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經典關於忍辱的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典關於忍辱的開示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是學佛人的必修科目,佛經對其描述較多,末學歸納為四類:

  一 忍的種類:

  1《優婆塞戒經》(卷七羼提波羅蜜品)

  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

  二 不忍之害:

  1《三摩地王經》

  互相若生嗔恨者,淨戒廣聞不能救,參禅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

  2《佛遺教經》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3《七處三觀經第24經》(大正藏卷2)

  五惡不忍辱。何等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讒,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聞,惡行,五者已命盡身墮惡地獄。是為五惡不忍辱者。

  4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為人丑陋,喜瞋恚人故;生無所知,不學問故。

  5《大莊嚴法門經》

  瞋恨者能滅百劫所作善業,是名瞋恨。若於一切煩惱境中無所障礙,名無瞋恨。

  三 忍之益處:

  1《法句經》

  見怒能忍 至誠安徐 口無粗言 不害眾生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2《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第七章)

  3《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5《維摩诘經;佛國品》

  忍辱是菩薩淨土。

  6《妙法蓮花經》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7《大寶積經》卷七十八〈富樓那會·具善根品〉

  忍辱為十力之本,諸佛神通之原,無礙智大悲皆以忍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覺、道分皆以忍為本。

  8《大智度論》(卷三十)

  忍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於眾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為大铠,眾兵不加。忍為良藥,能除惡毒。忍為善勝 ,於生死險道安穩無患。忍為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9《十善業道經》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四 忍之方法:

  1《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若有愚下狂亂眾生來罵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難可禁制,應以鐵鉤而調伏之。瞋心醉象,亦復如是,以忍辱鉤而制御之,令其調伏,名為安忍波羅密多。

  2《優波塞戒經》

  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誰當受罵。……世間罵者,亦有兩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4《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安樂行品第十四)

  5《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摩诃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捨棄,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6《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維,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維,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7《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密。

  8《大般涅盤經》

  菩薩修行大涅盤者作是思維,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度煩惱河。以是思維,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9《六祖壇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般若品第二)

  10《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11《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菩薩有二法,一切智為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捨己樂;施與他樂。

 

上一篇:方海權:講因果故事二十五朱氏排斥心,突然變丑皺
下一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及注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