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老師您好,眾生有求,佛菩薩有應。這個應快到什麼程度?是一念想起佛菩薩的形象,還是要念出聖號?出現應可能是事情有轉機或提示方法,或遇到好的緣分或夢中提示等等。如果沒有感受到這個應,除了不善之外還有什麼緣故?
人間天老師:過去強調這個“應”,有高有低,高的是一切都得到圓滿,低的就只是回應一下。快慢,這不好說,因為我們的感受能力不同,就像有人反射弧長一樣。
而感應和佛菩薩的回應又有區別,如過去說:感應可不都是好的,比如頭疼迷糊啊,從感覺上來說並不是很享受這類感應。
世人多是執迷於所謂的“我”,往往什麼事情都從小我的角度出發,都希望是對小我有利益,這是我們把事情理解狹窄導致的。
與佛菩薩的種種隔膜障礙,也多是因為有了這個“狹小的我”的主觀影響,在多重顛倒裡貼加多重妄想,又加入多重的計較執著。
雖然我們想理解某事的真相,但這種能理解的基礎非常差,會讓錯誤頻發,若不能及時解決,堆疊至無法遣散,從而和佛菩薩要傳遞的信息相背離。
如何求能更容易獲得感應?如求觀音菩薩的兩個標准一樣:一是要至誠,二是沒有不善在其中。如果這兩條基礎滿足了,就可以去求菩薩。
理論上思維、觀想、稱名等等能得到菩薩的回應。但若想獲得回應的比例更高,那麼就要在“至誠”、“善”二者上著手了,我們也要深入思維:如何更大程度做好這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