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富寶要》
《五福德經》雲:“說法之人因何大富,饒財多寶?因前世說法時,上語中語下語,其義悉備,歸於無為。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便能慷慨施與。以是故得大富。”
所以能勸人戒盜布施,勸者與受勸者必得大富。志求財富者應當奉行並廣宣這本《財富寶要》中的理法,或翻印流通贈送,則貧業速淨,富貴疾至矣!書中義理廣受奉行之日,必是仁人富豪輩出之時。
前言
以世間法論,吃飯穿衣要錢,有病看病要錢,出外乘車要錢,上學讀書要錢,結婚生子要錢,孝養父母要錢,買房子要錢,親戚朋友相聚吃頓飯也要錢.......從出生起,人就自然形成了對財富的依賴需求,缺乏了財富滋養,生命尚且難以維計,何況其它精神需求。由於財富和其它福報對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古大德們說:人天路上修福第一。
以出世法論,財富如果沒有圓滿,不能圓證究竟佛果。因為千經萬論皆說: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德和智慧圓滿無礙,沒有缺乏,才能稱為佛;若尚有財富未能滿足的情況,所證果位必定不夠究竟。只修福不修慧,六道輪回是難以解脫的;但是只修慧不修福,也會有羅漢托空缽的感歎,這是修行的一種病態。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福慧雙修。所以無論世出世間法,財富均需要圓滿。佛法之門絕非無能之門,不是讓大家學到什麼事情都做不了,這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懷。相反的,佛弟子在世間,應該方方面面位世人做典范表率,在財富方面更應該如此。假如別人看到佛弟子特別是在家居士家庭幸福,財富圓滿,大家必定會對佛法生起信心並研修之;假如佛教徒窮困潦倒,各方面不如人,就會令人誤會是受佛法之害,無形之中,造成謗法之罪。這在末法時期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華嚴經》亦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必定就是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求取財富豐盛圓滿,做好的榜樣示范給世間人,這也是弘揚佛法應做之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與道相悖,求也難得!所以求財重在其見解的正確和方法的完善。本書根據經綸明示貧富因緣之本來真相,教示大眾布施戒盜增長財富之不二法門,同時剖析種種迷信和不究竟之方法,令志求財富者不致落入歧途並能得真實效益。命運是真實存在的,根據《易經》等理論可以准確測算出未來之窮通壽夭、貧富得失,但卻無力改變;唯有依照佛法因果律所示導之方法,身體力行持戒布施、斷諸悭貪,必定會有不可思議之效應。一切有志與財富者均當悉心研讀奉行,必定福增障淨,財富會於各種因緣下,漸趨豐盛。
《財富寶要》之一:悭貪為貧窮的根本原因
佛法唯識學認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所謂依報,指種種境緣,比如貧窮富貴等等;所謂正報,即指種種起心動念善惡分別。有相應的心理,就會有相應的境緣,放在這裡講,就是由於悭貪的心理狀態,導致了感受貧窮的生活環境;相反地講,要想感現富足,必須調服悭貪的心理狀態。
貧窮的原因看起來很多,但追根尋底,最首要的還是緣於心性悭貪。由於悭貪,就不會去做財布施播種福田;甚至由於這種自私自利不顧他人的貪念驅使,進而去造作偷盜的罪業。最終導致受果報時,缺乏財富受用,或者財富被冤家仇敵劫奪侵占。
現在一切貧窮者皆是由於宿世悭貪所致,未來一切貧苦者亦因現在悭貪所致。如《寶箧印陀羅尼經》雲:悭貪業故,生貧窮家,衣不隱身,食不續命。《地藏菩薩本願經》雲:悭貪者受所用缺絕報。悭貪的惡果,還不止如此,《藥師經》還說:悭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施予.......,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因此悭貪不僅導致貧窮,也會感召三惡道的苦報。
悭貪最大的過失,在於與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相違。因為世間一切損害大眾的行為,最初的禍根,也在心性悭貪。比如現在一些惡毒之徒,為了貪取他人利益,做出殺人越貨等卑劣勾當,又哪裡存有大悲利他的心念呢?即便僅僅存有貪占他人利益的念頭,就已經失懷菩提心,而失懷菩提心,如同失去一件無價妙寶;一切菩薩乘此菩提心得證究竟菩提,若失壞菩提心,即失壞一切大乘佛法種子。所以悭貪造成的過患是很嚴重的。為使菩提聖道離諸障難,亦為圓滿的到人天福報,所以,必須首先革除悭貪自利的心理狀態。
而革除悭貪的對治法門,就是做財布施,能把自己的財物資具一切受用之物拿出來供養布施一切大眾之所需。由於財物對人最為重要,所以從最易讓人生起執著的財物開始布施。行者若能遠離並革除悭貪心理,也會得到種種功德利益。
《十善業道經》雲:若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
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寶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悭嫉故。
《財富寶要》之二:偷盜罪業導致貧窮
由於悭貪自利的心理內因所驅使,便會令人有種種不如法的偷盜行為產生,因地上種了偷盜財物的種子,在果地上就會招來貧窮的境緣;或者本屬自己的財物反而被盜竊。所以,如欲脫離貧窮得到富足,一定不能偷盜非己之財物,哪怕是一針一線;即便是需要朋友、親戚、同事、或師長等人的幫助,亦應該先征求得到財物主人的同意方可拿走使用,並且用後應該付以相應的報酬,以防為今生來世種下貧苦的惡因種子。
《華嚴經》雲: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所謂共財,就是為王、賊、水、火、不肖子孫所共有,或者與他人共同使用,沒有自己自由支配做主的權利。《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聖賢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生,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地藏經》中,佛陀論及地藏菩薩無量劫來的難行苦行救護眾生之事時,亦說菩薩是“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
在偷盜罪中,又以盜僧祇物最為嚴重,不僅僅將來受果報時,感受的貧苦更加猛勵久長,而且將會導致在三惡道中感受種種劇苦。如《百業經》中記載迦葉佛的一位執事,貪污僧眾財物,還私自將其贈予親友,在別人規勸他時,反因嗔心將僧眾財物放火燒光,由此惡業墮於餓鬼之中。偷盜僧物的罪業是十分嚴重的!《地藏經》說: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乃至一物,不予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方等經》中,華聚菩薩亦說:五逆四重,我也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佛在《大集經》中說:盜僧物者,罪同五逆,隨損一毫,則望與十方凡聖,一一結罪。所以,我們去寺院僧尼精捨之處,哪怕是細如發絲的東西,在沒有得到有權力處置該物品的法師及金剛上師的許可下,是萬萬不能拿走的。無論是財物糧食等受用之物,還是經書法寶等物,均需征得允許方可使用,並付以適當的報酬或供養。比如在寺廟吃飯之後,不能抹抹嘴救走,應該供養與所消耗等值或超值的錢財放進功德箱或交給伙房,這樣做方才如法。
無論是盜取一般眾生的財物,還是盜僧祗物,都是在播撒貧苦的種子,亦是在種三惡道的惡因,因而,一切大眾均應戒除偷盜。在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偷盜之外,《律上分》中,佛告優婆離尊者,偷盜還分為以下六種:一者以勢力強取。比如有勢力者憑威勢將非己財物占有,如強征暴斂、使用下屬之物不付報酬、白吃白喝、貪污受賄等。二者詐騙財物。如虛報數量、降低質量、領取自己不應得之財物、使用假鈔、冒別人品牌造假等。三者偷委托寄放的財物。如把將死、遺望、無憑證、懦弱無能者之財占為己有、或不按照死者遺願使用財物。四者所借財物不予償還,或不守時償還,或損壞不賠償等。五者該支付的財物不予支付。比如應當孝養父母的財物不做孝養、醫生在自己醫院看病吃藥不付錢、信封夾錢逃匯款費、非半票人員買半票、不支付別人勞動所得、偷稅漏稅、公物私用不付報酬等。六者盜法。如偷聽法師上師傳法而未得允許、或者聽課學習逃避拒交應繳之學費等等......凡上所舉及限於篇幅未列舉之種種偷盜行為,均會導致包括貧窮在內的諸多惡果,行者不可以不謹慎抉擇取捨。
而且,見聞別人偷盜隨喜贊歎、或幫助別人偷盜、或為其提供工具和技術、或者為其出主意,促成其盜業、或分食別人所盜財物,這些身口意的行為一旦發生,就會與直接偷盜者具有相同的偷盜罪業。現在很多人認為沒有當小偷就不算偷盜,事實上偷盜的各種行相非常細微,大家對很多事習以為常,就不認為是偷盜。但罪業已生,果報也不會饒恕你。因果之報,如影隨形,絕無纖毫錯失之處。
《財富寶要》之三:未曾布施缺乏善因
悭貪除了令人產生貪占盜取非己財物的惡劣心行外,還會令人對布施種福的善法不予奉行,並加以誹謗。根據因果律,一切財富的圓滿必須要有做財布施的種子和福德因緣,否則緃然將財富放在你面前,或送給你,你也得不到,或者得到又馬上失去,並帶來其它災禍。廣泛的做財布施是求取財富圓滿的必由之路,如果以前缺乏財布施的善因,現在就必須努力去做,如果現在仍不願做,那麼將來還要受貧窮之苦。佛經上說:欲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觀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可是悭貪者連他人財物都要盜為己有,又怎麼可能把自己的財物供養布施給大眾呢?既然因地上不願意種下福德的種子,果地上又怎麼可能有財富豐盛的果報呢?如同農民在土地裡沒有種下一粒莊稼種子,當然也就長不出果實。所以,沒有做財布施廣泛地供養賢聖和布施眾生,才導致今日之貧窮;欲求財富豐盛沒有缺乏,必須如理如法地做布施供養。即便以前少有布施,現在努力去做,一樣會在現生來世感現財富圓滿的善果。
論述至此,貧窮的原因可歸納為三點:悭貪、偷盜、未行布施。任何身份種族的人,無論你權高位重,還是聲微言輕;無論你是名譽廣遠,還是默默無聞;無論你是儒道回耶教門中人,還是士農工商塵俗之者,凡期望未來財富豐盛滿足者,必須要在破除悭貪、戒除偷盜、廣行財施這三要素上下足功夫,這是諸佛以圓滿大智印證之理,是唯一真實可能滿足財富的方法。因此,圓滿供養布施一切賢聖和眾生所需資財無所乏少,這即是菩薩六度萬行之首要修學科目,亦是積聚菩提資糧和增長人天福報之必須路徑。
《財富寶要》之四:破辯種種非智之說
1、勤勞不能致富。我們經常見聞‘勤勞可以致富’的宣傳標語。事實上,勤勞只是致富的助緣,勤勞本身並不能致富。如果勤勞可以致富的話,現實生活中那些最辛苦的人應該最富有;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很多人養尊處優什麼都不干,卻擁有大量財富。因此,‘勤勞致富’並不是究竟正確的說法,若沒有布施財物造福大眾的心念和行動,即便再辛苦也不會有太多的財富。真正是“辛苦如山,不如積福如火星”。
2、知識不能致富。社會上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時,常說‘知識就是財富’,學習知識技能可以致富。如果知識可以致富的話,現實生活中一些碩士、博士淪落街頭,一些大學教授、經濟學家的收入不如小學畢業生,北大畢業生在西安街頭賣豬肉度日一度成為新聞;而相反的很多知識文化淺薄的人卻擁有大量財富。所以“知識致富”的說法亦不究竟。
3、信仰不能致富。有些宗教說,你信仰上帝,上帝就會賜福給你;或者民間也有供養財神的傳統,這些信仰也不能給大家帶來財富。因為民間很多人供財神,可並不是個個都富有;信上帝的人也很多,但貧窮者也不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比爾?蓋茨沒有供養信仰財神,但他是世界首富。因此,信仰致富也非實理。即便你信仰供養佛陀,若不能照因果的道理廣種福田,亦是不能致富的。因為脫離了因果規律的信仰一定是迷信,迷信當然不能致富。
4、還有些人認為增長財富效益要靠智謀、拼搏、管理、團隊精神……,只要大家能夠辯證觀察現實社會的種種現象,就會明白這些因素只是求財的助緣而已,都不究竟。可是很多人正是通過上述這些助緣得到財富的,於是就誤認為這些助緣就是致富的金科玉律,而忘記了根本的原因。就好像很多人認為向日葵成長靠的是陽光、水分、肥料、土壤這些助緣,而忘記了土壤中必須要有向日葵的種籽,無論你怎樣澆水施肥也是沒有結果的。播種財富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種子就是財布施。在古今中外的各種學問中,論述解釋命運問題最為詳盡真實的就是佛法所示因果業力和六道輪回的學說,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沒有第二種學問可以解答並解決關於命運的問題,財富問題屬於命運的一個方面,當然亦不能脫離因果規律的范疇。
斷除悭貪、戒除偷盜、廣行財施是求取財富必經之道,除此之外,絕對再無其它路徑可走。如果有人還想寄望於其它方法來求取財富,必然落於迷信和邪見,無論付出怎樣的努力,亦只會無果而終的,因為違背了宇宙因果律。
《財富寶要》之五:戒除盜業忏悔前罪
貧窮的原因歸納出來,就是悭貪、偷盜、未行布施;相反的,富足的原因正是由於斷除悭貪偷盜、並供養賢聖和有情眾生所感的善果。因此,不能斷除偷盜和占取別人利益的貪念,必定和求財之道相違背,所以,斷除盜業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改變財運,增長財富的第一步。
《十善業道經》中佛說若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者多人愛念;三者人不欺負;四者十方贊美;五者無憂損害;六者善名流布;七者處眾無畏;八者財命色力安樂,辨才具足無缺;九者常懷施意;十者命終生天。
所以,無論現在貧窮富貴,也無論昔日造作何種偷盜罪業,從現在起,應該立即開始戒除偷盜。並應當發願,願我從今以後,直至菩提,永不偷盜一切非己應得財物;或者發願受持不偷盜戒。因為必須戒除一切身口意的偷盜行為,才有趨向富足的堅實基礎;若捨此真實的教理不予奉行,所求是無法滿足的。唯有兢兢業業恪守不偷盜的行為、不說贊歎隨喜鼓勵別人和自己偷盜的語言、心中不起貪占非及財物的念頭,這才是身口意三門對偷盜的戒除。
而對於已經造作悭貪偷盜罪業又後悔不及,希望能夠淨除罪業的人而言,必須依據大德們制訂的儀軌精勤忏悔,並以持不盜戒和財布施作為對治,這樣做才會迅速淨除罪障。
又具記載:世尊往世中曾經因罪墮於地獄,將與其它地獄眾生一起感受被鐵輪旋飛身肉的惡報,當鐵輪將從頭頂落下的剎那,世尊不忍其他眾生受苦,大悲利他之菩提心猛烈生起,因發願言:願我代眾生受此劇苦,發是願已,鐵輪突然墜落,隨即捨報超越地獄生於天界!所以,菩提心的淨罪功德是無比殊勝的。
《財富寶要》之六:淨心布施廣種福田
明識福田
欲求得現生來世在財富方面的改善和圓滿,除了如前所述革除悭貪、戒除偷盜之外,還必須要盡力隨緣廣泛地布施和供養一切賢聖和眾生,以求種下福田,如此才可期許未來之收獲;如同在土地裡種下了種子,秋後才有收獲的可能。佛在《罪福報應經》中說:人如巨富,財寶無限,富敵王侯者,從夙世慷慨布施.樂善不倦中來。同樣的道理,欲求未來之富貴,亦必須由現在慷慨布施廣種福田而來。我們看到今天社會上這麼多有錢人,他們常常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布施社會慈善事業,這正是前世種福做財布施的果報啊!現在繼續做布施,將來果報更加增上富有。而且這些人現在仍喜歡做布施,亦正是宿世喜歡布施所行成的習氣。
若能廣泛的做各種布施,則每位施者將會在自我相續中,逐漸地斷除悭貪的心理和習氣。所以六度萬行之首,即是布施;同時,布施做的久了,就會養成樂善好施的習慣,在相續中種下無量的福德種子,到因緣成熟時.自然會開花結果。
而做財布施首先要能夠認識辨別福田。如果把種子種到肥沃的土壤裡,就容易長出豐碩的果實;若種到貧瘠的鹽鹼地裡,只怕什麼也長不出來!修福種福也是相同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明識福田--也就是布施供養的對象。
相比較而言,智慧和德行越清淨圓滿的人,你把錢財供養給他,比布施供養一般人所得果報大:佛在世時以佛為第一福田,供養佛陀可獲無量功德善果,並種究竟解脫之因;佛涅槃後,以供養戒行清淨的比丘僧為最勝福田;再退而求其次,供養世間賢德之人又較供養俗人為上。在這裡,你所供養布施的對象智慧越圓滿心地越清淨德行越高尚,就好比把布施的財物種子種到了肥沃的土壤裡,將會感現越加圓滿豐盛的果報。
能夠令施者生慈悲心的人,也是很好的布施福田:比如在街上看到兩位乞丐,一位是衣衫爛褛的老婆婆,一位是年輕力壯的青年。假如老婆婆比年輕人更容易讓你生起慈悲憫念之心,則把錢財供養老婆婆將來產生的功德果報較大。
對自己有恩德的人亦是很好的福田,比如孝養父母長輩老師,使他們的財物受用豐足,不致於缺乏;比如供養那些在生活中曾經幫助利益過自己的人。這樣的供養也會感現無量的福果。若以給自已帶來的利益的圓滿與否來分。除了報答父母師長等其他眾生恩德之外,報答佛陀教化之恩是最為應當的。所以,把錢財用在印送佛經善書、資建佛學網站、裝塑佛像修建廟宇等弘揚佛法的事業上,是最為究竟圓滿的。
若從相反的角度講,如果明知道別人會去干不正當的事,還把錢財供養資助人家去做殺盜YIN酒等十惡業,不但無有功德福果,反而會由於為虎作伥而招來惡果,其罪業與直接去做惡事的人等同。
特別應該知道的是,現在一些人假裝乞丐或僧尼來乞討或化緣;還有一些人,假裝病人聾啞殘疾,或者裝作失學學生到社會上招搖撞騙,這本身就是詐騙偷盜的行為。這類眾生.將來除了會感現餓鬼地獄畜生的報應之外,若投生於人中,亦會貧窮。所以奉勸此輩眾生捨此惡行,早日回頭奉行善法,才有東山再起之希望。
但是對於這類人,該布施還是不布施呢?這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去觀察,然後抉擇確定自己的行為。如果確定屬於真實需要幫助者,應當慈悲施予;若發現屬於騙子,亦不應起嗔恨心,應當先以言語勸化其歸於正道是為上策,待其確實已對自我惡行生起厭惡,對清淨善法生起信心時,再以資財助其安身立命;或示導其正當的謀生之道;或鼓勵安慰其對人生前途之信心;或授以技術方法;總歸令其捨諸惡業.行諸善法為要。
所施之物
在相同的條件下,若布施的物品越為珍貴,越為自己喜愛難以捨棄,則布施所產生的功德越大,所感現的果報也越圓滿;若把自己不需要或淘汰的財物用具施人,則所感現的果報較為渺小下劣。
並且所施之物越為受施者需要或喜愛,感現的果報越趨圓滿;布施財物給別人而非別人所需,則果報較次:辟如有人在沙漠裡迷了路,急需要水和食物來解救性命,你供養他水和食物,比你供養他黃金或美鈔感現的果報圓滿。
更為重要的是,所布施大眾和供養三寶的財物,必須是自己通過合法經營或勞動得來的淨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干淨錢。這樣的錢財物品用來布施供養才會感現善果;假若用貪污受賄、偷盜搶劫等不法手段或以殺生、賣YIN得來的錢財布施,不但無有功德善果,反而會招致種種惡果。
供養布施大眾。並不一定限於錢財,一切受用資具的布施均可。當然,布施各種不同的財物,除了將來會感現豐厚的財富外,也會因所施之物的不同,感得不同的受用:布施修建廟宇僧捨,將來自己住宅高廣華麗;布施裝塑佛像將來相貌端莊美麗;布施印送佛經善書將來智慧聰明;布施放生將來長壽;布施衣服將來會得到錦衣華服……
以財物布施的方式也很多:捐助希望工程、捐助孤兒院、捐助敬老院、捐助災區、捐助無錢窮困者看病治療、捐助修橋鋪路……
比較各種布施善法而言,用錢財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則更為重要:比如印經、裝塑佛像、修建廟宇、供養僧尼、斥資放生等等。這些善法將來的果報更趨究竟圓滿,因為資助弘揚佛法不僅可以感得人天福果,更可根植出世之因;而且布施佛法給別人,會令人明白事理,不墮愚癡和疑惑,所以《華嚴經》亦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諸布施中,法施第一。
布施的時機
布施的時機不同,亦會導致果報的優劣區別。常言說:寧可雪中送炭,勿要錦上添花。錦上添花人多忘記,雪中送炭刻骨銘心。比如,你在寒冷的冬天供養別人取暖的衣物、炭火、電暖器等物品,比你在夏天時把這些東西供養別人所得果報圓滿,因為那是對方最需要的時候。你在這個時候供養對方,會在對方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布施的心地
佛說: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亦說:發意圓成。雖然前面講到布施的對象、物品、時機,這些在境緣上需要善加把握的因素,但這些論述都是根據凡夫的分別妄念而言,並非究竟徹底之說。如果你的分別妄念很重,不妨根椐這些道理去做,會收到好的效果;但對於分別心較淡泊的人而言,最好能以平等無別的無緣大悲心來行持布施善法,並不必要去顧忌分別種種事相。所以影響布施福果大小的根本,還應該是施者的心地。
如果施者心地清淨平等,沒有分別妄念,不去分辨受施對象的優劣、所施之物的貴賤、布施時機是否合乎時宜,而能夠安住於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供養布施一切眾生,這樣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遠勝於以分別心來行持布施善法的利益。但究竟取捨何種心理行為,首先應當考證自己的心理屬性,再做出抉擇。
一切形式上的善法,若行持者為善心所攝,其善法將成為人天福果之因;若行持者為大悲菩提心所攝,則其善法必成為究竟解脫之因,同時亦得人天福果。所以以菩提心來行持善法,做諸種布施,才是最為圓滿的。
以菩提心行持布施善法,雖然布施很少但可以獲得無量福報。一般人做布施一次,將來果報成熟一次就報掉了,就不再會有善果。但若以菩提心攝持布施善法,雖只布施一次,從這個時候起直到證語究竟菩提,這其間善果會無數次的成熟;而且雖然所施之財物很少,但每次善果成熟時卻是無量無邊。所以唯有大悲利他的菩提心才是布施種福的應有心態,這就如同是點石成金的如意寶啊!
在平時沒有得遇布施因緣的情況下,行者可以觀想自己經常供養布施眾生需要的財物,這樣會使自己善意圓滿;或者看到別人布施,應生歡喜心加以隨喜贊歎;若看到別人偷盜,應為其保密並且勸阻;若其盜業已成,應生悲憫心代為忏悔;在布施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應以慈悲心、歡喜心、恭敬心布施供養,並視受施者為我無始以來之父母;布施之後應以歡喜心、無悔惜心處之。這樣布施才較為圓滿,即使布施很少,將來善果也會較大。
同樣是做布施,因為起心動念的不同,果報的大小優劣相差甚遠,行持者理應慎重於自我心念。
布施時心地不夠慈悲恭敬,或布施後又生後悔,這樣布施就不圓滿,而且還有過患,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惡果。辟如說.古人即有不食嗟來之食的風骨。假若你拿財物供養眾生,就變得趾高氣昂,如果以這樣的恭高我慢心來布施,蔑視對方瞧不起對方,不但將來福報下劣,惡果亦緊隨而來。《罪福報應經》說:為人因何短小,以夙生輕慢人故。所謂短小.也就是個子矮。《地藏經》亦說我慢貢高者受僕使下賤報。至於做了布施心中又生後悔的,志公禅師曾說:生穿胸國,作福布施生悔惜心故。若以這些非善不淨的心態布施,即便施捨很多,善果也很少,甚至招來惡果!
《財富寶要》之七:布施務急立願居先
在佛法中的發願,好比常人所說的樹立志向確定目標,或者亦可以說是明確自己的理想。由於願力在一定因緣下會完全變為現實,也就是如願,所以一切眾生在發願的問題上,必須無比謹慎。
在未做布施前,或平時沒有布施因緣的情況下,應當發願:願我從今日起,直至菩提,永戒一切偷盜惡行遠諸悭貪、常得見聞值遇供養無上福田、常得慈悲施予一切眾生,隨其所需,一一令其滿足,無有乏少;願我所施之財皆為清淨之財,願我施時心境平等恭敬慈悲,離諸不淨及於攀緣。
布施圓滿後,應當如是發願回向,願我仗此供養布施財物之功德,從今以後直至菩提,生生世世常懷施意,無諸悭貪,永戒偷盜;願我生生世世常以淨財供養三寶施諸眾生;願我生生世世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並親蒙教誨,信解行證諸佛勝妙之法;願我生生世世財富資具,如意豐盛,並依佛法教誨,善用一切財物;亦願一切眾生同得我之勝益!此處僅僅是從利於將來財富豐足的立論來講,所以將發願回向的重點放在了財富方面,行者如果還有其它自己要回向圓滿的願望,以及具有經典依據的發願回向和大德們提倡的發願回向,都可以在布施圓滿後應用。比如,應當誦念《菩賢菩薩行願品》後的偈頌部分,從“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念至“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這樣的發願才最為圓滿。
《財富寶要》之八:修福、惜福與消福
修福的理論如前所論,已無須贅述。修福的過程亦即是積攢福德的過程,有如掙錢存入銀行一樣。
現在的人常常走向兩種極端:要麼是悭貪不施的守財奴,要麼就成為大手大腳揮霍花銷之人--很多人現在穿錦衣華服;開高檔轎車;吃山珍海味;住別墅豪宅;亦傳聞某男士幾萬元買一根皮帶;某女士穿金戴銀尚不足,非以數百萬巨資購置天然鑽石作為飾品;亦傳聞某富豪用黃金打造馬桶……
這些事實,從因緣上講,確屬財布施感得的富有之報。看到別人有這樣豐厚的受用,應當加以隨喜;但從福德的消長來講,還是節儉珍惜的好。因為每位有情眾生,無論其福德薄厚,均有一定的數量,好比銀行裡自己存款的數目,是固定的,若享受揮霍,就等於花銷存款,花銷越過分,存款越快花完;而節儉就如同很少花銀行的錢;修福布施就是繼續存錢,這樣自己的福德才會越來越豐厚圓滿。相反若不能節儉的話.福德和財富就會很快消減干淨。
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應當盡可能在生活享受方面簡單樸素一些,很多沒有實際意義的花銷應當取締,即便正常的生活開支也應以節儉為原則。否則有福時不知惜福,等到福德消盡,自然還會回到貧窮的行列。
據說,美國萬佛城的宣化上人某次當著眾弟子的面,將兩位弟子從嘴裡嚼過又吐出來的菜葉放進自己嘴裡吃掉,別人問他.他回答:“我沒有大的福報,所以要節儉”。虛雲老和尚的知名弟子,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每次吃完粥,要用開水涮碗再喝掉。這些人惜福節儉的事例,讀來不能不令人感動敬佩。
雖然社會生活中,在很多場合下,應有一定的衣食住行標准,不可失去威儀;但節儉仍是十分必要的,並非是讓大家回去原始社會過刀耕火種的生活,只是告訴大家,享受福報不能過分,不可暴殓天物,否則亦是過患。
應當少享用,多布施。如果將節儉的財富用於布施大眾做慈善事業或弘揚佛法,就等於用在了財富福報的再生上,將來的福報比現在還要優厚。
《財富寶要》之九:財神法釋疑
斷除悭貪、戒除偷盜、行財布施這三個要點,是求取財物富足真實無二的法門。過去一切大富之者因此圓滿財富福果;現在一切大富之者因此圓滿財富福果,來來一切大富之者亦必從此三法要中產生。這是十方無量諸佛同說的真理,也唯有依據此理行持,才會有改善和圓滿財富的必然結果。但很多迷信愚癡的眾生,墮於邪見,誤入岐途,以致所求不得如其所願。比如對財神法的信仰,在民間自古以來,就認為供奉財神會給自己帶來財富的增長,所以很多公司商號供奉財神。
而且,財神雖居天道,亦屬六道眾生,亦是宿世在人間廣行戒盜布施才感得的果報,可以說是早先做財布施的善業感現。大家天天供財神,卻不知財神亦從人中來。淨空法師在《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中說:春秋時的范蠡,在越王復國之後,就開始做生意,結果發了財,發財後就把錢財統統布施出去,再從小生意做起。過了幾年又發財了,然後又布施出去,三散三聚,因此,中國古代供的財神是范蠡,他是修行財富的典型人物,財富人的模范。所以,錢財盡管拿出去布施,越布施越多。
由此知道財神發財用的方法也是做布施,這其實就是財神法的秘要和決竅。今天把斷貪戒盜施財的法門教會大家,大家掌握了來應用,將來人人都是財神,亦就不需要再對財神法有所迷惑。而且,你能斷貪戒盜做財布施,這才是對財神最好的供養。
《財富寶要》之十:陀羅尼助緣
除了斷除悭貪、戒除偷盜、布施財物三個修積財富的必須正因外,行持者還可以借助持誦諸佛菩薩名號或真言密咒來做為助緣,以期能收到宏顯的效益。
《寶箧印陀羅尼經》雲:由神咒力,及塔威德,滅貧窮報,富貴忽至,七寶如雨,無所缺乏;
《大悲心陀羅尼經》亦說持大悲咒可得富饒;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廣說了持不空羂索陀羅尼的二十種殊勝利益,其中之一即是多獲財寶;
另有《准提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等密教經典廣說了持誦陀羅尼可帶來財富豐足。
諸佛菩薩名號和心咒以及這些聖者所說的陀羅尼,本具他們在因地修行時的誓願力和果地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行持者若能具足極為強烈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地持誦不辍,必定會喚起這些聖者的誓願與持誦者心願相感應,從而加持作用於行者,使其早日滿足所求願望。
有人會疑問,佛法是因果法,為何持誦名號和真言陀羅尼就會迅速有感應?是否脫離了因果的范疇?
答:此二不相矛盾,因為持誦真言密語也是不離因果的。比如:你誦觀世音菩薩心咒求財,菩薩會觀察你宿世所種福田及因緣.令可能晚熟的福報提前成熟;或加持你做增上緣,把小的福果變大;如果宿世缺乏布施善因,菩薩會加持你早行布施,遇聖福田,盡早得以圓滿布施因緣,將來才有富貴的可能。所以,諸佛菩薩的加持也是不離因果的,這點必須明白,否則將墮於拔無因果的邪見。
你的精勤持誦和諸佛菩薩的加持,只是為了令你把宿現悭貪偷盜的罪業淨除,並把財布施的福德因緣做的更為圓滿,並加持你少遇惡因緣。若你天天做和因果相違背的事,行悭貪偷盜,又不做布施,就等於和這種加持力對抗,當然不會有感應,也不會得到你想求的果報。而若能依照因果的道理,斷除悭貪偷盜惡法,行持布施等善法,這就和諸佛菩薩的加持力相感應,很快會如你所願的。
《財富寶要》之十一:示諸事例
為廣啟大眾對布施得富的善法具足信心,現撷取佛經和現代社會幾個典型事例以飨讀者。
金財比丘
據《佛說賢愚經》所載:釋迦佛陀在世時,捨衛國王城中,有一位大紳士家生下一個相貌端莊的嬰兒。小孩出生時,有一件奇異的事,在左右兩手中各握一枚金錢,父母就把金錢取出,手中又生兩枚金錢,生生不已,永取無盡。所以,父母將小孩命名為“金財”。金財成年後,請求在佛陀座下出家,佛陀許可並向金財傳了大戒。金財便向諸僧眾處一一禮拜,隨其所拜之處,均有兩枚金錢,一一遍地。尊者阿難就這件事向佛陀請教是何種因緣。佛陀回答阿難說:“在過去時代九十一劫前,當時有毗婆屍佛出現於世,度化無量眾生。當時有一位貧苦的鄉人.缺乏財物,常常砍柴去賣,以圖糊口。有一天,鄉人賣柴得兩文錢,剛剛要回家去時.看到毗婆屍佛接受王家奉請,因而鄉人心生歡喜,就拿出兩文錢,施佛及僧。毗婆屍佛憫念此人,鄭重收受兩文錢。”
佛告阿難:“當時貧窮的鄉人,由此二文錢施佛及僧的功德,於後九十一劫,手中常握金錢,未曾有一天有所缺乏。當時貧窮的鄉人就是今天的金財比丘。”
這就是金財比丘手握兩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緣。所以,供養佛陀聖者或僧人的功德福果是最為廣大圓滿的。
善光公主
據《雜寶藏經》記載:在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有一位漂亮而又聰明伶俐的女兒,名叫善光。皇宮裡每一個人都非常敬愛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問善光公主:“你是不是靠我的力量,所以有美好的享受,博得全皇宮人的敬愛?”善光公主回答說:“這是我自己的業力,而不是因為父王你的力量”。波斯匿王連續問她三次,善光都做出了同樣的回答。波斯匿王很生氣,於是把善光嫁給一個窮人,並且告訴她:“你可以試試自已的業力了!”
善光嫁給窮人後,卻意外地在丈夫家的舊宅院中挖掘到大批的寶藏。從此之後,很快變成大富之家,並蓋好了莊嚴的宮殿樓閣,雇傭了很多奴婢。
波斯匿王知道後很吃驚,就去請教佛陀。佛陀說:“過去迦葉佛時,有一位婦女想用美味的食物來供養迦葉佛,她的丈夫加以阻止。婦女說:‘我已經發願了,請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見她決心堅定,只好勉強答應。於是婦女因而能順利地供養迦葉佛。那時的婦女就是現在的善光公主,婦女的丈夫就是現在善光的丈夫!善光的丈夫因曾阻撓妻子的善念,所以多世以來常受貧困之苦。然而,因為後來還是同意妻子供養聖者,所以今世才會因妻子而獲得富貴。”
同樣的道理,現今和將來的眾生欲求富足,也必須現在和將來供養聖者布施大眾才能達到。
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
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華人首富,可知道李先生捐助布施社會慈善公益事業者卻並不太多。據線裝書局出版的《李嘉誠談商錄》一書記載:截止一九九九年,李嘉誠在醫療及教育方面的捐款數額一直無從知曉,直至新華社要出版一本關於李嘉誠的書,他拖了兩三年,一直不想出版。後來,負責有關事宜的記者在香港逗留了兩個月,見了先生經多次追問,才拿出捐款支票計算,得出數目達二十八億港元,七成捐給大陸,二成捐給香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又適逢亞洲金融危機的世紀交接之際,李嘉誠旗下公司業績卻大幅增長。這不能不說是布施財富造福大眾的善果。由於李先生多年致力於社會大眾的教育及醫療的慈善救助,將財富善用於利他事業,所以李先生財富保有量節節攀升。據“中央社”報道:二零零四年,李嘉誠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由二零零三年的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十九位,財富增加46億美元,共為124億美元。
並且李先生說過,晚年自己將把全部精力投向社會慈善事業。據中新社二零零五年元月十三日電:李嘉誠先生又宣布,將他個人投資三十余年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近5%股份出售,套現所得78億元全數拔入其私人慈善基金會,以推動全球公益活動。這樣繼續布施下去,效果會更加不可思議。
所以布施得富是一定的自然規則,無論你是何種身份,能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必定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大家崇拜李先生,不應該去看他的名譽、地位、財富等表面的東西,而應該去研究學習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和德行,這才是根本。
前世界首富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是二十世紀有名的石油大王,他在43歲時即建立了龐大的美孚石油公司。然而,此人個性冷漠多疑,不和人交往,除非賺大錢,否則沒有笑容,且是個十足的守財奴。煩惱和高度緊張的生活破壞了他的健康,據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透露,說他53歲時看起來“像個木乃伊”,頭發眼睫毛全掉光,已經皮包骨頭,幾近死去。醫生這一年告訴他:如果沒有充足的身心休息,必死無疑。
在這生死關頭。洛克菲勒終於醒悟過來,跳出錢的圈套,開始自我反省,從不顧一切賺錢的觀念,轉變為投入生活,和人聊天、打球、唱歌、並開始捐錢做善事。他曾捐資數百萬美元,建成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捐巨款給塔斯吉黑人大學基金會,又捐助十二指腸蟲專家史太爾博士研制能治愈十二指腸病的藥品,更積極建立龐大的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全世界的疾病,文盲和災難。他深知各項科研實驗工作,常因缺乏資金而停止,他就捐錢使他們完成,比如盤尼西林等多種發明曾得益於其捐助。
心念的轉變,影響力巨大的布施,不但使煩惱痛苦53歲應死的生命多活了45年,直至98歲亡故;而且在隨後的45年中,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如日中天,雖曾被政府處以“歷史上最沉重的罰款”,但仍然阻礙不了其財富的增長,終於成為二十世紀上葉的世界首富。這再次說明了布施得富這一法則的真實不虛。
現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李嘉誠先生相同的是,現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亦於多年來大力捐助社會慈善公益事業。
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新快報》消息:蓋茨及其基金會將向非州捐款1.68億美元,用於防治霍亂;
二零零四年七月二十三日蓋茨又宣布今後幾年給他的慈善基金會注入30億美元,這將是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捐款;
二零零四年十月十三日《中國時報》網站消息:蓋茨及其慈善基金每年捐款超過十億美元,今日又宣布將援助印度預防治療艾滋病項目捐款增加到2億美元;
另據路透社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六日消息:蓋茨與挪威政府日前共同捐出10億美元,用於為全世界貧窮國家兒童注射各種拯救生命的疫苗……
憑著多年來積極致力於社會慈善捐助的款項越來越大,二零零四年蓋茨被評為世界上最大慈善家,而此前比爾?蓋茨所捐善款數額累計已達280億美元。隨後,蓋茨又聲稱將把畢生全部財富用於慈善事業,也就是說,僅以現有身價計,這一捐助數額最少還有480億美元。
從現象上看,蓋茨和其它富豪一樣,似乎因為有錢才能捐錢布施,但很少有人思考,他們特別富有的原因是什麼?若從佛學三世因果之學說推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宿世布施之因加上今世努力之緣而結出的善果,現世有錢又再布施,所以財富更加增長。因此,正確的理解是:前世布施,今世富有;今世又布施,所以更富有!財富的運轉法則就是這樣。
《財富寶要》之十二:大富豪的共同特征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美國《商業周刊》推出全球前50位慈善家排行榜,其大致順序與富豪排行榜位次相近:慈善榜榜首仍是蓋茨和他的慈善基金會;第二位的是英特爾公司的創辦合伙人喬登?靡爾和夫人貝蒂,由於印度洋海嘯他們當年捐出公司27.5億美元用於海洋研究及護士培訓;第三位是“股票之神”沃倫?巴菲特及夫人蘇茜,捐助額為25億美元。據《商業周刊》稱:世界頂級富豪們沒有把錢“窖藏”起來,而是慷慨用於慈善事業,並認為比留給子孫更有意義,捐助慈善是這些頂級富豪的共同特征。
從因果論,此種樂於捐助布施的共同特征,乃是源於宿世樂善好施的一種習慣;從這種習慣也可以推知這些富豪宿世捐助布施一定是樂此不疲並長久堅持,因為一件事若非長久堅持,決然不會在有情眾生的心念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種子,更難養成習慣。
同時,富豪們在慈善捐助數額的榜上排名與富豪們個人財富占有數額的榜上排名位次相近,也正是說明慈善布施和財富之間的密切關系。
《財富寶要》之十三:福人造福地,福地福人居
世界上凡是慈善事業發達的地方,經濟一定發達,無論是歐美還是東南亞,均是如此。有人反駁說,美國到處打仗,哪裡有慈善意識?但經濟很發達?這是政府行為,與民眾的慈善意識無關。
很多法師說香港是有福德的地方,筆者都不理解,直到二零零四年歲末印度洋海嘯之後,《中國新聞周刊》以“海嘯捐款居全球城市首位,香港成為慈善之都”的標題報道:香港為海嘯災區捐款達7億港元,令慈善捐款組織者“無國界醫生”不得不呼吁民眾暫停捐款。此次港區捐助金額即便換算為統一貨幣,仍遠遠超過內地捐款總數額十倍之多,並遠超其它國家和城市的總合,成為全球第一捐款城市。另據相關資料,港人自捐助孫中山革命直至今日,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民間社團,無論是富豪商賈還是演藝名伶,近百年來一直熱衷於社會慈善捐助。據報道,凡逢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災難,香港遍地大街小巷甚至超市都會出現個人籌款赈災的義舉,且少有聽說借籌善款而詐騙錢財的新聞。這在今天的世界,近乎是天方夜譚般的奇聞。香港社會慈善意識之興盛可見一斑!
從因果的角度分析,正是由於布施作福的觀念在香港蔚然成風和港人奮斗拼搏之精神,使香港在二戰後迅速在經濟上成長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很多港人成為世界級富豪:據二零零四年《財富》雜志公告的全球前580名富豪中,香港彈丸之地竟占有16席,且多數排名靠前。所以,經濟的復興和發達,首先是社會慈善意識和布施作福觀念的復興和發達。
結語
雖然那些大布施者,都是超級富豪,但並非說沒有太多錢的人就不能布施。即便你現在淪為乞丐,若能將所乞資財食物施予其它乞丐,亦屬財布施,你亦會很快脫離貧窮獲得富足。何況很多人比乞丐富足的多,又怎會不能布施呢?
有人會問:社會上很多人不布施,還做壞事,可也很富有,又怎麼說必須布施才能富足呢?
答:這類人是前世布施的善果成熟了,如果現在不繼續布施,將來還會再度貧窮;就好象農民收獲了這一季的莊稼,大家都說:“你豐收了,你真富有!”,可他若不去播種下一季的莊稼,吃完存糧到來年就只有餓肚皮了。還有一些人雖然布施但並未富有,是由於所種的善因種子尚未到成熟的季節而已。
所以斷除悭貪、戒除偷盜、廣行布施是獲取財富圓滿一定的法則,若能深深相信並開始奉行,財富就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悭貪偷盜既有如此惡業後果,廣行布施既有如此功德福果,我等何不立即斷除貪盜惡法,行持布施善法?古代財神,現代富豪也以富貴興盛印證此法之真實不虛,相信後來智慧之人定能做出正確的取捨。凡能如法奉行者,應當以清淨無染的大悲利他之菩提心攝持,使人天福果升華為究竟菩提之福慧資糧,更應修學顯密究竟解脫法門,志求無上菩提,這才是最為圓滿的做法。若有聽聞了布施得富這一理法的人,或許會抱著為自己修積福德的自利心態來行持這一善法,雖然亦當隨喜其善心善行,但終究不是大乘菩薩應有之發心;而若以大悲利他之菩提心攝持,不久即會漸次契入般若空慧,於布施供養做到三輪體空。如此悲智雙運之結果,即是福慧雙增,其終極果位即是究竟之佛果。南無阿彌陀佛!
(轉載) 本文實為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專注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持續放生者,受佛菩薩、天地一切神仙贊歎護佑,功德無量,必然有求必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一切冤親債主及其六親眷屬離苦得樂,福慧增進;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