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憨山大師:《金剛決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決疑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 譯

  明曹溪沙門憨山釋德清 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二字,解者都以堅利能斷為義,此泛說也。然西域實有金剛寶。此寶最堅不可壞,且能壞一切物。謂取此寶以喻般若,能斷煩惱。此雖近理,總非佛意,特尋常宿習知見耳。

  蓋般若,此雲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謂佛智慧也。波羅蜜,義雲到彼岸,乃指此心極盡處也。今題雲金剛般若波羅蜜,標此經所說,特顯佛一片金剛心耳。且金剛心乃佛修因證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眾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薩以金剛心為本修因,為入大乘之初門,故特示之以斷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間眾生常情,故舉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間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間來,則人人見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與人同。說話不同,規矩不同。事事法法,與世間相反,故動而見疑。宜其諸天魔王皆欲害,調達阿阇皆要殺,而一切人皆生謗也。故曰:我出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外道魔王,皆當驚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葉等,舉皆疑佛。以所說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贊或斥,或獎或呵,全無一定之言。而諸弟子,聞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則新學可知。以佛所說法,難信難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說法,則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猶且懷疑而不信。是則佛之含冤,蓋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有些見處,窺見世尊一斑,忽生贊歎。故世尊因其疑而決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剛真心,表白與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諸聞者,群疑頓斷。故此經,乃佛的示自心,以斷弟子學佛者之疑。不是說般若能斷眾生煩惱也。如其不然,但看經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嘗說以智慧斷眾生煩惱耶!故此經題,單是法,非以喻也。但斷得弟子疑,就斷得眾生煩惱。此經一味只是斷疑生信為主。以學道之人,以信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種:謂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謂認人不真。即如弟子聞佛說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個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說法,方才說有,卻又說空。方才說空,卻又說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聞而能信,不疑於法。又見其法大,則疑自己根小,不堪領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經中,三疑都有。佛隨空生所疑處,即便逐破,頓斷彼疑。所謂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此經之旨也。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於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铨,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此注述之難於描寫佛心,不無救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狀,但可述事,不能傳神。此其難也。故今決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為主。若疑情全露,則佛破疑之說,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節節按跡而破之。忘言領悟,自得其宗。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說法儀式。諸說備釋,此不繁衍。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過活。日用處動容,與眾一般,更無別奇特。只是就裡一點,與人不同,知之者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來住世日用尋常,與人一般。就裡一點不同處,人人對面不知。今日忽被空生勘破。故歎曰希有!嗟乎!如來與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處。不知,故作等閒放過,只道與眾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觑透,則終無知佛者耶。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解﹞此空生歎佛希有處。正是親見如來此一片苦心也。菩薩乃學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發大乘心者,乃空亂意菩薩也。一向佛為護念此輩,更無別意,只是要付囑此心耳。護念者。以佛出世本願,只欲令一切眾生與佛無異,人人成佛,方盡此心。但眾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擔荷。如嬰兒一般。佛如慈母之護念嬰兒,則無一息放下。種種周悉,調護愛念。故如保赤子。所謂護念,只欲一切眾生直至成佛而後已,故曰付囑。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將就之,故曰善。經雲:我以無量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欲令一切眾生,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是謂護念付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法也。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余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眾生。為菩薩。要令下化眾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自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捨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眾生。眾生度盡,方得成佛。而今滿眼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眾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為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見佛心而歎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眾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問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雲: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了不可得。磨雲: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為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為教到底只是個覓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於汝意雲何,皆反征其疑也。以眾心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才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閒,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雲菩薩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雲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雲如是。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眾生涅槃,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為體耳。名言既捨,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系著於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眾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見眾生如故。滿目都是眾生,何時方得度盡。眾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為主。且菩薩所見眾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三千界內眾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殊未見眾生本自如如耳。然眾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於胎卵濕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則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於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眾生界矣,又何多耶。況十二類,名為眾生。眾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為假合,則眾生本無。眾生本無,但妄見有。茍以本無而觀眾生,則眾生本自如如。眾生既如,俱成寂滅。即此盡皆令入無余涅槃矣,又何難哉。淨名雲,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眾生壽者。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為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眾生界自然寂滅。眾生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雲: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薩也。

  ﹝疑﹞佛教菩薩度生,以布施為本。其所施者,皆眾生也。今眾生皆空,則所作布施,誰為受者。故下文答雲,菩薩布施,不必著眾生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解﹞此破著相之疑也。空生因聞眾生皆空,則疑。謂眾生既空,則菩薩布施,無有受者。以六塵非有,眾生本空,故雲應無所住。此教不可著眾生塵相也。又伏疑雲: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答以離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離相妙行也。然菩薩布施,專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則福不大。故世尊權指離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一微塵耳。縱能獲福,其福幾何!今若正施眾生時,不見有施者受者,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輪皆空,無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議矣。故以虛空喻之。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此結示安心之法也。前問心不能安住,故須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觀無我為主。無我則無人,人我兩忘,則自心寂滅。自心寂滅,則一切眾生皆寂滅矣。眾生既寂,則佛不必求。此則馳求心息,取捨情忘,內外皆空,一心不動。是則名為安心之法,故結雲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今既眾生相空,三輪體寂,是則因為虛設矣。無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況現見如來身相宛然,不是無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見如來也。故佛破雲。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此直指無相妙行也。空生由聞無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見如來也。此乃著佛應化之相,未見法身真體。世尊征破見相。空生領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雲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於諸法相上,見其非相,即見如來矣。不是如來法身,捨諸法之外,別有一相狀也。此則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

  ﹝疑﹞若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遂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見也。由前空生初執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復疑無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頗,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善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眾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蓋此眾生。無復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雲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眾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茍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起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捨法也。然捨法即捨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疑﹞空生因聞佛說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雲,若佛與法,二皆無相,是無佛無法矣。爭奈現見佛成菩提,現今說法,何以言無。此疑佛自語相違也。故下按破。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解﹞此雙遣佛法知見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謂意言分別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诘之曰:於意雲何?謂汝意下作何分別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來果有所說法耶?此審而诘之,以勘其意。空生領旨,故陳其悟。謂已解佛說,原無定法,即是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此空生深領如來不取之旨。不但如來,即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有差別故,故非可取。此開權顯實之意,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領無佛無法之旨。但不知契無為者,如何得福殊勝。故下如來以離相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無相之福,以顯無相之法為最勝也。空生已悟無相之理。但不知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此福如何勝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勝者,以一切諸佛,皆從此般若而出生故。故雲,般若是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雲,母因子貴故也。是則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疑﹞既法無可說,佛無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為我等聲聞,說四谛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眾意言分別也。故世尊逆舉小果,逆問空生,而代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解﹞此的示無住真宗也。大眾因聞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爭奈世尊昔日,教我聲聞,令離生死,安住涅槃,非無法無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為眾旁通,故舉昔果逆征之曰。於意雲何,謂於汝意下如何也?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約不入六塵名為逆,非是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有欲界一品殘思,但只消一來欲界斷之,則從此長往矣。此亦非有來往實住處也。阿那含,此雲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來之處可住也。阿羅漢,此雲不生。以見彼諸法,一切皆無,實無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住可之羅漢地也。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羅漢,此則與眾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驗之。即如世尊每每稱我得了無诤三昧,又贊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蒙世尊如此極口稱贊,然我自忖己心,並不曾一念生心,執著我是離欲羅漢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則不說我是樂寂靜行者。以我而觀,昔日涅槃元無住處。足知如來菩提,必無可住之理矣,復何疑哉。此決佛果有住之疑。下決佛定有成之疑。

  ﹝疑﹞聞上開示。佛果無住,明矣。既果無所成,爭奈現見如來,從燃燈受記。是則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豈無可住之果。下答以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解﹞此示究竟無得之旨也。以聞無住之談,已悟菩提無住。遂疑菩提雖無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無成,如何傳授。故世尊逆問空生而決之。以燃燈佛雖雲授記,但印契此心而已,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燃燈必不與我授記。

  ﹝疑﹞菩提無住,佛果無得,如此,則不必莊嚴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耶?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謂佛既無成,涅槃無住。若如此又何須莊嚴佛土耶?執此疑者,謂度生之行,實要莊嚴佛土,如修寺一般,此執相之愚也。故世尊逆問空生,菩薩果有莊嚴佛土不?空生領旨。答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何以明之。然而佛土者,淨土也。且此淨土,豈可以七寶累砌而為莊嚴也。以眾生所見穢土,乃惡業莊嚴,種種苦具。在諸佛所居淨土,但以清淨覺心,淨彼諸染,染業既空,則土自淨。是以清淨心而為莊嚴。然此莊嚴,非同彼也。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此看來,菩薩莊嚴佛土,不假外來,只是自淨其心。心淨則土自淨。故曰,但應如是生清淨心而已,不必別求莊嚴也。

  ﹝疑﹞既雲清淨,如何生心?佛言:清淨如何生心。但不當生六塵染心而已。非有清淨可住而生心也。所謂執謝情忘,淨心自現。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祖雲:莫逐有緣,無住空忍。此為無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過此。故六祖一聞,言下頓悟。

  ﹝疑﹞既不莊嚴佛土,是無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報身必居實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法顯殊勝也。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群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解﹞此指歸般若實際也。空生領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余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以所知所見,滿目塵鏡,生佛迢然,淨穢殊途,取捨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眾生難度,則告以眾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難周,則告以三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淨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群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復遺余。所以聞者心安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贊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征诘。乃悟身既非身,法亦無說。

  ﹝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於何處見法身耶?眾有此疑,故佛征破。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諸法雖空,不入斷滅也。聞說法身非相,遂疑墮斷滅。斷滅則無處覓法身矣。世尊示以塵塵剎剎皆法身也。故诘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塵世界而觀,則滿目塵境萬象枞然;若以非微塵世界而觀,則一道虛間,真空冥寂。所謂寂滅靈虛,寄森羅而顯象。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華,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要見法身,須具金剛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聞法身非相方名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現前三十二相之佛豈非佛耶?此認化身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體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謂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則應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體,身土皆空,理極情忘,言詞相寂。故但贊歎能契此理,轉教之者其福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此顯法空勝益也。世尊顯理已極,群疑已破,四相頓空,我執既亡,法身獨露。故世尊較量布施恆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無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領此旨,感激未聞,故涕淚悲泣贊歎希有。此正前雲善護念善囑付者以此故也。

  (已前領悟。)

  (已下陳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見也。若空生輩諸小乘人與諸眾生皆執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來二十余年,所說諸法未曾離相,恐生驚疑,故窾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以佛本願,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將引昔小乘發大乘心,特以此金剛心地為本修因,故先用此心斷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門,為菩薩發覺之初心,所謂護念付囑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聞,而今始聞之。從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兒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聞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贊歎希有。前歎希有,乃忽爾觑見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備聞其說。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盡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蓋從昔已來所未聞者,誠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陳已悟。又激發同輩意謂我聞而悟自謂希有矣,若再有一人聞而能信自心清淨如此者,則實相現前,諸妄消滅。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離相之法最難信解故也。且我輩親見如來。雖是難信,然聞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難。若佛滅後去聖時遙,後五百歲,五濁惡重,魔強法弱之時,能信此法者,甚為難也。茍有能信者,則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離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見法身矣。故曰:能離一切相,即名為佛。此真希有也。世尊聞說乃印許之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以此法大機小,聞者皆生驚疑怖畏故也。茍聞而不驚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說,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前言布施,乃六塵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難捨已捨,即捨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許住相,已說無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說,不但七寶布施,不比無相之福。即將恆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難比之。以身命內施也。故空生遂疑謂外施可忘,身命難捨,如何能捨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說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體而不嗔恨,則我空矣。此是當機疑意如此。其經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薩我法二執。然我執即五蘊身心,且此五蘊身有假名,有實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體驗破五蘊實法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解﹞此破五蘊實法,結答雲何應住之問也。空生一聞身命布施,不達五蘊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為難。謂外施七寶,不住於相,猶可能也。若捨身命,則不能矣。不捨身命,則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難契真空,故世尊特說忍辱之行。當歌利王割截身體之時,若我四相未忘,則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達五蘊本性空故。所謂割水吹光,湛然不動者,以離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薩當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六塵生心,應當生無所住之心也。此結前文總會離相之旨,以答雲何應住之問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則心境俱妄,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於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薩既為利益一切眾生,應當如是布施,方為妙行,不可執著別生臆見也。以如來說一切相,皆是真如。說一切眾生即是真如。所以前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結示雲諸相即是非相,眾生即非眾生。

  ﹝疑﹞既雲不住於相,則一切皆空。空即能證之智亦空無體矣。無體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誡令但當谛信佛言,是如來自證境界,決不虛妄。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解﹞此結令谛信也。空生聞佛所說因果皆空,疑謂果空則不必用因。因空則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況不住生心,則無實果可證矣。世尊誡以但當谛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來所得之法非實非虛,不可以執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解﹞此示無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屬於無明,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無所見。無住之心諸障盡撤,人我兩忘,如日升天,朗照萬象。故此無住之心,即真實般若,佛所證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無住之心,縱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將謂己智不能契合佛智。佛意般若無文字,文字即般若。然我說此經,即全體般若。但有人能信受者,則為妙契佛智。而佛以本智,了知其人無量功德矣。此一念頓契佛心之功德,縱使一日三時以恆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但不若有一念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逆者,可謂善入佛慧矣。其福更大。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下贊般若殊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解﹞此贊般若獨被上上根人。前屢言著四相故粗,今言著四見故細。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解﹞此贊般若法身常住。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此贊般若有離障出纏之益。不但滅罪,且得勝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解﹞此贊悟般若者,一念頓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離佛。故此功德最為殊勝也。後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議,故果報亦不可思議。從初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以來,通破凡夫中大心眾生修菩薩行者所執之疑。然所執我法二執有粗有細。已前破粗二執。以所執五蘊身心為我執,我所作為緣塵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為法執。然此二執,皆著相故。是破初發心菩薩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顯下不見有眾生可度也。此後乃破微細我法二執。是已悟般若之菩薩,但執有能證之智為我,有所證真如為人,能證能悟為眾生,證悟未忘潛續如命為壽者。而此四相最極微細,故為微細二執。所謂存我覺我。故向下發揮但標我字。若破此我執,則上不見有佛果可求也。經文與前問同意別,觀者應知。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從此以下,征破微細我法二執也。經初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者,以初發心菩薩,乃凡夫中大心眾生始發度生之心,故種種著相,以依著自己五蘊色身修行。其所行布施,乃執著六塵粗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執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寶物莊嚴之土。種種所行,皆不離相,故去般若遠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離,方契真如般若實智。而空生已悟,大眾疑消。此經文不可思議。已前半卷皆此意也。其所破我依凡夫見起,即五蘊色相之我,其四相皆粗。今此經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薩,但能證之智未忘,以此執著為我,此是存我覺我之我,乃微細我法二執,四相皆細,故此經中標出一我字為首。但雲我應滅度眾生,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圓,唯有生佛之見未泯耳,故前粗後細。問:然此細智為我,而又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與前問意同者何也?答:此問住,蓋此菩薩已離五蘊,但習氣未忘,故於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執謂菩提有所住處。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問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見未泯,不達平等一如耳。問同意別。故世尊破雲發菩提者,當作此觀:我滅度一切眾生已,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以眾生本自如如,不待更滅,若執有滅度,則著四相,非菩薩矣。此不見有眾生可度也。然生佛本來平等,若眾生既無可滅,而此中實無有法,可容菩薩發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眾生本自寂滅,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耶,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無實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豈非法耶?即世尊於燃燈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豈非得菩提耶?何言無法可得?故下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無得,以破執佛之疑也。空生疑佛於燃燈佛所,實有法可得。世尊展轉逐破妄計,正顯實無一法可得。

  ﹝疑﹞謂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雲無法,則無因矣。無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屬因果破之。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顯法身不屬因果也。空生不達法身真體,不屬因果,乃執定如來有修有得。故佛以無所得破之矣。猶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無所得耶?以如來者,非色相之稱,乃是諸法當體如如之義耳。且諸法本自如如,豈假修為證得耶?故我說菩提實無有法容佛可得。宗門謂向上一路三世諸佛不許觑著,觑著則眼瞎,以此中無你取覓處故也。如來菩提並無甚奇特,但於諸法不起斷常顛倒見耳,故言無實無虛。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則知諸法非法。

  ﹝疑﹞因聞實無有法容其發心,遂疑雲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薩。既無有法,何以得菩薩之名耶。下以無法無我破之。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此示法身無我例破菩薩微細二執也。空生執有法度生方名菩薩。世尊告以實無有法以遣法執。恐疑無法度生如何莊嚴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莊嚴,以遣住心破我執。此二無我也。茍不達此理,則非真菩薩矣。故雲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疑﹞若菩薩不見眾生可度,無土可淨,如此如來要五眼作麼?下約知眾生心為眼,非實有五眼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空生疑佛具五眼,將謂有法可見,有世界眾生當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約見眾生心為眼耳。且如恆沙世界,無量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者,以眾生乃如來自心之眾生。故眾生凡動一念,即如來自心動也,如何不知不見耶。又疑眾生心有生滅,如來心亦生滅耶?故世尊言此中眾生心本自如如,了無生滅。與如來心寂滅平等故。如來眾生湛然不動,絕無生死去來之相。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三際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執,謂無土可嚴,無生可度。恐空生聞而轉計,將謂生土皆空,則布施無福,亦不必修矣。故世尊以無福之福,其福甚大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解﹞此示無相之福也。空生執著有相布施,將謂實有福德。殊不知能施六塵本空,則所得福德非有。故世尊以福德無故福德多破之。所言無者,非絕無也。以心量如空,故得福益大。

  ﹝疑﹞空生因聞不許住相度生嚴土,遂起疑雲:且度生嚴土乃成佛之因,所感萬德具足莊嚴之果。今雲無生可度,無土可嚴,是絕無因也。又雲:無菩提可證,是無果也。因果皆絕,是無佛矣。即今現見如來具足色相,又從何而有耶?故佛以不應具足色相見如來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解﹞此破執報身色相之見,以顯法報冥一也。具足色身者,萬德莊嚴報身佛也。以多劫度生莊嚴佛土,感此果報以酬因故,如來說具足色身,且此報身本法身也,故雲,即非具足色身,法報冥一,故雲是名具足色身。此破所見之相,下破能見之見。以報身即法身,故無相可見。智體如如,故見病消亡,境智冥一,故法身自顯。凡言是言非者,皆遮救之辭也。恐落是非窠臼,故左右遮之遣之。故如來說法本無可說,但遮護眾生之心病,不容起見,遣其執情,令不住著,如此而已。學者應知。

  ﹝疑﹞空生聞說佛本無相可見,遂疑既無身相,誰當說法?故佛以無可說破之。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解﹞此破報身如來有所說法之疑也。如來出世本無法可說,但就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唯一字而已。凡曰非,曰不,乃遮止之辭。以遮止眾生之妄想耳。正是護念之意也。故曰:是名說法。

  ﹝疑﹞空生已悟法身之理無說無示。以此法甚深。但未來眾生,不知可能信受不?故起此疑。向下以無眾生破之。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解﹞此示生法一如,以破眾生見也。空生妙悟法身,已能信能受矣。第此法甚深,不知可有眾生於未來世,能信此法不?此空生生滅之見未亡,故起未來眾生之見。世尊答以眾生本如,與法平等,何有未來之相耶!以眾生如如,三際平等,此實般若究竟之極則也。彼非眾生等六句,謂眾生本自如如,故曰彼非眾生。以真如隨緣而成眾事,故曰非不眾生。乃復釋之曰:所言眾生,乃是真如隨緣,眾法和合而相生。故雲眾生者,以假名眾生。故如來說非實是眾生,以非實有生,是故名為眾生耳。

  ﹝疑﹞法身無相無法可得,如何言修一切善法,證得菩提耶?下以無得平等破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解﹞此破佛法見也。空生已悟法身清淨,無法可得。翻疑佛說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是有得也。豈如來菩提果無所得耶?佛言實無所得。以生佛平等,無二無別,即是菩提,如此而已。豈實有所證得耶。所言修善法而得菩提者,但以離四相而修。以修即無修,故得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是名真善法也。

  ﹝疑﹞善法既非,何法為勝?下以達般若者,最為殊勝。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解﹞此贊般若離相之功最勝也。且修善法不得菩提,是則善法非殊勝矣,又以何法為殊勝耶?佛言達般若者,最為殊勝。三千世界中,有百億須彌山,以七寶等此,可謂多矣。以此布施之福,不如達般若四句之福。以彼執相,貪求利益故。般若離相,故超勝無量,非喻可及。

  ﹝疑﹞空生聞前說生佛平等。然既平等則無眾生矣,何言如來當度眾生?是有我人之相也。下以人我兩忘破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解﹞此破佛有人我之疑以顯法身真我也。所雲生佛平等,平等則無佛無眾生,何言我當度眾生耶?眾生人也,我度眾生則有我矣。人我宛然則四相不泯,此正宗門所謂得到法身邊,未透法身向上句也。故世尊以言遣之。故雲勿謂如來我有度生之念。我有此念,即是凡夫。然如來說凡夫,尚非凡夫,豈可如來尚存我見耶!此則聖凡俱泯,一道齊平,般若玄旨,於斯極矣。

  ﹝疑﹞法身既非有我,報身不可以相見,即今三十二相,豈非佛耶?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解﹞此示應化非真,以顯法身離相也。空生已悟法身無我,報身非相,是為真佛。遂疑現見三十二相是何佛耶?是有佛見也。世尊诘之曰:果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乎?空生執以三十二相必定是佛。世尊以轉輪聖王破之。遂悟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世尊示之以離相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疑﹞空生聞說法報無相,應化非真,故起法身斷滅之見,以不達法身真我故,佛以不斷滅破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解﹞此破斷滅見也。空生聞說當以離相見佛,遂起斷滅見。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佛教之曰:莫作是念。若作是念,則說諸法斷滅矣。然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但說知一切法無我而已。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過滿恆沙界七寶布施之功德,以不受福德故也。所言不受者,非絕無也,但不貪著福德耳。所謂無作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世尊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止說一無字而已。以九界眾生,通執一切法有我,如來但以無字破之。此金剛正眼,直觀向上一路。故宗門單傳直指,唯從此入。

  ﹝疑﹞既言無我無受福者,則現見如來行住坐臥,豈非如來之我耶?此乃三身一異之見未泯,未悟平等法身故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解﹞此會歸法身真際也。空生向以威儀動靜者為如來。此特去來之見耳,如來豈有去來耶。至此執謝情忘,動靜不二,如如實際,妙極於斯。但一異之見未忘,三身一體之義未契。故下以微塵世界破之。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解﹞此破一異見也。空生未契三身一體,故世尊以微塵世界非一非異示之。言微塵則非一,世界即非異。微塵聚而為世界,即異而不異。世界散而為微塵,即一而不一。由是觀之,一異之相,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非實有也。若實有一異之相,即為一合相矣。一合者邊見也,以合一即不能異,合異即不能一故。若微塵實有,即不能聚而為世界。若世界實有,則不能散而為微塵。愚夫以此為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不然,以離二邊,故名一合。二邊既離,即是不可說矣。但凡夫之人不能遠離有無一異二邊,貪著其事,故不能達三身一體,平等法身之理也。

  ﹝疑﹞既平等法身一切皆非即不可見,又何以佛說有四相見耶?故下伏破。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解﹞此破執有離相之見也。空生已悟平等如如法身之理。遂疑法身之體,既不可以相見,如何世尊說離四相之見耶?佛恐空生伏懷此疑,故诘之曰:假若有人言世尊說有四相之見者,汝謂此人解我所說之意不?空生遂悟佛意。答言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以世尊說有四相之見者,非是實有相見可指說也,將為遣有相見者之執情耳,故曰非。此非字與諸非字不同。前屢言非,皆不是之義。今此非字乃遣絕之辭,謂遣眾生心中所執之相見耳。非佛說有此相見,乃眾生之相見耳。故曰是名。此是名二字亦與屢說者不同,宜深觀之。蓋一切眾生迷倒於相見之中,所執堅固難破,故佛以金剛心智以逐破之,令見本智法身真體。初執見有五蘊身心及六塵相,故著相行施以求佛福德,世尊以無住破之。次執有菩提相,佛以無所得破之。次執布施有莊嚴佛土相,佛以無土可嚴破之。次執福德以感報相,佛以非具足色身破之。次執如來定有三身相,佛以應化非真、報身離相破之。次執定有法身相,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次執法身定有實我相,佛以一切法無我破之。次執如來定有三身相,佛以非一非異破之。重重逐破,一切皆非,諸相銷亡,一心無寄,理極情忘,直指法身實際。以所見之妄相既空,則能見之妄見亦泯。此真實般若究竟極則,直透法身向上一路。故佛誡之曰: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到此始是真知真見真信真解,則永不起一切法相知見矣。斯則人法雙忘,聖凡俱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故復遣之曰:所雲法相,亦非法相,始是真實法相,非妄見者可比也。般若玄旨,妙極於斯。

  ﹝疑﹞空生已悟法身全體,遂疑法身不會說法,其說法者,乃化身耳。且化身所說之法,不達法身境界。如何持此法者,得福德耶?以下化身所說,即真實法。以三身一體故。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解﹞此示化身佛說如如法也。空生疑化身佛所說之法,不到法身境界,如何得福?佛言:化身說即法身說,以三身不異故。即於此法能持四句,為人演說,其福最勝,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到此塵說剎說熾然說也。

  ﹝疑﹞法身寂滅,如何寂而能說?下示正觀。以般若空寂,從假觀入,從假入空,故名真空。以假即真故。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解﹞此入般若真空妙觀也。以真空冥寂,藉假而觀,若六喻觀成,則真空自現。一往俱顯理體,此則正示觀法。諸修行人當從此入,法身真境,極盡於斯。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此結經常規也。凡所聞歡喜,必妙契於心,契則信之真受之切,而奉行不虛矣。

 

上一篇:佛教放生的功德和福報和注意事項
下一篇:達真堪布:度化眾生記得別把自己「染污」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