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樣子,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他就示現一個好學的樣子。你看十九歲真的為了好學,捨棄榮華富貴、捨棄王位出去參學,尋師訪道,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像這樣的人出身、身分特殊,王子,聰明好學,這樣的身分、這樣的人品,哪個老師不喜歡這種學生!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他統統去學過,到最後三十歲,沒地方再學。但是雖然學十二年,沒地方學了,可是終極的疑問沒解決。對六道太清楚了,怎麼清楚?在世尊出現那個時代,印度所有宗教、學術都把禅定看得很重,沒有不修禅定的。佛在經上常講的四禅八定,這不是佛教的,四禅八定是古印度宗教所修的、學術界裡面所修的。能夠得到四禅八定,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也就是說,你都能看到、你都能聽到、你都能夠接觸到。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當然對於六道那就太清楚了,可是這裡面肯定至少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六道從哪裡來的?第二個為什麼有六道?第三個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三個問題確實宗教界沒有人能解答,學術界也沒有人能夠解答。釋迦牟尼佛只好到菩提樹下,那時候不叫菩提樹,叫畢缽羅樹,以後他在那裡開悟,這個樹我們就稱它為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他在這個樹下覺悟了。怎麼覺悟的?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把四禅八定也放下,入更深層次的禅定,這一下就開悟了,所謂是「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於是這些問題解答了,也就是此地講的一體、二用、三周遍、四德統統明了,我們叫做成佛。真放下,十二年所學的全放下,所修的也放下,世間法!放下之後,才真正契入到真實,這我們能相信。
惠能大師在中國所示現的是普通的凡夫,沒有念過書,他不是知識分子,他不認識字。縱然學佛了,你去看看《壇經》,《壇經》裡面第一品是他的傳記,他的歷史,沒有上過一天學,沒有聽過一堂經;黃梅五祖的道場是禅宗道場,他沒有一天進過禅堂。他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派遣他到碓房裡面去做義工,因為他是砍柴的樵夫,在廚房裡面破柴、舂米,他就干這個事情,干了八個月。最後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他,他成為一代祖師,憑什麼?憑放下。五祖在半夜三更召見他,在方丈室裡面跟他講《金剛經》。我們能想到有沒有經本?沒有,他不認識字,他拿經本沒用,他不認識字。所以五祖給他講的是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放下就徹悟了。他悟的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是相等的、平等的。悟了之後沒有一樣不通,一悟一切悟,一通一切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就能講給你聽;念的人沒有開悟,聽他一講就開悟了。這給我們說明一樁事情,妄盡還源與讀經、學教沒有關系,研經學教還得把經教放下,你才能夠悟入。你要不放下,那就變成所知障。障礙有兩種,一種煩惱障,一種所知障。放下就對了,放下你所學的那些東西,那個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悟入。我們今天要不要學?天天在學,我學五十八年,快到六十年,天天在學。我們在學是一種方便法,為什麼?不學經就會打妄想,就會胡思亂想,煩惱障現前;把精神、時間集中起來學經教,妄想就少,用這個方法來除煩惱障。煩惱障除了之後心得清淨,再把所知障放下,這才能夠悟入。所以這是一種方法,就是修禅定的一種方法。讀經也是禅定,講經也是禅定,聽經也是禅定,念佛也是禅定,沒有一樣不是,只要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煩惱輕、智慧長,那就叫禅定,那就叫止觀。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集) 2009/2/6 台灣華藏電視台 檔名:12-04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