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師父可否為弟子簡單地闡述一下十二因緣、業報輪回?
上師:十二因緣是佛教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它講述了一個有情在生死中輪回,從此處死、從彼處生,然後從彼處生,又從彼處死,這樣不斷地生生死死的一種規律。
首先是由無明,然後生出這個“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它的次第。
首先舉個例子,比如現在我們這個身心狀態,是處於什麼階段?處於生和死之間。我們已生了,但還沒有死,正在老化。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老死以後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不是的,我們同時在積造著新的生死的因。前面有無明,推動我們造業,造了業,產生一個識。這個識是一個種子,比如說我們殺了一頭豬,就種下了一個識種子,這個識種子會導致我們投生到三惡道。但是它還沒有結出果,因為現在我們還是人。所以它需要一個什麼來觸發呢?就是我們在臨終時有一個“愛”,愛什麼呢?就是捨不得自己死掉,要活下去,然後就會貪愛。貪愛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呢?比如我們殺豬時候的那個種子,我們就像給那個種子澆水。澆了水以後,這個就“取”。“取”了以後就生出這個“有”,有什麼呢?有下一輩子的那個身體,將要投生了。到了臨終,“有”結束了,就開始中有,中有之後就結生了,那麼就開始了新一輪的生,然後又老死。
才生的時候,例如識緣名色,先有了名色,然後生出六入,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然後就能夠接觸對境了。眼根、眼識、色境(三和合),這個是觸。然後生受,有了這個對境的接觸,我們會有感受,就像我們手碰到桌子,就會有感受。有了這個受,我們就會感受種種的苦樂,然後我們就會追求喜歡的、舒服的,就會希望它過來,抓住不捨;對於我們不喜歡的,就把它推開。這就是一個生死輪回的狀態。這是你問的第一個關於十二因緣的問題。
上師:第二個問題,業報輪回的話,就是剛才說的造業、感果。一期的生死從哪裡來?是從前面的這個業——積造了業而來。業又從哪裡來?業是由煩惱而來,煩惱的根子就是無明。也就是說,由於有煩惱這個根子——無明,推動我們造業,造了業以後,我們就會輪回在生死當中。生死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善趣,一種是惡趣。善趣的話,比如像現在我們算是在善趣,人,還有天,都屬於善趣。為什麼叫善趣呢?因為樂多一點,苦少一點。然後惡趣呢,是苦多樂少。樂最多的是天,人是中間的,樂比天少,但是比三惡道的多。造了惡業投生會到惡趣,造了善業會投生到善趣。
但善惡業,都是生死的引業,在生死裡面輪回。要脫離這個生死,就必須要切斷這個造業的根子,就是無明,這樣我們就可以解脫了。
居士:謝謝師父!您可以用您的方式對我進行開示嗎?
上師:開示就是開顯、顯示嘛。比如剛才你對不知道的內容提問,然後我根據佛教的理論進行解釋,這就稱之為“開示”。
首先,我覺得你們在家的,不管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最主要的,我們都是不想得到痛苦,我們想得到快樂。那麼佛教會正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得到快樂的方法,什麼是脫離痛苦的方法。任何人需要的話,都可以拿去用。
希望你們了解一下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然後盡量多做善業、少做惡業。這樣的話,我們的未來就快樂多、痛苦少。這跟我們信仰不信仰佛教,都沒有必然聯系。
——節選自2017年4月宗宙法師接見居士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