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六 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6、勸囑受持流通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此總結願王功德,並勸眾受持,自利兼他,流通正法。「彼諸眾生」,是能受持願王的人,「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是出其所受持之法,「受持讀誦」,是自利,「廣為人說」,是利他,「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正顯功德殊勝。

  意思是說:若果彼諸眾生,有機會聽聞而又信解前文所說的十大願王,不但依解起行,自己受持讀誦以自利,還能廣為他人宣說以利他,其人所得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除諸佛外,其余人天,或三乘聖眾,皆無能知者。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以下是勸誡受持。因為聽聞受持讀誦,及廣為人說此願王的功德,不可衡量,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汝善財及所有發菩提心的菩薩等,聞此十大願王之後,必須深心信解,切莫心生疑念,應當提高理智,審實谛觀,衷心接受。信受之後,能夠開始閱讀;閱讀之後,能夠背誦;熟誦之後,能憶持其義不失,如法修行;同時將自己所受持讀誦的願王,書寫流通,廣為人說。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顯示其自利利他所得的功德殊勝。「是諸人等」,是指對願王深心信解,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自利兼他的人。「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是明自利獲福;「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是明利他功德。凡對願王深心信解的人,必然於一念中,便可以圓滿具足,十大願王所有功德,是以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憑此福德及願王威力,故能於煩惱生死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所有眾生,皆得出離生死苦海,共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凡是能深心信解,讀誦受持願王的人,及被其所教化的眾生,皆得共同往生極樂,所以受持淨土法門的人,將此「普賢行願品」,列為必誦的課本,成為淨土五經之一。

  六、解釋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指普賢菩薩說完願王功德,並勸眾受持,廣為人說,以獲福聚,令出苦海,共登極樂,完畢之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其用意有二,一為使聞者易於記憶持誦,二為令遲來眾生,得聞前說,因此,再用偈頌體裁,重說前面曾經說過的十大願王,及其功德。

  佛經的文字體裁有兩種,一是長行,二是偈頌。長行是散文體裁,偈頌是韻文體裁,有用四字、五字,或七、八、九字為一句,合四句為一偈。偈頌有多種:

  一重頌:用偈語方式,重說長文中所诠的義理,以加深聽眾的理解。

  二孤起頌:在長行中未曾提及的意義,今用偈頌,特別提出宣說,加廣聽眾的認識。

  三復頌:為未理解的人,用偈頌重復再說一次,令聽眾明白了解前文所說義。

  四廣頌:在長行中,雖曾簡略提及,然意又未盡,今再用偈頌,廣申說明。

  五略頌:在長行中曾廣宣此義,故於偈頌中,僅略提之。

  六結頌:為使受持人易於記憶,特別用韻文體裁的偈頌,結述長行中要義。

  七超頌:在長行中後說此義,今在偈頌中先說,謂之超頌。

  八追頌:義在長文中前說,今於偈頌中最後始說,謂之追頌。

  今普賢菩薩於結述願王功德,及勸人受持流通之時,欲用偈頌,重復宣說,前文所說的義理時,而用法眼普觀華藏海會來自十方的各類眾生,是否欣喜樂聞?是否能夠接受?是否需要重復再說一次?然後說出下面的偈頌。在下面所說的偈頌中,前七大願的偈頌,較為簡單,容易明了,但後面三大願王的偈頌中,別說菩薩十願,是申廣前長文所未說的孤起頌,而且是三願結連在一起,非細心研究,不易理解。

  (一)正頌十大行願

  (1)頌禮敬諸佛願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二偈頌,是重頌第一禮敬諸佛願,初二句頌所禮境,次句明能禮人,第四句明能遍禮的意願,第五句明能遍禮的原因,最後三句明遍禮之相重重無盡。

  師子是獸中王,其威力能降伏余獸,用以喻佛的威德神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是人中聖,天中天。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及未來,皆有無量無數極佛剎微塵數諸佛住世,說法利生。普賢菩薩能以極清淨的「身語意」三業,普遍禮敬無量時空中所有無量無數諸佛,無有漏余。

  普賢菩薩所以能以一身,遍禮所有一切佛,原因是憑借普賢行願的威德神力。由於普賢行願的威神力,能使修習普賢行願的行者,不但能普現一切如來前,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時使修普賢行願的行者,現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前,每一身體復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之身,如是眾多如極微塵數之身,一一皆能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故言:「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是顯能禮所禮皆無盡。

  (2)頌稱贊如來願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此頌十大願王中的第二大願「稱贊如來」。初頌是明所贊境界的廣大,次頌初二句明能贊無盡,第三句明能贊時長,末句明所說功德深妙。

  「深信」是能贊之因,因為普賢菩薩以甚深智能,深信一粒微塵中,有佛剎極微塵數諸佛,而此眾多如極微塵數諸佛,一一皆各處諸大菩薩所圍繞的眾會中,故說:「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不但一粒塵中有佛剎極微塵數眾多諸佛,而且於十方無盡法界盡碎為塵的眾多微塵中,亦一一充滿佛剎極微塵數佛。雖然,未能統計其確數,但在普賢菩薩的深心信解中,確信每一粒微塵中,皆充滿極佛剎微塵數諸佛,故言:「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由於普賢菩薩深信諸佛充滿於盡虛空、遍法界中,所以能於每一佛前,「各以一切音聲海」,及「普出無盡妙言辭」而且「盡於未來一切劫」如是長久的時間,「贊佛甚深功德海」。

  前禮敬諸佛,雖然三業清淨,但偏於身業;今稱贊如來,亦三業清淨,但偏於口業。音聲海,妙言辭,是能贊之相,「盡於未來一切劫」是能贊之時間,「贊佛甚深功德海」,是所贊之人及其功德。

  「音聲」言海,功德亦言海,顯示能贊的音聲與言辭,既美妙而且無盡,如海水之多。而所贊的佛功德,亦甚深廣大如海,無法衡量,非在短暫時間中,可以贊完佛之功德;即使盡於未來一切劫,如斯無窮無盡的時間,亦無法稱贊完畢佛的功德,正顯示能贊、所贊皆無盡。

  (3)頌廣修供養願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三偈是重頌「廣修供養願」。前二偈中的前七句,是說明供養具之多與勝,末句是正申供養。第三頌明能供之因,及所供之佛。「華鬘傘蓋」屬色塵,「伎樂」屬聲塵,「塗香」「末香」「燒香」「最勝香」皆屬香塵,「最勝衣服」屬觸塵,用種種香油作燈燭以供佛,是味塵,五塵供養,既勝且妙,堆積起來,一一皆如妙高聚。普賢菩薩說:我悉用來供養諸如來。

  普賢菩薩之所以用如是最多,最勝,最妙的莊嚴具,供養十方諸佛,皆因「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中,皆充滿極微塵數佛,是以憑借普賢行願的威神之力,便能普遍供養,一切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中,所有極微塵數佛。此總顯供養心勝,供養物勝,及供養境勝。至於供養之道,有事供養,有法供養。而供養之福田,有敬田,悲田、及恩田。前長行已詳述,今謹略頌。

  (4)頌忏悔業障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初句總標所忏的業,次句明造業之因,第三句指身語意是造業的根器,末句正申忏悔之意。六道眾生,自無始來,迷真逐妄,追求五欲塵勞的享受,所造之業,惡多善少,今要忏悔的但忏惡業。此等惡業的形成,皆因眾生內心積聚貪瞋癡等煩惱,而策動身口意,作殺盜YIN等惡業,不但招致三惡道苦果,而且能障礙進修佛道。因此,不但「昔往所造諸惡業」要忏悔,而能作惡業的身語意,及策動身語意的貪瞋癡等煩惱,亦要忏悔。故說:「一切我今皆忏悔」。

  由於至誠忏悔,煩惱不起,惡業不生,恆住於諸佛淨戒,自然滅罪生福,積聚功德,疾證菩提。至於忏悔的方法及種類,前面長文中已詳述,今謹略頌而已。

  (5)頌隨喜功德願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此略頌隨喜功德,初句明隨喜六凡功德,次句明隨喜二乘功德,第三句是隨喜大乘佛及菩薩的功德,末句「所有功德」四字,總括四聖六凡各各所有的功德。因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論聖凡,莫不皆有其所具功德,學佛人對於他人的功德,應該生隨喜之心,歌頌贊歎,或給予贊助及鼓舞,令一切眾生,速得成就圓滿所有功德,或對已成就圓滿所有功德的諸佛菩薩,稱揚贊歎,故言:所有功德皆隨喜,隨喜功德,能除妒忌障。

  (6)頌請轉法輪願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初二句明所勸請之境,廣大殊勝;第三句明能勸請之人,末句明所請之事。「世間燈」,是佛的德號,因為佛的智光如空中日月,亦如幽室明燈,無論眾生根性大小,或處於無明暗室中的一切有情,悉皆普照無遺。十方世界所有最初成就菩提,覺悟成佛的世間燈,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願的人,悉皆勸請一切諸佛,轉無上法輪,以饒益眾生,使諸眾生,明白真理,止惡行善,共得解脫。

  (7)頌請佛住世願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佳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初句標所請之佛,及勸請的原因,次句明勸請的誠意,後二句說明請佛住世之目的。涅盤有四種,廣如涅樂經說。今言涅盤,是指眾生機盡,佛示現入滅,歸於無相,名為涅盤。但若然有人勸請,仍可住世說法利生,如薪盡火滅時,如能及時加薪,火仍不息。普賢菩薩,為利益眾生,故於諸佛欲示現入涅盤時,皆悉以最至誠之心,而勸請諸佛久住世間,經塵剎劫,使一切眾生,皆得聽聞佛法,獲出世解脫之道,故言:「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前三句總頌前七願,後一句明回向。所修功德,若不回向,但得人天有漏福,或得二乘無漏果,必須回向眾生,方證菩提。故今總以前七大行願,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回向眾生及佛道。

  「禮」指禮敬諸佛願,「贊」指稱贊如來願,「供養福」指廣修供養願,「諸佛住世轉法輪」,是超頌請佛住世,及請轉法輪願,隨喜忏悔諸善恨,是追頌隨喜功德,及忏悔業障二願,總以前七願所修的一切善根,及所成就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眾生及佛道,即是回自向他,及回因向果。

  (8)頌常隨佛學願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二句總標示常隨佛學願,次三句正明隨諸佛學,第六句明隨學之因,第七句結成隨學的心願,末句說明常隨佛學之目的。過去有無量諸佛,現在及未來,亦有無量諸佛。如來,天人師,皆佛之通稱。天含多義:一天是晝義:因為天上晝長夜短故。二天是無愁義:因為天人常受快樂,無愁惱故。三天是明燈義:以天人身常光明,能破黑暗故。人亦含有多義:一人能多思慮,二人能破驕慢,三人之身口柔軟。

  佛能為天上人間的導師,雖然諸佛出世,九法界眾生皆可得益,但三聖悟深,三塗迷重,阿修羅憍大,非主要機,唯天及人,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能證四果,甚至疾得菩提。是以諸佛出世,主要教化的對象,該是諸天及人,以是因緣,佛名天人師。

  「一切」諸佛,無不「意樂皆圓滿」,因此,「我」普賢及一切修學普賢行願的眾生,應該發「願」,「普」皆「隨」從「三世」一切諸佛「學」,希望「速得成就大菩提」,而獲得「一切意樂皆圓滿」。所以一切意樂皆圓滿,是願常隨佛學的原因,「速得成就大菩提」,是願常隨諸佛學之目的。此即是菩薩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9)頌恆順眾生願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此二偈是重頌恆順眾生願,初頌標能益之人,次頌說明所起之願,於初頌中,前二句明剎土莊嚴,後二句明主伴莊嚴。後一頌中,初句明所順之眾生,後三句明恆順眾生的利益。

  恆順眾生的利益有四種:一離憂患,二常得安樂,三得正法利,四滅除煩惱。前長文中,曾詳述恆順眾生的意義,今重頌略提而已。「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是形容諸佛所居國土,既廣大又清淨美妙,是依報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佛每會說法,皆為廣大群眾所圍繞,佛是主,眾會是伴,即是主伴皆莊嚴。

  「十方所有諸眾生」,指長文中所說三界六道中,四生五類眾生,所謂:種種生類。普賢行願恆順十方所有諸眾生之目的,是願一切眾生,遠離現實生活中一切憂悲苦惱,種種過患,而常獲得身心安穩快樂,進而獲得諸佛甚深正法利,以滅除煩惱,使煩惱盡無余。即是菩薩四弘誓願中:「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上一篇: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六 上)
下一篇:簡單放生儀軌及放生須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