐跟國王的對比;轉輪聖王跟諸天的天王比起來,那也是乞丐跟國王的對比;那麼天王的快樂跟阿羅漢的滅盡定的快樂比起來,又是乞丐跟國王的對比;那麼阿羅漢的滅盡定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比起來,又是乞丐跟國王的對比。

  所以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怎麼樣?它是一種漏盡,就是安穩的;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它是不安穩的,所以我們娑婆世界叫做快樂,我們沒有資格叫做安樂。安樂只有什麼時候安樂,就是你修行佛法,你在拜佛的時候、打坐的時候,產生內心那個法喜,那種安定的法喜,你才有資格叫做安樂。你說:诶,我喜歡吃面條,我吃了以後很安樂。不對!那叫快樂。那怎麼叫安樂呢?那是一種躁動相呢!因為有貪愛的煩惱在活動呢,對不對?

  所以極樂世界它為什麼叫漏盡比丘呢?就是那種快樂是一種寂靜相,它隨順於涅槃相的一種快樂,它不像娑婆世界那種貪瞋煩惱相應的快樂。我們娑婆世界叫做身心快樂,極樂世界叫做身心安樂,他安穩性的快樂。安穩性的快樂它是不障道的,娑婆世界的快樂是障道的,因為你快樂的過程當中是夾帶煩惱的——障道。

  所以你看我們娑婆世界常說一句話,佛陀說啊:富貴求道難。當然富貴沒有錯了,我們佛法說外境都沒有錯,問題是你在富貴的時候,你產生的快樂會產生貪愛的心,凡夫所有的問題就在這裡了。你帶一點貧窮,你有出離心。

  但是富貴求道難這句話,到了極樂世界不成立,不能成立,極樂世界是富貴還是可以求道。因為他那種快樂是寂靜相,阿彌陀佛提供你充足的飲食、住處,給你身心很多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又不會引生你的煩惱,就這樣子的,就這種寂靜的安樂。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觀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它是一個美好的安樂相貌,而且本身又是一種解脫相。

  我們娑婆世界很難安樂道跟解脫道具足,很難哦!你要是快樂你就放逸;要追求快樂,你就必須要犧牲你的解脫;你要解脫,你就必須要減少飲食、減少睡眠,好好的克制自己,就要犧牲安樂。娑婆世界你要在跟快樂跟修道當中,選擇一個,這是事實了,不管你福報多大,你選擇了快樂,你就犧牲了解脫。因為你快樂,你肯定放逸嘛,你放逸的話,你就沒辦法都攝六根,你就沒辦法修行了。

  只有極樂世界,它能夠把安樂道跟解脫道結合在一起,它可以讓你在快樂當中,念念的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是很特別的,是我們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所以從這一願,我們可以看到:他除了身心的快樂,還能夠安穩的修道,這叫做身心安樂。

  這個地方是講正報,身心世界沒有老病的障礙,而且內心當中,經常保持一種安穩的快樂,是這個意思。

  【39】極樂世界是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修學

  我們看第五的聞法歡喜。前面是講到極樂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報身心是怎麼回事。這一願是講聖道,你到極樂世界不是享受快樂而已,你是要增上的。增上的主要因素,當然是聽聞佛法是重要的因素。那麼我們看這個地方,極樂世界他在學習佛法的相貌是怎麼回事呢?它是隨願聞法。看經文:

  丙五、聞法歡喜(隨願聞法願 四十六)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對於極樂世界的觀察,我們看到了極樂世界是沒有三惡道的,而且它的國土、住處,都是七寶所成,經常放出光明,衣食自然、身心安樂,這些都是屬於有為的受用。這裡正式講到無為的聖道修學。

  極樂世界的人,當他吃飽喝足了以後,他開始做些什麼事呢?就是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他心中希望聽聞,或者是他心中需要聽聞哪些佛法,他的志向、他的希望,他馬上能夠得到——自然得聞。很自然的,在整個極樂世界的五塵當中,包括他眼睛所看到的色塵,耳根所聽到的音聲等等,都能夠很自然的聽聞到他所相應的法門,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講得很清楚,說極樂世界的五塵叫做勝妙五塵。我們娑婆世界的五塵是業感緣起的,是有漏的業力,因為在我們以前造業的時候,心中是有貪愛的心,貪愛當來的果報了。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因為希望透過持戒,讓來生得到尊貴身;我們為什麼要布施?因為透過布施,讓來生有福報,所以心中是有貪愛的。所以這個貪愛的因地種下以後,我們來生得果報的時候,這個五塵就引生放逸。

  諸位看看止觀的書就知道,每一個修止觀的人,都要息諸緣務,都要都攝六根。你看打佛七,你眼睛不能亂看,你一旦亂看,你的佛號就念不好了;你耳朵不能亂聽,亂聽的話,你佛號也念不好了。所有的止觀都要都攝六根,沒有一個例外。

  你看禅宗,到了禅堂以後,那個話頭一提起來,經行的時候,你眼睛亂看,那個糾察師——啪!打下去,看什麼看,哪一個磚塊是你的?對啊,哪一個磚塊是你的?他的目的就是打掉你的那個攀緣心,都攝六根嘛。

  極樂世界你不用都攝六根,很奇怪,極樂世界的修行,它是:你眼睛看看這個花,诶,你看這個花以後,你智慧增上;耳朵聽聽這些音樂,聽一聽,诶,道業增上。因為極樂世界的整個佛法,是放在五塵當中,所以極樂世界是不用都攝六根,很奇怪,自然得聞,它是殊勝五塵嘛,殊勝微妙的五塵。你眼睛看一看以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聽聞這個音樂以後呢,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古德說,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等於是進入佛的大般涅槃所變現的一個國土,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到佛陀的功德海,你還要都攝六根嗎?不可能嘛!對不對?所以極樂世界,他是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修學,我們娑婆世界修行,是很不自然,強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強迫就是不自然嘛,我們不能隨心所欲。我很想要看這個東西,不能看;我很想要聽這個聲音,不能聽,你肯定要把六根——收攝,要回光返照。

  但極樂世界的國土,它所提供的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當中,讓你聽聞佛法,讓你增長善根。我們娑婆世界當然也可以聽聞佛法,但是你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是非常不自然,你要勉強自己的。

  【40】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

  接下來看具足五通,這個五通牽涉到我們整個果報的妙用。阿彌陀佛當初規劃國土是認為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之後,當然有些人他是不喜歡到處跑了,你可能只待在極樂世界,但是有些人喜歡到十方世界去遨游的,阿彌陀佛也考慮到這一點諸位的需要,所以他提供這個果報體,除了能夠身心安樂、道業增上,他給你具足五通,有方便於你能夠親近十方諸佛,這是果報體的功能特別強大。看經文:

  丙六、具足五通(神足無礙願 九)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就是假設我成佛之後,國中天跟人,這兩種眾生,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他能夠具足神足通,假設他不能夠在短暫時間,一念頃就是很短暫的時間,這個神足通,它的最低的程度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不取正覺。

  這裡的五通,它是以神足通做代表了。我們可能要用對比的方式,大家容易了解。

  在娑婆世界的神足通,是由禅定生起的,一個阿羅漢,不是普通的阿羅漢,一個大阿羅漢哦,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比方說目犍連,比方說捨利弗尊者,他們的神通,能夠飛越到一個佛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聽法的時候,他打一個妄想,他說佛的音聲到底可以傳到多遠,他用神足通飛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他還聽到佛的音聲,結果他飛不回來,後來因為憶念佛陀的功德,他才飛回娑婆世界。所以一個阿羅漢的神足通,只能夠飛越一個佛國,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他提供的果報體表示什麼呢?他這果報體可以提供你遨游百千億億諸佛國者。

  這個神足通,這個五通的意思,在古德解釋四十八願,說為什麼阿彌陀佛,要規劃這五種神通的果報呢?他說有二層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堅固我們的菩提善根。古德解釋說,因為你有神通,有天眼通跟宿命通,可以預先知道眾生的苦果,而厭離苦因;預先知道眾生的樂果,而欣求樂因。你從神通當中,你在極樂世界,你看到了某一個人造業,結果當下墮落到三惡道去;你也看到某一個人在布施、持戒的時候,沒多久他往生到天界去了。這時候,你對因果的因緣道理,更加的深信不疑。

  當然我們對佛陀是有信心,他說的話,我們相信,但是你從實際上的印證,你的信心更加堅定。所以有神通的人,他能夠看到眾生的善因招感安樂的果報,惡因招感痛苦的果報,能夠加強你的菩提心,對你修行的動力是有幫助的。

  其次,他能夠親近十方諸佛,積集福慧資糧。有人批評極樂世界是狹隘的思想,說:诶,你到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國土你都不去,你單單往生極樂淨土,你這不是自我設限嗎?蕅益大師說:你說的不對,你的想法是不對的。蕅益大師他反駁這些錯誤的思想,就是用這個神足通,他說你生極樂世界就生十方世界嘛,因為它的果報體,提供你遨游十方世界。表面上我們到極樂世界,好像:哦,只親近一尊佛陀。好像:诶,十方佛陀,你應該都全部皈依呀?你要廣泛親近十方諸佛啊,你怎麼只有選擇阿彌陀佛呢?

  那是我們一個前方便嘛,我們先到極樂世界去,但是極樂世界的神通力,是可以提供你到百千億億諸佛國。

  所以蕅益大師說生極樂,就等於生十方世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你表面上生到極樂世界,但是你的果報體,是可以到十方世界參學的,你喜歡到藥師佛的地方參學……《佛說阿彌陀經》也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到吃飯的時候,還回來吃飯、經行。那你供養十方諸佛,當然十方諸佛跟你說法嘛,他也不會白白受你供養嘛。

  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你的所緣境是開闊的,因為它果報體特別強大,它的五通,我們今天只是舉出神足通,那其它的神通力都不得了,那個果報體的那種功能,那是不可思議的。當然我們娑婆世界也有一點觀念,你說我從台灣坐飛機,但是坐飛機要坐十幾小時了,那神足通那不得了,一念即至。

  所以具足五通,對於我們增長善根、親近諸佛、修學法門,提供了很方便的一個果報。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

  【41】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時,可以啟動二種功德!

  第六卷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者,當我們的明了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可以啟動二種功德:第一個,啟動阿彌陀佛現世的加持,所謂的他力門; 第二個,啟動果地教,能夠得到臨終往生。

  但是這個地方都是要有條件的,所謂諸法因緣生,每一件事情出現,都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具足了對名號的信心,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去接觸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的確能夠用他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來加持你,讓你消災免難,讓你福報增長,的確是可以的,因為佛陀的福報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這件事做得到的,只要你信心具足;第二個,你必須具足往生的願力。那這時候你願力又具足,你就可以啟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有關的往生淨土的功德。

  如果你只有信心沒有願力,你念佛只是消業障、增福報。所以說,我們必須透過對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來培養我們對淨土的好樂、對淨土的欣求,是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夠把佛號的功德,全部的把它啟發出來,而不是啟發一半而已。

  【42】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丙七、壽命久遠(壽命無量願 十三)

  我們看第七的壽命久遠。壽命久遠這個對我們來說,相當相當的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他的願是怎麼發起的呢?說是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如果是有限量(當然壽命是有限量,因為壽命是有為法,除了法身以外,凡夫的壽命肯定是有限量的),這個限量到底是多少呢?下至,就是它不能夠低於百千億億劫,就是我們一般說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例如: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假設不如此,不取正覺。

  這個願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所有東西的價值,必須以存在做基礎,存在——才有價值。你說這個講堂,诶,不錯哦,燈光不錯、空間也規劃得很好,但是它所有的好,必須這個講堂存在,一旦這個講堂不存在了,它上面的燈光、它的格局、它的莊嚴,全都不存在了。所以古人說:壽者,福之基也。壽命是所有福報受用的基礎,你說你福報很大,結果你死掉了,那什麼都沒有了嘛!

  這個時候,我們當然很關心,就是我今天花了很多的時間,我減少我的飲食、減少我的睡眠,我拼到一個極樂世界的果報,這個果報體身心安樂、自然聽聞佛法、具足五種神通,我受用這個果報的時間有多長呢?這個很重要啊,不能說我還沒有成佛,這個受報就結束了。你看佛陀為什麼不要我們到天上去,它時間太短,受用完了就掉下來。

  那麼這個壽命,當然對我們娑婆世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就分段生死,分段生死的障礙。

  我們資糧位的菩薩,所有的修行,從資糧位到加行位,這一關是最困難的。蕅益大師說,我們整個成佛之道當中,吾人一大事因緣,三界生死,最難透脫,就是分段生死。

  蕅益大師說一個人把三界生死跳過去了,後面的成佛之道就一帆風順了。其實我們在成佛之道過程當中最難的、最困難的就是從你凡夫跳躍三界這一塊,是最難的,你後面跳過去以後,就像佛陀說的,就像船離開地心引力,你看我們船要離開陸地,前面這一塊是最難的,它要把你吸回來,你要用力劃,但是它離開地心引力以後,就自然的往前走了,風向就帶著你往前走了。這一塊就是我們的三界生死。

  那麼三界生死為什麼難呢?因為它有分段生死把我們中斷了。諸位想想看,你能夠坐在這個地方聽聞佛法,你沒有善根行嗎?你想想看。諸位是多生多劫聽聞佛法栽培善根,我們身為一個法師,我們的功能就是一個小鬧鐘啊,我是喚醒你的善根。

  那諸位有善根,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還在這個地方,還是這副德性呢?因為我們前生很多很多的善根,被死亡中斷了。你看你前生的時候,三十幾歲遇到佛法——啊!恍然大悟,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開始用功,到七十歲、八十歲,身心世界調得最好——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結果死掉了;死掉之後,來生又開始糊裡糊塗,莫名其妙過日子,到了三十幾歲又醒過來,在偶然機會聽到某一個法師說法,把你善根喚醒了,又開始用功用功……到八十幾歲又死掉了。你要修到什麼時候?你這個水啊,煮快開了把它關掉,煮快開關掉……

  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中斷,我們不能把每一世的善根,把它累積起來,這是一個問題啊!就是退轉,就是死亡的問題,對我們太厲害,因為我們的壽命,太短了,一旦死亡,我們就忘掉了前生,隔陰之迷嘛!

  所以有些人他要在三界裡面,生生世世歷練,我要提醒大家,你要注意死亡的問題。其實,很多西藏轉世的喇嘛,他轉到後面不見得比前世好,這是事實。真的!善根是會退化的,不見得你今生修得比前生好,不見得!諸位要知道,不見得。因為三界的生死當中,善根是不能累積的,你不要以為你今生修的比前生好,不一定,因為我們可能把前生的善根,會忘得一干二淨。我們前生有些善根,有些善根今生可能還在阿賴耶識的角落,牆角的地方,還沒有啟發起來,因為你沒有因緣,你還沒有遇到你相應的善知識,有可能的。所以死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障礙。

  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就不同,極樂世界它的壽命夠長,你可以把你每一天的善根,點點滴滴的累積起來。你說我這個人就喜歡懈怠,我走得比較慢,人家拜佛一百拜,我只能夠拜五十拜,沒關系!阿彌陀佛的壽命夠你用了,正常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他給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你慢慢來,沒關系,你只要不離開極樂世界,你遲早到等覺菩薩。

  所以說,我們在三界裡面流轉,就是有死亡問題,這第一;第二個,退轉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叫減劫,諸位知道嗎?我們的劫有增劫、減劫,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為增劫的人我慢心特重。減劫就是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啊,善根一代不如一代。你看你兒子很不順眼,對不對?你爸爸看你也很不順眼啊,沒辦法,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一個趨勢,因為我們現在在減劫嘛,五濁惡世越來越濁呗。你看我們跟忏公師父比起來,我們很慚愧;但是我看到我的學生,我也覺得——看不順眼,但是我推想忏公師父看我們也很不順眼,這是沒辦法的。

  諸位你們要知道,如果你對現在的三寶很失望,我保證你來生更失望!我不相信明天會更好,我不相信,這句話是騙人的,我認為這句話有誤導眾生的嫌疑,這句話不合乎佛陀說的末法時代,這個思考不對。來生不會更好,你要相信,所以你今生是唯一的希望。

  如果你今生這個環境,你都沖不過去,你來生更難了,我不騙你。你來生遇到的善知識肯定比不上今生,你來生學佛的環境,肯定比今生障礙多,不要對來生有所期待哦,我跟你講。你今生這樣的因緣這麼好你都沖不過去了,你來生更難了,因為它這個環境是怎麼樣?它是往墮落的方向在走,整個時代是往這種退轉的方向走,這減劫嘛,這五濁惡世肯定是越來越濁的了,有可能物質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有可能,但是不隨順於聖道。

  所以求生淨土你要拖,你要拖對你沒好處的,越早去就是越好,你雖然說:我善根強,怕啥?你善根強你也要有善知識的啟發嘛,內因也要有外緣力嘛,你得有住持三寶來啟發你,對不對?你看來生的住持三寶,太差的話,你空有善根,但是你所有的善根都在睡眠狀態,沒有人啟發你,那你也是沒有用了。你看看過去生,很多很多的大修行者,到隔世都退轉了,他遇不到他相應的善知識嘛,他善根沒辦法啟發啊。

  所以,極樂世界它所提供的這個壽命,是很重要的,它能夠讓我們善根增長,不會因為死亡的問題產生中斷。

  【43】到了極樂世界,最後的修行結果是什麼?

  看第八功德圓滿。功德圓滿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功德,做一個總結。

  前面是講過程,你在過程當中你衣食自然、身心安樂、具足五通、壽命久遠,那麼這個地方講到結果,我到了極樂世界,我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看經文:

  丙八、功德圓滿(一生補處願 二十二)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等於是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最後的結果,做一個比較詳細的描繪。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以外的這些發菩提心的菩薩,他以清淨的信心跟堅定的願力,在臨終的時候來憶念我的名號,跟我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受生到淨土來。

  那麼來到淨土,他有二個選擇了: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有些人在極樂世界,他是希望能夠長久待在極樂世界,這種人一般來說,偏重智慧增上的菩薩,就是他能夠在極樂世界待著,他不急著回入娑婆度有情。

  那麼他在極樂世界一直待著,他可以把壽命全部用完為止,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達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比方說文殊菩薩、比方說普賢菩薩等等,他可以修到這種程度。當然他應該有時間也會親近十方諸佛,又回到極樂世界。他等於是不急著度化眾生,他以先成就聖道為先,這是屬於智增上菩薩。

  另外一個是大悲心特別重的菩薩,他是怎麼樣?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一到極樂世界,大概花開見佛悟無生以後,他就趕緊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化他過去一些有緣的眾生。這種人一回到娑婆世界,他是怎麼回事呢?自在所化——他肯定具足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教化眾生有二個方便力,一個菩薩不是說你教化就教化,第一個你要有神通力,第二個你得有辯才了,這二個缺一不可。對於邪見眾生,先顯用神通,調伏他的高慢;對於比較理智的眾生,說法——度化他。所以佛陀度化眾生,就是靠神通和辯才兩種。這就是所謂的自在所化。

  為眾生故,被弘誓铠:他以大悲利他的心,來依止四弘誓願,入於生死的魔軍當中,以四弘誓願為這個铠甲,入於眾生的生死魔軍當中,干什麼呢?一方面從自利的角度,積集自己的福德智慧兩種功德;從利他的角度,來廣泛的度化眾生,來開啟眾生智慧——弘護正法,開人智慧,點亮眾生心中光明。

  那麼這個菩薩是怎麼做呢?具體是怎麼體呢?什麼叫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這兩句話,具體的是怎麼實踐呢?以下就解釋這二句話,說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這個菩薩到極樂世界參訪過一次,他到十方諸佛國土修菩薩行。但他就做兩件事: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如來,親近十方諸佛,修福修慧;第二個,來到苦惱的眾生世界,開示度化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把眾生的正知正見建立起來。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以後,你回入娑婆,你同時可以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同時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當你在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的時候,你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說你從極樂世界回來的人,你有超越一般其他菩薩在這個諸地(就是十地),你跟其他十地菩薩相比,你有一個特點,叫做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有菩薩的功德最為殊勝、最為難的就是普賢之德,時空無盡的願力、時空無盡的善巧。

  你看《華嚴經》贊歎菩薩的功德,它以普賢菩薩為根本,它說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說十方諸佛菩薩他的長子(就是馬上要繼承佛位)是什麼?就是普賢之德。他每一個願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菩薩道是有時空障礙的,說我在美國弘法,我就不可能到新加坡去弘法。我們一般的凡夫菩薩,行菩薩道,是有空間、時間的障礙,普賢菩薩沒有這種障礙,他時空無盡。

  那麼你到了極樂世界,回入娑婆以後,你能夠很快的成就普賢之德,而普賢之德正是成佛的根本。普賢之德,他那種時空無盡的願力,那種廣大無邊的善巧。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一直留在極樂世界待著,你就到等覺菩薩,你再回入娑婆,當然這個選擇阿彌陀佛尊重;第二個,你說壽命太長了,我不要了,我趕緊要到娑婆世界去了,眾生都等著我去度他,那麼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一方面游諸佛國,一方面度化眾生,而你在極樂世界參學過以後,你具足其他菩薩所沒有的普賢之德,你的願力比別人強,你的神通辯才善巧也比別人好,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這裡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依正莊嚴,做一個總結。

  【44】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看第三段,前面講信心,其次講願力,第三個講專注——信願念佛。看經文:

  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當我們開始觀察名號的功德,產生信心,我們也如實的觀察淨土的莊嚴,產生願力,那這表示什麼?表示你有資格念佛了。你已經把心態准備好了,你有資格念佛了。那麼怎麼念佛呢?當然主要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先從點狀的專注,然後到片狀的相續。

  專注力,印光大師提出了一個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

  我們念佛人有三個次第:念從心起。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內心的皈依心生起的,如果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你這個佛號是從嘴巴生起的,不對,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叫做佛號從嘴巴生起,不可以了。你念佛要從心起,聲從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音聲。念佛的人一定要出聲,因為它是以音聲來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卻不出聲,你不出聲變法塵啊,第六意識法塵,法塵的話不是音聲,不是所緣境。

  我們看所有的經典,執持名號都是聽音聲的嘛,你自己不創造音聲,那怎麼辦呢,你的所緣境在哪裡呢?所以不管你是大聲、小聲,你起碼要聽得到你自己的聲音,或者金剛持也可以,嘴巴振動,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持,因為它不會太辛苦。你嘴巴振動都能夠創造聲相,如果你念佛連嘴巴都不振動,你很難攝心,那表示你的所觀境是第意識的法塵,這個跟佛陀的開示是相違背的,佛陀是聽音聲哦,不是看法塵。因為法塵是暗鈍相,很難捉摸的,音聲它所緣境比較明亮。如果念佛人你嘴巴都不動,即使你靜坐嘴巴都要動,止靜的時候嘴巴都要輕輕的動。它要念,念從心起;要聲從口出,要誦;第三個,聽到你的聲音。念佛人不要聽別人的聲音,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向外攀緣。不管是一百個人念佛、二百個、三百個……你只聽你自己的聲音,這才是你的所觀境。

  當我們把這個佛號經過三種操作——念、誦、聽以後,你聽到你的聲音,你叫做一念的相應,成就專注力;你把這個專注力,把它變成三三四。三三四諸位應該清楚了,讓念佛有節奏——三句、三句、四句;三句、三句、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四句,煞板,剛好形成一個循環。因為追頂念,沒頭沒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說的沒有節奏,沒有節奏不容易攝心,很難攝心。三三四它會構成一個節奏嘛,節奏的東西會把心攝住,它不容易跑掉。所以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說用三三四,把這個佛號攝住,讓它不會跑掉。

  總而言之,我們這個強調一個觀念,就念佛你要有種信願。念佛人你要把心力放進去,心力!心力不可思議。簡單的說,就是念佛要帶一點氣勢啊。

  【45】所有的業,最容易得果報的就是增長業!

  我現在考大家一個問題,考大家業力的問題,看大家佛法學的怎麼樣,業感緣起,最基礎的業力的問題。

  唯識學講這個業有增長業跟不增長業,如果有一個人念佛他是,比說我們打佛七了,他第一天念一百聲,第二天念二百聲,第三天念三百聲……第七天念七百聲,他的業是增長的,這是某甲;某乙剛好相反,他第一天念七百聲,第二天變六百聲,第三天變五百聲……最後一天變一百聲。他們二個數量是不是一樣,你覺得某甲容易往生還是某乙?

  對,某甲。

  為什麼?因為他在造增長業。唯識學上說,哪一種業最容易得果報?增長業!他的業越造越大,那個勢頭就越大。所以越靠近臨命終的業,越容易得果報,因他業越造越大。

  你看忏悔為什麼把業對治?因為忏悔以後,他次數在減少嘛,變成不增長業嘛。諸位要知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是越做越多,不管善業惡業,你要注意,它肯定臨終會得果報,會現前,你造一個業是越造越多、越造越多、越造越多……

  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聲,今年變成二千聲,明年、後年一千聲,這是不吉祥啊,越念越少呗,你越念越沒有氣勢,越念越沒有力量?所以你必須讓你的整個業是怎麼?造增長業。念佛你要有一種意樂,當然氣勢不是說你念大聲就有氣勢,那個不是這樣,心靈的那種皈依的心要強。

  所以念佛人你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斷的進步。我們不希望大家進步很快,但是每天進步一點點,總而言之,讓你生命是變成活水了。修行最怕,因為老參最怕,一潭死水,念起來沒感覺,糟糕了!我要提醒大家,我們不是進步,就是退步。發心容易,相續難,勇猛心易發,恆常心難持,即使初學者,要沖很容易,你看跑道裡面跑,剛開始跑很快的,不一定就能夠早到呢。

  所以你必須讓你自己一個念佛人,每一天都保持意樂,每天進步一點點,重點不在於那個數量,而是那種心態,你是不斷的在增長,你就有希望。你必須讓淨土的念佛,變成增長業。在唯識學上說,所有的業,最容易得果報的就是增長業,越造越多,你的勢頭越造越大。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沒有滋味,那就糟糕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必須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熏習,讓你對阿彌陀佛的功德、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功德,要不斷的產生意樂,不要把佛號念的好像很沉悶——好像有念,又好像沒有念;好像沒有念,又好像有念,糟糕了!你沒有那個氣勢,那這個是不吉祥的,不吉祥!因為所有的業都是心所造,那個心的意樂失掉了,這個業的力量薄弱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要提醒大家,我們必須讓業變成增長業。你必須對佛號永遠保持歡喜心,對往生淨土永遠保持好樂的心,這個是很重要,不管用什麼方法,可以多多聽聞經典、看看祖師的開示……總而言之,你要保持一種強大的信心跟願力,你就有希望,如果這兩個心態沒有了,你念佛就糟糕了,沒有力量了。信願是前導,蕅益大師講了,信願是一個前導者,這兩個前導者失掉了,佛號就沒有方向了,可能變成人天福報了。

  【46】一個人沒有正念真如,會有什麼過失?

  我們把附表四跟五把它解釋一下。附表四是講正念真如,為什麼要正念真如呢,提出它的理由。這段是《楞嚴經》,說一個人他依止妄想的過失。

  這個地方有兩大段,第一段舉過出由,先舉出它的過失,說明它的原由,總共四小段。看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如果一個人沒有正念真如,只活在心中的妄想,會有什麼過失?有四種過失:

  第一個,凡夫的過失。

  一切眾生,這個地方眾生是偏重造惡的凡夫,他無始劫來,他根據自己的習氣。種種顛倒,這個地方是起煩惱,業種是講造業,自然是講果報,他依循內心的煩惱去造業,後來得到痛苦的果報,就像惡叉聚,惡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生出就是三個果子同時具足。比喻惑業苦,有一個就有其它兩個,凡夫活在邪惡的妄想當中。

  第二個,二乘之過。

  諸修行人,這個地方是講二乘人,他思惟四谛十二因緣,他不能夠成就無上圓滿的佛果,他也是活在妄想,他活在法執的妄想,活在偏空的妄想,他也沒有真正去憶念真如。以大乘佛法來說,二乘人還是打妄想。

  第三個,外道之過。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這個是講造善凡夫。那麼造善凡夫為了追求人天果報,追求感應神通,變成魔王、變成眷屬。他雖然行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心中還是有所執著、有所得。

  這三種人,就是不知道內心兩種根本,而錯亂修習,譬如煮沙欲成嘉馔。你把沙當成飯煮,煮一輩子畢竟是沙,因為你還是活在妄想當中。

  【47】我們流轉生死是我們自己操作錯誤

  這二種根本是什麼呢?我們看下面經文。看經文: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兩種根本,先看生死的根本,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本是什麼?攀緣心。攀緣心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產生一個感受,如果你是善業起現行,你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如果你是罪業起現行,你產生痛苦的感受。感受之後,會產生很多很多的想象,唯識學上說名言分別,就是想象,然後你就住在想象當中,以它當做你的本來面目,就跟著你的想象走。

  所以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走,跟著自己的想象走,這個就是標准的攀緣心。《楞嚴經》的正念真如,就是要走出你心中的妄想,你要走的出來,不隨妄轉。

  這個不隨妄轉,就是我們無始劫來菩提涅槃的清淨的根本,就清淨心。

  這個清淨心是怎麼回事呢?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心,由於過去業力的熏習,所產生的妄想,這個妄想所不能攀緣到的就是清淨心。

  妄想可以攀緣所有的事情,你看我們凡夫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他可以創造太空倉、創造飛機……什麼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他一輩子想不到他有真如本性。為什麼?因為他向外攀緣,他怎麼找得到呢!一個人沒有聽聞佛法,他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創造出來,但是他永遠找不到真如佛性,因為方向錯誤,真如佛性是要回光返照的。

  所以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眾生因為遺失這清淨的本性,雖然終日在那個地方活動,卻不能夠自我覺悟、回光返照——枉入諸趣。

  這個枉字,特別重要,就是冤枉的流轉生死。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生死為什麼冤枉呢?從《楞嚴經》的角度來看,我們流轉生死是不正常的,不應該流轉生死的,就是心性本來不應該流轉生死的,它是清淨本然啊!以《楞嚴經》的角度,我們流轉生死是我們自己操作錯誤,我們不應該這樣子的啊!

  【48】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古德說: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一個人迷惑顛倒的時候,一下到人間,一下到天上,他跟著自己的妄想走,跟著妄想走就是好的妄想帶他到天上去,不好的妄想帶三惡道去,再好一點的妄想,帶到偏空涅槃,但是本質都是妄想,沒辦法成佛。因為本質是妄想,你本質是沙,你怎麼煮出飯呢?但是醒過來的時候——空空無大千。

  那有人就問了: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那到底有沒有生死輪回?生死轉回到底有沒有,諸位道一句,有沒有?

  答案是,很難講!很難講嘛。

  你要繼續跟著妄想走,對你來說就是有嘛;你要覺悟了,就沒有嘛,就這麼回事,我怎麼知道你有沒有,對不對?你還是喜歡活在妄想,那對你肯定是有,來生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你開始回光返照,妄想慢慢消失了,你三界的生死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有沒有生死輪回,是你決定的呗,是你說了算啊。

  有一位禅師,他晚上在禅堂打坐完以後,要回寮房休息。走著走著,回到房間之前,不小心“呱唧”,踩到一個軟軟的東西,他一想:啊呀,糟糕了,我踩死一只蛤蟆。他感到非常慚愧,回去以後不敢馬上睡覺,就在佛堂忏悔拜佛,拜完以後睡覺的時候,感到不安又恐懼,總覺得那只蛤蟆的靈魂,不斷的對他哀怨,向他抱怨,說:你走路怎麼不小心一點,把我踩死了。所以一夜沒有睡好覺。第二天早上,早早起來做早課,早課也沒做好。天亮的時候,他的徒弟在那裡掃地,說:啊呀,師父啊,您門前怎麼有一個踩爛的茄子呀?他聽到以後——通身清涼!

  你看他昨天一整晚,一直活在心中的妄想,住在自己的妄想中,其實我們凡夫難道不是這樣嗎?活在你的妄想嗎?

  所以《楞嚴經》教導說,你要問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它也不是外境給你的,也不是自己生起的,那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妄想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妄想本來就沒有,那是因緣的假相,你不隨它轉,它就消失掉了。但是如果你住在妄想,它可厲害了,它就輾轉增勝,那你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了。

  所以正念真如就是說,你必須走出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彌陀的光明。

  我們看最後附表第五,我們這次淨土宗的修學,有三種憶念,就是你必須要去觀照三個:

  第一個,憶念真如。破除妄想、開顯真實。這個有助於我們保持正念。

  第二個,憶念彌陀。我們在這個地方提出五點:光明無量、增長福德、善根堅固、十念必生、臨終接引。就是包括現世的安樂、臨終的往生,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幫你准備好了,你只要用信心去憶念他就好了,其它你都不要想了,憶念彌陀的功德,產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三個,憶念淨土。產生百分之百的願力。

  我們到了淨土有什麼好處呢?有八種好處:遠離惡道、國土莊嚴、衣食自然、身心安樂、聞法歡喜、具足五通、壽命久遠、功德圓滿。

  你透過這三種憶念,你就可以念念之間之間把臨終的正念,准備好了。這三個憶念准備好,佛號一帶動起來,就馬上就相應了。

  【49】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甲三、結勸

  (分二:乙一、具足皈依之心。乙二、培養專注之念。)

  我們看總結的地方。總而言之,我們念佛有二個重點:第一個,你要具足皈依之心;第二個,培養專注之念。具足皈依之心就是信願,你要深信一句佛號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所以智慧無量;無量壽,所以福德無量。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所以這個佛號,它的譬喻就是怎麼樣?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這個地方就是說,佛號是一種真實的功德,雖然我們造了很多罪業,但是罪業是虛妄的。

  所以昙鸾大師解釋十念必生,他說我們無始劫來,造了很多的生死罪業,怎麼十念就能把它消滅?昙鸾大師說:因為你以前造業是用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心境和合造了虛妄的業,不管你造了多少,它的本質還是虛妄的;而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彌陀的真實功德,所以你用真實的心,憶念真實的功德,它的本質就是真實的,雖然少,但它是真實的——真能破妄!好比說這一個房間黑暗了很久,不管你黑暗多久——千年的暗室,一燈即明,光明能夠破除黑暗嘛,對不對?

  所以你相信你念佛是怎麼樣?隨順本性、隨順真如、隨順彌陀的本願。本性是不能改變的,妄想是違背本性的,以《法華經》來說,它是離家出走的小孩子,你憶念真如是把心帶回家,不管怎麼弄,你的本性還是清淨的。

  所以,在念佛的時候,你是用一種隨順本性的心來念佛。所以這個地方要知道,我們念佛的時候,這是一種真實的功德,你即使造了很多的生死罪業,它畢竟都是一種虛妄的境界,真實是可以破除虛妄的,就好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一樣,不管這個黑暗有多久。

  乙二、培養專注之念

  當我們的信願栽培起來之後,我們念佛就容易了。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我們產生強烈的皈依,就以一句佛號當做法中之王。所有的法門都可以往生,但是稱念阿彌陀佛是最直截了當的法門,他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邊的功德妙義,所以臨終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不要去在乎這人世間短暫的因緣,人世間是夢幻泡影,不管你今生過得滿不滿意了,它總會過去,它只是一個過程,人世間沒有必要去執著的,好壞都是一場夢而已,重點是你來生要去哪裡比較重要!

  好,我們這一堂課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回向!

  說明:本講記原文取之網絡,佛弟子吳旭東進行分段小題目的編輯和再校對,旨在方便學長們學習。當中可能還會存在錯誤之處,敬請各位學長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末學聯系方式:

  電話:180 2019 9287

  微信:wxdamtf

  qq: 497647428

  郵箱:497647428@qq.com

  末學 旭東 合十

  2015年7月22日

             淨心與淨土 上淨下界法師 講於美國

 

上一篇:心上蓮花:彌陀碑
下一篇:心上蓮花:信心與奇跡 南山寺三次佛七發生的奇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