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葛亮曾經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難擺脫世俗的欲望,終日忙碌無暇,對生命的意義也來不及思索,然而當你一旦停下腳步靜坐獨思時,就會發覺一種寧靜緩緩由心而發。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 276 年。在這 276 年間,湧現了一大批載入史冊的人物——於謙、張居正、鄭和、徐達等。但堪稱與孔孟並列的偉大聖賢之人便是立德,立言,立行的完美之人——王陽明(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1、方向

  王陽明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是:“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1483 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他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釋和證明。

  2、入心靜

  靜,則入心境。王陽明以坐入靜的要訣在於二:一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王陽明所說的“息思慮”則是通過暫時的放下去尋求內心真正缺失的為何物。

  二是“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會干脆地告訴你答案:好色、好貨、好名都是私欲。然後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欲不要緊,現在對待私欲就要斬釘截鐵,絕不姑息。孔子常說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內自省也”,王陽明修靜的最重要一點也就在於這裡。

  人心的不靜來源於人心的不淨,因此通過獨坐去不斷地反省則是幫助自己了解內心的快速方法。當然,修靜也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欲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

  大部分講心學“靜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們認為靜坐無非就是這兩個步驟,但王陽明指出,這兩個步驟中必須要有兩件武器保駕護航,否則,靜坐要麼成為枯禅,要麼不如不坐。這兩件武器就是“誠意”和“謹獨”。

  3、守仁格竹

  1489 年,王陽明帶著妻子回老家余姚。途徑廣信時,他去拜訪了理學家婁諒。“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呢?”婁諒答:“朱聖人的書中有答案。”回到老家,王陽明便開始研讀朱熹之學。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僅次於孔子的第二大聖人。他的《四書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認為“天下之真理”。朱熹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叫做“道”。道,就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間一切。

  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說: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21 歲那年,讀完朱聖人之著作後,王陽明邀請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兩人坐在院中一棵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竹子,希望參透竹子的變化玄機,掌握時間萬物的變化規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砰一聲暈倒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陽明也砰一聲暈倒了。蘇醒之後,王陽明長歎:“聖人之說可疑也!”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4、心性修養

  1496 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砺。

  5、做學問

  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有顆強大的內心,便能無往而不勝。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王陽明舉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布准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家,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笃的功勞。

  為什麼“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所謂急中生智。如陽明先生所說,這不是天外飛來的。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陽明在這裡指出了另一條路——努力做學問。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對於才能和修養,讀書學習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

  6、這個世界不欠你的

  有一天,個性極強的王艮出游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他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

  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是在譏笑王陽明。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陽明的最後一句話——“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表明你心中有著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不願親近?誰不會愛戴?自然“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確實已經是真正的聖人。僅僅一句話,既說出了一個人應該具有的修養,也說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則,感化世人。所以別再懷疑和抱怨,你只是修養不夠深,做得不夠好。不是這個世間虧欠你,是你自己虧欠了自己。

  7、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1528 年陰歷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陽明從一個美的出奇的夢中醒來,他問弟子:“到哪裡了?”弟子回答:“青龍鋪。”王陽明又問:“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陽明笑了一下:“到南康還有多遠?”弟子回答:還有一大段距離。王陽明又是一笑,恐怕來不及了。他讓人幫他更換了衣冠,倚著一個侍從坐正了,就那樣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積叫進來。周積匆忙地跑了進來,王陽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睜開眼,看向周積說:“我走了。”

  周積無聲的落淚,問:“老師有何遺言?”船裡靜的只有王陽明咝咝的呼吸聲。王陽明用他人生中最後的一點力氣向周積笑了一下,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坦蕩必光明,光明必坦蕩,所以說坦蕩蕩光明磊落。生當如此,死亦如此。 

 

上一篇:世間萬物 皆具佛性
下一篇:修心、改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