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無相頌〉雲:「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在社會中,如果缺乏一個「忍」字,彼此之間互相揭瘡疤,自己膨脹自己,就容易天下大亂。「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古人所說:看到別人的短處,就是自己的短處,自己要反省檢討,不要四處宣揚;看到別人的長處,就要贊歎,不要心生嫉妒。能夠學會一個「忍」字,「眾惡無喧」,心就能定下來。心定下來了,看什麼事情都能清清楚楚,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自己就有一個標准。
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修行學佛,就是要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心。時時刻刻反省檢討自己的身、口、意有沒有過失?身不造殺、盜、YIN,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心當中沒有貪、瞋、癡。有了過失,馬上就要反省、改過。
一般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聽人家贊歎,一旦聽到別人批評自己,都會惱羞成怒、心生煩惱,不承認自己的過失。所謂「好好好,送到老」,恭維你幾句,給你戴幾個高帽子,自己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古德雲:「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講出來的話不好聽,自己不想聽,但那些反而是最真實的話;就像藥一樣,藥雖然苦,卻能夠治病,所謂「苦口良藥」,就是這個道理。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知道自己有過失,就要改過。改過,不是丟人的事情,古德雲:「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每個人都有過失,知過、改過,就會增長智慧。有些人去向佛菩薩、向神明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如果智慧是菩薩、神明給的,就可以把智慧收回去,這樣一來,不是又沒有智慧了?智慧就在我們的心當中,知過、改過,這就是我們本具的智慧,煩惱心就變成菩提心了。
佛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兩種人:一是先知先覺的聖者,從來不造惡業;二是後知後覺的菩薩。假使能夠知過、改過,現在就是真正的菩薩行。一般眾生天天都在造惡業,欺上瞞下,不但不知道改過,而且繼續在那裡造惡業,原諒自己、給自己找藉口,這就是不知不覺的眾生。相反地,經常檢討反省,有慈悲心、平等心、清淨心、無住心,經常在這一念心上用功、返照,這樣一定增長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什麼是「護短」?有了過失,不知道慚愧、忏悔,人家說我不好,反而發脾氣、生無明,這就是「護短」。護短的人,心當中始終是黑暗、始終是煩惱,為什麽?因為找不到一點光明!佛經裡面提到,忏悔能生功德、忏悔能生善法。假使沒有慚愧的心、悔改的心,哪裡有善法?所以,要經常檢討,看看自己是不是護短?發現自己護短,馬上就要改過。改過就是菩薩,改過就能生智慧。
因心果覺 凡聖同體
「日用常行饒益」,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動靜閒忙,都不要忘記這些道理,要有忍、要有義、要和合、要知道悔改,「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這就是「饒益」──饒益道場、饒益眾生,使道場、使眾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大師告訴大眾,依照〈無相頌〉的道理來修行,不但是天堂,連淨土也在目前。悟到了,淨土一剎那就到了;迷了,就是遠在天邊,怎麽樣也求不到。所以,天堂、地獄、淨土、佛、魔,都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
所謂「因地心,果地覺」,從因上去努力、從理上去努力,因做到了,當下這念心就是覺悟的心,定慧不二,淨土就不離我們這一念因心。時時刻刻安住在覺性上面,站得住、站得長,最後三惑漏盡,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萬裡途程,不離初步」,離開這念心,哪裡還有第二念心?一個是迷,一個是悟,都在當下這念心。