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是一群不太會說‘再見‘的人。
我們不斷被教導要如何牢牢捉住愛情,如何贏得友誼;
我們學習如何得到,卻從來不為離別做好准備,天真的以為生命是不會停止的飨宴。
於是,當說再見的時刻來到,我們總是那麼地驚慌,那麼地無助,那麼地絕望,那麼地憤怒。
我們無法和習慣的一切分手,不知道該如何雲淡風清笑看人生,適應樓起樓塌?
而我們用愛情定義自己,用權利定位自己。似乎沒有了這些,生命便空了、乏了、慌了!
但我們往往會忘記,你我都有可能從雲端落下,手中緊握的東西會摔出去,而我們會失去——人生總會面臨與時間說‘再見’的一日。
因為擁有的滋味太過美好,所以我們習慣去追求,只為了想擁有,但等到真正擁有了,反而不知道該怎麼珍惜。
就像努力將流沙碰到手裡,又眼睜睜看做它從指縫中流失。
人生裡頭要失去的東西,遠比擁有的機會多。
佛說:煩惱即菩提。
意思是在煩惱中能找到智慧。
為了治愈更多的煩惱,因此產生愈深的智慧。
平順的人通常不會比愈挫愈勇的人有智慧,真正的智者,沒有得失的煩惱,就是這個道理。
安樂令人沉淪,憂患反而激發生存的力量,也是這個道理。
大智度論裡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
這就告訴了我們,擁有再多的功名利祿,不如擁有道德、智慧、真理,因為,唯有精神上的財富才能讓人寧靜致遠;超然物外,才能潛移默化,利世濟人。
美麗的文章就如孔雀的羽毛般光鮮亮麗,卻不如腳踏實地老實念佛,一如空中飛翔的鳥兒般自在!而世間之人縱有富貴財富,卻遠不如學佛之人所擁有之功德。
關於名相、符號、文字、語言,我們一向習慣且依賴,到最後僭越成為我們認識世界,了解真理的唯一工具。我想,師父要我們破的應是這種執著吧。
因為除了語言、文字、符號、名相,世界與真理還有非語言、非文字、非符號、非名相足以表述的部分,在夢幻泡影中,在雨露雷電下,似也隱藏著更多超越語言、文字、符號、名相所能表述的世界與真實。
如《金剛經》裡所說的“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眾生者,如來說即非眾生,是名眾生”等,都在啟發我們破除執著,把一切名相看成如夢幻泡影,則智慧顯現,面對人生也就能夠自適自如了。
佛陀要我們破除名相、不執著,真是用心良苦啊!
沒有踏出慣常窩居的斗室時,總以為外面的世界不過爾爾,一旦跨了出去才驚覺那井底之蛙的淺陋。
塵世間的利害得失,褒貶好惡,乃至人情牽纏,人際糾葛,統統盡可拋到意念之外。
紅塵中,我們只是匆忙來去的過客,於塵間世情裡勞碌一生,換得一身的虛勞浮名,或一身的罪惡!
人,若非在清明的領域裡返本還原,拾掇那煙塵彌漫的心靈,讓那本自清淨的明珠再現,又如何能體會娑婆世間無情說法之妙?
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我們不會知道。'娑婆世界,誰無愛恨嗔癡,誰又無軟弱寂寞?生命在一呼一吸間繼續或者停止,而你我究竟又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