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文化中,“不會說話”往往是一個褒義的詞,當一個人說他自己“不會說話”,往往意味著他的自我認同是“耿直、忠厚、不會阿谀奉承”等等,而“口蜜腹劍”、“刀子嘴豆腐心”等俗語,更是強化了這種自我認知……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每一場不歡而散的聊天事故,就會發現,其實所有傷人的話,都是來自於僵硬而固執的內心。
有一位土豪老來得子,生意上也大賺了一筆。佛陀到他家門口歌頌一偈,然後土豪供養了千萬兩黃金。有外道不蘭迦葉聽聞此事,亦想效仿。佛陀再三勸阻,他仍要佛教他頌偈……結果,他在土豪門口歌唱,卻被暴打了一頓。
為什麼?
一是因緣變了。佛陀當初唱誦時,對方正春風得意;而輪到不蘭迦葉唱時,時間已經過了一年,此時土豪千金散盡,家破人亡。這時,你給他唱《今天是個好日子》???
一段成功的交流,也是需要眾緣和合的,說話者與聽者的關系,雙方各自的境遇、心情,當時所處的場合,周圍是否有其他人……這些都很重要,而說話的內容也許只是交流的一小部分。
二是因為,每個人與其他人的宿世緣分不同。就像此文中,在無數劫以前,不蘭迦葉也曾經惹那位土豪生氣,所以今生再見面時,很容易產生“這個人我一見到就煩,好想打他一頓”的感覺。雖然不蘭迦葉去求佛陀教他那首頌偈,佛陀已經告訴他“現在情況變了,我教你一首更合適的頌偈”,但是他仍然執迷不悟,佛陀只能感慨,“前世因緣。應受此痛”;“罪不可債”。
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掌握每一段交流的因緣,也無從知曉與每一位交流者之間存在怎樣的宿世緣分,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發心。如果這點也做不好,那佛陀也沒辦法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你挨打。
發心
佛陀去唱誦,不是為了得到供養,而是為了度化此人。因為佛陀知道他不久將會招致厄運,所以要抓緊時間來為他培植福報,更重要的是給他講解佛理,比如財富有五危,水、火、官府、敗家子以及盜賊,所以不宜悭吝,宜廣行布施。
而不蘭迦葉則純粹是因為想得到供養而去唱誦。當然,這也沒錯,不偷不搶不騙,他是靠一種正當的手段來求財,然而,如果一個人太執著於自己的念頭,智商就會被凍結。
我想起有一次向某位作者約稿,當時我們還同時談著另一件事情。也許是我太想把稿子確定下來,所以對於另一件事情,就隨便應付著。這樣聊著聊著,她忽然情緒很激動,說沒法再與我交流了……而我完全沒有料到她會生氣。後來我回顧聊天記錄,才發現在對方微愠之時,我渾然不覺,還在和她談稿子的事情。
如果當時我的執念不是那麼強,那麼就可以判斷出何時應該停止聊天,這樣就可避免後來她對我的徹底失望;而如果當時我的發心是想讓她歡喜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呢?那效果就會更不一樣了,也許在一開始就會認真地對待她所說的每句話。
此篇佛經,還有另外兩條輔線。一是不蘭迦葉屢次謗佛,最後沉水自盡,命終後墮地獄;還有一條線索是那位土豪,阿難很好奇此人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佛陀如何回答?且看原文。
(轉載)
本文實為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專注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持續放生者,受佛菩薩、天地一切神仙贊歎護佑,功德無量,必然有求必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一切重罪悉解脫!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願一切冤親債主及其六親眷屬離苦得樂,福慧增進;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