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怡西法師:彌勒菩薩(上)-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彌勒菩薩(上)-1

  ——怡西法師講於揚州法海寺

  2017年春節初一日

  諸位尊敬的法師們、居士同修們,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今天是大年初一,彌勒菩薩聖誕,我們就來向大家介紹彌勒菩薩,以這種方式恭賀菩薩聖誕。

  說到彌勒菩薩,大家都很熟悉,他的梵文原名叫做“梅達利耶Maitreya”,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寫的就是這個“梅達利耶”。在玄奘法師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他們所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的,這些佛經或由巴利文書寫,或由吐火羅文書寫,就譯成了“彌勒”。玄奘法師看到原文後認為應該遵照原文改為“梅達利耶”,但是大家已經習慣了“彌勒”,就沒有改,一直延用下來。

  梵文Maitreya是常見的婆羅門姓氏,意為“慈愛”,因此彌勒菩薩翻為中文又叫做慈氏菩薩,因其多生累劫以來修行[慈心三昧],故以此為名。

  又一種說法是說“慈氏”為姓,“阿逸多”是名。“阿逸多”是梵語,翻為“無能勝”。《悲華經》雲:[彌勒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至極之慈,一切權小皆無能勝,故以名焉。]

  梵文本和藏文本佛經中,很常見將菩薩稱為阿逸多,唐譯本佛經中,則除了阿逸多之外,還照例譯成彌勒。經中常有:[佛告彌勒曰:阿逸多......],總的來講,就是說他

  不但在因地以慈氏為姓,成菩薩乃至成佛後,亦稱為“慈氏”。

  這位菩薩慈心特別深重,慈心也是菩薩的本誓。所謂本誓就是指最初發心的誓言。《心地觀經》說:[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不食眾生肉是菩薩的行為,可以利益眾生,使眾生無有恐怖;同時也利益自己,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與佛心相應。不殺生、不販賣、護生、放生、素食都是非常好的長養慈悲心的方法,就象昨天我們全體到素餐廳開新年聯歡會,過年本來就應該是安樂祥和的,假若因為過年過節大量殺生,不顧因果,將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的眾生痛苦之上,絕沒有真正的歡樂可言。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合起來稱為[慈悲]。凡是菩薩,無一不具足慈悲心,我們在這裡講彌勒的慈心,並不是說他只有慈心而無悲心,而是因為這位菩薩以慈心而為初發心,特別側重於修習慈心。

  歷史上,彌勒信仰在我國由來以久。以唐代為例,因為唐代除了唐武宗滅佛以外,其他時間裡,佛教大多數情況下是受到政治保護的,從而蓬勃發展,可以說唐代是佛教的黃金時代。

  唐朝並不是一味地只提倡佛教,而是儒教、道教、佛教三教並弘,唐代對佛教的基本政策,可以說是獎勵與控制並行。彌勒信仰屬於佛教的一部分,必然會隨著佛教的大勢興衰而波動,那麼它會受到政治影響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唐朝皇室對彌勒信仰的態度。

  唐代與彌勒信仰有關的帝王始於唐高祖李淵,他在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當時李淵還在做隋朝的鄭州刺史,他曾在大海寺造了一尊石制彌勒像。

  關於李淵造像的這一段歷史,收錄在《金石萃編》卷四十中,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記》,當中記載說:鄭州刺史的兒子李世民生了病,聽聞大海寺有雙王像治病非常靈驗,因此到寺院禮拜,結果兒子的病真的好了。因此於此寺造了一尊石制彌勒像。希望以造佛像的功德來衛護自己的全家人,並且向觀音菩薩祈願,希望家世興隆,法海長資,眾生鹹登正覺。大業元年的時候,李世民八歲。

  這一段記載主要是說李淵造過彌勒像。之所以造像,當然跟李世民有關系,因為是李世民生病了,他的父親才去造了彌勒像,這也算是李世民跟彌勒菩薩的一段緣。

  後來李世民成了大唐帝國偉大的帝王,大唐帝國跟佛陀的故鄉——古印度之間時有往來。除了玄奘法師之外,還有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大唐外交家,叫做王玄策,他是唐朝的官員,先後四次出訪印度,是赫赫有名的外交家。

  《王玄策行傳》記載:印度有太多殊勝的佛像了,其中摩诃菩提寺有一尊釋迦世尊像,這尊像竟然是彌勒菩薩親手造的。

  當時想要在金剛座上造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像,這尊像想要造世尊成佛之後,菩提樹下降魔候的等身像,可是對大眾來說造這尊像有難度,假若說藝術加工是可以的,但是等身像意味著完全還原,這就難了,大家沒見過佛,更沒見過當時降魔的場面啊!因此都犯愁了。

  這時候從外邊來了一個人,說:“我聞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作此像。”意思是:我聽聞說正在招募好的工匠造佛像,我正巧有能力可能造出這尊像。

  大眾就問他:“所須何物?”那你造像需要准備些什麼東西呢?他回答說:“唯須香及水及料燈油。”說自己能造像的人提出的材料要求沒有什麼特別的,僅僅是普通造像所用的材料而已。

  盡管材料很普通,但這個人又提出一個要求,這個要求聽起來不普通,他跟寺院裡的僧人說:“吾須閉門營造,限至六月,慎莫開門,亦不勞飲食。”我需要將門關閉來獨自營造佛像,期限是六個月,你們千萬不要打開門,我也不需要你們置辦飲食來送給我。

  這個要求確實聽起來不普通,說完之後,他就進入到塔中開始造像,大門關閉,再也沒見他出來。外面的大眾一開始覺得好奇,這種情緒越來越嚴重,演變成懷疑、非議。這樣一直到了只差四天就到六個月的時候,懷疑、非議已經非常強烈了,凡夫都是以自己的思維來分別,來評判的,外面的人說:“此塔中狹迮,復是漏身,因何累月不開見出。”這個塔中面積很狹窄,那個造像的人也只不過是個有漏的身體,他到底憑什麼好幾個月也不見出來?

  於是外面的大眾違背了當初的約定,還沒到六個月,就把塔門打開,裡面卻沒看到那位工匠。但是看到佛像已經造成了,唯右胸上有一點點沒有最後完工。這個時候,空中有聲音跟大眾說:“我是彌勒菩薩。”

  這尊像自彌勒菩薩造成以後,一切道俗大眾,想要描摹圖寫下來,但是“聖變難定,未有寫得”,就是每個人看聖像都不一樣,千變萬化,因此沒有人能夠描摹成功。

  要說還是大唐的外交家們善根福德深厚,在王玄策的帶領下,諸多僧眾以及全體大唐使團成員,很多天至誠殷切不停息地禮拜、忏悔,虔誠向佛祈禱,說明想要把畫像帶回大唐,使大唐人民得以瞻仰聖容的誠意,結果奇跡出現了,佛像順利描摹成功,極盡詳細,連細節都畫得清清楚楚。於是大唐使團把世尊等身像的摹本帶回了東方,道俗二眾爭相臨摹,最好的能工巧匠將此像在東方的大唐帝國復原。

  《王玄策傳》後面還記載說:大唐使團在摩伽陀國摩诃菩提寺立了一塊碑,立碑的時間是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一日,地點是菩提樹下,塔的西面。碑文是典司門令史魏才寫的,內容是說大唐皇帝派使團來印度,贊歎世尊,贊歎彌勒,贊歎佛法。

  唐太宗時,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有兩位大功臣,一位是西行求法、名揚五印度的玄奘大師,另一位則是建功異域的外交使臣王玄策。以上所講的這一段,是《法苑珠林》中所引的《王玄策行傳》當中記載的。

  這是太宗時期的事,到了武則天時期,武則天看到老百姓對彌勒菩薩的虔誠信仰,就命令薛懷義等人造了一本偽經,叫做《大雲經疏》,假托她自己是彌勒下生來作閻浮提主,因為唐衰微了,所以她武則天要改唐為周。

  這本假經,武則天要求天下的寺院都要藏一本,還必須升高座宣講這部經,以便將她武周政權代替唐王朝的事,宣傳成為是佛親口授記的,是應上天之意,是正當合理的。說自己是彌勒菩薩一個人轉世還不滿意,後來又說自己同時還是輪王。她這樣不計因果的種種造作之下,當時確實不少的朝臣、老百姓建立了武則天是彌勒下生的觀念,就連當時彌勒菩薩的造像,也紛紛依據武則天的形象加以美化塑造而成。

  由於武則天政治力量的推動,使得彌勒信仰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但是武則天晚年對佛教的信仰又轉移於道教,冀求長生,甚至連年號都改用道家的年號。盛極一時的彌勒信仰逐漸淡化。她之後執政的諸位帝王,雖不像武則天那樣提倡彌勒信仰,但也沒有特別抑制彌勒信仰的發展。這是以唐朝為例,大略地介紹了一點點彌勒信仰與國家政治的關系。

  彌勒菩薩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有七佛為他授記,現正在兜率內院說法,等待繼釋迦牟尼佛之後,下一個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因此彌勒菩薩現在的地位,稱為“一生補處”。換句話說,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法統繼承人,為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顯密兩宗對彌勒菩薩都有深厚的信仰。

  世尊在王捨城靈鹫山上,說了一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簡稱《彌勒上生經》。經中佛說:[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這是世尊在眾中為彌勒受記,足可證明彌勒上生兜率的事實。

  兜率天的意思是知足天、喜樂天,是欲界六重天之第四重天,分有內院和外院。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居所,對於內院的情況,《佛說觀彌勒上生經》中有詳細的介紹:

  在彌勒內院有寶宮,此寶宮是由具足一切美好的寶珠所造成,共有四十九重,同時有欄楯圍繞宮外,欄楯也是用珍寶合成。有很多天子和天女,天子手中拿著蓮花,蓮花也是七寶所成,會放出很大的光明,光明中有樂器自然奏響。天女們載歌載舞,所歌唱的內容是十善、四弘善願等等善好的真理,天人眾們聽到了,皆發無上菩提心,好樂修行無上正等正覺。

  宮牆外有琉璃水溝,同樣也是眾寶合成,溝有有八功德水,水還會上湧至寶宮,在梁棟間回旋圍繞。寶宮四門外有蓮花,八功德水從花中流出。

  兜率內院的環境確實很美好,往生到內院的代表人物有玄奘大師和虛雲老和尚,但是要知道,對於我們來說,當生一定要求願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西方淨土是三根普被的,縱然你很想親近彌勒菩薩,到西方淨土去,就很方便能夠親近他。到阿彌陀佛那裡去,阿彌陀佛每天一上課,你到七寶講堂就看到你的同學彌勒菩薩也來了,想見到彌勒菩薩很容易。想去探望他,游步十方,須臾間就到了內院。

  以我們人間的時間觀念來說,彌勒下生還是相當遙遠之後,一般的說法是還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還有一部經,叫做《彌勒菩薩下生經》。經中,佛說以後彌勒菩薩將要下生的那個時代,此閻浮提人心平等,國土清淨莊嚴,眾寶具足。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在閻浮提成佛,度化無量眾生。

  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開山祖師,是唯識學派的第一個論主,就如龍樹菩薩立《中觀論》,在學術史上,他與龍樹菩薩等齊,一創瑜伽,一創中觀。佛教有部非常重要的論著《瑜伽師地論》,作者是彌勒菩薩,當年玄奘大師去印度,他就是想親眼見到梵文原版的《瑜伽師地論》,最想學的就是這部。玄奘法師在當時世界佛教的中心——印度那蘭佗寺,跟隨一百多歲的戒賢長老學習這部論,戒賢長老是講解這部論著的權威。

  玄奘法師與戒賢長老見面時,長老已過百歲還有余,時為那爛陀寺大長老,德高望重,名震天竺國。據數據記載,當戒賢長老見到玄奘,聽說他來自東方大唐國時,竟然老淚縱橫、泣不成聲,長老的弟子向玄奘法師解釋了其中原委:

  法師身患怪病,痛苦萬分,無法忍受,三年前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見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降臨,指示他說:“你在久遠劫前作過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惱亂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將來的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國僧人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你將佛法傳授給他後,身體就會康復。”戒賢長老於是強忍病苦,力行忏悔,終於等到了玄奘法師來到他的面前,他超過百歲高齡,專門為這位來自大唐的年輕僧人開講《瑜伽師地論》,盡心教導玄奘法師,後來他的病痛果然消除。

  或許有人會說,如此有修行的得道高僧,怎麼還會有這樣的病苦折磨呢?這全是往世業因成熟,但是他所作的功德還是將“後報重報”轉成了“現報輕報”。

  今天是彌勒菩薩聖誕,我們這次課所講的重點內容放在彌勒菩薩的精神對世間人民的重要影響方面。在佛教當中,彌勒菩薩代表慈悲、忍辱、寬容和樂觀的精神,這對於常常處在不如意之境的世間人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人文關懷以及精神支撐。

  “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是常態,是事實,假若不接受這個事實,遇事、遇人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把過錯都算在別人頭上,怪父母,怪配偶,怪孩子,怪親友,甚至怪氣候,怪社會風氣等等,就是不怪自己,不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個現實。這樣做的結果無非就是常使自己處於嗔怒的狀態,要麼自卑悲觀,要麼仇視對立,這都不是應該有的狀態。將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之中,看人看事,處處都是怨親債主。為什麼你那麼多怨親債主呢?佛的眼裡都是佛,你的眼裡都是怨親債主,那你是誰呢?

  對於所謂的“冤親債主”,我們第一個想到的這些人都是我的仇家,是來找我尋仇的。實際上怨親債主到底是誰呢?是你心裡與自性不相應的念頭,貪欲、嗔恚、愚癡、懷疑,這才是你的怨親債主啊!可是對於真正的怨親債主,你不認識它,還去縱容它,錯認其他的做為怨親債主,認為某某人是來討債的,是來害你的,這就想錯了。從本質上看,除了你的那些不相應的念頭之外,沒有其他的怨親債主,當你徹底斷除了貪的念頭,則不會有貪的眾生顯現在你面前。

  再從事相上看,即使有怨親債主,那也不是別人,反而是過去的父母師長、親戚朋友,沒有別人。是我們於輪回中迷惑,此世為親友,愛得難捨難分,由相愛產生煩惱,不相愛也就不相害,下一世將承受愛恨情仇的延續,無止無休。

  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確實是我們的父母,慈悲心油然而生,假若認識不到,僅僅是當作仇家來尋仇的,或是要債的,抱著還債的想法,給這個怨親債主回向幾部地藏經,那個怨親債主回向幾萬佛號,沒有一體的觀念,治標不能治本。

  眾生到底是誰?我們為什麼要慈悲眾生?

  有一則公案:

  梁武帝時,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後果一一明了。一個有錢人家辦婚事,志公和尚經過,見到熱鬧的婚禮場面,歎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豬羊炕上坐,六親鍋裡煮。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都是志公看到的事實真相:

  [孫兒娶祖母],原來,這家的祖母臨終時,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孫子,她拖著孫兒的手,心裡很捨不得。她說:“我這個小孫兒,我沒有能活著看到他娶媳婦的那一天,我死了也不放心沒有人照顧來怎麼辦呢?”說完便去世。

  她帶著這樣強烈的牽掛和執念,下一世的輪回中,祖母便托生來給孫子做媳婦,因為他不放心她沒媳婦,沒人照顧他,正好就被這強烈的執念牽引來做孫子的媳婦,照顧他。所以世間的前因後果,確實是很可怕的。

  [豬羊炕上坐,六親鍋裡煮],原來,從前被人宰的豬羊等牲畜,現在輪回為人,以前專吃豬羊的六親眷屬,輪回為豬羊抵償宿報,現在反過來來受人烹割,在鍋裡還命債。

  [女吃母之肉],一個女孩子正在吃肉,吃得津津有味,這只豬原來是她前世的母親。

  [子打父皮鼓],那些奏樂的人當中,有個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驢皮造的,而這驢竟然是他前世的父親,皮剝了做成的鼓,他正在用力敲打。

  於是,[眾人來賀喜],大家都以為這是喜慶之日,但志公和尚只歎息:[我說真是苦],其實是人不明真相,以苦為樂,明白真相的,這種場面有哪樣值得歡樂?

  不信佛的人,也許會巧辯說這是為了勸人信佛假造出來的,可是事實勝於雄辯,我國歷史上人死為畜的紀錄不少。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之前,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帝堯之時,洪水滔天,堯求能治水者,皆曰鲧可。堯曰鲧負命毀族不可。四岳請試之。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視鲧治水無狀,殛之於羽山以死],鲧死後就化為了三足鱉。

  此外《左傳》中有記載齊公子彭生死變大豬報仇;漢史有記載趙王如意死化蒼犬,撲殺呂後以報仇;《晉書》有記載宋士宗之母化為鱉,宣骞之母化為鳌。我國歷朝史家執筆記事,皆尚翔實,決不虛構,故我國之史書號稱“信史”,就是可以被信任的歷史記載。佛教的在家五戒弟子尚不妄語,何況出家之人,更不妄語,如何會因為勸人信佛而以妄語虛構?由此可見儒佛兩家的聖賢之言,足堪信受,自當從速永斷殺業。

  《十善業道經》中佛千叮萬囑要眾生永斷殺業,所謂“永斷”,不止在行為上斷,連念頭上也斷,根本連殺的念頭都沒有,這個叫“永斷”。若是大家都能永斷殺業,就不會再有“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之因果循環,不會再有可怕的刀兵劫了。

  前面講了,彌勒菩薩在佛教中代表慈悲、忍辱、寬容和樂觀的精神。我們逐一來學習一下,首先是慈悲。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諸佛菩薩都具有的情懷。

  慈悲的含義為:與樂稱為“慈”,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拔苦稱為“悲”,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簡單來說,慈悲可以看做是有智慧的愛。

  談到“愛”,是有感情的成份在裡面的。父母與孩子之間,談戀愛的戀人之間都有愛,這種愛是有條件的。一位媽媽愛她自己的孩子,未必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鄰居的孩子,一對談戀愛的戀人前一分鐘還愛得死去活來,甜言蜜語海誓山盟,後一分鐘反目成仇,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愛當中摻雜著情執,不穩定,不自在,不可靠。

  慈悲就有了智慧的成份在裡面。慈悲又根據程度的不同,分為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當然程度不同的原因還是智慧不同造成的。

  我們依藕益大師的解釋來學習這三種不同層次的慈悲。

  一、「生緣慈者,觀一切眾生如父母想。故《梵網》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作此觀時,怨親平等,以此調伏瞋惱悭嫉,乃至證得慈心三昧。凡與我有緣者,皆能為其拔苦與樂,父母恩最重,故與拔最在先也。」

  首先我們要有觀一切眾生如父母這個觀念。《梵網經》裡面講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佛說出來的是事實,並不只是經文當中的一種說法而已。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當中捨身受身,生生世世不知有多少的父母。我們遇到的有緣的眾生,這個“有緣”不僅指善緣的才是父母,惡緣的就肯定不是父母,一切有緣眾生都很可能就是我們過去的父母。

  我們生生世世都從父母受生,所以,所遇到的每一位有緣眾生,不管是善緣還是惡緣,統統怨親平等,統統都是我們的父母,都要以孝敬心對待他們。

  如果是善緣的,當然就很“親”了,我們理應去盡孝;如果是惡緣的,他對我們不好,甚至來毀謗我、障礙我、責打我,這些都屬於“怨”,怨也是父母,只不過因為從前的業因果報而有“怨”,那也是從他們而受生的,也要用孝敬心對他們。正如舜王對他的父母一樣,父母三番五次想要加害他,他不計較,反而極力盡孝悌之意,化怨為親,這是大孝。

  《弟子規》上講「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是正確的觀念,用這種觀念來調伏自己的瞋惱悭嫉。“瞋”是瞋恚心;“惱”是煩惱;“悭”是悭貪;“嫉”是嫉妒,這些都是惡道的心所。

  把貪瞋癡等等這些拔除,才能脫離惡道。對待一切眾生絕沒有貪愛、沒有瞋恚、沒有嫉妒、沒有惱恨,乃至沒有對立,以平等之心、孝敬之心尊重、敬愛、關懷、照顧、幫助,這就能夠證得“慈心三昧”。

  “三昧”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因為這種享受都是五欲的刺激,身的感受是苦樂,心的感受是憂喜,身心這些感受都是不正常的。什麼叫正常的享受?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個時候才是正常,這種“受”佛家稱為“捨受”。

  我們法海寺春節團拜會,還記得我送了什麼祝福給大家嗎?[祝你歲月無波瀾,願我余生無悲歡],這兩句話就是講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是正常的享受。

  捨受固然好,可是凡夫的捨受不能保持長久,就不能叫三昧,能夠保持長久不變,稱為三昧。

  如何能做到身無苦樂、心無憂喜?這就要放下我執,因為有個“我”,才有我的身、我的心這些種種感受,就有苦樂憂喜;如果把“我”放下,當然也沒有我的身,也沒有我的心,那苦樂憂喜從何而來?全都沒有了,這時候就得到三昧。完全無我的孝敬父母、孝敬一切眾生,住於慈悲之心,這就是慈心三昧,彌勒菩薩生生世世都修習慈心三昧。

  正如大舜對他的父母,做到無我才能做到像大舜那樣,假如他還有“我”這個觀念,《金剛經》裡說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有這四相他就做不出來那樣,他父母要謀害他,他竟然對父母一點瞋惱之心都沒有。現今有些事,我們看到了感覺很遺憾,父母和子女之間反目成仇,世間最親親不過父母和子女,連這種關系都要反目,其他關系更是脆弱。都是個人抱著我執不能放下,都認為自己是有道理的,這個所謂的“理”是自己的我執而已,並不是真理,不是真有道理。

  《金剛經》裡世尊告訴我們,過去他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時候,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用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忍辱仙人自始至終沒有生過瞋惱,忍辱功夫成就。

  他為什麼能做到呢?同樣是因為他離開四相,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遇到被割截身體應該會產生瞋恨心,可是他沒有瞋恨心,證明他已經離四相,已經得到慈心三昧。不僅不怨恨歌利王,而且發了慈悲願,憐憫他的愚癡,發願說將來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你。果然世尊後初轉法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就是憍陳如尊者,他就是那一世的歌利王,真的第一個度他,沒有食言,這是慈心三昧。

  凡與我有緣者,皆能為其拔苦與樂。跟我有緣的人是我們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沒有緣的想遇都遇不到,遇到的有緣人,不管這一世他是誰,過去生中都和我互相做過父母兒女這種親緣,所以都要幫助他們拔苦與樂,就是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首先要幫助誰?當然是我們這一生的生身父母,因為父母恩最重,而父母恩中母親之恩尤重,十月懷胎,三年抱持,這種恩德生生世世報不盡。所以最先要度的是父母,將這種孝慈之心擴大對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實在生生世世都是我父母,這是事實,這就是講到“生緣慈”,生指眾生,因為有緣的眾生令我生慈心,這叫“生緣慈”。

  再提升一個層次,叫「法緣慈」。我們看蕅益大師注解:

  「法緣慈者,觀一切法皆從緣生。故《梵網》雲: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眾生惟是四大合成,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即四大無二。故慈心所緣,亦無有二。作此觀時,怨親一相,乃至證得慈心三昧與拔之力,較前更勝也」。

  法緣慈比生緣慈層次更高,這種觀念是觀一切法從緣生,所謂因緣所生。一切法是指一切的現象,宇宙中萬事萬物無不是因緣所生,因緣就是條件,萬事萬物無不是各種條件合成的。比如說我們身體是四大和合,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就人體而言,“地大”是指有實體的,像骨肉這些就屬於“地大”;“水大”是液體的,可以流動的,像血液、汗液、體液這些都屬於“水大”;“火大”是指溫度,人有體溫;“風大”是指呼吸。這個物質的身體不外乎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不僅人體有四大,地水火風四大整個宇宙都有,物質世界裡面離不開地水火風。科學家講物質不滅,確實是不滅的,怎麼個不滅法呢?地水火風合成我們的身體,人體死了以後,肉體消亡,回歸塵土,地水火風又回宇宙當中,什麼時候因緣成熟,又合成一個人體,還是從父母所生的。所以《梵網經》裡講的[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講的不錯,確實是這樣,從基本物質元素構成的角度來看,我身跟宇宙一切眾生的身是一樣的,既是一樣,便可以說一切地水火風都是我本來的身體。

  生生世世輪回,無量劫輪回中我們去過無量世界,所以無量世界裡都有我們過去生中身體的地水火風元素。既然如此,一切眾生身體裡的地水火風,過去不也是我身體的地水火風嗎?眾生都是四大合成的,所以眾生跟我是一不是二,就從物質的角度上來看也是如此。

  這就好理解了,為什麼說[無我無人,無壽無命]?

  哪一個身體真是叫我?整個宇宙的地水火風這些元素所構成的身體都是我,換句話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我,根本沒有一個小我在,也沒有一個跟我對待的人在,人我一體,所以說[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這講壽和命。在凡夫眼中好像確實是有壽命,八十歲、九十歲、一百二十歲,死了以後命才完了,好像有壽有命。從物質不滅的角度來看,並沒有真正的壽命,只是構成身體的四大元素的狀態是合成還是分開而已,四大永遠都會存在,這就是所謂物質不滅。

 

上一篇:呷絨多吉上師:《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28)你一個人成佛就夠了嗎?
下一篇:淨宗語錄:在還沒有體悟彌陀救度之前,應該專稱這句名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