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
現在的信眾,通常分為這兩個方面。

第一,對事相上有所取,有所求。對事業的發展,工作的順利,財運的富有,對身體的康復,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生意興隆等等,這是屬於對事相有所取。
這種方式的學習,不屬於真正的信佛。這種追求的方式,不是佛法的真實的教義。

另外,若想對事相的獲取達到圓滿,可以借鑒佛所告訴我們的,事相所形成的規律性。
要想達到圓滿,必須要按照自然規律性所造作,有程序的,有因有果,有耕耘才能夠有收獲。
不能用迷茫、迷信的方式,不勞而獲,這是天大的笑話,愚癡的表現,起不到更佳效果,徒勞費力。

何為佛法?佛法就是佛所發現的自然界中的事實真相,所存在的萬物發展的一個自然規律性。
所以說我們若想在事相上得到圓滿,必須要按照自然規律,這種方式來進行美好地創造。

比如我是一個工畫師(畫家),要想畫出一幅絢麗多彩的圖像,也要具足因緣,筆,墨,紙,顏料,這樣的一個程序,不是光憑借想像就能展現出來的。
萬事都有因緣果,這個程序來造作。

我們個人的自身福報也是如此,不是憑空而起,憑借妄想就能獲取到的。
要想得到善果,必須要具備一顆善念與善行,這樣的一個程序,果報是建立在條件上。
必須要努力發心,如是因,如是果,如影隨形,形態好,影像自然就好。

這是佛所告訴我們的自然規律,一定要相信,遵從佛的指引的方式,來進行照做。
如果沒有按照佛所引導的方式,說明我們沒有達到信佛,沒有對佛的教言有所相信,談不上“信佛”二字。這是我們在事相中,有為造作中,對佛是否相信。

第二,在無為中造作是否對佛的相信。
佛法的真實義,是讓我們大家不要對事相有所執著,更不能對事相的癡迷。
告訴我們大家塵世間的一切,皆為虛幻的影像,它是生滅無常。

既然是影像,就不要對影像升起:貪嗔癡慢疑,殺盜YIN妄酒,兩舌,惡口,花言巧語,等,種種的習性。
用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取捨自如心,清淨無為的心,來造作。

所以用一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一顆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心,這才是如來真實意。
也就是說修行最終的目的,在有為造作中,用一顆無為的心態,這就是修行。

不離不棄,不即不離。佛在《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是說空是本體,就是無為的心;色,指事相,也就是體的用;體與用是一,體與相相互襯托,相是離不開體,體本來就是作用。

相當於水與波浪,水的作用會形成波浪,波浪又離不開水源。體與相就是如此。
所以我們的修行,不是放棄、離開生活,更不是離開造作。事相的展現本來就是自性的作用。

必須要如實造作,但是在造作中,要善惡分明,取捨自如、得當。這就是修行。無論是對有為法或無為法的造作中,必須要依教奉行,聽從佛陀指引的方式,按照自然規律,美好地造作。
好了,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