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忏悔業障願
復次善男子,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初二句總標,十大願王中,第四種忏悔業障願,忏是忏悔,悔是消除。梵文忏摩,譯名請忍,悔是悔過,今華梵雙舉,名為忏悔。意思是:悔恨厭惡自己昔日無知,所作種種罪惡的行為;今聞佛法,知過而思悔改,專心一意,於三寶前,披露往昔的罪行,求哀忏悔,請三寶忍受其悔改之心。自此痛改前非,誓不再造,自然獲得三寶加被,消除罪業,以免障礙進修善法,故名忏悔業障。
眾生由於無始以來,迷真逐妄,起惑做業,都曾經有犯罪的行為。根據因果定律,必招苦果,所謂:自作自受,絕對不能幸免。欲想避免自嘗苦果,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忏悔業障。
業障有三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三是報障。煩惱可分根本煩惱及隨煩惱;隨煩惱又有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及小隨煩惱三種。大智度論言:「煩惱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煩惱障:煩惱令人心煩意亂,不知善惡,不分邪正,不明事理,不能修證菩提。凡夫因見思煩惱,迷真谛空理,障實智菩提;二乘聖人,因塵沙煩惱,迷於俗谛妙有,障方便智菩提;菩薩因無明煩惱,迷中道理,障真性菩提,故名煩惱障。
業障:業障能系縛眾生於九界升沉,不得解脫。凡夫由見思煩惱,造有漏業,障礙進修聖道,系居三界,不得實慧解脫:二乘因塵沙煩惱,造無漏業,障礙進修六度萬行,系居化城,不得方便解脫:菩薩因無明煩惱,造亦有漏亦無漏業,系居實報土,不得真性解脫:總名業障。
報障:眾生由業力牽引,接受三土果報,滯留生死,不能證入涅盤。凡夫作有漏善或惡業,報生同居土,受分段生死,障性淨涅盤;二乘作無漏業,報生方便土,受變易生死,障方便淨涅盤;菩薩由亦有漏亦無漏業,報生實報土,受微細變易生死,障圓淨涅盤;總名報障。由三煩惱,障三菩提;由三業障,障三解脫;由三報障,障三涅盤,故名三障。
煩惱障是惑,眾生因煩惱惑而作業,因業而受報;受報時再作業,再招報苦果;如是惑,業,苦三,循環不息,是以生死不絕,苦惱無量。欲免生死輪回之苦,必須忏悔。
今言忏悔,先忏煩惱障,因為煩惱是眾生的怨賊,能劫奪人的功德法財,能傷害人的法身,能殺害人的慧命,使人漂溺生死苦海,羁留三界牢獄,不得出離;是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邊,苦惱無盡。今向十方極微塵剎數佛前,心生厭離,求哀忏悔,誓殺煩惱賊,是名忏悔煩惱障。
次忏業障,業指身口意三業。先忏身三,誓不再造作殺、盜、YIN業;次忏口四,誓不再犯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再忏意業,誓斷貪瞋癡三毒。因為三業惡因,能招感六道苦果,若不忏悔,將輪迥不息,生死不止,故當忏悔,三業惡因,是名忏悔業障。
最後忏悔報障,報是果報,三業惡因,報招三塗,苦惱無量,無法幸免,唯有依普賢行願力,志誠忏悔,始可消除。如經言:「往昔由無智能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誦大願王即是忏悔,既能忏悔,罪即除滅,得生善處,見佛聞法,是名忏悔報障。
「菩薩自念」以下,是明所忏業之多。業有善業、惡業及不動業,今要忏除,唯取惡業。貪瞋癡是作惡業的惡因,身口意是作惡業的助緣,眾生自從無始劫以來,迷真逐妄,執我、執法,引生貪瞋癡三毒。由於三毒策動身口意三業,身則造作殺、盜、YIN;口則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則貪、瞋、癡。所作惡業,實在無法?計,故說:「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然業的本身,如世間之物質,各有實體,將盡虛空界,亦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之相,「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前」,是說明忏悔之境,「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是忏悔之願。昔日由於貪瞋癡等心理毛病,策動身口,作諸惡業,今既知過,誠心忏悔,悔恨過去三業不淨,胡作妄為,痛改前非,誓不再造,則不但身不再造殺、盜、YIN等惡業,反而常行放生,樂善好施,嚴持佛的禁戒。口不但不再犯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反而說和樂語,柔善語,真實語,勸勉、鼓勵等語,甚至宣揚演說佛的正法,稱贊三寶功德。意不但不再為貪瞋癡所惑,反而進修不貪不瞋不癡三善根,促進三業清淨,增長一切善法,不再犯身三、口四、意三等過失,永恆住於佛的清淨禁戒中,自然滅罪生福,積集一切功德。
佛教人忏悔的方法有三種:
一作法忏、即是依法,或如法忏悔。如法忏悔,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誠心,犯罪之人,應自動自覺,承認自己的過失,決意改過自新,然後誠心求忏悔。二是行動,誠心悔過的人,應策動身口,見諸行動,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禮法,在中國則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稱名說罪,然後禮足。三是對象,對上座,對和合僧,或對佛前。如是具足心誠,身禮、口說罪,對和合僧團,或對佛前,求哀忏悔,名作法忏,可滅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由內具至誠心,外對佛像前,發露忏悔,將自己過去,或現在所作種種錯誤行為,坦誠公布,求佛證明,誓不再犯。或修禮古德所編成的各種忏悔法,如大悲忏,淨土忏,地藏忏,水忏,梁皇忏等,或天天禮拜,或定期七日,七七日,於其中間,專心一意,忏悔業障,期感瑞相,如佛來摩頂,忽覺身心泰然等,是名取相忏,能滅煩惱性罪。
三無生忏,亦名實相忏。是端坐正心,運用智能,觀無生法,達實相理,一切法本無生滅,罪性亦然,生是幻生,滅是幻滅,罪性本空。如觀普賢經言:「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說:「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皆空,是則名為真忏悔。」實相忏悔,能滅障中道的無明煩惱。
又忏悔有事忏,有理忏,有具足忏三種。事忏有二,一是依照古德所編各種忏悔法,定期修習。二是依方等經,佛名經所說,先嚴淨道場,燃燈敷座,請供佛像,著新淨衣,長齋沐浴,供佛及僧,然後生慚愧心,厭離心,說罪忏悔,名事相忏。
理忏,是觀罪性空無所有,不在內外中間,來無所從,去無所住,但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滅,此罪亦滅,是名理忏。至於普賢觀經所說:晝夜六時,對十方佛,及普賢菩薩,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觀心無生,端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至於具足忏,則必須具備逆順十種心。別行疏鈔說:先識十種順生死之心,以為對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從無始來,若自及他,無不皆爾。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守護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若具此者,無罪不滅。」
佛名經言:「若不忏悔者,大命將盡,地獄惡相,皆現在前,悔懼交至,不預修善,悔何及乎。當爾之時,欲求一禮一忏,豈可更得,眾等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放逸自恣。」戒經亦說:「有罪則忏悔,忏悔則安樂。」是以中國各大叢林或佛學院,每隔半月,舉行布薩,即是發露忏悔。布薩之日,由長老上座誦戒,大眾下座恭聽,一旦發覺於半月中,行為觸犯任何一條戒律,即於誦戒完畢時,向長老及大眾坦白公開自己所犯的過失,請求大眾准許忏悔,誓不再犯。現在佛教團體,已很少誦戒,至於肯坦白公開承認自己過失的人更少。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窮盡。
此總結誓願無盡。因為普賢行願,是稱性而修,不但事忏,而且由事入理,法性周遍,行亦周遍,故能一忏一切忏,直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現今「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且盡未來際,「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5、隨喜功德願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捨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初二句總標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之名,隨是隨順,意不違逆;喜是歡喜,心不厭惡。凡是見聞他人所作大小功德,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悉皆隨順歡喜贊歎,不生妒忌心,無破壤意,故隨喜功德,能取消人的妒忌心。
上文是總出隨喜功德之妙境。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是約橫遍之處廣大;三世,是約豎窮之時深遠;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顯所隨喜諸佛眾多。從初發心,是說諸佛的因心;為一切智,是諸佛發心修行之目的。從勤修福聚,至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是說諸佛因中修行的功德;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捨利。是說諸佛果上功德。我皆隨喜,是明能隨喜的心行。
一切諸佛,未成佛之前,皆是凡夫,但因有機會見佛聞法,或親近善知識,信知佛性本具,皆得作佛之後,即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但欲成佛道,並非一朝一夕,可能成瓣。故自從最初發心修行,直至獲得一切智的佛果,於其中間,勤修福聚,精進不懈,甚至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的長時間,修習六度十度等諸波羅密,於一一劫中,所捨的頭目手足,實非數字可能表達,故說:「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
其修行時間之長,捨身命之多,猶如心地觀經中所說:佛於往昔,作雪山童子,為求半偈而捨身;為薩埵王子,捨身救虎;為六牙象王,自投獵者;作圓滿福智王,施捨眼晴;為金色鹿王,捨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叉;作莊嚴王,施妻無咎;為最上身菩薩,曾施頭目髓腦,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廣如菩薩本行經所說。
「圓滿種種波羅密門」,是指六度、十度,以及八萬四千波羅密,悉皆究竟圓滿。菩薩從種種波羅密門之行門,證入住、行、向、地、等覺諸位,乃至究竟圓滿佛果一切種智,謂之:「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圓滿種種波羅密門,是福德具足;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是智能具足。福德智能,皆圓滿具足,故能「成就諸佛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是一切種智,圓證佛果三德,圓具佛果三身,二果中屬於智果。
「般涅盤」,即是入涅盤。大般涅盤經言;「如來法身,非是涅盤,若但般若,亦非涅盤,但是解脫,亦非涅盤,我今為眾生故,安住如是三法,入於涅盤。」可知住於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受用常樂我淨,即名般涅盤,非一定要入滅,方名涅盤。二果中,屬於斷德,今言分布捨利,即是入滅。
「捨利」是梵語,譯名靈骨。有二種:一是法身捨利,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二是色身捨利,即是佛入滅後,焚化色身所得的捨利。無論是法身捨利,或是色身捨利,眾生瞻仰禮拜,皆可滅罪生福。故諸佛聖人,由大悲熏修,遺留捨利,普令眾生,禮拜供養,名「分布捨利」。
「所有善根」,概括佛因中修行,所經歷佛剎極微塵數劫,盡空遍界,所修佛剎極微塵數眾多的功德,以及果上所證無量無邊的佛道功德,普賢菩薩,悉皆隨喜。
據西域記說:釋尊入滅,人天悲戚,盛七寶棺,以火光三昧力,焚化色身,得捨利甚多。當時印度八國國王,備兵而來,爭取捨利。帝釋諸天天王言:天當有分,勿得力競;時阿那婆答多龍王亦言:我等亦應有分,若以力取,恐眾非敵。因將佛捨利,共分三分,給予諸天,龍王,及人間。八國國王,共分人間一分,各將歸國,建塔供養,後無憂輪王,使諸鬼神,分為八萬四干寶塔。中國境內,除佛牙外,共有十九塔。如是分布捨利,皆為利益一切眾生,令末法眾生,得瞻捨利者,滅罪生福。所謂:「生有益於時,死有利於後」。釋尊該當之無愧。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此是隨喜六趣眾生的功德。六趣,即是六道;四生,指從胎、卵、濕、化所生的眾生。天上人間,奉行佛之五戒十善者,當然應該隨喜其功德。至於三惡道眾生,苦不堪言,無善可陳,如何隨喜?答:三惡道眾生,雖然苦惱無量,但未墮惡趣之前,或屬天界,或生人中,可能曾做功德,已種善恨;三塗苦盡,當生善處,即使其善根微薄,猶如一塵,亦當隨喜,故言:「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此是隨喜二乘功德。因聞佛聲,而悟四谛理,起方便行,(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得入見道位,斷三界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見惑淨盡得須陀洹果。次斷三界九地俱生煩惱,思惑淨盡,即證阿羅漢果。
見惑,指眾生種種妄想執著,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分別煩惱,小乘俱捨論,就其迷理差別,分為八十八使,此是迷四谛理性而起之惑,其性敏銳,故又名五利使,屬於眾生見解上分別煩惱,見道位頓斷。
思惑,指眾生思想上所產生的煩惱,即貪、瞋、癡、慢、疑等五鈍使。前四種是迷執世間事物,而生起的煩惱,後一種是就四谛理,而起的煩惱,其性遲鈍,因名五鈍使。俱捨論依三界九地,將思惑分為每地有九品,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修道位漸斷。
修道位斷欲界前五品思惑,名二果向;斷第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得一來果。斷欲界第七第八品思惑,名三果向;次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得不還果。再斷上二界(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盡七十二品,得阿羅漢果。
以其皆因聞佛音聲而得悟道,總名聲聞。前三果四向的聖人,仍在修學階段,皆名有學;獨阿羅漢果,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真窮惑盡,不受後有,得名無學。
聲聞有三種:一聲聞聲聞,因聞佛音聲悟道而得聲聞果,因果俱同,名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因是緣覺,果得聲聞,名覺緣聲聞。三菩薩聲聞,因是菩薩,果是聲聞,名菩薩聲聞。
辟支佛,譯名緣覺或獨覺,生逢佛世,因聞十二因緣之理而覺悟者名緣覺,生在無佛之世,因觀外物,生滅無常,所謂:「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自生覺解,得證道果,名獨覺。
此亦有三:因是緣覺之因,證緣覺之果,名緣覺緣覺。二因是聲聞,果成緣覺,名聲聞緣覺。三因是菩薩,果成緣覺,名菩薩緣覺。聲聞與緣覺,合名二乘,同證解脫,有大功德,能為世間眾生作大福田,故說:「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此隨喜菩薩的功德。「一切菩薩」是因人,「所修無量難行苦行」是因行,「悉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果德。一切菩薩無不志在成佛,因此從初發心,直至證得菩提,於其中間,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廣修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頓悟漸修,從劣至勝,無論粗妙大小之行,皆是成佛之因,皆有廣大功德,皆應隨喜學習。是以普賢行願,對菩薩所修一切功德,亦悉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是總結隨喜功德之願,無有窮盡。華嚴經言:「復次憍戶迦,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海水,取一發破為百分,以一分發,滴取海水,可知滴數,是隨喜福,終不可數知。」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亦明隨喜之功德,廣大無邊,無有窮盡。今普賢菩薩,以其無邊願行.不但隨喜佛功德,同時隨喜六趣四生,二乘聖人,及大乘菩薩所修一切善根,一切功德。隨喜之境,廣大無際;隨喜之心,無窮無盡,其所得功德,當然不可思議。何況更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則其功德之大,之多,之勝,唯佛能知。
隨喜功德,既不花錢,又不費力,但見人善,心生歡喜,出言贊歎,便是功德。可惜世間,不耐他榮的人太多,往往自己不修,而惡他人之修,見他人成就,心生妒忌,甚至爛言中傷,設法破壤,致使人間好事多磨,障礙重重,奈何。
6、請轉法輪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輪是所乘,能诠有教理行果,所乘有大小之別,以名句文之教,诠大小乘之理,令人聞而生信,因信而解,因解而行,因行而證果,如輪之旋轉不息,名轉法輪。今以普賢廣大行願,請佛轉法輪,是願佛以種種方便言辭,演說大乘正法,使未知者知,未信者信,令無量眾生,聞教生解,依解起行,因行而證同於佛,是名:請轉法輪。
若依小乘教言,輪有五義。
一速疾義:轉輪聖王之輪,能速疾旋轉不已;喻佛說法,能令眾生,速生聖智,疾得解脫。
二取捨義:轉輪聖王之輪,能捨此取彼,即從東洲而至西州等;喻佛說法,能令眾生,捨苦谛而取滅谛,捨集谛而取道谛等。
三降伏義:轉輪聖王,所到之處,能令臣民歸伏;喻佛說法,能令眾生,聖智生起,降伏心中煩惱。
四鎮攝義:轉輪聖王,威攝天下,鎮壓群盜,令境內劫賊不起;喻佛說法,能令眾生,生起聖智,內斷見思惑,外鎮邪魔外道。
五回轉義:輪王之輪,能上下回轉不已,飛行自在;喻佛說法,能令眾生,聖智生起,斷見思惑,飛越三界,趣向解脫聖道,轉染為淨,轉凡成聖,轉生死成涅盤。
若以大乘教釋,輪具四義:
一圓滿義:輪具毂輻辋,其相圓滿;喻菩薩聞法修行,具足戒定慧三,速證圓滿佛道。
二摧壞義:輪所經處,能摧毀地上一切荊棘瓦礫;喻菩薩聞法修行,能摧毀心中煩惱沙石,取消聖道障礙。
三鎮止義:輪能鎮壓阻止外物;喻菩薩聞法修行,進入見道,由觀行力,阻止妄想,斷見思惑,鎮伏無明。
四不定義:輪可前進,不定停留;喻菩薩聞法修行,進取菩提,於其中間,由見道進入修道,從修道趣登十地,起慈悲心,教示利喜,令一切眾生,共趣佛道。令正法展轉流傳,如輪之轉動不已,是名轉法輪。
若以能轉言,轉法輪即是展轉傳授,如過去佛,傳至現在佛。輪是所轉,佛是能轉,以能轉之佛,去推動所轉的法輪,令正法久住於世,名轉法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以下,是明勸請之境廣大周遍。其中有兩重無盡,一是佛剎無盡,二是諸佛無盡,皆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以形容其多而無盡。
「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是果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是因人。佛是主,菩薩是伴;佛剎是依報,佛菩薩是正報。若主若伴,若依若正,皆無窮無盡,正顯示主伴依正,圓融無礙,而且無窮無盡。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動勸請,轉妙法輪。
此出其能請之人。悉以身口意業,是三業清淨。內心恭敬殷勤,是明意業清淨;作禮圍繞,長跪合掌,是身業清淨;殷動勸請,轉妙法輪,是口業清淨。
釋尊初成正覺,於三七日中,演說華嚴大教,教化法身大士後,獨坐思維;「我所得智能,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見法華經)唯有默然而住,復念過去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法輪。於是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當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力,即與六十八拘胝大眾,往詣佛所,作禮旋繞,以偈贊佛,殷勤勸請,佛轉法輪,時佛默然。
其余諸梵王帝釋,繼而次第重請,如法華經言:「爾時諸梵王,及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盤。尋念過去佛,所行力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
釋尊於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三轉十二行法輪。初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是名示轉;次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是名勸轉;最後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名證轉。苦與集,是世間迷因迷果;滅與道,是出世間悟因悟果。合世出世間,二重因果,名四谛法。
佛說此四谛法,名轉四谛法輪。此四谛理,雖對五比丘等,小乘根性眾生而說,但其理通於大小乘一切佛法。故天台宗依涅盤經聖行品所說,安立四種谛理,以配合藏通別圓四教。
一是生滅四谛:謂苦集二谛,依因緣生,滅道二谛,亦由因緣修道,以其有生滅,有修證,因名生滅四谛。概括釋尊說華嚴後十二年中,所說:四阿含等諸經。正教聲聞,傍教菩薩,屬於藏教攝。
二是無生四谛:謂滅谛原無生滅,而苦集道等,皆因緣生法,如幻如化,如空花,如水月,本無自性,當體即空,空故無生,因名無生四谛。包括佛說阿含後之八年中,所說維摩,勝鬘等方等經,正教菩薩,傍化二乘,屬通教攝。
三無量四谛:謂眾生之苦無量,眾生之煩惱無量,菩薩所修對治法門亦無量,眾生性具諸法亦無量,故名無量四谛。概包佛說方等後,二十二年中所說諸般若,別對菩薩,說無量法門,與二乘共或不共,屬別教攝。
四無作四谛:是對上根利智菩薩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理,顯佛性本具,談法性常住,因其說煩惱即菩提,無須斷集修道的造作;因說生死即涅盤,無須滅苦證滅的造作,故名無作四谛。是繼佛說般若後,於最後八年中,說法華、涅盤諸經,屬圓教攝。
釋尊繼於鹿野苑,初轉生滅四谛法輪之後,次轉無生四谛法輪,無量四谛法輪,最後轉無作四谛法輪。古人頌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盤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釋尊豈獨於八十年中,恆轉法輪,同時分身千百億,於十方世界,坐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故華嚴經言:「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沙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請轉法輪之大願無盡。普賢菩薩,以其殊勝願力,不僅勸請釋尊一人轉法輪,同時普皆勸請,十方三世,盡空遍界所有諸佛,恆轉法輪。所請之佛無盡,能請之心亦無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大乘佛法在當今的中國如日中天,我們有幸生在中國,品嘗到大乘佛法的甘露。師兄們也都是真正的佛弟子,學佛都非常精進,也都積極參加各種放生護生活動。
這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們身邊的放生護生,您注意到了嗎?這些,人人都能做到,卻被人人忽視了。
下面略舉幾例:
(一)皮草業背後的真相。
當您腳蹬皮鞋,身穿皮衣、皮草,挎著皮包,迎著朝霞,開始美好的一天時,您可曾知道皮草業背後血腥的真相?小狐狸在哭泣“我只有一件衣服,請不要把我唯一的一件衣服拿走”、被剝完皮的浣熊抬起它鮮血淋漓的頭在凝視它的皮毛,它死不瞑目啊!
我們少穿少用皮質用品,就可以少一個動物受剝皮之苦!這就是我們身邊的放生護生。
(二)燕窩的真相
大家都認為燕窩是高級補品,可以永葆青春。世人愚癡,不知道衰老是永恆的自然規律,居然妄想青春容顏不變。更有甚者,把燕窩當成上等補品供養法師。卻不知道燕窩的背後,有多少母親心酸的眼淚。母燕臨產築窩,它吐出胃中粘液,用全身的精華為孩子搭建燕窩,采窩人為了得到燕窩,直接把燕卵摔碎、乳燕摔死,父母鳥在旁邊飛來飛去悲鳴,那情景悲傷極了。燕窩怎能是素品呢?請不要拿燕窩供養法師,陷法師於不義。
停止食用燕窩和燕窩制品,這也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放生護生。
(三)微小的物命也不能殺害。
這是一個常常被愛心人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對於微小的物命也不要傷害。莫以為小動物沒有情感,你可曾知,小動物被人殺傷或打碎,它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等,不知該有多麼心痛呢。《警心錄》的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姓鮮於的眉州人,他因為要合一味藥,將一只蝙蝠研成細末,和在藥劑中。這時只見有數只尚未開眼的小蝙蝠,飛來圍聚在藥劑上,這大概是他們意識到“母氣”而找來的吧!
放生,不光是放那些魚鳥龜鱉,對於腳下的小蟲、小螞蟻、小蛾子,也要愛護。“掃地恐傷蝼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這也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放生護生。
(四)冬季,請給小鳥一把米。
冬季是枯竭的,是沒有食物的。城市中我們常見的鳥類,如麻雀、野鴿子、喜鵲等,會因氣溫變冷,沒有食物而死,尤其是雪後,凍死餓死的鳥類更是不計其數!您的一把小米,可以救活無數物命。這也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放生護生。
(五)抽煙、喝酒的危害您知道嗎?
抽煙的人,死後會墮入黑煙地獄,飲酒的人,將轉生飲銅液之地獄。吸煙飲酒者,不光自個要墮地獄,甚至凡是與其飲一山谷水的人都將被連累到地獄中。詳細請看班瑪樂夏嘉措著,索達吉堪布譯《煙酒殺生的過患》。
不吸煙,不喝酒,這也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放生。不光放生了您自己,也放生了您身邊無量無邊的眾生!(當代佛教網--放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