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從而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面對洶湧而來的銀發潮,老年人口的安養、臨終關懷等已經成為需要迫切解決的社會問題。對此,鳳凰網佛教特意摘錄編輯原中國佛教協會《法音》編輯部副主編陳星橋的這篇調研報告。這篇調研報告不僅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感動,而且也為社會養老事業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這就是在佛法的護持下,老年人口可以快樂、自在、從容的走完一生。本文約7500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15分鐘。鳳編提示,本文的每一字都很重要,關乎你我生死大事,花這點時間,值得。
這家養老院不一般:沒有暮氣、怨氣、死氣
渤海雙緣安養院位於滄州市鹽山縣城郊韓橋村東,占地140畝,總建築面積達31038平方米。我們開車從寬敞的大門進入,經過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樹林和菜地,路盡頭是三尊2米高的阿彌陀佛石雕像和一塘“蓮池”,池中間有一尊8米高的阿彌陀佛石雕像;路右邊是一棟二層的多功能廳和兩棟6層、兩棟7層的老年公寓,為老人和護工們等的住所和餐廳與活動場所,四棟老年公寓通過長廊直通大門外的順德醫院;順德醫院是一座有300張病床的二甲醫院,2017年底交由政府運營,成為滄州市中心醫院的分院;“蓮池”左邊是“弘願念佛堂”,為傳統四合院建築,常住僧眾多人,其後是一棟三層樓房,供安老尼眾法師居住。可見,這是一座典型的醫養結合、信仰與養老結合的佛教養老院。
安養院的興建緣於鹽山縣知名企業家張愛農居士的發心。據了解,張愛農居士受母親影響,笃信佛教和淨土念佛法門,先後為佛教事業捐資1.4億元。2016年又投資1.1億元興建渤海雙緣安養院,並於當年5月赴北京雙緣敬老院考察,發現該院自2015年春引進念佛養老理念後,便一掃養老院內的暮氣、怨氣、死氣,至今已有45位老人自在往生,或預知時至、或燒出捨利子捨利花,現種種瑞相,也使得住院老人們再無死亡恐懼,歡喜度晚年。如今一床難求,創造出了佛教信仰與養老結合的成功經驗。於是他聘請北京雙緣敬老院的曹曉紅院長兼任渤海雙緣安養院首任院長,並將北京雙緣敬老院運營模式全面復制過來。
安養院將佛教信仰與養老安老相結合,采取商業運行模式,突出公益性。星級賓館的住宿條件,自理老人雙人間,每月每床食宿費1300~1500元,最低經濟四人間,每人食宿費600元,對於特困的老人,院方有特困補貼,每月300~600元。按張愛農居士的話說,建安養院的目的“不是為賺錢,就為了老人們念佛成佛,讓老人們幸福,為子女盡孝、為國家分憂、為自己積德。”目前張愛農居士任河北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滄州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河北世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河北世盛管材防腐有限公司、渤海雙緣安養院董事長。
據了解,渤海雙緣安養院共有床位1000張,目前入住老人近500人(因許多老人包房、員工住房,入住率已達70%),護工、廚師、後勤、管理人員100余人。
目前居住的近500位老人,來自除西藏以外全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0%是信佛的老人,還有一些老人本人不信佛,因生活不能自理、家裡無力照顧,或重病即將臨終被信佛的家屬送來。
入住老人中,需要坐輪椅、大小便、吃飯需要護理的占30%,其中重病臨終送來等待往生的占10%,自理老人占70%。
除了有傳染病、攻擊性精神病的老人之外,任何老人均可入住。有信仰無信仰、信仰其他宗教均可,但入住均需由子女等監護人與院方簽訂協議,在臨終、命終12小時內,不能哭鬧、搬動,由院方請法師帶蓮友提供臨終開示、助念服務。
對有其他宗教信仰的老人,安養院一律開放包容,遇其生日或其信仰的節日,法師帶蓮友為他們按其信仰中歌詠的音調唱佛號祝福,其樂融融。待其臨終,法師同樣為其安慰、開示,勸其隨佛往生極樂世界,同時為其助念。
安養院念佛堂住持宗論法師與臨終老人交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這裡是極樂世界的接引站、往生成佛的保險箱
渤海雙緣安養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其中設立有經政府批准的正規佛教活動場所——弘願念佛堂,以弘揚淨土宗、修持善導大師專一念佛法門為核心理念,由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宗論法師擔任住持。僧人們承擔著領導僧團、每天帶老人念佛、用佛法進行心理安慰、臨終關懷、命終助念、火化送行、海葬典禮等種種法事服務,同時安養院也成為了法師們修行實踐、弘法利生、自利利他的平台,我們在兩天的考察中發現,法師們與老人們親切互動,關系融洽,成為了安養院念佛安老的精神核心。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所有為老人進行的佛事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由於弘法理念契理契機、管理有方,渤海雙緣安養院及弘願念佛堂開辦以來,前來念佛修行、養老助老的法師日益增多,現在常住僧人多達40余人。
宗論法師,出家前曾任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燕趙都市報首席記者。2004年曾在河北柏林禅寺淨慧長老座下短期出家。2006年關注機構養老,做社會調查,知老人之苦。後到全國多個淨土宗道場參學、精進念佛。2011年後在石家莊、滄州等地積極參與助念、臨終關懷。求法過程中遇善導大師教法,深入善導大師五部九卷,歡喜踴躍,知往生決定,當報佛恩,後於五台山出家。2016年9月13日應請來到渤海雙緣安養院。
從與宗論法師的接觸中,感覺他為人謙和,對善導大師的持名念佛法門信仰堅定,對念佛安老事業和老人們充滿了熱情。據他介紹,安養院之“雙緣模式”特指人緣、法緣的有機結合,以淨土宗實際創立人唐代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核心理念,倡導一心持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近十幾年來國內佛教界的大德創建了幾百家安養院,但成功的不多,入住率甚至比社會上普通養老院還低。宗論法師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法不應機,比如同樣是念佛養老院,許多都是要誦經、每天很早起來,禮佛上千拜,雖然念佛,但要求很高,比如要念到一心不亂、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要修出清淨心才能往生,要消除了業障才能往生……正如印光大師說,致使易行道成為險途。
淨土宗的三個流派各有特點,各攝一類根機,但就當代養老院的老人來說,善導一系的修持理念與方法更契機一些。因此,渤海雙緣安養院的臨終關懷、助念全部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指導,行法專一,持名念佛,不會執著誦經、放生等功德,不夾雜其他經咒。
宗論法師認為,到渤海雙緣安養院求往生的老人、病危者個個都獲得了往生,其中奧妙就是一個“專”字,這裡老人平時的修學、功課、助念,就是專一復專一地念佛。因為傳承善導大師專復專的念佛,這裡成為極樂世界的接引站、往生成佛的保險箱。每一位往生“菩薩”,都是大家熟悉的鄰居、蓮友,如一尊尊親切的化佛,演說著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真實不虛。
第39位往生老人徐季珍與女兒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揭秘渤海雙緣安養院:他們用什麼方法讓老人快樂的生活?
1、老人公寓內處處可見莊嚴的阿彌陀佛畫像,這裡的領導、法師、護工、各部門工作人員見面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每天早六點、下午四點,老人們到弘願念佛堂念佛一小時,功課非常簡單,由法師們帶領,贊佛偈後直接念佛,有喜歡念佛的老人每天上午、下午再由法師帶領加兩堂念佛。除弘願念佛堂外,各棟公寓內也設有小型念佛活動場所,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參與集體念佛。
2.多功能廳一層為可容納700人同時就餐的大型素餐廳,還有一個可容納150人的葷食餐廳,由老人們自由選擇,但入住一段時間後,由於佛法的滋潤、環境的影響,現在90%的老人選擇到素餐廳就餐。因為人數多,又多是行動不便的老人,餐廳效仿寺院的傳統供餐形式——過堂,每次餐前大家共誦“仰蒙彌陀恩,惠賜此佳肴,謹以感恩心,恭敬歡喜受”,然後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秩序井然。
3.每天上午8點半集體跳佛教健身廣場舞“念佛拍手操”一小時,坐在輪椅上也可以做,後半個小時,互相拍打後背。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佛教健身運動,佛號聲聲,消除業障,動靜相宜,身心愉悅。
4.多功能廳二層是一個可容納千人的大禮堂,前面有個小舞台,每晚六點半,由法師帶領大家學習佛法,講因果輪回、念佛感應、往生案例,講淨土三經等正依經典以及淨土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5.在大禮堂每月舉辦一次老人和員工們自編自導的文藝聯歡會。我們正好趕上了一場,其中有合唱、獨唱、舞蹈、詩朗誦、京韻大鼓、彈奏……,節目內容大多與淨土信仰和感恩有關,也有對往生、善終的祝福與期待。有年邁坐輪椅帶助聽器的,有身段靈活硬朗耳聰目明的,他們緊緊挨在一起卻毫無違和感,台上台下傳遞著友愛與感恩之情,這裡沒有遲暮之年的焦慮、寂寞、怨氣、死氣和暮氣。
安養院大型素餐廳(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念佛拍手操(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揭秘渤海雙緣安養院:一年多這裡往生100多位老人,沒有哭泣、只有歡喜
老人和臨終者來安養院後,法師會及時登門探望、安慰,為他們講解六道輪回之苦,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慈悲,告訴他們不要恐懼,念佛必蒙佛迎,必得往生極樂,脫離六道輪回苦海,如《觀無量壽佛經》說,“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渤海雙緣安養院開辦一年多來往生了100多位,臨終與喪事過程中沒有哭泣、只有歡喜,每次遇到有往生的,辦公室的大喇叭喊: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某某室某某老菩薩往生了,請大家排班助念。於是老人們爭先恐後地排隊報名為他(她)助念送行。
在這裡,瀕死者有極樂可期,有彌陀佛(像)守候,有法師蓮友相伴,當即心中有了“不死”的希望,有了極樂的光明,一顆極度恐懼、焦慮、貪戀的心頓時有了依靠,佛號聲聲,在法師蓮友的精心呵護、助念後,個個肢體柔軟可盤坐,面帶微笑,火化後個個燒出捨利子或捨利花。助念往生後,其它老人們紛紛來參觀,摸其柔軟的四肢、看他的笑臉,一起送火化場,回來一起撿捨利,這樣的積極參與,使人人信心堅定。蓮友們在助念過程中也結下深厚的人緣、法緣,大家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
揭秘渤海雙緣安養院:避免臨終無效搶救,海葬一條龍服務
在渤海雙緣安養院有一句口號:小病看醫生,大病求往生。因為念佛,業障消除,滿心歡喜,自然少病少惱,在這裡有許多奇跡發生:有六十年牛皮癬來此念佛三個月痊愈的;有坐著輪椅來,自己現在能走路的;有因癌症疼痛在醫院打杜冷丁不管用,念佛疼痛消失的;有重病來住重新恢復健康回家工作的……
弘一大師有言:阿伽陀藥(在佛教中又稱不死藥,這裡特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無上醫王,捨此不服,是為癡狂。
社會上普通的老人臨終,多是到醫院搶救,花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與家庭、社會財富,但往往徒勞無益,種種的插管、電擊、搶救只會給老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臨終期要不要搶救,是一個交織著倫理、情感、利益等多重因素的社會問題。從理性角度來講,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的臨終期搶救屬於無效醫療。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一個人一生的醫療費有近三分之一用在了臨終前1-2周的無效治療中。
而佛教的念佛,給老人永生的希望,不做無益的治療搶救,也讓子女從痛苦遺憾中解脫出來,老人在法師、蓮友的臨終關懷、助念中,安詳自在辭世往生,也給家屬極大的安慰,哪怕這些家屬是沒有信仰的。
因為老人走得安詳,往生極樂,家屬了無遺憾,安養院積極引導家屬喪事從簡,移風易俗。除當地幾例老人經助念往生後,家屬將遺體拉回家土葬的,其他大部分就地火化,其中50位進行了海葬。
在鹽山當地,火化費用只有500元,海葬也只有租車、乘船、購買鮮花的費用,加起來每位亡者的喪葬費不到3000元。而社會上的喪葬,占用寶貴的耕地資源、大操大辦,浪費攀比、封建迷信等弊端多多,不僅敗壞社會風氣,也成為家庭、社會的沉重負擔。政府有關部門多年來大力推行殡葬改革,但傳統陋習沿襲已久,難以奏效。
因為亡者往生極樂,家屬往往欣然接受海葬這一方式。將捨利子捨利花撿出,請回家供奉留念。按佛教儀軌,先將往生者骨灰與香油、面粉合成“光明丸”,由家屬和蓮友們帶著一起乘船入海,在聲聲佛號中,法師帶家屬、老人將“光明丸”撒進渤海,與水族眾生結極樂淨土之緣。
渤海雙緣安養院的海葬移風易俗,不僅倡導了文明新風,也節省了大量喪葬費用、土地資源,其淨化民風的社會效益更是不可稱計。
第15位往生老人李桃英的家屬們在揀其捨利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世界上最幸福的養老院:從老去到死去,始終有尊嚴
老人脫離親人和熟悉的生活環境、人文環境,來到養老機構,其本人和子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他們生理機能、社會價值和精神支撐不斷衰減,性情容易惡化,有的甚至失智失能;養老機構多數籠罩著暮氣、病氣、死氣,普遍存在管理難度大,責任大,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大,待遇不高,供不應求,流動性大等問題;以至有的養老機構存在護工毆打、虐待老人的情況,或封閉式管理,辦得像監獄,以防范老人抑郁出逃、自殺。同時,各地養老機構發展不平衡,存在公立和民營、城市和農村及地區的極大差異,一方面養老市場需求大、要求高,另一方面不少養老機構要麼貴得出奇,要麼入住率偏低,難以為繼。
而渤海雙緣安養院僅運營一年半,即已在業界聲名鵲起,入住率已達70%以上,收支平衡,略有盈余,進入了良性循環,被譽為“世界上最幸福的養老院”,成為老年人特別是有著佛教信仰的老年人向往的養老、往生聖地。何以如此?我想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1.自然環境與物質條件比較好,空間大,老人公寓寬敞明亮,集養老、醫護、臨終關懷於一體,而收費較低。除了處處設置有人性化的各種方便老人的扶手等設施外,沒有任何防范、限制老人的設施。
2.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集體餐飲、健身、文娛、學習和宗教活動。同時根據老人身體狀態,分為五級護理,管理人員、護工和入住老人幾乎都接受佛教淨土信仰,懂得感恩、惜福、行善,共建共管,彼此關系融洽,老人家屬也比較放心,與院方積極配合。
3.佛教淨土文化氛圍濃厚,臨終關懷、喪事辦理(亡後助念、火化、海葬等)做得十分到位,院方、臨終老人及其家屬皆大歡喜,這是一般社會養老機構無法比擬的。從佛教來說,嚴格按照善導大師倡導的專一持名念佛法門修行的“雙緣念佛安老模式”,則成為渤海雙緣安養院成功的關鍵。
4.得益於滄州市、鹽山縣政府主管部門和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一是鹽山縣政府批准設立了弘願念佛堂,二是根據國家扶持養老事業的相關政策,給予了渤海雙緣安養院多方面的支持。三是滄州佛協不惜余力打造渤海雙緣安養院這一慈善項目,除張愛農常務副會長、宗論副會長外,副會長兼辦公室主任果寶明兼任了渤海雙緣安養院的院長,副秘書長宗昭法師也為安老法師骨干。滄州佛教協會和弘願念佛堂法師們的指導、參與成為渤海雙緣安養院獲得成功極為重要的因素。
這裡的老人不怕死:自帶陽光,照亮自己,溫暖旁人
在與老人們走訪和座談中,我們發現他們各有自己感人的因緣故事,來自江蘇鎮江市的82歲鮑善平老人的經歷和看法頗有代表性。他2017年國慶節來到渤海雙緣安養院考察體驗生活十天。經歷了一尊菩薩往生、火化、海葬臨終關懷的全過程,受到極大的震撼。他說,人臨終時可悲可怕的場景,在這裡竟然像春天一樣溫暖,走得無痛苦、有尊嚴,體軟盤坐,滿面笑容,和藹可親。全院領導、法師、蓮友以最熾烈、真誠的心情為其送行,為親屬減去了沉重壓力和負擔。於是第二天他和老伴陳式安就迫不及待地選定了房間。作為一位曾經的軍人和企業廠長,他為自己的選擇還提出5點理由:首先我要做到健康,免遭醫學在我身上“造假”、埋管子、切填身體、輸送“毒液”而被“千刀萬剮”,從而耗費昂貴的醫藥資源,為國家節省經費;二可減少晚輩的寶貴精力,讓他們集中精力為國家社會創造財富;三是防止增加子女的經濟負擔,重返貧困;四是助念,送人西行成佛,這也是為人民服務,而常去食堂做做義工,那更是直接地為人民服務;五是實行海葬,不同後人爭地,又環保,也是為建立美麗中國貢獻最後一份力量。
北京同仁醫院的周健大夫最好奇的是老人們會怎樣對待臨終和死亡,她認為,即便是再長壽,死亡仍然是人們最難以接受和面對的現實,不論學識官階如何,臨終時的死亡恐懼是難免的,作為醫生,我們可以盡力減輕患者的軀體痛苦,提供社會幫助,給予心理疏導,但對於他們面對生命即將結束的絕望和恐懼卻無可奈何,任何的安慰不過是流於表面罷了,說的人和聽的人心裡都明白,這是我們安寧療護工作的難點之一。一來到這裡,她即向宗論法師提出了這個問題。
經過兩天的走訪接觸,我們發現老人們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本是佛教徒,有的不是,但念佛讓他們心裡不再空空的,變得更踏實、有希望和會感恩,在志同道合的群體中還有歸屬感,情緒變得舒暢平和,對人更友善,連身體的病痛也減輕了,感覺有了活力。人們常把逐漸衰老的日子比喻為“天慢慢黑了”,醫生也把照顧臨終患者稱為“幽谷伴行”,但和這裡的老人們接觸時,我們吃驚地發現,他們都自帶陽光,既照亮了自己,也感染溫暖著旁人。特別是別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死亡”話題,在他們中間卻可以被非常輕松地隨時談起,甚至帶著一種喜悅,老人們說如果有哪位老伙伴要往生了,法師一通知大家,都會爭相報名去身邊助念,祈禱他往生極樂,還會跟法師一起去參加往生老人的海葬儀式。
在與法師、老人、護工座談中,宗論法師當眾問大家:你們怕不怕死?想不想早點死?相不相信自己能往生極樂?結果大家異口同聲地笑著回答:我們不怕死,願早點死,我們一定能往生極樂。宗論法師回應說,有人祝福這裡老人長命百歲,他們還不太樂意,因為他們太想往生極樂了。不過大家越不怕死,越不容易死,不少人來院後身體反而更健康了。
事實上,我們發現入住這裡的老人既不回避自己的死亡,也不忌諱他人的死亡和屍體,這緣於他們對佛教死亡觀的接納,聽到、看到的許多蓮友經助念往生的事跡,使他們堅信自己臨終一定能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也因此,他們把陪伴、助念臨終蓮友當作修行淨土、增強信心的必修功課,把死亡的蓮友當作往生的菩薩甚至佛,此時大家沒有忌諱、害怕,只有親近、喜悅。
當代高僧聖嚴法師開示弟子說,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可以說,渤海雙緣安養院的法師和老人們的成功實踐對此作了很好的诠釋。
佛教養老雙緣模式值得在各地借鑒推廣
渤海雙緣安養院的“雙緣念佛安老模式”脫胎於北京雙緣敬老院,又在不斷地發展創新,走出了一條當代佛教中國化、服務社會、光大佛法的人間佛教之路,在佛教界和社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17年6月,CCTV發現之旅《築夢中國》欄目組來到渤海雙緣安養院,進行了為期4天的實地紀實拍攝。當看到老人們在這裡幸福安詳地生活,整個安養院充滿喜樂、光明、希望,沒有暮氣、死氣、怨氣,一片祥和、其樂融融,幾位電視媒體人贊不絕口。他們說,如果不實地采訪,我們很難想象這裡的一切,老人們這樣幸福快樂!
渤海雙緣安養院及其“雙緣念佛安老模式”的成功,充分說明佛教界在助老養老和臨終關懷方面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彰顯了佛教慈悲濟世、普度眾生的精神內核。各地應當努力發掘佛教這些優勢資源,借鑒、創新發展雙緣養老模式,推動佛教界全面參與社會養老事業,這不僅有利於緩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也必能為縮小我國在臨終關懷方面與許多國家和地區存在的差距作出積極的貢獻。[責任編輯:徐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