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業警示集
第八章 學會說話
四 掌握竅訣
○肆無忌憚地說粗語,很可能會導致特別可怕的後果。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在喂雞的時候,鄰居的雞也跑過來搶食,他可能脾氣不太好,拿石頭把雞的腳砸斷了。鄰居看見後罵道:“哪個狗雜種敢砸我的雞?”兩人從破口大罵到大打出手,最後一人開槍打死了對方四個人。為了一句粗話,竟然失去了四條寶貴生命。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語言品》中說,世間上的友好與沖突,全是依靠語言而產生,假如說話不掌握竅訣,可能會釀成大錯。作為一個修行人,若連基本的語言規范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慚愧的;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別人交流,並且杜絕說粗語的過失。 (索達吉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第8集)
○“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與人談話時,出言應當契合對方心意;所說意義應當清晰,而且言語要前後連貫;所說的要令人喜悅,遠離貪愛嗔恨;語言音調要柔和,吐詞發音的高低快慢要適中。
《入行論》是寂天論師攝集經藏中有關大乘菩薩的修法竅訣而成。本師釋迦牟尼佛給弟子們所傳授的有關談話的善巧方便,已在此偈中很精簡地集中,這些方便法無論你修習大小乘哪一宗派,都需要去學習。這些談話竅訣,假如你能圓滿地做到,你的談吐一定會使聽眾傾倒歎服。
在內教經論中,有關談話的善巧方便,在《法句經·言語品》、《國王教言·言語品》中,都講得很詳細。麥彭仁波切說:“世間的許多親怨恩仇,都是由說話而引起。”大家可以經常看到國際上許多大事以及身邊的小事,往往由說話而引起,也由說話而轉變、消止,所以談話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內容、方式、技巧。上師如意寶也教誡我們:“無論你是出家或是在家,說話方面不掌握一些竅訣,會帶來很多不方便。”希望大家認真聽習這個偈詞的內容,將這些竅訣反復地運用,這樣對自己的修行、弘法、生活等各方面,都將會產生深遠積極影響。
出言當稱意——我們與別人談話時,談話內容、方式,要適合對方根基意樂。世間眾生,各自的根基、習氣千差萬別,因此各自興趣意樂也不同。有些話我們自己覺得非常好,但別人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談話前,最好先對聽者職業、習性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如果先沒有條件了解,也要在談話時仔細觀察,由對方表情而判斷他是否對正在進行的話題有興趣,如果對方生起了厭煩心,應迅速轉變話題、方式。要不然,你不觀察對方,自己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而對方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什麼也聽不進去。當然,我們佛弟子談論的話題與方式,一定要隨順佛法,但是談佛法的層次與方式,應該適機。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是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見到醫生就說適合醫生的法;見到官吏就說適合官吏的法;見到農夫就說適合農夫的法……應機而施教,不拘泥於框框套套。這方面的竅訣,靠知識面、生活閱歷等,長期鍛煉與培養,方能靈活地運用。
義明語相關——說話時,應當將中心意義表達清楚。說一番話,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所有話都要緊緊圍繞主題而說,讓聽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闡述的意義。如果東一句、西一句,無有中心地亂講一通,聽者就會如處雲裡霧裡,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像這種談話又有什麼效果呢?如果是很簡單的話題,你直接以三言兩語說出來,然後再加補充細說;如果是較復雜的話題,最好先列出提綱,一層層將重點突出;或者舉出中心,再從各方面去論述其分支……這樣,聽者一聽就能明白,簡潔明快,大家既省事又省時間。
在談話過程中,所談的話語要連貫。連貫之一是意義要連貫,即前言後語都要圍繞主題,意義不能脫節。如果要換一個層次,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不要扯得太遠,而且要加以說明;其二是語氣、語調等方面要連貫,談吐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面,應保持統一連續。如果說話斷斷續續,也會因此而影響聽眾的興趣。
悅意離貪嗔——“悅意”是指說話溫和慈愛,使別人生起喜悅,樂意接受,這也是菩薩四攝法之一的愛語。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了慈愛、善良,充滿了對他人的關切,所說話語也就會讓他人感到悅意。當然,說話時言詞平和、親切,說勸勉語委婉、含蓄,這些善巧方便,也是使對方生起悅意的重要前提。華智仁波切所作的《蓮苑歌舞》中,描寫蜜蜂達陽與阿寧之間,“愛語相述悅耳美言,從未曾聞厲聲相責”,生活因此而過得幸福,不像一般人的家庭那樣,因言語而風波四起,沖突不斷。
“離貪嗔”指說話中要斷除貪嗔的語言。在談話時,自己須保持正知,保持純正清淨的語言,擯棄貪嗔染污意樂,使談吐遠離貪愛、嗔恚等不正語。在《海意經》中,詳細闡述了我們修行人的語言中,應遠離衰弱語、粗诳語、熾燃語、不實語、貪順卑下語、嗔害語等六十四種有垢語。在《十地經》、《法集經》等經典中,對此也有很多規定,尤其強調了以貪心、嗔心引起的語言,修行人必須遠離。
柔和調適中——“柔和”指斷除粗惡話語,以溫和文雅的語言方式與人交談。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也說大乘行人“當說溫和誠實語”。用柔和委婉的方式去說話,自己要闡述的意義同樣能很清晰地表達,而且也能使聽者接受,一些爭議與沖突,也就能平靜地解決。有些人說話全然不注意這點,一開口就帶著刺,橫來直去,將別人的心刺痛,這樣沒有必要,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即使你說的話真實合理,對他人有利等等,但方式過於粗硬,像呵斥責罵一樣,一般人無法接受你的開導,說不定還要與你頂撞。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也教誡過:“佛說語言有三種,稱心真實顛倒說,猶如蜂蜜鮮花糞,唯一當棄最末者。”美語如蜜,實語如花,而虛言如不淨糞,作為修行人,最好的語言是美語,即以悅意可人的方式說真實語,給人的心靈帶來美好感受。希望你們今後切實注意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柔和。
“調適中”指說話聲調要適當,高低快慢要適中,每次說話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一次說很長時間,話太多,別人聽了會厭煩、記不住;說得過於精簡,別人也聽不懂。然後,說話不能太快,說得太快了,噼噼啪啪,別人沒法聽清楚,也無法反應過來;但說得太慢,一句話說上幾分鐘,怕耽誤時間的人不願聽,坐下來聽的人也很快就睡著了。還有音調高低亦須注意,說話聲太大,像吵架一樣,很刺耳,令人全身不舒服;但聲音太小,對方聽不清,也顯得你懦弱等有許多弊端。當然,說話聲調的快慢高低,在場合不同需要一定調整,但必須要注意能讓聽眾接受,能配合自己表達的意義。這些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細心揣摩,自己去學習。 (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第五品》講記)
○有個人為了慶賀自己的40歲生日,特別邀請了四個朋友來家中吃飯。三個人准時到達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遲遲沒有來。主人有些著急,不禁脫口而出:“急死人啦!該來的怎麼還沒來呢?”
在座的有一客人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對主人說:“你說該來的怎麼還不來,意思就是我們是不該來的,那我告辭了,再見!”說完就氣沖沖地走了。一人沒來,另一人又氣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該走的卻走了。”剩下的兩個人中一人聽了生氣地說:“照你這麼講,該走的是我們啦!好,我走。”說完掉頭就走了。又把一個客人氣走了,主人急得如熱鍋內的螞蟻,不知所措。
最後留下的這一個朋友交情較深,就勸主人說:“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你說話應該留意一下。”這人很無奈地說:“他們全都誤會我了,我根本不是說他們。”最後這朋友聽了,再也按捺不住,臉色大變道:“什麼,你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啦,莫明其妙,有什麼了不起。”說完鐵青著臉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語言技巧的重要性。一個會說話的人,總可以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也能夠把道理說得很清楚、動聽,使別人很樂意地來接受。有時候還可以立刻從問答中測定對方言語的意圖,並從對方的談話中得到暗示,增加自己對於對方的了解,跟對方建立良好的友誼。不會說話的人,不能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往往會使對方費神去聽,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 (嚴一冰《50個打動人心的說話技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弟子規》)
【譯白】凡是講話,聲音應該大些,慢些,吐字要清楚而有力,緩緩道來,要講的很舒暢、放松。而且內心不要太著急,語速不要太快;還不要因聲音太小等原因,而導致說話吐字模糊不清,避免讓人會錯意而造成沒必要的誤會。值得注意的是,“凡道字,重且舒”的“重”是說話聲音強,而不是說話聲音大,嗓門高,令聽者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