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雲:“君子慎所習。”
良習,引人遷善遠罪,邁向光明;
惡習,令人沉迷不覺,墮入暗冥。
一念回光,棄惡秉善,扭轉人生,操之在己!
文/惟覺安公老和尚
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每個人都想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裕、追求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但追求物質的過程當中,往往事與願違,因為追求的方向錯誤了,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富貴、幸福、快樂。世間的富貴,就好像花開花謝一樣,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我們就必須在無常當中,找到最安定、最幸福、最快樂、最真實的富貴。
善自調身心 具諸功德力
佛法對富貴的看法,可以用汽車來比喻,我們的身體就像車身,福德就像燃料,當下這念心就好像電源。車子要跑得快、載得多,車身就必須完整,底盤、钣金、引擎……都不能生銹、老舊、故障。此外,車子必須要有燃料,否則,即使是新車,沒有燃料也沒辦法發動。有了燃料,還必須電路完整,必須要把這些部分保養好,才是一部完整的車子。所以,在社會上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希望達到成功,乃至於登峰造極,就要注意四件事情:一、要有健康的身體;二、去除壞習慣;三、廣修善法;四、修習禅定。
第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的健康狀況,其實是由於過去造的因所呈現的果報。一般人只知道要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而不知道還有業力。假使前世造了惡業,身體就會不健康,容易愚癡;假使過去造了善業,六根就會健全,乃至頭腦聰明。了解因果的道理,今生就要從因地上努力,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當下這念心是否清淨?心清淨了,身體就會安定。
第二,要去除壞習慣。抽煙、喝酒、打牌,乃至嫖、賭等不良嗜好,就等於是慢性自殺,是缺乏智慧的行為,但是有些人明明知道不好,卻無法戒除這些壞習慣,如果真正了解這些不良習慣對身體的影響,自然而然就能做得到。以喝酒為例,一般人都知道酒喝多了就會生病、會酒精中毒,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沒有智慧、沒有信心。
儒家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身體,是過去修來的福報,這一生要懂得運用這個身體,努力種善因,積功累德,才不辜負此生得到人身。假使了解這些道理,就不會再繼續讓壞習慣損傷自己的身體。
福德與禅定 菩薩共修學
第三,要廣修善法。凡事離不開因果,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要在我們平時做人做事、起心動念處下手,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這一生的福德就會增長。如此果上生因、因上生果,始終都是良性的循環。相反地,假使不知道修正自己的行為,放縱自己的貪瞋癡,就會形成惡性的循環。
詩雲:“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唐朝王勃很有才氣,為“唐初四傑”之一。王勃的父親在交趾當縣令,當時王勃正好來到南昌,遇到都督閻伯嶼在重修的滕王閣上宴請天下名士文生,並邀集大家撰寫序文。這時,王勃毛遂自薦,很快就把序文寫好,得到主人的賞識,後來成為一篇流傳千古的佳文。
王勃為什麼會在這個時節因緣趕到呢?王勃想去交趾探望父親,但當時他所坐的船是歇在馬當,馬當到江西南昌起碼還有七百多裡的水路。他把船歇在馬當過夜,晚上忽然起了一陣大風,把帆船的繩子吹斷了,這艘船就像離弦之箭,一個晚上就到了江西南昌。一般人認為這是奇遇,但在佛經裡面來看,王勃的福德因緣成熟了,所以一切都很順利。
相反地,假使未曾種過善因,沒有福報,即使有好的因緣,還是無法成就,這就是“運去雷轟薦福碑”。宋朝宰相范仲淹經常私底下做善事。有一次,他的朋友告訴他:“現今有一位窮秀才,學問非常好,但三餐不繼,你是個仁心菩薩,就幫助他吧!”范仲淹就把這位窮秀才找來,一談之下,果然很有才能,只是時運不濟。
當時有一座薦福寺,曾請歐陽詢寫了一個碑。范仲淹想把這個碑文拓印下來,交給這位窮秀才去經營、發行。突然一個晚上,刮風、下雨、打雷,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了。由此可知,福德因緣具足是很重要的。福德從哪裡來?就是要在因地上勤修善法。
第四,要修習禅定。平時要多打坐,薰習禅定。得到禅定,心中清淨、平靜,沒有妄想,對人生自然能夠看得非常透徹,也才能消業、轉業,佛法雲:“三昧加持力,定業也可轉。”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萬年一念、一念萬年,就是無上的功德、福報。
儒家強調修心養性,以佛法來說,就是要明心見性。只要從以上四個方向來努力,身體和心靈就能得到最好的保養,就好像一部車子不但沒有損壞,而且燃料、電源充足,這部車就是一部如意車。有了這部如意車,在世間上做任何事業,都能稱心如意,從黑暗到達光明;修行有了這部如意車,就能到達菩提涅槃、到達淨土彼岸,得到真正的富貴!(來源:中台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