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
學佛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大家能夠對自心的覺悟。覺悟什麼?
我們凡夫處於迷茫的狀態中,對塵世間的事相,名聞利養,富貴榮華,這種種的名相所困,不能自拔。認識不到這些名相的實質,所以造成迷心捉物。

換句話說塵世間的所有名相都是影子而已,它不是真實永恆存在的,也包括我們的身體,它都是生滅無常,心性所影現出來的幻像。
所以我們學佛法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讓自心能夠對此的了解,佛曾告訴大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有些人學佛的時間很久,也講的很明了,可是境界來的時候把握不住,始終隨著境所轉。這說明有兩個原因:
第一,光說不練,紙上談兵,華而不實,這就是自欺欺人。
第二,也很用功,但是對修學不知道從何下手,造成忽明忽暗。

修學必須具備正知正見的領路人,然後務實努力修學。一定要說到做到,親證才是。
對自心的轉變,對自心的降服,是亦難亦易的事,因人而異。無論是難還是易,必須要達到對事相的取捨自如。

我們學習佛法,是讓我們大家對事相的了解,讓我們對大自然的一切有所認識。
在這裡希望眾親學習佛法要認真投入,不要走馬觀花,囫囵吞棗。為什麼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進展這麼緩慢?就是不能務實,把功夫寄托在嘴巴上,練口才。

比如說“隨緣”,有的把隨緣二字給誤會了,隨緣不能當成馬馬虎虎,隨緣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就是說在生活中,事業中要認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有質有量,萬事都要講個度,就是界限。不能忽左忽右,過於執著癡迷,鑽牛角尖,更不是放棄。
要把每一件事項,有程序的,做到井井有條。隨緣就是說可以認真努力明了地造作,而不是對事相的癡迷或放棄。

真正的修行是在事相中獲取,在事相中對自心的鍛煉修正。
另外,我們人生中無論處於任何的角度,如果增加佛法中的理念,佛法中的智慧,那麼也會讓我們的事業,工作,家庭,社會都會更加圓滿的。
佛法中的智慧超出我們凡夫常人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吸收聖人的教誨,有助於我們的成就。

吸收佛法的智慧時,不能用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衡量,如果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衡量,其實還是自己的原點。
在學習時,把自心靜止,認真去吸收。這樣才能把佛的智慧變成自己的,也就是說我們利用佛的智慧。如果用自己的思維,就很容易把佛的智慧給誤會、歪曲。不能把方向弄反。

這個智慧從何展現?佛告訴大家,真正的智慧是在禅定中所現。
就是說在靜中,我們內心的海洋世界是包羅萬象,無所不能。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我們的心態所創造出來的。當我們心態靜止下來才能發現。

所以說至於如何創造,在於個人的發揮。在我們人生中,充分地利用好佛法,找到佛法的價值觀。佛法與世間法是相融的,是不可分開的。
好了,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