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劉素雲:無量壽經37集文字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咱們學習第二十四品經文,這品經文的題目是: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一品經文非常重要。主要是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隨著念佛功夫的淺深,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我們從這部經裡得到一個綱領,是什麼因緣成就了這不同的品類呢?這個總的綱領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為往生的條件就是這一句,所以這一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總綱領。

  往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幾句經文,我們看一看,主要是說什麼意思:

  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們有發心——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總的分為三類,就是上輩、中輩和下輩。

  我們看這一句經文: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西方世界是三輩九品,這個不是專對我們說的,是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的共同現象。

  “諸天人民”是指六道眾生。這是告訴我們范圍都包括哪些。

  下一句經文是: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這個“至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是真正的覺悟,知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生死輪回太苦,我們這一生要是不往生,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得多得多。

  怎麼知道來生比今生還要苦得多得多呢?

  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每一天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到底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來生去哪一道,你不用問別人,問你自己就知道了。你的惡念和善念、淨念,一比較,你就知道你來生應該去哪一道了。

  《地藏經》裡面是這樣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句話講得一點不過分。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這句話,我們就會生起恐怖之心。恐怖之心是什麼?你會害怕的。現在呢,我們遇到了一條生路,能夠免墮三途,造的重罪可以不受報,你說我們是不是太幸運了!如果沒有遇到這一條生路,那我們真是死路一條,必墮三途無疑。

  如果我們遇到了這條生路,一心一意求生了,眾生一發“至心”,十方諸佛皆來贊歎,一切龍天善神都來保護你。因為至心一發,你就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現在就等於是後補佛、預備佛,一往生就成佛了。

  你說諸佛如來怎麼能不贊歎你!

  所以“至心願生彼國”這一句很重要。

  有的人抱著僥幸的心理,經上不是說,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嗎?那現在不用著急,等我臨終的時候,我念一句、念十句阿彌陀佛,我就往生了。

  我這樣跟大家說,你們可以到醫院裡去看一看,看什麼?看那些要死的人,有幾個人頭腦是清醒的,能夠念一句、十句阿彌陀佛?他們連自己的家親眷屬都不認得,哪還有一點點往生的希望呢?

  真正知道“生死事大”“輪回恐怖”,這才是真正覺悟。

  大家看廣欽老和尚,老人家臨往生前的七天,他不是“念”了七天阿彌陀佛,而是“喊”了七天阿彌陀佛。你想,這麼一位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都是“至心念佛”,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怎麼能與老和尚的修行功夫相比?

  我在這裡真誠地提醒同修們,起心動念就是念佛,就是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

  什麼都不想你就會成就的。所以不要存僥幸的心理。

  看下面一段經文: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從現在開始,大家一定要注意,精力要集中。因為從現在開始往下說,就是上輩、中輩、下輩往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具備這些條件,往生者,佛是怎麼樣來接引的。他有共同之處又有區別之處。所以希望大家認真地往下聽。

  剛才這一段經文,我們先看〔捨家棄欲〕這個名詞。

  家有四種:

  一,田宅之家。

  二,煩惱之家。

  三,三界之家。

  四,生死之家。

  家有這麼四個類型。這裡的“捨家”是指捨棄這四種家。

  “棄欲”是指遠離種種欲望。

  大家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捨家不是說你從那個田宅之家出來了,那就算捨家,是要捨這四種家。

  〔沙門〕:這裡是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修行人,叫沙門。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是九法界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本條件,就是要發決定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

  這裡面我重點說說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我們注意聽,無論是上輩往生,還是中輩往生,還是下輩往生,這一條是必須具備的,是總綱。

  〔修諸功德〕就是修行六度波羅蜜等菩薩行法,叫修諸功德。

  我們先來看第一類。不是分三類嘛,我們現在看第一類,上輩往生者修學的綱領,就是上面這一段經文。每句經文都含有深刻的意境。

  比如說,第一句

  〖捨家棄欲〗

  對這一句,有同修有誤解,認為上輩往生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沒份。這個認識屬於一種誤解。

  如果說你以為一定要出家才行,大家想一想,本經“德遵普賢第二”,經文開端舉了“賢護等十六正士”,這些人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地位是平等的,這十六位正士都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薩。“上品上生”怎麼能沒有在家人的份呢?

  所以對這一句,我們千萬不要有誤會。

  比如說,劉素青老菩薩是在家居士,她是上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實際例子。

  所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上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出家人有份兒,在家人同樣有份。

  佛在經論裡,給我們講有四種“家”,也有四種“出”。

  佛法的四種家:

  一是田宅之家,這就是什麼呢?就是大家觀念中的妻子、兒女、財產、房屋、田地、不動產等等,這些就屬於田宅之家。

  二是煩惱之家,我們大家都知道。

  三是三界之家,六道輪回之家。三界之家也就是六道輪回之家。

  四是生死之家,這是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死。

  佛不是要我們出田宅之家,而是要我們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也就是說,佛要讓我們證果,必須都要出這個家。

  “出”也有四種。家有四種,出也有四種:

  第一種是身出心不出。

  這樣的出家人,身出了田宅之家,心裡依舊貪戀五欲六塵,希求名聞利養,這是身出心不出。

  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

  即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皈依三寶,依教奉行。雖然是身在家,有田宅,有妻子兒女,但是他的心地清淨,對於家宅,對於五欲六塵,並不沾染,這叫心出身不出。“賢護等十六正士”就屬於這一種——心出身不出,在世法中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一樣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上品上生。

  第三種是身心俱出,就是身心都出家了。

  佛門古今的祖師大德,為出家人做好榜樣的,就是這樣的人,就是身心俱出。

  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

  這不是指普通人,是指我們在家居士,而這些在家居士,不是真正的學佛人,他是身也不出,心也不出。

  這裡有兩種出家是正確的,兩種出家是不正確的。哪兩種是正確的呢?是心出身不出,這是一種;第二種身心俱出。這兩類都是上品上生。

  看下一句:

  〖捨家棄欲〗

  這個“欲”是指欲望,也就是希求。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因此我們對世間的希求都放下,對佛法的希求也要放下。“棄欲”,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希求都要放下,才能得到清淨心。

  下一句:

  〖而作沙門〗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人,就稱作沙門。這個“沙門”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要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可以稱作沙門。

  上輩往生,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在這個基本條件下,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相應。

  看下面五句經文: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五句經文,是修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原則。

  因為上、中、下三輩往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五句具足信、願、持名三資糧,所以說這五句經文是非常重要的。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修什麼樣的功德?念經、念佛的功德。就是專念《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

  念《無量壽經》的功德,念阿彌陀佛的功德。

  自己專念,也要勸人專念。把專念的好處,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

  〔發菩提心〕就是清淨心。

  〔一向專念〕就是平等心。

  〔阿彌陀佛〕就是覺悟的心,就是清淨、平等、覺。

  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三學都具足了,你三寶也就都具足了。

  看下面一段經文: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看〖此等眾生〗

  這個“此等眾生”他指的是哪些呢?就是說他的范圍是什麼?指念佛功夫成就了,生死自在了,來去自由的眾生,都包括在這“此等眾生”這個范圍裡。

  他們的往生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壽命到了,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第二個說法是他自己想去,佛來接引。是兩層意思。

  〖經須臾間〗

  這句經文,是告訴我們往生的速度之快。

  娑婆世界距離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在凡夫的心目中真是個天文數字。實際上虛空法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

  因為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佛來接引時,往生者已經入一真法界。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無限的空間。

  我們現在生活的是三維空間。大家想想,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無限的空間。所以,須臾之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和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完全相同。這又是一個不可思議!

  看下面兩句經文: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德能幾乎全部恢復,這非常的稀有難得。這應該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難信之法。為什麼?因為果報殊勝到這種程度,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的。

  我們是一介凡夫,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境界,就和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完全一樣了。這真真是不可思議!真真是難信!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一段經文,就是佛再一次叮囑、勸勉我們,你看到前面所講的無比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要想在這一生能夠見阿彌陀佛,能夠親近阿彌陀佛,就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你一定要發心,一心一意地專求淨土。我在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就只有這一個求,佛勸勉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絕對沒有第二念。一句佛號就是一部圓圓滿滿的《無量壽經》。

  下面兩句經文是:

  〖積集善根。應持回向。〗

  專念是正行,修善是助行。

  特別要注意這“善根”兩個字。不是“積集善根”嘛。

  世間法的善根,是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癡。

  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進。有區別。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淨念相繼”。

  淨念相繼是菩薩的善根。不夾雜、不間斷是積集善根。

  〔回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求生淨土。

  下面這兩個字〔由此〕是指什麼說的?是指上面所說的因緣。

  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這一生中一定能夠見佛。見到阿彌陀佛了,當然你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定是圓證三不退。

  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所有的一切經論裡都沒有,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也都沒有,是找不到的。如果我們今天遇到了,又當面錯過了,就是罪過。

  大家注意聽這句話,如果我們今天遇到了,又當面錯過了,就是罪過。“罪過”兩個字已經說得很重了!

  以上所說的是上輩往生。

  大家回去認真地把這一段好好地再看一看。

  這就是上輩往生是什麼條件。就是具備什麼樣的條件能夠上輩往生。

  下面說中輩往生,看這一段經文: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這裡面有一個詞“飯食沙門”,那個食(食品的食)在這裡念sì,“飯食沙門”不能念成“飯食(shí)沙門”。

  看這幾個詞語:

  〔齋戒〕:“齋”是清淨心;“戒”是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訓,沒有過失。

  〔起立塔像〕就是塔寺、道場。“像”是佛像。“起立塔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建立道場,塑造佛像,引申為培養佛教人才,弘法利生。所以起立塔像,含有好幾層意思,我們不要把它弄混淆了。尤其是最後一個意思,引申為培養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飯食沙門〕:“食”,我剛才說了,食物的食要讀“sì”的音;“沙門”在這裡是指出家人。“飯食沙門”就是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出家人,就叫飯食沙門。記住,是“四事供養”,不是“事事供養”。

  〔懸缯然燈〕:“缯”是幢幡,“懸缯”是表示弘法利生。這個“然”和那個燃燒的“燃”,是一個意思;“燈”是佛前供的供具。“然燈”是什麼意思?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思,這叫然燈。

  〔散華燒香〕:這個“華”,和我們平時說的“花果”那個“花”是一個意思,“華”是表修因的。“散華”是什麼意思?是莊嚴道場,表修習、示范、布施佛法,莊嚴社會的身行。這個“香”是表“戒定慧真香”。“燒香”是淨化空氣,表以戒定慧真香,淨化自己的身心環境。不能單從字面上來看,還要看它的深刻含義。

  下面說,中輩往生的有業障,不像上輩往生的,把業障都拋棄掉了。中輩的還捨不得,不能把這個業障捨得干干淨淨。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這兩句話呢,是說中輩往生的心願、行持比不上上輩,可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這一句非常要緊,千萬千萬不能疏忽,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什麼,中輩往生的人,因為他的業障沒有完全捨棄干淨,他的修行比不上上輩往生的人,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上輩往生的,缺不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中輩往生的照樣缺不了這一句話。

  我們要求生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一向專念”。

  下面兩句: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經文所說的,都是中輩往生的人他們的修因。他們的修行也不簡單,用一句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定要明白經文的意思,否則,“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把經義解錯了,三世佛都喊冤枉。

  隨分隨力,積功累德,這就是“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盡心盡力地去做,做得自己心安理得,這就是圓滿的功德。超過自己心力之外的,勉強地去做,就會生起煩惱。這就不對了。

  比如,有人想做功德。自己沒有錢,就到處借錢去做。有的人看別人做了什麼,自己不具備條件,也硬要攀比著去做。比如說,佛門裡的化緣,佛在世的時候沒有這個,佛法傳到中國時也沒有。

  因為攀緣則不清淨,隨分隨力去做,你的心是清淨的。我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這就功德圓滿了。超過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這就不圓滿,是有欠缺的,這都是在造業。

  佛的標准是清淨、平等、覺。如果你的心不清淨、心不平等,這與佛法不相應,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

  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你這樣做,是變成了世間有漏的福報。雖然有福報,但是它有漏。有漏的福報很麻煩,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將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完沒了,糾纏不清。所以,這樣的福報你希望得到嗎?佛弟子有智慧,決定不搞這樣的事情。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真心實意、盡心盡力去做就好。

  我記得,我曾經跟大家說過,十幾年前,五大連池的鐘靈寺住持上覺下悟法師建鐘靈寺。他是我第一個接引我進佛門的皈依師。因為師父要建寺院資金短缺,老人家是到處化緣。我看著師父到處化緣我很心疼,我怎麼能幫幫師父?但是我又曾經發過這樣的願:我過去不化緣,現在不化緣,將來永遠不化緣。這與我想幫師父的想法,就有沖突、有矛盾。如果我自己有錢,那就什麼都別說了,我一定會給師父的。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我幫不上師父,我心裡覺得愧疚。

  所以後來就這件事情,我向淨空老法師請教,我把這個事情跟師父說了,我說:師父,請您告訴我,我應該怎麼辦?老法師是這樣回答我的,說:既然你發了不化緣的願,那還應該兌現這個願。

  從那以後,我的心不再糾結了。去年,2017年,是覺悟法師往生五周年,我曾經寫了一篇《祭師文》,來懷念我的恩師——上覺下悟法師。

  下面看這句經文:

  〖奉持齋戒〗

  看到這一句有人又產生疑惑了,有人以為奉持齋戒就是過午不食,要持戒。佛聽到都搖頭了。因為什麼?你又依文解義了。

  形式上的持戒、持午,這是小乘佛法。

  念佛法門乃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

  這裡講的齋與戒與小乘的齋戒不一樣。

  這個“齋”是清淨心,這個“戒”是沒有過失,身、口、意三業清淨這叫戒。

  怎麼樣“奉持齋戒”呢?老實念阿彌陀佛就是奉持齋戒。

  這回大家聽明白了吧,什麼叫奉持齋戒。

  下一句:

  〖起立塔像〗

  是指建立道場。

  “塔”是塔寺、道場的意思。“像”是佛像,道場裡供養佛像。

  今天的科技非常發達,最好的塔寺是什麼?就是電台、電視台。如果你建一個佛教的電視台,二十四小時講經、說法、念佛,這樣的佛法才能夠普利眾生,這是“起立塔像”。

  不要誤會了,不是幾個人弄個小廟,建個道場,過了不幾天就變質了。因為什麼?信眾多、供養多,什麼問題都出來了。

  古人說得很有道理,建道場的時候,大家都熱心地出錢、出力,都是菩薩。道場建成之後,菩薩都變成了羅剎,爭名奪利、天天吵架。這樣的道場,還不如不建的好。

  下一句:

  〖飯食沙門〗

  這裡的“沙門”是指出家人。

  對於真正發心修道的人,我們要供養他,使他的生活沒有憂慮,所謂“法輪未轉食輪轉”。清苦的生活好。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條件具備,沒有後顧之憂,身安道隆,這樣可以專心辦道。這是供養。

  “飯食沙門”,我們要依佛制“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樣的供養,是正確的,是如理如法的。

  看下面兩句:

  〖懸缯然燈。散華燒香。〗

  這兩句真正的意義是宣傳佛法,真正的意義是宣傳佛法。

  下兩句:

  〖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這是將日常所修的功德,都回向求生淨土。

  以上我們說的是中輩修行的方法。

  中輩往生的人,他們臨命終時,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這些人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是怎麼樣來接引的。

  看這一段經文: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在他的面前。雖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與佛的真身沒有兩樣。又有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們前後圍繞,都示現在往生者的面前,攝受導引他。這個時候,往生者即隨化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也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輩往生的人差一等。

  這是中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我們看這個詞〔功德智慧〕:這個指什麼?是指斷惑的功夫,這個“功”;這個“德”呢?是往生後的品位。“智慧”是從自性中流出來的真實的智慧。

  中輩往生,和上輩往生臨終的情形相仿佛。一種是壽命到了,就是報盡往生,捨報了。另一種情況,就是修行的功夫成就了,可以自在往生了。雖然他還有壽命,他也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

  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海會菩薩們都來接引。經上雖然講的是化佛,來接引的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沒有無量無邊的化身,怎麼能同時接引十方無量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呢?化佛跟真佛沒有兩樣,報身、應身、化身實際上是一身。

  與佛同來的這些大眾,一定是跟往生者有很深的關系。如果沒有關系,他們不可能隨佛一同來接引。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一生當中決定證得無上菩提,這個果報的殊勝,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類的人(就是中輩往生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輩要差一點。

  “功”是修行的功夫,就是他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上輩往生的。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輩的差一等,但是沒有說他的福德次於上輩。這裡說的功德差一點,福德沒有差。所以說,中輩往生的人,他的福報、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為什麼?這是佛力的加持!

  那“功德智慧”怎麼樣區別?

  “功德”是講斷惑。佛說眾生的業惑有三種: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比如我們念佛往生,是一品惑也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我們的功德智慧是最淺的。

  假如我們把見思煩惱斷了,本性裡透出來的智慧,決定比沒有斷惑的人要多得多。就是我們只要透出來一分自性裡的智慧,那我們就比沒斷惑的人,那個智慧要多得多。由於斷惑的程度不同,功德也不一樣。

  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斷是功夫,這個“德”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他得的果報比凡聖同居土要殊勝。這是斷惑證真的果報。相好光明、壽命長短的福報,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都是平等的。這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獨在極樂世界是平等的,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世界,所以諸佛贊歎。

  那麼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那功德就更加殊勝了,他的智慧如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提升品位,一定要從斷煩惱修起,一定要把煩惱、妄想、習氣斷掉。

  往生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向專念。

  老法師經過多年的觀察,說:

  一個人念佛,成功的多,沒有障礙,沒有干擾。

  一個人一個道場,一個道場就一個人,精進不懈、死心塌地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會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亂。

  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他自己明了。這樣的人修行一定成就!

  我記得前面我曾經說過,老法師告訴我們說:

  一個人一個道場,就是這個道場就你一個人,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成就得快,成就得多。

  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獨修比共修成就要快、要多!

  接著往下看,下輩往生的: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一段經文就是說:下輩往生要具備什麼條件。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就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大家回過頭來想一想,上輩往生也要具備這個條件,中輩往生還要具備這個條件,下輩往生照樣要具備這個條件。所以說,這是總綱。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總綱!

  下輩往生的這一類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輩和中輩往生的人一樣修諸功德,還是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歡喜、信受、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回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我們可以看一看,有區別。

  下輩往生的人,除了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以外,這個條件,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回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這是下輩往生和上輩、中輩不同的地方,這是下輩往生的幾個具體的條件。

  下輩往生的人,如果你沒有像前面講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但是他們有心、有願,看到別人做功德,合掌歡喜,恭敬贊歎,這就等於他自己在修功德。

  所以說,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彌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那麼別人修習的功德,你也能把它轉變成你自己的功德。

  佛法的修行全在用心,這個心是非常重要的。三輩往生實際都是在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輩,善用心的就是上輩。

  什麼是不善用心呢?那大家聽到這兒,誰不想善用心呢?

  善用心就上輩往生,不善用心就下輩往生。

  那就講講什麼是不善用心。

  看到別人的功德殊勝,他嫉妒、破壞。要知道,別人的功德,一點兒也沒有損壞,你把你自己的功德完全破壞掉了,而且你自己造作罪業,這就是不善用心。

  比如,弘法利生的事是功德,我們對於講經說法的法師,能障礙嗎?我們決定障礙不了他,破壞不了他。能破壞的是什麼?是把眾生聞法的機會破壞掉了、斷掉了。對於法師來說,一點兒損失都沒有。

  斷絕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比什麼都大,決定是墮阿鼻地獄的!

  所以我在這裡告訴大家,千萬不要障礙講經說法的法師們。

  看下面幾句話: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是下輩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

  再說一遍,“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下輩往生的人,你對於念佛法門,對於阿彌陀佛,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真正地生歡喜心,真正地深信不疑。

  這個“樂”就是愛好的意思。

  非常愛好念佛法門,修學念佛法門,絲毫懷疑都沒有,用一顆真誠心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具備這樣簡單的條件,就足夠了,就夠你下輩往生了。

  下面看這幾句經文: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就是說下輩往生的人,他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是怎麼樣來接引的。

  此人臨終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一樣,這和中輩和上輩都有區別了。下輩往生的人,佛來接引他,他就感覺像夢中一樣,他也能夠往生極樂淨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於中輩往生的人。

  這是下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我們看看這個關鍵的詞〔夢見彼佛〕:這裡的“夢”不是說真的在做夢,而是說臨終時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見到佛一樣。

  平時我們一聽“夢見彼佛”,那就是做夢夢到佛了,佛是在夢中來接引的,不要誤會。這個是說,這個夢,不是說真的在做夢,而是臨終佛來接引,臨終者他感覺自己好像在夢中一樣。這樣修行的念佛人,他在臨終的時候,我們還用這個詞,夢見阿彌陀佛。

  當然在下輩往生裡,這個功夫啊也有淺、也有深。功夫深的呢,他也能夠預知時至,也見到佛來迎。那下輩功夫往生的,只是夢見,這裡的夢見不是做夢。“夢見”是說他臨終見到佛,就像夢中一樣,不是那樣的清楚明白。換一句話說什麼?下輩往生的人到他臨終的時候,他見到佛以後,他沒有辦法告訴家人,他說不出來話。這又和中輩往生、上輩往生,又有區別了。

  我們在送往生的過程當中,也能見得到。比如說,我在送往生的時候,見到有的確實是往生了。我從他什麼地方看出來呢?一個是他預知時至,這一條是最重要的;再一條,他臨終之前那個表情動作,就是他見到佛的動作,高興、笑,有時候還能用手指一指。這都是他見佛的具體表現。

  下面看這一段: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這一段的內容和上面又不一樣了,上面是說的上輩、中輩、下輩往生,是指專修念佛法門的。

  我剛才給大家讀的這一段經文,下面我來給大家解釋:

  首先看〔住大乘〕:

  是指平時不是專修淨土,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余法門的一類眾生。注意了,這個內容不一樣了!“住大乘”不是專指修學念佛法門的,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余法門的一類眾生。注意這裡有一個詞“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所以修學其他大乘的法門,也要一門深入。

  下面一句〔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說至少十念。這裡的十念,有平時十念和臨終的十念。

  〔聞甚深法〕:

  是指聽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門,叫聞甚深法。

  下一句: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住”是指安心住在大乘佛法中。

  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成功的秘訣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字“專”。

  下面幾句:

  〖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這幾句經文是說往生淨土的條件。就是不專修念佛法門的,他是修大乘佛法其他法門的,但是他做到了一門深入。這樣的往生淨土的條件,就是剛才這四句話。

  “向無量壽”,就是向阿彌陀佛。這些人跟修行淨土的不一樣。淨宗是一向專念是正修。助修也是念阿彌陀佛,正助雙修都是念阿彌陀佛。

  修學大乘其他法門的,他們的正修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門的修學,而把念佛當作附帶的,這就是兼修念佛法門。這就是專念和他們不專念的區別。

  下面一句:

  〖聞甚深法〗

  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這個法門在一切法裡,是第一甚深法,沒有比這個更深的。正因為這個法門太深,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古德常常這樣地比喻,等覺菩薩觀看這個法門,猶如隔羅見月。這個“羅”是什麼?是羅紗。什麼意思呢?就是等覺菩薩看這個法門,就等於像隔著羅紗看月亮一樣。什麼意思?影影乎乎,看不清楚的意思。

  這些修學大乘的人,他們聽了念佛法門之後能生信心,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不是對普通人講的,是對“住大乘者”而說的。這個理念我們要清楚,就是這個難信哪,不是對普通人說的,是對那些住大乘者而說的。因為修學大乘的人,他們還沒有見性,還沒有大開圓解,他有法執,有法執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他能夠把這個執著放棄,能夠相信淨土念佛法門,是具有很大的善根,這不是偶然的,我們對他們應該歡喜贊歎。

  下面兩句: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一念淨心”非常重要,這是修大乘其他法門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重要的條件,而且是缺了不可以的。就是這四個字,“一念淨心”,這是最低的修學標准和修學方法。

  在他臨終的時候,有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雖然他一生都沒有念過佛,是修學別的法門的,臨終有人勸他念佛,他就生歡喜心,他就能夠接受,而且能夠生起信心,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一念只要是阿彌陀佛,就能往生!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淨土念佛法門,廣大無邊,普度一切眾生。

  看下一段經文: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不修淨土念佛法門,修學大乘其他法門的人,他們有一念淨信,所以他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他的往生情況是怎麼樣呢?是這樣的,這一位平時修學大乘的人,臨命終時,以他平時的修學功夫,回向求生淨土,佛與聖眾也一樣來接引他。他的感覺是什麼樣兒呢?也像下輩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感覺,也是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也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現在講淨化世間,從哪裡做起?必須先從淨化自心做起!

  現在大家提倡人間淨土,淨化人心,為什麼做不到?原因是我希望你淨化,我不希望我自己淨化。如果每個人都去淨化別人,不淨化自己,這個世間怎麼能夠得到淨化?

  一個人心清淨,一個人的淨土就現前;大家的心清淨,共業的淨土就現前。所以,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心做起,這才是正確的。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就是一念淨心所現的法界,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一發願,一念、十念都決定往生!

  這一品經文講完了。

  下面說說這幾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三輩九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總綱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總綱領。上輩、中輩、下輩,都離不開這一總綱領。

  第二,三輩往生的條件有同有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三輩往生必須具備的共同條件。共同條件是這個。

  那不同在什麼地方呢?

  上輩往生,要“捨家棄欲。而作沙門”,要正確理解“捨家棄欲”的真正含義。這裡的“家”指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捨家是指捨這四種家。

  上輩往生,在家人有份兒,不要誤解上輩往生一定要出家才行。上輩往生,出家人、在家人同樣有份。

  上輩往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現在面前,在極短的時間內,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中輩往生,是隨自己的條件積功累德,以這些功德回向西方,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中輩往生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在他的面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極樂世界。

  下輩往生,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以真誠心回向發願,求生淨土。

  下輩往生,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在夢中一樣。其實不是真的在夢中。

  以上三輩,是指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就是專中之專。

  “一心三輩”,是指平時不是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但是他能夠一門深入,修學大乘法的其他法門,臨終一念淨心,歡喜,接受,生起信心,願意求生極樂世界,最後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佛與聖眾前來接引,感覺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

  淨土法門,廣大無邊,普度一切眾生,這真是圓中之圓!

  重點我就說完了。

  這一節課的交流就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上一篇:戒色是你事業成敗的關鍵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天道天堂也有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