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金剛經白話(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你們不要認為如來有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看法。為什麼呢?實際上沒有眾生是如來度脫的。倘若有眾生是如來度脫的話,則如來還執著於我的、他的、眾生的、存在著的現象。須菩提!如來說有我時,並不是說真的有我。然而凡夫俗子,卻以為我真實存在。須菩提!所謂凡夫,如來說其本身並非凡夫。”

  提示:

  此品大意,與前面「無法可說」一品相同。不過前面是就所說之法言,此地是就所度之眾生言。然而說法原為度生,度生便須說法,所以大旨相同。此處凡聖並舉,以明平等法界,義不同前。

  有我者,則非有我:是說聽法的人認為我區別於他、眾生而獨立存在,事實則是眾生本為一體,無從分別我、他、眾生、壽者,都在一個畫面裡,只有區域顏色不同而已。所以,不可以分別我、他、眾生、壽者。

  凡夫,則非凡夫: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好比清醒的人,凡夫好比是醉酒的人,本身都是人。所以說,凡夫本不是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可以借著三十二種相好來辨認如來嗎?”須菩提回答說:“正是如此,可以憑三十二種相好識別如來。”佛說道:“須菩提!倘若根據三十二種相好來辨別如來的話,轉輪聖王就是如來。”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按我對佛所說道理的領會,不應該籍著三十二種相好辨識如來。”

  此時,世尊便就此而說偈語:“若依相貌辨別如來,按音聲尋找如來,這種人入了邪道,不能真正見到如來。”

  提示:

  此品意顯一如,觀相即是觀性。此地講的我,是指如來,是真我,不是單指色相,還要認識到本性才算是真的見到我了。

  轉輪聖王:以十善化世,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他有輪寶。輪寶既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所以稱作輪王。轉輪聖王,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業而成,不同佛之由無漏法身而現者也。最大的輪王是金輪聖王,統治四天下,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

  如來:在此是指佛所具有的無上智慧與大能,稱作如來。如果只是見到了佛像,而不了解佛的本身所開顯出來的屬性,便是沒有見到如來呀。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譯文: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看法:如來不是因為修得圓滿相貌的緣故,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是因為修得圓滿相貌的緣故,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須菩提!你若產生這種觀點,那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便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不要有這種觀念,為什麼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滅的。”

  提示:

  表面說「具足相」,實則隱含修「福德」之義也,因為具足相,由修福德來。在上品經中,已經說明修得「三十二相」的人,不只有佛,人之中的轉輪聖王就已經具有了。所以,修得「三十二相」不能成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證據。其實,還差的遠著呢,應當繼續修行呀。

  道理雖然是這樣,但是,如果你真這麼看的話,那就著相了。什麼「相」呢?「斷滅相」。什麼叫斷滅相呢?就是誤認為「相」有生有滅。其實自性本來沒有生滅,然而相會變化,但並沒有生滅,只是由一個相變成了另一個相而已,中間並沒斷層也沒有消失過。

  為什麼「若作是念」便會著「斷滅相」呢?愚以為“因,而得;不因,而得。這都是在講‘修因證果’的道理。一提到因果,便是緣生之法,而本性空寂,本來沒有。你如果真那樣想,那便執著法相了。一執著,相即有生有滅。所謂生滅,只凡夫的錯覺,那並不是真的生滅,是變化。所以說斷滅相,則非斷滅相。真菩薩,行門千變萬化,依一法而能行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所變。”

  斷滅:有生有滅。一切法本自不生,當亦不滅,所以是不生不滅;說斷滅,便有輪回。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譯文:

  “須菩提!倘若菩薩將恆河沙一樣多的世界中所有寶物用來布施;如果又有人,領悟了一切事物都不能分別,並親自證實了這一真相,此菩薩便勝過前面菩薩所得的功德。須菩提!這是因為眾菩薩不接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為什麼菩薩不接受福德呢?”“須菩提!菩薩所修的福徳,不應該貪圖和念念不忘,因此說不接受福德。”

  提示:

  忍:忍可,真正認可,親自見到了、證實了、承認了。得忍者,心定也,於一切法都不再執著,這樣一切修行才能圓滿成就。當然,要證得八地菩薩的果位時,才能真正見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這一事實真相。

  注:任何人所修的功德,只要一享受,功夫就沒有了,不過六道之只的福還在,功德就只剩下福德了。福德再多,不能跳出三界六道,終是在輪回之中滾打而已。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人說:如來來了、又走了、坐著呢、在躺著。這種人沒有領會我所說的道理。為什麼呢?所謂如來,沒地方來,也沒有地方去,因此稱為如來。”

  提示:

  江味農居士:“念佛人須知,彌陀來接而未曾來,往生西方亦未嘗去。然雖說未有來去,何妨現來現去。何以故?不來不去,是理體;有來有去,是事相;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所以,盡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盡管有來有去,其實不來不去。最要緊的,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會;不來不去即在來去上做出。這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且決定見佛。”

  這個要決怎麼理解呢?愚試舉一例:“一個人睡著了,進入夢鄉,他去了哪裡呢?一個人從夢中醒來,又從哪裡來呢?本身並沒有動過呀。”所謂是“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又說往生西方,只是從七寶池中的蓮花中現身出來而已,從哪裡去的?佛就在那裡,花一開,你見到了,沒有來此處接你呀。即便是你念佛之前,本身也早在極樂世界中了,只是沒有現相;佛號一起,七寶池中現蓮花化身,有了相而已;並不是說你本來不在那裡,因稱佛名才去的。”

  “然而,從因果上講,也確實是因稱念佛名,佛來接引,往生極樂。這是從相的生滅上講,其實相沒有生滅,只是從此處由有變為空,從他處由空變為有。相的變化說明我本無處在,故無我;而又無處不在,故法身無邊。所以,一往生,一切生,報身、法身、應化身都能隨意現身。”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譯文:

  “須菩提!如果善男信女們,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你怎麼看?其實微塵還可以細分為鄰虛塵,這些鄰虛塵的數量多不多呢?”“甚多,世尊!為什麼呢?倘若微塵是實實在在的話,佛便不會說微塵還可以再分了。這是為什麼呢?佛說鄰虛塵,本身就是虛空,僅立名為鄰虛塵。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本身空空沒有實體,只是立名為世界。為什麼呢?如果非要說世界上還有什麼是實在的話,就現前而言只有虛空。如來說虛空,本身也是個幻像,姑且立名為虛空。”“須菩提!所謂虛空,本身卻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但是凡夫俗子,卻想當然地認為真有其事。”

  提示:

  微塵:前面已經解釋過。佛說微塵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卻並非最小微粒。微塵已是人類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觀察到的最細微者。七倍微塵為一金塵,七倍金塵為一水塵,所謂金塵、水塵,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來者,則微塵之細可知。七倍水塵,為一兔毛塵,其細等於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塵之細。實際上微塵仍可析之為七個極微塵,則非肉眼所能見,惟天眼以上能觀察,至此已是色相的邊際,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觀察,更可析之為鄰虛塵,鄰虛者謂其鄰近於虛空,虛空相當於今天所講的等於零,恰好比虛空有點顏色而已,本身空空無有實體。由此可知微塵則是七七四十九個鄰虛塵集合而現,並無實體。所以說「微塵,非微塵」,色即是空。由此可知,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堆鄰虛塵的集合體,再多的鄰虛塵本身還是虛空,沒有任何實質的東西。

  古德講:佛所說微塵眾是指一微塵由鄰虛塵構成的集合體之意。所謂七份、七七四十九份,並不是指確定的倍數,而是方便說,是個概數。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一堆鄰虛塵的集合體,還是虛空,虛空不能再分了,稱之為一合相。因為虛空本身也不是真實的,仍然是阿賴耶識的幻境。然而僅就虛空本身而言,其並非真空,佛所說地、水、火、風這四大同時充滿其中,何處有緣生起便在何處現相,這僅僅是方便說而已。其實,虛空的真實狀況是無法可說的,不可思議的。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人說:佛說我有我的見解、他有他的見解、眾生有眾生的見解、一會兒一個見解。須菩提!你怎麼看?這種人領會我所說的道理了嗎?”“世尊!這種人沒有領會如來所說的道理。為什麼呢?世尊所說我的、他的、眾生的見解、變化不定的見解,並非我的、他的、眾生的真實之見,也不存在種種變化不定的真理,只是假名為我的見解、他的見解、眾生的見解、變化不定的見解。”“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對於一切事物,都應當像這樣去認識,這樣去看待,這樣去相信和理解,不要去總結規律。須菩提!這裡所說的規律,如來說只是表面現象而非內在的道理,所以稱之為規律。”

  提示:

  這個般若,是講“空”理。前邊說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現在又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見”和這個“相”有甚麼分別呢?這個“相”,是以眼見,眼睛見著相,而執著這個相。這個“見”,是以心取謂之見,前邊是以眼,這個是以心,看見一種現象便想當然的認為他就是這個道理或那個道理,即產生了一種觀念、見解。這個心要是著到這個見上,這是一種微細的執著;那個相呢,是一種粗的執著。粗的執著屬於一種皮毛的執著;細的執著是在你的意識裡邊的分別執著。所以,皮毛外邊的這個相的執著容易去,容易空;而這個細的執著,屬於意識的這種執著,很難把它空了。如果一個人的錯誤的觀念、見解不把它打破,糾正過來,那麼很難得把它空了,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來講,令人不但降心離相,而且也要降心離見。把這個見離了,才能證到人空和法空、空空的境界。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為現代文化與古典文化的斷層,當今很難找到合適的詞匯直接注釋這句話,在此加以說明。

  見,見解、觀念、看法。真實之見只有一個,不會我一個、他一個、大家各自有一個,一時一個看法,一會兒又變成另一個看法了。真理是唯一的,決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而,世人固執己見,不願意放下成見,成見放不下,則難解如來所說義呀!

  法相:人們尤其是科學家,在觀察事物時,總要去總結其規律,搞出一堆原理、定理,進而去研究其所以然的道理。但是,往往是規律總結的很好,而道理卻有種種局限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以稱之為真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見到現象這是知,發現規律這是立一個知,這就墮落到無明裡去了,還要推究其理,於無明上又加一重障礙,想要得到真理是沒可能的事。其實,物質世界本質上是個精神世界,宇宙眾生全都是阿賴耶識變現之物,眾生只有讓阿賴耶識完全顯現後,才能了知宇宙運行和眾生變化的根本道理。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人聚集了無量阿僧祇世界的所有寶物,用來布施。倘若有善男信女,發菩薩心的人,取此經全部、部分乃至於僅取四句偈等等情況下,完全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為他人演說,所得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人。怎樣為他人演說呢?不執著任何事物,心地清淨而不起絲毫妄念。為什麼呢?一切因緣而生的事物,像夢、幻、泡、影一樣虛幻,又像露水或閃電般轉瞬即逝,都應該這樣看待。”

  佛說完了這部經。長老須菩提,及眾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世間所有的天神、人、阿修羅,聆聽了佛所說的道理,皆大歡喜。完全相信、接受,並依教奉行。

  提示:

  一切隨緣生滅的事物,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現象。變化非常,捉摸不定。就像夢、幻、泡、影,似有無實;又像露、電一樣轉瞬即逝。應該將一切因緣所生法,看作夢、幻、泡、影,露、電。應當知道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也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

  有為法:因緣造作而生的法。狹意講,指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隨緣變遷,有生、住、異、滅四種現象。因,遇到緣,即生果報;因、緣、果、報都是有為法。

  比丘: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出家男眾。

  比丘尼: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出家女眾。

  優婆塞: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在家男眾。

  優婆夷: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在家女眾。

  尾語:金剛經大義

  無上的智慧,像金剛一樣銳利破除煩惱,光明照破無盡的黑暗。

  1、無處不道:佛法修行盡在著衣、持缽,次弟乞食之類的日常索事之中。

  2、如是修持:善男信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像佛陀化緣這樣安住。

  3、度而無度:眾菩薩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知此事實妄心可伏。

  4、無住布施:菩薩心無執著而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知此事實菩提心可住。

  5、見相知心:心住菩提而不動,便能透過現象見到本質,凡夫即能證如來。

  6、正信希有:聞此經典,一念生信,得福無量,方法尚應捨,何況是福德?

  7、無得無說:佛法修行,得而無得,說而無說,所以佛法與福報皆應捨。

  8、依法出生:一切諸佛及諸佛成佛的法門皆從此經出,依教奉行得福無量。

  9、一相無相:得無所得,無得而得,法尚應捨,何況功德?

  10 莊嚴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報身雖大不與法身相稱,無執著即生菩提心。

  11 無為福勝:依教奉行得福無量。

  12 尊重正教:凡說此經之地有如佛塔、寺廟,凡是經典所在之處便如有佛。

  13 如法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依教奉行,福德無量。

  14 離相寂滅:後生可畏,無任何執著而廣作布施,功德無量。

  15 持經功德: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皆應供養,繞行為禮。

  16 淨業除障:善男信女依教奉行,淨業除障,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17 究竟無我:做任何事物,都不應用分別心。

  18 一體同心:妄念生生滅滅,逝者如斯,當下不停,未來不及。

  19 法界通化:福德無實體而不虛有,可在過去、現在、未來流通的等價物。

  20 離色離相:相透露著本性,但再圓滿的相也不能將其本性完美體現出來。

  21 非說所說:法之本性不可言說,只說法相,透出一點法性,說而無說。

  22 無法可得:證如來乃無得而得,得無所得。

  23 淨心行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4 福智無比:受持、演說,得福無量。

  25 化無所化:若名師能出高徒,則國無愚民,高徒當自強不息,方得無量福。

  26 法身非相:如來遍滿宇宙,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證如來難知其妙。

  27 無斷無滅:萬物只在變化中,沒有斷滅時,放下則回歸本來面目,如來。

  28 不受不貪:放下必然不受,不受自然無貪,不受不貪方是本心。

  29 威儀寂靜:貪受妄念生波瀾,後浪推前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30 一合理相:抽刀斷水水更流,無法分割方是有,唯見一真,無生二法。

  31 知見不生:唯見一真,無生二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2 應化非真:心外無法,一切皆是夢幻泡影,轉瞬即逝。

 

上一篇:金剛經白話(第十九至二十四品)
下一篇:善待這個世界,不再吃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