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圓瑛大師
甲二釋經文
乙一顯了般若
此經按施護譯本,世尊在靈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提。捨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雲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即世尊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菩薩之說,即是佛說。故結集家敘引菩薩自行甚深般若為發起序。又為修學甚深般若者之模范。此文若不引捨利子所問一段因緣,觀之莫明說法之由序。
丙一經家敘引
丁一明能觀人
【經】觀自在菩薩,
【解】‘觀’字,應讀去聲;非眼觀之觀,乃心觀之觀。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觀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執。‘自在’者,即智照無礙。觀有不著有,觀空不著空;心能轉物,不隨物轉;空有無礙,得大自在。一切眾生,不能起智觀察,但用眼觀。所以被境所迷,為物所轉,心有掛礙,不得自在。‘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因地中修反聞工夫,而得耳根圓通;解六結而越三空,獲二勝而發三用;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自修自在;又得無作妙方,自在成就:尋聲就苦,普度眾生,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得大自在,此度生自在;故名觀自在。又名施無畏,能以無畏之力,施諸眾生。
‘菩薩’二字,梵語菩提薩埵,菩提此雲覺,薩埵此雲有情。今稱菩薩者,從略也。乃是發大心修大乘者之稱,小乘羅漢辟支佛,不能當此之稱。今世人稱土地城隍亦稱菩薩者,訛也。按覺有情三字,當據菩薩修行,作三種解釋:一、約自利釋:雖已分證如來覺道,尚有識情未盡。二、約利他釋:普覺十方法界,一切在迷有情(有情,即眾生之別稱)。三、約兩利釋:上求無上覺道,下化一切有情。具此三義,故稱覺有情。亦稱大士、開士、法王子。菩薩六度齊修,萬行繁興。三違本願,普度眾生。不捨塵勞,而作佛事。寧可損己,專為利生;正是入世。有人說,佛教以出世為宗,是消極與社會國家無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大乘菩薩,不但入世,常在異類中行;驢胎馬腹,是其行處。又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常在苦趣,救度眾生;其積極為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