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天如老人淨土或問新白話版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既然說娑婆本土四土具足,那只要在這裡展轉修行就是了,反而要捨這裡而往生那極樂國,為什麼呢?

  答:這一方雖然具足四土,無奈的是穢業難除。那麼要捨穢取淨,勢必向極樂國求生。四明說,本土濁重,十信才出苦輪。那極樂土境勝,九品都是不退。難道沒聽說大通佛在世時代,受教的徒眾,已經度過塵點劫來,還在聲聞的地步,都是因為退轉,所以涉歷長時間。如捨利弗已證六心位,還會退落五道,何況悠悠修行的人呢?因為這土,多遇退緣。所以說“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如果往生極樂世界,借助那勝緣,博地凡夫,便都不退了。因為這個道理,要求生極樂國啊。

  問:同居淨土,那種類很多。現今偏指極樂世界,而又偏贊它的境勝緣勝,為什麼呢?

  答:經上說,那極樂國眾生,沒有眾苦,只有諸樂,所以叫極樂世界。現今拿娑婆世界來對比,這裡是血肉形軀,有生都苦,那裡是蓮華化生,沒有生苦啊。這裡是時序代謝,衰老天天侵蝕,那裡是寒暑不變化,沒有老苦中啊。這裡是四大難調,多生病患,那裡是化體香潔,沒有病苦啊。這裡是七十歲就古稀,無常迅速,那裡是壽命無量,沒有死苦啊。這裡是親情愛戀,有愛必定分離,那裡沒有父母妻子,沒有愛別離苦啊。這裡是仇敵怨仇,有怨必定相會,那裡是上善聚會,沒有怨憎會苦啊。這裡是或者困苦饑寒,貪求不足,那裡都是衣食珍寶,受用現成。這裡是或者丑穢形骸,根多缺陋,那裡是端嚴相貌,體有光明。這裡是輪轉生死,那裡是永證無生。這裡有四趣的苦,那裡沒有三惡道的名。這裡是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為山,穢惡充滿,那裡是黃金為地,寶樹參天,高樓七珍,花開四色。這裡是雙林(釋迦牟尼)已滅,龍華(彌勒佛)還沒有來,那裡是無量壽尊,現在正在說法。這裡是觀音勢至,徒勞仰望嘉名,那裡是與二位上人,親為勝友。這裡是群魔外道,惱亂正修,那裡是佛化一統,魔外絕蹤。這裡是媚色妖YIN,迷惑修行人,那裡是正報清淨,實在沒有女人。這裡是惡獸魑魅,交互扇動邪聲,那裡是水鳥樹林,都在宣說妙法。二土比較,境緣迥然有別。而樂邦的勝,多得沒有窮盡,不能全都列舉啊。那境勝的,可以攝取眾生取淨的情執。那緣勝的,可以助往生修行人的道力。雖然同居淨土類很多,唯有極樂世界修行的緣具足,所以偏指啊。

  問:十方如來,都可以親近,如今唯獨推崇彌陀,為什麼呢?

  答:唯獨推崇彌陀,原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啊。所謂願重,經上說,彌陀往昔在因地中,曾經發種種廣大誓願。大略是,如果我成佛已來,那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聽我的名,修行善本,稱念我的名號,甚至十念。如果不往生的,我誓不取正覺。既然生到我國,如果有退轉,不決定成佛的,我誓不取正覺。所以《華嚴鈔》說,彌陀誓願重,偏接娑婆世界的眾生啊。所謂有緣,我佛釋迦在世時,眾生聽佛的教導,歸向彌陀,固然已經很多了。觀佛滅後,末法時期眾生,不管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有聽到佛教的,沒有不信向。沒有聽到佛教的,也會稱念佛名。縱然是頑愚暴惡,沒有信佛的徒黨,或在遭厄難危險之處,或有發贊歎怨嗟之聲,不知不覺隨便開口,便叫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和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在學行未穩,學語未成的,自然能唱阿彌陀佛。這都是不勸而發,不教而能,不是有緣是什麼?又如《無量壽經》說,我說這部經,使眾生見無量壽佛,以及極樂國土,應當求往生的,都可以求。不要因為我滅度以後,又生疑惑。未來的世道,經道滅盡,我用慈愍,特意留這部經,再住一百年。那時有眾生,遇到這部經的,任隨意願,都可以得度。又經上說,這部經滅後,佛法全沒有了,只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那時有不信而謗毀的,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所以天台說,應當知道阿彌陀佛對於這惡世,特別有緣罷了。所謂相關,前輩先覺說兩土聖人,示現居住淨土穢土。用折伏攝取二門,調伏眾生。這裡用穢用苦用促用多魔惱而折伏,使眾生知道厭離。那裡用淨用樂用延用不退轉而攝取,使眾生知道欣求。既然厭離並且欣求,那化道就實行了。又我釋迦佛在三乘授道之外,那沒有度盡的,就在彌陀。所以在大乘經中,反復叮咛,稱贊勸往的,大概與化道相關啊。因為這三個原因,所以唯獨推崇彌陀了。

  問:偏指獨推的說法,是美言了。欣厭取捨的道理,至大的教化了。敢問欣厭取捨,能沒有愛憎能所的過失嗎?

  答:你不知道我說的啊。這不是世間的愛憎能所啊。這是十方如來轉凡成聖的通法啊。如果不是厭捨,怎麼轉凡?如果不是欣取,怎麼成聖?所以從凡夫到聖位,從聖位到等覺,那中等以上的,無非是欣厭。極致到了妙覺,取捨才沒有了。所以先德說,取捨到極致,與不取捨,沒有差異啊。何況這淨土法門,只是一化機,而釋迦彌陀共立的啊。這裡指示往生,那裡接受來迎。倘若不是厭捨,出離這娑婆就沒有辦法。倘若不是欣取,往生極樂就沒有分。既然捨這裡了,又往生那裡了,借著那勝緣,直到成佛。那麼愛憎能所,功沒有更大的了,哪裡有過呢?

  問:取捨的道理,不敢議論了。只是往生的說法,能不違背無生的道理嗎?

  答:天台說,智者熱烈求生淨土,明白生體不可得,就是真無生,這就是心淨所以佛土淨。愚者被生束縛,聽到生就作生解,聽到無生就作無生解。不知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 生啊。長蘆說,把生作為生的,是常見的失誤啊。把無生作為無生的,是斷見的迷惑啊。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的,是第一義谛啊。天衣說,生就是決定生,去卻是實不去。三家的說法,意思很明確,現今我再用性相二字解釋一下。妙真就如性,本來沒有生。因緣和合,才有生相。因為那性能顯現相,所以說無生就是生。因為那相是由性顯現的,所以說生就是無生啊。知道這個就知道淨土的往生,是唯心所生。無生而生,理有什麼違背呢?

  問:往生之說,那宗旨分明了。但今天的學者,不能明白。千人萬人,都懷疑極樂世界遠隔十萬億國,臨命終時,恐難達到。又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明白呢?

  答:這太可笑啊。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到這裡還是不清楚。這沒有別的,只是眾生妄認自心在色身裡面,方寸之間,不知自家心量,原本廣大。難道沒聽過贊佛偈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並且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被我心量都包容了。恆沙世界,無量無數,我的心量,全部周遍。如此看來,十萬億國在我心中,其實很近,哪裡遠呢?命終往生時,往生我心中,其實很容易,哪裡難呢?難道不見《淨土十疑論》說,十萬億剎土,是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的罷了。只要使眾生淨土業成就,臨終在定的心,就是淨土受生的心,動念就是往生淨土時。因此《觀經》說,彌陀佛國,離這裡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就往生,不須愁遠。又如人的夢,身雖然在床上,而心意識遍到其他地方。往生淨土也是如此,不須懷疑啊。經上說,一彈指間,就能往生。又說,屈伸手臂間。又說,頃刻之間。所以《自信錄》說,十萬億剎土頃刻到,因為自心本妙罷了。這些重重的比喻,只是說明生在自己廣大心中,很近而且很容易的啊。我如今且不說廣大心量,先就你色身以內,方寸之間,說個譬喻。譬如從這裡到西天竺,一動就是十萬多裡,一路之上,經過很多國土。有一人雖然沒有親自到過,但曾聽他人講說一遍,記憶在心。那人後來坐臥之中,忽然動一念思量那國,思量千裡,便到千裡,思量萬裡,便到萬裡,思量天竺,便到天竺。用這個比喻往生淨土,便是這個道理。難道不是彈指之間,一念便到,哪裡難到呢?你如果不修淨業,要到就極其難。淨業如果成了,要到極其容易。只要願意,決不會相騙。

  問:不修淨業,要往生極難,這是真話啊。為什麼先前舉例的逆惡凡夫,臨終也能往生?我沒有聽到詳情,而且有疑惑。請詳細解釋一下吧。

  答:《觀經》說,下品下生的,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足各種不善,這樣的愚人,因為惡業,應當墮落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這樣的愚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種種安慰,為他說妙法,教他念佛。這人苦的逼迫,顧不上念佛,善友告訴說,你如果不能念的話,應稱無量壽佛。這樣的至心,使聲音不絕,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稱念佛名,在每一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的時候,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在好人面前。如一念間,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才開。觀世音大勢至,用大悲音聲,為他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聽了歡喜,當時就發菩提心。這是詳情啊。雖然十二劫在蓮華中,而那受用快樂如忉利天。所以古人說“華中快樂如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逆惡能往生的,《觀經疏》說,因為念佛除滅罪障,所以就以念佛為勝緣啊。我詳細了解經意,就是念佛滅罪而生。但用疏和論參照而明了,卻有三個意義。一是,有問如何用很少時間心力,而能勝過終身造惡呢?答:心雖然很少時間,而那力量猛利。這樣的心勇決,名叫大心。因為捨身事急,如人進入戰陣,不惜身命,名叫勇健的人啊。二是,現在雖然造惡,或現世曾修三昧。所以臨終勸念,定心容易成。也是乘急戒緩的人啊。縱然現世不修三昧,也是過去世的種子今天成熟,因為宿善業強,臨終能遇到善知識,十念功成啊。三是,如果不是過去世的種子<,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font-size:24px;">,又不是現修,那在念佛的時候,必有重重地忏悔。所以永明說“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過百兩的疊華。爝火微光,熱烈萬仞的積草。

 

上一篇:聖嚴法師:是否擁有神通便能無視因果?
下一篇:一行禅師:發現憤怒的本質,心就會得到解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