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從佛法的角度看業力與命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常有人問:“佛教徒(或佛教)認不認為有命運的存在?”答案是:佛教承認有命運這一回事,但是佛教所認知的命運,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命定”、“宿命”、或“命定論”。“命運”這一詞所表示的只是一種現象,至於它的定義,在世俗人的眼,則是一個相當抽象、模糊、神秘的概念。

  然而佛以其智慧觀照世間眾生,所得到的結論是:命運其實即是“業力”的表現,即:業報所累積的總結果。這種業力的作用,能令一切眾生其一生之所行、所為產生一種近乎固定的軌跡;這個軌跡,世俗人對它深感迷惑,以致自古以來,傾其智慧,亦無法了解其中之奧秘,因此就只好以“命運”一詞籠統稱之。而某些宗教家,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只得稱之為“神的旨意”,或“天意”“命”與“運”兩字可分開來解釋:“命”是比較靜態的;“運”則有運轉之意,是動態的,故台語稱為“運途”。從這詞的字面上來看,即知其有一個軌跡,而且是可以動的。再者,“命”的涵義比較固定;而“運”則有因緣和合之意,須要在某種情況及條件之下,才會產生某種結果,比較屬於動相的。而以佛法來說,“命運”簡言之,就是業力的結果。

  業,梵文為鹹表。“業”是其意譯,其音譯則為“羯磨”。佛教已發達到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認識這個字,即使不懂佛法的老美,也都知道。“羯磨”的原意是“活動”或“造作”,以英文來講則為(動作)或戶霄(活動)。世問一切有形以及無形的造作或動作,都叫做“羯磨”。有形的羯磨(活動),例如我們身體所做的一切行為,以及口所說的一切言語,這些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都叫作我們所造的“羯磨”--業。

  無形的業,指內心思惟、感情、七情六欲等的動向,這些無形的業,我們雖然無法看得到、摸得著,但它們確實也是種存在、一種動作,能令我們本身及他人感受得到它們的存在,它們乃至可以左右我們一切的行為,以及決定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苦與樂,所以也以“業”稱之。

  “心”在佛法一畏有好幾個稱法。“心”、“意”、“識”都是它的別名。心所造的業稱為“意業”,身所造的業稱為“身業”,口所造的業稱為“語業”或“口業”。此三種業,三種動作,如果反復地做,就會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為“業習力”。業習所產生的力量可以帶動我們整個的人生。世俗的哲學家有句話說:“人類是習慣的動物”。

  行為科學家也曾講:“人類若無習慣,則所有的一切事情,將會變得既復雜且麻煩。”因為很多事已成了習慣,所以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時,就不須再經過思考這一道手續。譬如:每天早上起床,我們大都先洗臉、漱口、刷牙、吃早餐、換衣服等等,這些動作都已不須再經過大腦先想一下才付諸實行。

  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動作細節,都須要先經過一番思擇才能作決定,那麼可想而知,我們定會過得加倍的緊張和忙碌。業習有三種:有善的業習,有惡的業習,也有些是不善不惡的。這三種業,佛法即分別稱之為“善業”、“惡業”以及“無記業”。不善不惡的業習例如:穿衣、吃飯就是屬於此類,無所謂善與惡,是中性的。無論是任何一種業,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在無形中產生一股勢力,推動著你繼續以固定的模式去做事,而且這股勢力通常是很難加以抗拒的。

  前面提到所謂“命運”,其實就是“業習的軌跡”。接著,我們再來詳細談一下“業”。業可分兩種:“別業”與“共業”。所謂“別業”是個別的業,指每一個人不同之處。譬如你我的個性、愛好,不盡相同,這就是“別業”所致。“共業”是彼此之問有共同的業力。然而這並非是絕對的,因為別中有同,同中有別。譬如:同樣身為人,則與所有的人皆同具某些共業;同是生活在台灣的人,皆有台灣人相同的共業;在美國的人,則有與美國人相同的共業。

  在一個大的共業裡,每個人之間又都有一些差異,不會盡然相同,這就稱為別業,亦即“同中之別”。又譬如:同是在美國的人,還可分為在美的白人、在美的華人、在美的越南人、在美的黑人等等的差異,每一族群皆有其獨特的“別業”。以世界上的人種來說,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皆有其獨特的共業。再以黃種人來說,亞洲人有亞洲人的共業,在台灣的中國人與在大陸的中國人,各有其不同的共業。相同的共業,便有相類似的果報。提到“果報”或“因果”二字,不了解的人會覺得很可怕,或覺得是“迷信”。若以英文來解釋,則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不但不是迷信,而且還很“科學”“因果”的英文翻譯是:原因與效果。

  有某種“原因”,一定有某種“結果”,這是非常理性而且客觀的,毫不訴諸情感、或是迷信。學佛就是要把一切事、相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點含糊都不可有。

  常有人問:“佛教徒(或佛教)認不認為有命運的存在?”答案是:佛教承認有命運這一回事,但是佛教所認知的命運,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命定”、“宿命”、或“命定論”。“命運”這一詞所表示的只是一種現象,至於它的定義,在世俗人的眼,則是一個相當抽象、模糊、神秘的概念。

  然而佛以其智慧觀照世間眾生,所得到的結論是:命運其實即是“業力”的表現,即:業報所累積的總結果。這種業力的作用,能令一切眾生其一生之所行、所為產生一種近乎固定的軌跡;這個軌跡,世俗人對它深感迷惑,以致自古以來,傾其智慧,亦無法了解其中之奧秘,因此就只好以“命運”一詞籠統稱之。而某些宗教家,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只得稱之為“神的旨意”,或“天意”“命”與“運”兩字可分開來解釋:“命”是比較靜態的;“運”則有運轉之意,是動態的,故台語稱為“運途”。從這詞的字面上來看,即知其有一個軌跡,而且是可以動的。再者,“命”的涵義比較固定;而“運”則有因緣和合之意,須要在某種情況及條件之下,才會產生某種結果,比較屬於動相的。而以佛法來說,“命運”簡言之,就是業力的結果。

  業,梵文為鹹表。“業”是其意譯,其音譯則為“羯磨”。佛教已發達到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認識這個字,即使不懂佛法的老美,也都知道。“羯磨”的原意是“活動”或“造作”,以英文來講則為(動作)或戶霄(活動)。世問一切有形以及無形的造作或動作,都叫做“羯磨”。有形的羯磨(活動),例如我們身體所做的一切行為,以及口所說的一切言語,這些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都叫作我們所造的“羯磨”--業。

  無形的業,指內心思惟、感情、七情六欲等的動向,這些無形的業,我們雖然無法看得到、摸得著,但它們確實也是種存在、一種動作,能令我們本身及他人感受得到它們的存在,它們乃至可以左右我們一切的行為,以及決定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苦與樂,所以也以“業”稱之。

  “心”在佛法一畏有好幾個稱法。“心”、“意”、“識”都是它的別名。心所造的業稱為“意業”,身所造的業稱為“身業”,口所造的業稱為“語業”或“口業”。此三種業,三種動作,如果反復地做,就會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為“業習力”。業習所產生的力量可以帶動我們整個的人生。世俗的哲學家有句話說:“人類是習慣的動物”。

  行為科學家也曾講:“人類若無習慣,則所有的一切事情,將會變得既復雜且麻煩。”因為很多事已成了習慣,所以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時,就不須再經過思考這一道手續。譬如:每天早上起床,我們大都先洗臉、漱口、刷牙、吃早餐、換衣服等等,這些動作都已不須再經過大腦先想一下才付諸實行。

  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動作細節,都須要先經過一番思擇才能作決定,那麼可想而知,我們定會過得加倍的緊張和忙碌。業習有三種:有善的業習,有惡的業習,也有些是不善不惡的。這三種業,佛法即分別稱之為“善業”、“惡業”以及“無記業”。不善不惡的業習例如:穿衣、吃飯就是屬於此類,無所謂善與惡,是中性的。無論是任何一種業,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在無形中產生一股勢力,推動著你繼續以固定的模式去做事,而且這股勢力通常是很難加以抗拒的。

  前面提到所謂“命運”,其實就是“業習的軌跡”。接著,我們再來詳細談一下“業”。業可分兩種:“別業”與“共業”。所謂“別業”是個別的業,指每一個人不同之處。譬如你我的個性、愛好,不盡相同,這就是“別業”所致。“共業”是彼此之問有共同的業力。然而這並非是絕對的,因為別中有同,同中有別。譬如:同樣身為人,則與所有的人皆同具某些共業;同是生活在台灣的人,皆有台灣人相同的共業;在美國的人,則有與美國人相同的共業。

  在一個大的共業裡,每個人之間又都有一些差異,不會盡然相同,這就稱為別業,亦即“同中之別”。又譬如:同是在美國的人,還可分為在美的白人、在美的華人、在美的越南人、在美的黑人等等的差異,每一族群皆有其獨特的“別業”。以世界上的人種來說,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皆有其獨特的共業。再以黃種人來說,亞洲人有亞洲人的共業,在台灣的中國人與在大陸的中國人,各有其不同的共業。相同的共業,便有相類似的果報。提到“果報”或“因果”二字,不了解的人會覺得很可怕,或覺得是“迷信”。若以英文來解釋,則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不但不是迷信,而且還很“科學”“因果”的英文翻譯是:原因與效果。

  有某種“原因”,一定有某種“結果”,這是非常理性而且客觀的,毫不訴諸情感、或是迷信。學佛就是要把一切事、相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點含糊都不可有。

 

上一篇:改命最快的方法,如何化解人生的霉運
下一篇:大安法師:在家佛弟子兼顧工作生活後該如何修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