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聖人教人民築宮室,植五谷,織衣裳,此衣食住,所以(注1)養身也。然後,教以辨善惡,戒於惡,止於善,此戒定慧,所以養心也。身心俱養,人道成,世界安寧。
若身無衣食住,則身失其養;心無戒定慧,則心失其養,人道絕矣。養心而不養身,安而不能存;養身而不養心,存而不能安,是故互相生,互相養,由眾緣而成人道,非一木能支大廈也。
人身以利為利,人心以義為利。君子利心而忘身,小人利身而忘心。是故君子喻以(注2)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食,發憤而忘食;小人謀利而不謀道,見利而忘義……
其實君子之道難,小人之道易;君子之道無窮,小人之道有限;君子之道終身學而不能成者亦有之,小人之道不待學而成者亦有之。君子道難故,所以君子少也。小人道易故,所以小人多也。君子之道勝,則天下平。小人道勝,則天下亂。是故只恐君子學小人,不怕小人學君子。
(民國·《守培全集下編·守培禅師語錄卷上·出家的生活》450-451之守培敏道禅師語)
【注釋】
1〔所以〕用來。
2〔喻〕明白、通曉,此處指使人明白。《論語·裡仁》雲:“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提要】
聖人教人以衣食住養身,以戒定慧養心,身心俱養而人道成。人身以利為利,人心以義為利。君子利心,小人利身。君子之道難,小人之道易。君子之道勝則天下平,小人之道勝則天下亂。
守培敏道禅師小傳
守培敏道禅師,民國十大法師之一。俗姓陳,名印光,字守培,別號敏道。江蘇省泰縣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出生,家中以農作維生。師出生未久,父母相繼去世,賴兄嫂生活。年十歲,因到鄰村姑母家中吊喪見僧侶做佛事,心生愛好,因禮三乘和尚披剃出家。師13歲便能獨立支撐寺院門戶,28歲入終南山住茅蓬靜修,悟明心地。
師雖雄才勇哲,思入雲霄,卻畢生苦行,待人接物謙卑寬和。從10歲為沙彌直至72歲示寂,終身戒品精嚴,日用行常之間於律儀無一不躬行實踐。師生平言笑不苟,無一語涉及嬉笑或呵斥他人。居常沉靜淵默,然說法講經時,則宏論滔滔,一瀉千裡,辯才無礙。不求名聞,不務虛榮。平日生活異常儉樸,室中陳設除桌椅外,別無長物。外埠講經,乘車只坐三等。非大眾同食者不食,終身行如一日。至於剃頭洗衣,操作縫綴,事事躬親,不假人手。
師終身一味平懷,本色風光,從不改變。護法不畏艱難,不遺余力(公元1937年鎮江陷落,師於超岸寺只身迎對日軍,頭為砍受重傷,寧死不屈,日軍皆震服),保護禅教,不畏眾口。堅守禅門遺風,務求佛教之真精神。品行質樸真實,為人毫不雕飾,行為世范,學為人師,真乃“凍嶺生雲滄桑短,寒梅破雪香韻長”。
剃度師圓寂後,師辭超岸寺方丈,於深山打下巨石,辛苦打磨,雕刻碑文,守塔三年。日誦《妙法蓮華經》全部,三年如一日,未曾間斷。
師晚年搖紗為生,注解大經大論,完成平生數部巨著。後以體衰多病,1955年夏圓寂於鎮江玉山超岸寺,世壽七十二,僧臘六十二。留有著作《僧寶論》《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楞嚴經妙心疏》《唯識論新舊兩譯不同之意見》《瑜伽真宗義品略解》《不與萬法為侶之禅宗論》後編入《守培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