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第十八願善導釋》 082 他宗他派對“十念”的解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九節 十念他義

  “乃至十念”異釋頗多

  接下來請看講義中的“十念他義”。上面所講述的都是“十念正義”,也就是以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傳承來解釋“十念”。反之,如果不專依善導大師這個法脈,所解釋的“乃至十念”有可能會錯誤,那就不是本宗本門的意義,而是他宗他派的意義。

  十念他義——本願“乃至十念”之釋,經大師楷定之後,多以大師之釋為准;於大師之前,諸方異釋頗多,略舉其三。

  第十八願所講“乃至十念”的含義,經過善導大師楷定古今之後,如果看到善導大師解釋的,就都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准。可是在善導大師之前,因為沒有善導大師的解釋可看,所以“異釋頗多”,不一樣的解釋很多,這裡舉出三個。

  一、《雜阿含經》佛法僧等十念

  或引釋《雜阿含經》之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在南傳佛教(小乘)當中,最被注重的有三念、六念、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三念”,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就是“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就是十念。所以,這十念在南傳佛教中是很被注重的,這是小乘法門必修的。

  雖然都是“十念”兩個字,名詞相同,不過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引用《雜阿含經》的這十念,作為阿彌陀佛發願救度十方眾生的根本願——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話,當然完全是錯誤的。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稱名念佛,下至十聲”。《雜阿含經》所講的十念,跟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跟善導大師的解釋,是風馬牛不相及,完全不一樣。

  不過,《雜阿含經》的這十念,其中第一“念佛”與第十“念死”,跟我們這個法門倒是比較相應。當然,這裡的“念佛”,並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而是念“南無佛”,是念佛的相好以及佛的功德。因為小乘佛法當中,還沒有顯示十方淨土和十方諸佛。而對我們來講,凡是念佛,都是要專稱彌陀佛名,不夾雜諸佛名號。為什麼?“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舉一全收,無欠無余。所以,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稱念十方諸佛,乃至往生彌陀淨土就等同往生十方淨土。

  念死

  “念死”,為什麼要“念死”?一個修行人除了念佛以外,所有的念當中,“念死”是最尊貴的。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人生無常,隨時都會死,“死”是無定期的,每個人一生下來,都是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只是時間不知道而已;雖然不知道,但隨時都有可能是死日。

  對世間的人來說,死是最衰敗、最敗壞的,也是最不堪、最痛苦的,因為死時自己一向最珍惜的肉體會消失,恩愛眷屬會生離死別,自己一生所辛勤經營而成就的一切皆會化為烏有;不僅如此,死並非一了百了,而是還有下輩子,還有輪回,還有投胎轉世,而且再度投胎為人的機率非常小,多因累世業報,或墮入地獄受镬湯油鍋、刀山劍樹之苦,或受斬頭剁腳、剖肚抽腸之苦,或墮入不得吃、不得喝的餓鬼當中,不然就是入牛胎馬腹。那種苦、那種恐怖,是沒法形容、沒法想象的。

  “念死”,就是念這些內涵。

  一個人果能真切“念死”的話,他的修行一定會不一樣,他在佛堂念佛的心態與聲音也會不一樣。大家模擬想象看看:如果平常身體都不錯,可是幾天前突然感覺不適,到醫院檢查,醫生說:“你怎麼這麼晚才來!”結果判你已經罹癌第一期或第二期或第三期,甚至末期了,那時候你會怎麼樣呢?大部分人應該是當下驚得啞然無語,隨之惶恐,然後由最初的不能接受,到最後面對現實的鎮定下來,念佛也一定聲聲懇切,字字清楚,句句實在,跟平常悠悠泛泛的不一樣。

  不過,我們畢竟是學佛修行的人,跟世俗人不一樣,我們已經有了無常觀、罪惡觀,也有了阿彌陀佛的慈悲觀、救度觀,所以平常的念佛,一聲就是一聲,一句就是一句,是切實的、不含糊的,是出自內心而懇切的。

  這是念佛人“念死”的深層含義。

  然而,“念死”二字是對修行人講的,對一般的人根本講不通,因為一般的人碰到“死”這個字,就認為不吉利,所以某些地方的電梯,尤其是醫院的電梯,是沒有第四層的。

 

上一篇:心上蓮花:兩家人的興衰
下一篇:陰德深厚者,算卦大師算都算不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