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段本願取意文
接下來請看講義:
而三段取意文皆言“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三段取意文”就是講義中引用的善導大師將近二十段本願取意文之中的三段。
第一段: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玄義分》)
第二段: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
第三段: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往生禮贊》)
第一段取意文說“稱我名號,下至十念”,其他兩段都說“下至十聲”,顯示本願文的“十念”跟“十聲”的意義是一樣的。“十念”就是“稱名十念”,也就是“十聲稱佛”,“十聲稱念”就是“稱名十念”,也就是“十聲稱佛”“十聲稱念佛名”。就顯示並不是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或者無相念佛,而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之中,不管是默念還是出聲念,都離不開彌陀佛名,但是以出聲為主,所以說“下至十聲”。
《往生禮贊》“光號攝化”文亦言(《聖教集》859頁):“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上盡一形,下至一聲”就如同之前所講的“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之念佛。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兩句法語在顯示他力,含義非常清楚,非常重要。
我們是淨土法門,以專念、專稱彌陀佛名為往生的正因,為彌陀的本願,所以說“本願稱名”。
坐船靠船喻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以“乘船”來比喻“本願稱名”這個法門,意思是說,就好像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費功夫,完全都是依靠這艘船,這就是所謂的“外力”,也就是“他力”。“船”就比喻這句彌陀名號,所以,彌陀名號也就是本願船,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乘坐在船上,通通都能到達極樂世界。所以,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用一首偈子來形容、比喻: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聖道自力法門來講,要成佛必須經過八正道的修持過程,但是這句六字洪名就涵蓋了八正道的修行與功能,所以說“本願稱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脫難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輪回,非常困難,但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像坐在彌陀的願船上,必定能夠輕松、容易、快速地從娑婆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說“能度難度海”。這個“能”,顯示“他力”,顯示“必定”,也顯示“輕松、安樂”,因而龍樹菩薩說如同“乘船則樂”。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乘坐彌陀名號的八道船,龍樹菩薩說“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脫自己,將來也能度脫他人,而且是自在無礙,所以說“我禮自在者”。
就世間來講,要成就事業都不容易了,何況是更加困難的修行。可是,只要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就能倒駕慈航自在地廣度十方眾生。這個“自在”,顯示什麼?顯示不困難、輕松、如意、不執著。《往生論》就用“游戲”來顯示菩薩度眾生的自在,也就是說,度眾生就好像游戲一樣,是歡樂自在而且是不困難、不執著的。我們念佛是“以佛願力故,易得往生”,因為有彌陀的願力,所以不但能往生,而且容易往生。
有人認為“念佛就能往生,哪有那麼容易?”抱這種觀念就跟龍樹菩薩、善導大師的思想完全違背了。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之所以“易得往生”,是因為“以佛願力”,如果不以佛願力,那就難得往生。所以,如果覺得念佛往生不容易,或覺得“只是念佛,往生不可靠”,或是覺得“念佛雖然可以往生,但必須念到某種水平,達到某種境界、功夫才能往生”,這種言論,就是不了解善導大師這個淨土法脈的教理思想,也不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不了解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不了解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動機,對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因因果果都不了解,可以說等於抹煞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雖然念佛,可是不知佛心,不體佛意。
龍樹菩薩用乘船來比喻念佛,就顯示完全他力、純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不是靠我們,我們只不過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謂安分守己,就是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就這樣而已。至於要加油,要駕駛,都不是我們的事,這艘船也不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也不用花錢買船票,不用排隊過關卡、受檢驗,都不必。只要我們真的願生彌陀淨土,而依各人的根機來專稱彌陀佛名,當下就已經坐在彌陀的船上了。所以,從此岸到彼岸,從娑婆到極樂,絲毫都不是靠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純粹他力、完全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