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入 於 道
昨天講了法要想入道,必須依止善知識,通過聞思修行來淨化相續,所作所為以出離心攝持,盡量趨入善法。今天講依靠“十法行”使修法趨入正道。
聽聞思維以及諸諷誦,
盡皆圍繞自心解脫行,
繕寫披讀受持及開演,
唯以渴求解脫而進行,
修行見解乃至於行為,
時刻不離唯求解脫心,
出離厭離之心極猛厲,
更勝於此竅訣難找尋。
凡是希求解脫的人,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具有出離心。什麼是出離心呢?就是想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心。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相當困難,若想所做的一切均以出離心攝持,沒有一定的串習是無法成辦的。為了早日生起這種心,我們應當時刻思維:輪回中充滿了痛苦,不論轉生何處都無法得到真正的安樂,所以我一定要想方設法從中解脫。
生起這種心以後,還要數數串習,以令其不退且得以增長。比如,在每次聞法的開頭,大家應發心:“以此功德,願我與眾生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若能經常這樣想,時間久了,自然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人生非常短暫,我們聽聞、受持佛法的時間有多長,誰也無法預料,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大家一定要想方設法使相續生起出離心。不然,自己一生修持的善法,最終會變成世間八法,由於沒有出離心攝持,根本不能成為解脫之因,一旦福報享盡,就什麼都沒有了。
大家知道,射箭時靶子若遠一點,箭就射得比較遠,假如靶子近一點,箭就射得比較近。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持戒是為了暫時的名聲,聽法是為了炫耀自己有很多傳承,這種善根的引發力就不大,無法推動我們到達解脫的彼岸。我們應學習釋迦牟尼佛,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出離生老病死的輪回,若以此為目的堅持不懈地聞思修行,今生當中即使沒有成就,也會為來世播下解脫的種子。
當然,所作所為恆時都有出離心,對我們來說恐怕有點困難,但在行持善法時,如念佛、轉經輪、繞壇城,偶爾生起一兩次,也是非常好的。
聽說有些老菩薩已經繞十萬圈壇城了,但你們有沒有觀察此舉目的是什麼?有人想:“冬天比較冷,為了暖和一點,我就多繞幾圈。”有人想:“我若能繞滿十萬圈,別人就會覺得我了不起。”還有人想:“學院整天聞思,活動量太少了,為了身體的健康,我要多活動一下。”……這些都是缺乏出離心的表現。倘若想:“壇城是諸佛菩薩雲集的地方,轉繞它是為了我和眾生從輪回中解脫。”這種功德與前面相比就有天壤之別。
所以,出離心在修行當中極為重要,以此攝持十種法行,必能令法入於正道。什麼是“十法行”呢?
1)聽聞:以耳根聽受法句;
2)思維:聽聞後對法義進行如理思維;
3)諷誦:日常念誦《系解脫》、《金剛經》等功課;
4)繕寫:書寫大小乘的教典,如手寫《華嚴經》、《法華經》,抄筆記、記錄上師教言,用電腦整理講法稿等等;
5)披讀:閱讀法本;
6)受持:背誦佛法的詞句和意義;
7)開演:為他人講法開示;
8)修行:依法義如理修持;
9)見解:通過聞思修行,樹立正確穩固的定解;
10)行為:在定解的指引下如法行持。
這裡的“十法行”與《辨中邊論》的有些不同。《辨中邊論》沒有“見解”與“行為”,而是講“布施”與“供養”。
所謂“布施”,指為說法及法所作的布施,如印經書;“供養”是對佛法與說法者作的供養,如供花、供香。但不管怎樣定義,這十種法行都不能離開出離心的攝持。
比如“聽聞”,兩個人一起聽法,一個是為了獲得解脫,一個是想依此得到法師的名位,盡管同樣都在聽,但相續中的功德卻大不相同。還有這次的背誦,有些道友是為了應付考試,有些是為了獲得獎品,有些是為了討上師高興,這都不是出離心,若能想:“大乘經典不可思議,為令我的相續中種下大乘的種子,生生世世不離大乘佛法,早日出離輪回,我要精進背誦。”如此才叫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厭離之心極猛厲,更勝於此竅訣難找尋】:“出離”指想從輪回中解脫,“厭離”是覺得輪回太可惡了,二者只是反體不同,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若能對輪回生起出離心,就是法入於道的最好竅訣。
如果沒有出離心和厭離心,即使表面上講經說法,遲早也會變成法座上的大德、傘蓋下的上師,最終墮落為一般的人;即使修的是大圓滿、大中觀,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就。
所以,在座的修行人,你們不管背誦、聽法,還是思維、修行,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先看自己的發心是不是想從三界輪回中獲得解脫?如果是的話,在這個過程中就不會有世間八法的雜染;如果不是,就算你的行為再如法,威望再廣大,最後的修行也無法趨入正道。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能遇到這樣的竅訣,是相當有福報的!當然,信不信就是你們的事了。
敬摘錄《四法寶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