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隨緣雜善恐難生
那麼,方法呢?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得生。反之,可以多善得生。意思是說,必須有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得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在這段經文中雖然沒有說什麼是“少善根福德”,但是將什麼是“多善根福德”明確地顯示出來: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自古以來,很多大德批注《阿彌陀經》,批注到這幾段經文的時候,就有不一樣的解釋。當然,解釋不可能每個人都一樣,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意思,他所要講的應該是一個明確的主旨,不可能是兩個不同的意思。善導大師就用“極樂無為涅槃界”這首偈語解釋什麼是少善不生、什麼是多善得生。
什麼是少善?善導大師解釋說“隨緣雜善恐難生”。“少善根福德”,善導大師解釋為“隨緣雜善”;而“不可得生彼國”,善導大師就用“恐難生”來作解釋。
“隨緣雜善”,“隨”是隨順,“緣”是機緣,“雜善”,法然上人在《選擇集》第十三章就說:
諸余雜行者,難生彼國,故雲“隨緣雜善恐難生”。
持名以外皆少善
所以,雜善也可以說是諸善、余善、眾善、萬善,也可以說是雜行、諸行、余行、眾行、萬行,名稱雖然不一樣,但都是顯示:廣義而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概要言之就是《觀經》所講的定散二善。八萬四千法門也好,定散二善也好,都是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講的“隨緣雜善”。
具體來講,宋朝元照大師所寫的《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就解釋說:
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余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業。
元照大師將這些歸納而說為少善根,同時又說:
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又說:
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元照大師這一段是說:釋迦牟尼佛為了顯明持名功德的超勝,所以就預先貶劣余善。余善很多,不過元照大師在這裡只列出布施、持戒、立寺(建設寺院)、造像(豎立佛像)、禮誦(禮拜誦經)、坐禅(參禅打坐)、忏念(拜忏或者是持咒、念余佛余咒)以及苦行等一切福業。簡而言之,持名以外所有的雜行雜善,全部是少善根。
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所謂六度萬行,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是應該做的,應該隨緣隨分去修。只是,這些跟往生極樂世界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這些為業因、為正因;這些不過是一個學佛的人應隨緣隨分去做的內容。既然不是往生的正因,對往生而言就是少善根。易言之,如果不是作為往生來講,就無所謂少善不少善,也無所謂正行、雜行,自力、他力。
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對此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往生的正因,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其他一切都不是正因,都不是本願所設之行,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關系;可是我們不能貶低或者輕視六度萬行,就我們的身份以及職責所在,應該做的就必須去做。這裡只是就往生的正因、非因而論往生的多善、少善,不宜混淆。
總而言之,除了念佛之外,所有的行持,對往生來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