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觀音菩薩成道日你願意成為觀音菩薩的一手一眼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音菩薩贊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裡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今天是農歷六月十九,在漢傳佛教中,是觀音菩薩成道日。觀音菩薩信仰已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分,哪怕不是佛教徒,多少都有耳聞過菩薩名字和《心經》。

  為什麼六月十九被定為觀音菩薩成道日?信仰觀音菩薩應該如何修習?在這樣殊勝的日子裡,禅風君為大家解讀。

  為何是六月十九?  

  將六月十九確定為觀音菩薩成道日,與妙善公主的傳說有關。

  據宋代祖琇法師《隆興編年通論》記載,唐代南山律宗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持戒精嚴,感得天人護持,於是道宣律師便詢問起了觀音菩薩的修行因緣。

  天人稱過去劫中有一位莊嚴王與寶應夫人生有三個女兒,在三女兒妙善公主出生時有種種異象出現,不需清洗自然潔淨,更有五色祥雲覆蓋其身。後來修行有成,眾人方知是觀世音菩薩。  


  從宋代開始,這個傳說故事的細節被逐漸補充完整。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編印《觀世音菩薩傳略》後,妙善公主成道的故事便完整呈現,而後出現在各種戲曲小說之中。

  在故事傳說中,妙善公主慧根穎悟,自幼喜讀佛經,少私寡欲。長大成人後,拒絕父王安排的婚配,而躲入白雀寺中出家。

  父王為了逼她還俗,火燒白雀寺,結果妙善公主依然矢志不渝,輾轉多處,最後到普陀山中修行。  


  後來父王患病,需要以親人的手和眼目為藥引治愈,原本不願出山的妙善公主得聞,卻又自願獻出手和眼目。治好父王病痛之後,其父感動無已,不僅同意了她的修行,更是命人塑造妙善公主形象,供世人供養。

  在塑造形象之時,莊嚴王認為要塑造的形象,必須是手眼俱全的,但是交代工匠時過於激動,將“全手全眼”說成“千手千眼”,於是塑成塑像也是千手千眼。

  最終妙善公主於六月十九示寂,顯現的便也是千手千眼的形象。  


  美好的故事,寄托著信眾的美好期許與對佛教的理解。菩薩道的修行,是發菩提心,不捨一切眾生,皆欲令得離苦的。在這個過程中,勢必遇到種種阻難,難行能行,正是菩薩的勇悍之處。

  而這樣的故事,將菩薩的慈心與勇悍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出來,也讓人們看到,慈悲不意味著軟綿綿,而是伴隨著堅定的志向和勇猛的決心。

  信仰觀音菩薩應如何修習?  


  “雲何菩薩現女像,只緣大士有婆心”。唐代以前的觀音,以男相居多,也現女相。妙善公主的傳說流行以來,漢地的觀音形像越來越趨向女性化,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像,基本都是女身。

  觀音菩薩在中國四大菩薩中是唯一一個男身女相,以女子形象示現的菩薩,並因慈悲而聞名。紀念觀音菩薩,當然不是單純的念誦祈禱,更要體會學習菩薩的慈悲。  


  所有的大菩薩,都具有深徹的智慧與廣大的慈悲,只是我們在不同菩薩身上,分別所見的精神各有不同。菩薩的慈悲,不是簡單的布施飲食財物這些行為,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無私精神。

  《菩提資糧論》中說:“極厭於流轉,而亦向流轉,信樂於涅槃,而亦背涅槃。”這正是菩薩的偉大之處。菩薩早已知道如何從生死苦海中出去,也有能力出去。但因為不捨眾生,不斷在輪回中救拔眾生。  


  若依《法華經》,將三界比喻為著火的房子,那麼菩薩便是明明知道逃生通道,卻不迅速離開火場,反而回過身一頭扎入火場,將仍在呼呼大睡的人們一個個喚醒,一個個救出的消防員。

  《法華經·普門品》中記載,觀音尋聲救苦,可救七難,應二求,更能助人除貪嗔癡三毒。因此自古以來,觀音文化多以祈求菩薩救苦救難為表現。

  但若說菩薩救拔人們出苦,最主要的還是傳遞了佛法的精神與方法,讓人們能找到離苦的道路。因此說:“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以佛法的清涼甘露,調服心中煩惱火焰。  


  正是因為觀音文化背後有著這樣深淺不一,適應於不同根性,不同需求人們的方法,聖嚴法師找根據佛經總結了與觀音菩薩相關的修行法門時,便總結出了七種之多。

  這其中既有簡單的持誦名號經咒,祈求菩薩救拔的方法,如觀音菩薩名號、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白衣神咒和高王觀音經這五種;同時也有兩種菩薩自身曾修習的法門。

  一個是《楞嚴經》中的返聞聞自性,依耳根修圓通,另一個是《心經》中的觀察五蘊,體達空性的方法。可謂非常完好地代表了整體佛教文化在不同層次信眾中的表現情況。  


  禅風君認為,信仰觀音菩薩,最開始或許是遇到危難之時,希望觀音菩薩能垂一手一眼來救拔。但隨著我們的心在觀音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成長,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觀音菩薩被稱為“施無畏者”,當我們遠離優畏而得到成長,最後不僅不需以來菩薩手眼之救濟,更能成為菩薩的一手一眼,在他人遇到危難之時,給予救拔。薪火相傳,菩薩精神永存。  

 

上一篇:《第十八願善導釋》 067 名號磁場 清淨光明
下一篇:恭迎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慈航普度,見者增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