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從地藏菩薩一禮說對治我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之前有一個人隨著系統走了一陣子,就能看到些什麼了,尤其是在超度的強大加持下。當他一次參與做完超度,同我說看到地藏菩薩了,然後地藏菩薩竟然向他鞠一躬。他看到這個情形,瞬間就內牛滿面,我問為什麼呢?他說,那可是頂頂大名的大菩薩啊,怎麼可能向我鞠躬呢,那麼謙虛低調;而我還有傲慢不平,看不起這個,瞧不上那個的。當然這一鞠躬並沒有治好他的傲慢癌,沒多久因為有了所謂的神通,不和我玩了。

  菩薩為什麼會鞠躬?一定不是我做了什麼超越了菩薩,或者令菩薩折服,或者讓菩薩羨慕,一定不是這些;最多就是為了鼓勵我們繼續做而贊歎一下罷了。當他描述這個場景時,我的感受和他不同,他是感動、震撼、疑惑、想不通;我在想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最後只有這個鼓勵的贊歎合理,並在其背後是表演了平等觀。也就是在菩薩眼裡,真正的沒有“我”如何多厲害,我是多久的大菩薩了,我多了不得,我做了多少的事情是多麼的難以企及!而是在對治我們的傲慢心。

  過去說“疑是菩薩第一大病”,當菩薩有了疑惑心,就動搖了菩薩的基礎。所以廣義菩薩是以十個信位做基礎,換句話說,作為菩薩要麼你就是走通十信位的階段,要麼你就是在陸續建立十個信的過程,如果這二類都不是,就不適合當廣義菩薩或狹義菩薩了。所以當我們投機取巧的把大乘心作為奉行的目標手段,以此方便契入大乘,可是如果疑惑縱橫,這個狀態也確實把自己出賣了。

  有傲慢心就會失菩薩意,所以在五蓋裡“貪嗔癡慢”都要去處理的,在《決定毗尼》經裡佛說貪嗔癡三個問題,對小乘而言犯了就是犯了,沒回旋余地;但對大乘而言,如果犯了要及時的回轉,想著我要救護眾生、成就眾生、圓滿眾生、成就菩提、成就智慧!這樣戒律就不算破。對大乘戒來說,貪觸犯的事情是很頻繁、很常見的卻是可以容忍的,菩薩行於世間他可以有貪,哪怕以貪造作業力這都是小犯,但愚癡和嗔恨造作業力就都是大犯了,都是大毛病。

  因為起碼是和眾生起貪意,雖然形式是貪,並以貪觸犯業力,結果是菩薩和眾生粘在一起,成就了“菩薩不捨眾生”的局面。

  而嗔恨就是大犯,是菩薩遠離眾生。你恨他,他也恨你,你作為菩薩都恨意難消,怎麼可能要求眾生一定平等面對嗔恨?我們學佛都處置不了這個,怎麼可能寄希望於不學佛的人淡然處之?所以你恨他、遠離他,他也會如此對你,嗔恚就導致菩薩和眾生分離,從而斷絕了以後救度的可能,平添了以後救度的難度。

  愚癡也是大犯,因為菩薩和眾生接觸,要曉得這對眾生而言都是非常難得的。換句話說,我們要修很久,積累非常多的福報才有機緣遇到菩薩點化。在很多經文裡都描述見聞菩薩一念一瞬都是無量福德的事情,可是你想得這無量福德起碼要有點本錢的。為什麼見了菩薩會有福利?並不是菩薩見了一切眾生都灑糖、發紅包、派利市,而是因為眾生遇到菩薩,菩薩會以各種渠道模式去幫助眾生、成就眾生、圓滿眾生,就像《普門品》的三十二應身一樣,各種願各種圓滿,你遇到了菩薩,等於滿各種願的機會來了,等於遇到受教奉行的機會了,這是無量福德的所在。就算你想學外道,菩薩也依然不吝賜教,但是你得能遇到吧!如果菩薩愚癡了,就會耽誤了對眾生的引領,或者會指錯路,導致對方付出了相對較高的福報成本,卻沒有更多的收獲。這愚癡之下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分離後這個眾生要經過更長久的積累福報,才能回到沒接觸前的狀態,所以愚癡犯業是因為救度眾生的錯誤,大犯的原因在這裡了。

  傲慢是各種毛病的基礎之基礎了,如果還有傲慢就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小犯、大犯、大病了。我過去認識一個人也是學佛,後來有一個眾生上來指著他說:如果他的傲慢不除,以後干不了什麼大事情,不可能有大成就,更不要說出輪回了。

  我們可以用平等觀對治傲慢。看一下我們哪裡又比別人多些什麼?你認為的那個我很強、我比你好、我比你多的情緒心念都是你的罪過。所以越是強烈的抱著傲慢,就越是強烈的在對抗回歸的清淨平等。經文裡提到了七種慢:慢、過慢、我慢、傲慢、邪慢、慢過慢、卑劣慢。不管哪一個都叫慢,只是用傲慢或者我慢來代表這七種罷了。不管我們如何和大眾對比,總會有一個對比的結果,好或不好,多或少,如果我們認為暫時表現的好壞就能以此開心一些、執念一些,那就大錯特錯!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帶不走的。今天你投生的好,技術不錯,當了各種二代,節省了大量的努力時間,可是這些真的帶得走嗎?既然比就會有對比的結果,我們就爭取不要去比,所以阿蘭若處就是靜處,也可以理解為不爭!你起了爭心就失去了清靜安住,也就會受種種慢的轟炸,所以不去比就最好了。

  如過去也一直強調“不必求同”,他如此境遇那是他的因緣果報,我如此,這也必然是我的因緣果報如此,既然這些都可以不同,我們如何在諸多的表現上求同?如何要去比?或者攀比呢?所以學佛鍛煉不爭、不辯、不比、不求同,這是一個很艱苦漫長的工作,這也是一個解脫煩惱,獲得當下受用的好方法。因為我們的心念本就是無端釋放,就像電的釋放一樣,他一定會找最好走的那個路,找電阻相對較小的,心念釋放念頭和這個很類似,也會找最熟悉和容易的方式釋放和鏈接,所以這種攀比對比的情緒和習慣也是非常堅固和隱藏在內的,不容易發現,當然就不容易修改了。所以發現自己有毛病是修改的前提條件。

  地藏菩薩這一鞠躬,其中深意濃厚了,我們不能說:因為我做了《普門超度》,我送眾生走了,我就可以受菩薩一禮!這絕對是荒謬的,這也是我一直強調《普門超度》不參與回向,不要在《普門超度》裡求福報求功德,抱歉,這裡沒我們什麼事,都是佛菩薩在工作,我只是幫了一個小忙,還收獲巨大,我的親人眷屬被送走了,我的債主借此釋解冤仇了,認識我的眾生機緣成熟得往生極樂了,這已經是我的收獲了,怎麼還敢貪求福德功德呢?這就是貪天之功了。這樣心態就平衡了,我也確實做了努力,但我的收益已經是非常巨大了,就不應該再想著更多的利益。做超度的福德或者功德,有或者沒有我說了不算,但你想有,就會煩惱縱橫;反過來如上思維,就可以淡然處置,平靜對待,從而把《普門超度》更好的抽離出名利場,讓《普門超度》更簡單、更純粹、更干淨。

 

上一篇:獨尊湛現:在修學期間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
下一篇:濟群法師:學佛的核心要領!(珍貴收藏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