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歡喜或滿腹煩惱,需看過去是否和對方結了好緣。有所付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即是好因緣。佛陀常常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曾講述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少沙彌在一間古寺裡修行。他的教法很嚴厲,嚴格要求沙彌要精進用功,勿自我放縱、浪費時光。
老師父常對小沙彌們說:大家要精進用功,不管是行、住、坐、臥,一定不離經文。哪怕是在外托缽,走在路上也同樣要時時背誦經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彌,他謹記老師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缽出門乞食,眼睛專注地看著缽,直直地向前走,口裡朗朗地背誦經文。
那時,有一位長者看見他,打開大門要讓他進去,可是由於小沙彌背誦得很入神,而忘記了要托缽,一戶戶地走過去。
長者看到小沙彌從他家門口經過,嘴裡還一直念誦經文,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形,覺得這位沙彌很可愛!他就向前叫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了,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
長者又問:你為何這麼專心,乃至於對周圍的環境都沒有感覺呢?
小沙彌說:我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教我們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縱,要時時精進。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很多經文,而且要背會才可以回去。
長者就說:你這麼用功精進,不如以後每天都來我家,我供給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費心沿路托缽了。
從那開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長者供給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修行。年輕的沙彌很感恩,更加專心精進、深入經藏。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為過去種種好因緣的結果啊!
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因必有緣。有了因緣,才有互相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遠離的。人無法離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處於群眾,需與人結好緣。
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雖然有一段時間是在苦行林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為了教化眾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不能離開人群。
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能力及因緣度化眾生。所以善緣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語默動靜都需很用心、謹慎,比如說話,要為對方設想,說了這句話會讓對方安心,或是讓他煩心?不要逞一時之口快而去傷人,讓人起煩惱,那就結了惡緣。惡緣不只在今生會有障礙,讓對方心中產生怨恨;即使來生來世也會變成障礙,阻礙我們的道心、道行。
所以,發願度眾生,此時就應照顧好身、語、意業,結好眾生緣。凡事都要多用心啊!
確定自己是個有福報的人嗎——進來看看就知道了
好的人生態度取決於智慧
人生,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人生總有太多的來不及
人生少一點後悔
當生命的列車緩緩駛去……
釋 懷
給每一棵草開花的時間
歲月是潺潺流動的河
交往的距離
生命智慧:生活要留點純真
從此,平平淡淡,無怨無悔……
忘記是風度,捨得是智慧
驚起千只鶴,釋放了九年的隱忍
一茶一天地 一書一菩提
用稱贊改善世界
三情,三說,三境界…【心靈悟語】
苦樂人生
恐懼是一種虛無的病
領悟人的最高境界----無與靜
在當下的生活中尋找快樂,快樂就在我們身邊。
與人生共勉的十五句箴言,趁著年輕不要留下遺憾
站不住的時候 再勇敢一點
感動,如此的簡單
【轉】生命不是無盡的等待
內心如果平靜,外在就不會有風波
生活如此就好,不沉迷過去不狂熱未來
快樂是一種習慣
靠別人的安慰 不如自求智慧
說服自己
彎路是一種常態
“夠了”的快樂哲學
劣勢竟然也是最佳的出路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讓自己跨越的姿勢美一點!
要學會懂得遺憾
無論生活有多麼絕望,你也一定要找出其中的美好!
我們需要這樣的正能量,這些話值得回味!
沒有完美的人生
如果自己安慰不了自己,就看看吧
貪求與知足
生活就好比一艘船,你要知道自己的方向
寧心忌悲 應秋之容平
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神奇十句話讓人心更純淨,讓世界更美好
看到了這篇文章,那麼你將是真的很幸運——生命中無能為力的十件事!!!
修心養性最美妙的九大療法,超有用
明鏡亦非台
一日禅語:唯有精神的安詳,陪你淡而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