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問:念未來佛,眾生就是。已經聽到了玄奧的妙義,事理廣大幽深啊。又恐心念散亂很難約束,如今要一貫到底,專心西方淨土,只念一佛,達到不退地位,去除有漏的煩惱心。乘扁舟在極樂世界的黃金寶池,禮拜彌陀在白玉的宮殿,從而通達三世佛,希望登上九品蓮花,不也可以嗎?
答:《十住婆沙論》以及龍樹菩薩注釋《華嚴經》的論易行行品說:“菩薩道有難行的修行,如陸地上行船啊。有易行的修行,如水路行船啊。”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如果有人聽到並稱念,自然歸向極樂國。如船在水中,又遇順風,一動就是千裡,不也很容易嗎?那釋迦如來父王的眷屬,有六萬釋迦種姓,都往生極樂淨土,因為佛與這個世界眾生的緣分深厚啊。專注一個境界,圓通三世佛,不也很好嗎?
問:專注一個境界,圓通三世佛,確實啊。但是稱念和自然歸向,往生極樂國的,是有為法虛偽不實,風多浪湧。何不如馳想外境,只攝內心,合乎無為的宗旨呢?
答:有為雖然虛偽不實,但捨棄了道業就不能成。無為雖然真實,但執著了慧心就不明朗。經上說:“厭離有為法的功德,就是魔業。貪樂無為法的功德,也是魔業。”你現在厭離和貪樂交相爭執,能不入魔網嗎?又如聖賢攝心叫做內,凡夫馳想叫做外。如果奔馳向外是亂,守住內在是定,又是內外奔馳,不是念佛三昧攝心的意義啊。注解《維摩經》,鸠摩羅什法師說,外國有一女子,身體是金色的。有個長者子,名叫達暮多羅,用千兩黃金邀請她入竹林,一同乘車而去。文殊菩薩在道路中變身為白衣士,身穿寶衣,非常莊嚴美好。那金色女見了,貪心發起。文殊說:“你想得衣服,應當發菩提心。”金色女問:“什麼是菩提心?”文殊說:“你的身體就是。”問:“為什麼是?”答:“菩提性空,你身體也是空。所以是。”這金色女曾經在迦葉佛那裡,種了眾多的善根,廣修智慧。所以聽了文殊菩薩這樣的說法,就證得無生法忍。證得以後,就要示現色欲的罪過,還與長者子進入林中。然後在林中,女子示現死亡,腫脹爛臭。長者子見了,非常恐怖,就到了佛那裡。佛為長者子說法,長者子就得到無生法忍。大覺還沒有成就,還不能任意自在,所以叫做忍。如觀自身的實相,觀佛也是一樣。女身是空,佛身是空,沒有不同啊。菩提的意義,難道有不同嗎?既然如此,那一切有為,就是無為了。一切內外,不是內外了。那麼在有時就未曾有,有卻常無。在無時就未曾無,無卻恆有。哪裡在意佛有相,心有念呢?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問:易行難行的道理,自身就是菩提的觀照,那意旨如明鏡清楚了。人生在世,如石火電光短暫。一念的蹉跎,後悔來不及了。修道的人,尚且不執著心,何況執著自身。尚且不執著自身,何況身外呢?常常恐懼一口氣回不來,就屬於後世了。狂風中飄蕩的蓬草,茫茫然向哪裡去?願開示一念十念的法門,這一生和來生的考慮?
答:那淨土的蓮池海會,功業太宏大了,但是二乘澄靜在虛無境,執著頑空害怕諸相,不念眾生,所以沒有淨土,而大乘卻有。按《悲華經》是說:“阿彌陀佛,昔日是轉輪王,名叫無诤念,七寶一千個兒子全都具足。因為寶海大臣是善知識,所以無诤念在寶藏佛那裡發菩提心,要成就西方極樂淨土。那各經中知名的諸佛、菩薩、聲聞等,都是昔日的一千個兒子啊。那最長的太子名叫不瞬,就是觀世音菩薩啊。次子名叫摩尼,就是大勢至菩薩啊。再其次的兒子名叫王眾,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啊。再其次的兒子名叫能伽奴,就是金剛智慧光明菩薩。再其次的兒子名叫無畏,就是蓮華尊如來。再其次的兒子名叫庵婆羅,就是虛空光明菩薩。再其次的兒子名叫善臂,就是師子香菩薩。再其次的兒子名叫泯圖,就是普賢菩薩啊。再其次的兒子名叫蜜蘇,就是阿閦佛啊。蜜蘇王子,自從發心以來,行路時每一步第一心都在法中,常念諸佛。現今登上正覺,生到妙樂剎土了。”我以為經行在廣闊的大路上,徒步在幽深的山林中,都不區別蜜蘇的念佛。如果佩帶玉器亂響,鳴鑼開道朝見皇帝,嚴肅的威儀,浩蕩的車馬,怎麼能不用心在每一步上呢?如今舉例說明,也不改變的前面的操守了。那麼作為人類來說,在死生交替的時刻,沒有不呼吸的。又一口氣上不來,就屬於後世的,也確實如你問的那樣。世上的人,多是用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作為記數的佛珠了,我卻是用出入息作為念珠的,稱佛名號,隨著出入息,有大依靠,哪裡還怕一口氣上不來屬於後世的呢?我行住坐臥,常用這佛珠,縱然是昏寐了,也是含著佛號而睡,醒來就繼續。必定能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如鑽木取火的煙飛起,是火生起前的相狀。夢佛不斷,三昧成就了,當面見到阿彌陀佛的玉毫親蒙佛的授記,就萬無一失啊,你應當努力了。
又問:一念十念,往生淨土,哪個是正?
答:只要一念往生,住不退地位,這是正啊。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人罵尊長,五逆四重的罪,都是一念惡業造成,墮落無間地獄,猶如射箭那麼快。現今的念佛生到淨土,也是一念善業成就,當即登上極樂世界,猶如彎屈手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去印泥,印壞了紋路就形成了。兩念尚且不須要,哪裡要到十念呢?打僧罵尊,雖然不是正逆,也是五逆一類啊。又有一念的意思,如經上說,愛奶酪的沙彌,臨終生一念愛心,後來就生到奶酪中作蟲。又有大薩婆長者的妻子,坐在明鏡前,愛自己的身體。海風打破船,死後生到自己的屍體中作蟲,嬉戲往來,總不離開。這都是一念,不是十念啊。又《大無量壽經》,明確說一念念佛,都能往生。《觀經》的十念,是有原因的啊。因為有病虛弱,心力不夠,所以須要十念彌陀,幫助病人的心念。如果心力旺盛不昏昧,一念就往生了。也猶同種植一絲細苗,長大茂盛後達到一百圍粗啊。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第十
問:經上說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哪裡用遠念彌陀,存想那極樂國,念近前的佛,興敬那未來的尊聖。這都是向外而求,哪裡是“是心是佛”呢?
答:你問的不對啊。你只是引用經文,不知經的義趣。引用的經,是《觀無量壽佛經》啊,正是說明念阿彌陀佛的文字了。因為念佛,佛從心想生,所以說“是心是佛”。怎麼能竊取彌陀的觀想,反咬彌陀的心呢?如果是這樣,都不念佛而說“是心是佛”的人,也應當都不想惡而說“是心是惡”嗎?那樣說既然不可以,這樣說又怎麼可以?何況那極樂國,彌陀至尊,如十萬億的須彌山王,不被眼根障礙,恆河沙的光明相好,由佛的願力而想成(由佛願力的意思,是說佛身是佛的自願力成就的。而想成的意思,是說那佛自願力成就的身,由我現前的心想顯現)彎屈手臂的短暫就能往生,哪裡在意那一方的遠近啊?
問:是心是佛,敬聽那道理了啊。但是這部經說明的是十六妙觀,韋提希夫人得到了,那冰和日可以觀想,佛像如金山晃耀。那麼魔光佛光,自觀他觀,邪正混雜,如何清靜,願詳細開示。使念佛人,離開師長獨坐時,心裡安穩如大海啊。
答:冰的觀想,是琉璃地的根本啊。日的觀想,是作白毫光的開始啊。依觀想而現前,是自是正。不依觀想現前,就是他是邪。本來觀想白毫,白毫不現前。而沒有觀想绀目,绀目卻現前。這是違背本心的,難道不是邪?何況其它觀想呢?另外魔光是有影耀眼的,佛光卻是沒有影不耀眼。所以《楞伽經》的偈語說:
佛地名最勝,清淨妙莊嚴。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焰不壞目,周輪化三有。
問:現在如果光的出現,閃耀刺眼,不是魔怎麼辦?光的出現不閃耀刺眼,不是佛怎麼辦?
答:那麼光是真實的,會使念佛人身心清澄明淨。光是邪偽的,會使念佛人心中躁動恍惚。所以《涅槃經》說:“清澄明淨,就是真解脫。真解脫的,就是如來。”這就很明白了。
又問:至人(道德至高的人)沒有思慮,而現今要用想念,難道不是錯謬嗎?
答:不是錯謬啊。如《大威德陀羅尼經》說:“要超過生死煩惱,應發願心,想那沒有貪欲的事。”現在就舉例說明。要修念佛,應發想念心,想那沒有妄想的事。所以《方等賢護經》說:“惡欲想女,夢見於女。善欲想佛,夢見於佛。”我以為二個想名字相同,善惡卻是天地的差別。不可以聽到“想”,就一概厭棄。如果厭棄,雖然不是毀經不是謗佛,也必定生到無想天宮了。如果固執無想,而指責想佛的,就是謗法。因為謗法,直落十方無邊的地獄,不知出頭的日子,哪還有天宮的指望呢?縱然能生天上,也是外道天,不是解脫路。《涅槃經》說:“聽到毒鼓的聲音,遠近的人都會死。”這裡也是如此。任隨放棄想念的,遠近都墮落。經上所謂有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飛行的外道,就是這一類了,怎麼能超出三界的流轉呢?怎麼能等同九品的往生呢?何況翻船浮船,都是水啊。能傾倒能立起,都是大地啊。想那虛妄就是眾生,想那真實就是諸佛。除了想以外,還用什麼呢?
問:事上的開解已究竟,理在哪裡呢?如《般舟三昧經》說:“心起想就是癡,無想就是涅槃。”如今的用想,不也是這樣嗎?
答:不是啊。如果存有所想的佛,能想的心,或避免想佛,就是把惡取空(斷滅見)作為無想,那太癡了啊。我現在了知佛都是從心想生,沒有佛也沒有想,哪裡有癡呢?這是觀空三昧,沒有邪見啊。你又問理在哪裡,那至人是暗合真如體會寂滅,虛空他的心懷。雖然萬法都映照,而心未曾有滯留。那麼真智沒有緣起,所以沒有念可以取名。俗智有緣起,所以念有想而生。又“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是為第一義谛中道的理體啊,這是顯示法身了。“空即是想”,是俗谛的道理啊。恆沙那麼多的萬德,都是依止俗谛,這是顯示報身了。“想即是空”,是真谛的道理啊。破除二十五有(二十五種生命形態),得到二十五種三昧。常在空寂常在教化,和光同塵利益眾生,這是顯示化身了。那麼用三觀(空假中)去觀照三谛(真俗中),證到三德(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成就三身(法報化),以及十種三法(天台宗方等時分類),有什麼不可以?卻要擯棄清淨的想,取那無想的想嗎?堵塞那禅定的門,而取成佛的門檻嗎?《楞伽經》《密嚴經》都說“寧起有見如須彌”,意思是信有因果,存想念佛,往生極樂淨土,所以是“寧起有”啊。“不起空見如芥子”,意思是撥無因果,誹謗念佛,落到阿鼻地獄,所以是“不起空”啊。吁!可怕的事,就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