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發型:時尚時尚最時尚
北齊、北周一直到隋唐,磨光式、波紋式和螺發這三種發飾呈現混合使用的狀態,在不同的地區有所偏好,磨光式發型甚至在今河北和山西、陝西地區所占比例甚高,直到初唐依然不衰。
●無發紋發式(磨光式發型)
磨光式發型
十六國時代到北魏初期,即4-5世紀時,在雕塑及壁畫上佛像的頭部一般不表現頭發的紋路,肉髻也是光滑如球狀,俗稱為磨光肉髻。
●有發紋的發式
與磨光發式大致同時出現的還有刻劃發紋的發式,如束發形、水波紋形、渦卷形等等, 這三種發飾的佛像有時在石窟中混合使用,但在不同的地域和時代有所側重和取捨。
束發紋發型
盡管十六時期的佛像大多數是磨光式發型,但有部分佛像也表現了佛發的紋路(這種發式多出於中國初期佛教造像)。
發式似乎是從漢式的男子束發形而來的,發紋縷縷清晰可見。
水波紋形
尤其是唐代,中西交流頻繁,波紋式佛發迎合了時代潮流,此種發型更為普及。從敦煌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等黃河流域的造像都多取波紋式發型,龍門石窟最大的盧捨那大佛即是如此。盧捨那大佛是武則天親自出資贊助營造的,如此規模宏大的國家工程,開鑿之前必有個圖樣論證過程,盧捨那佛取通肩式大衣,波紋式發型,起伏翻卷自如,發绺立體感頗強,生動活潑,幾乎是犍陀羅佛像發型的翻版。
這種發式源頭還應該追朔到犍陀羅系統的水波狀發髻, 西來的佛像模本幾經復制,輾轉相傳,在東傳的過程中也有意無意地摻揉了漢地的審美趣味和傳統手法,佛發逐漸變成了中國式的水波紋。
犍陀羅水波紋發髻↓
但中國北方佛像的水波紋佛發與犍陀羅卷佛發又不完全相同,它是犍陀羅佛像經過中亞傳入西域後,又在以涼州為中心的河西地區發育、改造後形成的,屬於西域涼州樣式,較之犍陀羅的佛發呈現出規范化和裝飾化的傾向。
受犍陀羅影響較重的裝飾化的小水波紋↑。完全裝飾化的大水波紋↓。
水波紋豐富多變,衍生出很多種裝飾性很重的發紋。
水渦紋
水渦紋既渦卷紋,因為裝飾的需要,呈現不同表現紋理,但都是做漩渦狀。
渦卷紋
渦卷紋與水波紋、水渦紋組合出現,統歸為水波紋發式,發型中間有一個或多個渦卷,兩側為水波紋。
●螺發
《方廣大莊嚴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則有:“一者頂有肉髻,二者螺發右旋,其色青绀”。
螺——旋紋,螺發是起源於印度中部的馬土臘地區的佛發形式,成為隋唐至今的主要佛法塑造形式。
佛祖的螺卷發是有標准的規格的。
佛祖的螺卷發是標准的九九八十一卷,
象征著九九歸一之意,即天下大勢盡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