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你知道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可以說法門極深極廣,普攝一切眾生,圓該五時八教。淨土宗所說的“土”,就是禅宗所說的“心”,就是佛教所說的“佛”。清淨之心就是淨土,淨土就是清淨之心。所以淨土宗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即是土,土即是心,所以說,沒有任何一宗,能夠超乎“淨土”之外,沒有任何一宗超乎“心宗”之外。

  如果就淨土宗的本義來講,我們的心清淨了,則一切土、一切處,無不清淨。古代的大德們說: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阿鼻地獄就能變成淨土。如果我們的內心,污垢不淨,淨土也會變成阿鼻地獄。至於西方淨土,乃表日升於東,日落於西,結果圓成之義。

  在淨土宗,有三種念佛的方法。一是實相念佛,二是觀相念佛,三是持名念佛。這三種念佛的方法,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同的,實際上而論,卻是一樣的,都是攝持妄心,使其不為境牽。

  第一,實相念佛。實相念佛類似於禅宗,它不念有相佛,也不念無相佛,不著於有相,也不著於無相,而是時刻照顧自己的當下心,使其不跟著色塵境界跑。色塵境界不僅僅包括外在的認知對象,也包括內在的思想觀念,總之,凡是有相的東西,無論是內識,還是外塵,皆屬於色塵境界的范疇。修行人如果跟著色塵境界跑,按佛家的標准來說,便是心隨境轉了,便是著相了。實相念佛就是要照顧自己的當下心,使之不跟著色塵境界跑。若有所跑,即刻牽回,猶如禅宗的“牧牛圖”所喻:牧童喻修行人,喻實相念佛的人;牛喻跟著色塵境界跑的妄心習氣。起初之時,那頭野牛的野性難馴,它是不肯就范的,所以,牧童一手牽缰,一手執鞭,以令其就范,這象征著修行人的自我護持,使自心不跟著色塵境界跑。

  世事繁雜,皆需用心料理,若說能時時看得住這個妄心,使其不跟著色塵境界跑,就我們這些深入世間的人來說,那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實相念佛,對是深入世間的人來說,很少有人行持這種方法。

  第二,觀相念佛。觀相念佛就象藏密的觀想法一樣,它是把某一塵境,或某一佛像,當作觀想的對象,使被觀想的塵境或被觀想的佛像,能夠在觀想者的心中歷歷分明。如此觀想,其實,也是“以一念代萬念”的方便方法而已,以這種方法,制止住這個狂亂奔逸的妄心。由於人們的習氣總是於各種境界中推波助瀾,眼要看好看的,耳要聽好聽的,口要吃美味的,心要想隨意的,心思動蕩,愈演愈烈,成一種難以止息之勢,總之,趣境的習氣勢力是很難以降服的。為了使人從隨境流遷的境界中解脫出來,不再被各種境界拖著跑,佛家便想出了種種辦法,用以克服種種妄習。觀相念法佛的方法,也是方便法門中的方便之一。

  觀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心中觀想起一個像,這個像或是一個宗教圖景,或是一尊佛菩薩像,總之,那是一個唯心所造的圖像觀念。人們用心想念這個圖像觀念,使它歷歷分明,為的就是要用這個圖像觀念抑制住其它妄念的產生,所謂“以一念代萬念”。要使所觀想的“圖像觀念”歷歷分明,觀想者就必須全神貫注,心無旁骛。全神貫注,心無旁鹜,則紛紛擾擾的妄念,便會漸漸地停息下來。由於觀想力的攝持,觀想者便無暇顧及到其它妄念。定心一處,妄念不起,即是方便清淨。

  如果就究竟了義的清淨上來說,無論是所觀想的“圖像觀念”是多麼的殊勝與莊嚴,那依然是一個唯心所造的虛妄境界。學人若能於此一堪堪破,豁然識得這個“齊含萬相的淨明覺性”。識得這個“齊含萬相的淨明覺性”之後,立足於這個淨明覺性,隨緣起諸妙用,這才是佛教所說的究竟了義的清淨。然而,初機之人,難以頓了此事,故須心住一處,令心有個方便息止。借此方便,降服粗妄。借此方便,精進不懈,待功夫純熟,唯此一念(所觀想的圖像觀念),他念不生。正於此時,為人師者,當為點破,令其證見實相。學人證悟實相之後,方知三藏十二部經,皆是自心本性的注腳。今日證悟至此,乃得無字真經矣。所以古人說,“六經注我”,“三藏十二部經,不出一心”。到此境地,方知一切法相,無不是無相心體中的事,所謂:“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可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此時,生死涅槃,娑婆極樂,等同空花幻影。若於空花幻影中更求解脫,那自然是夢中妄為。

  第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同觀相念佛一樣,其道理也是心系一緣,攝諸妄念。妄念若起,也不理睬。一心只在佛號上,哪有閒心說閒話管閒事。由是之故,任他妄念自生自滅,不去理睬,就象“龍銜寶珠,游魚不顧”。佛號喻寶珠,游魚喻妄念。也就是說,修行的人,若能一心執持名號,心念耳聞,專注其上,妄念亂起,也不理睬。佛家用這種方法,來比喻持名念佛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念一句佛號,心念耳聞,妄念若起,也不理睬,則妄念自然脫落。這種持名念佛的方法,看似宗教的,而其效用卻是非宗教的——心性修養的。觀相念佛,是觀那個“唯心所造的視覺圖像”。持名念佛,則是觀那個“唯心所造的聽覺圖像”。無論是“視覺圖像”,還是“聽覺圖像”,其實,那都是唯心所造的心理現象。觀想的人或念佛的人,把自己的心思灌注在這個唯心所造的“心理現象”上,那自然是一個“以一念代萬念”的“自淨其意”的方便方法。一念即唯心所造的佛念,萬念即胡思亂想的妄念。學人若能借念佛之法,證悟到了這個“念佛的心”,本分天然,無縛無脫,此人便是體證到了“實相”的人,這便是淨土宗所說的“無相悉地”,也是“常寂光淨土”。在這個一真法界裡,全是諸人自己,更無心外之物。

  實相念佛與觀相念佛,這種功夫比較難做,不如持名念佛更加方便,所以,淨土宗的行人,大都運用持名念佛這一方法。因此,我們就持名念佛的方法,來談一談淨土宗的修行。

  佛教巧妙地創立了持名念佛的方法,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安放在眾生的心中,巧妙地代換眾生的妄念,使眾生在不知不覺之中,淨化了心靈。古代的大德們說:“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佛經上談到念佛淨心的方法時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也就是說,運用一句佛號,心念心聞,栓住眼、耳、鼻、舌、身、意,使之不再外馳。上中下三種根基的人,不問是哪一種人,只要能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全神貫注在這一句佛號上,綿綿密密的用功下去,就會於不知不覺中,把垢心轉化為淨心,透徹佛法的真義。

  念佛時,既不能操之過急,追求念佛的數量,或一味地放聲大念,以免傷氣耗血。同時,也不能疏漏緩慢,讓妄念有空子可鑽。念佛如能像推重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即使下下根基的人,也能達到念佛的真正目的。因為真正的佛法,不在於思考理論,而在於恭行實踐。只要心不外馳,一心念佛,淨念相續,久久功純,自然就會妄心消融,明心見性。

 

上一篇:淨空法師:對身體留戀,貪生怕死,對世間留戀,這種人不能往生
下一篇:人生有兩種善必須謹記在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